-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5篇)
【導語】透過作家遲子建的筆,我看到了最后一位年屆九旬的酋長女人的過往以及發(fā)生在這個民族身上的世事滄桑。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
“我這一生見過河流太多太多了。它們有的狹長,有的寬闊;有的彎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則風平浪靜。它們的名字,基本是我們命名的,比如得爾布爾河、敖魯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貝爾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亞河等。而這些河流,大都是額爾古納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
以上的這段文字是出自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毫無疑問,在中國當代文壇上,像遲子建那樣能把如同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寫得如此大氣磅礴的作家是不多的。從《偽滿洲國》到《白雪烏鴉》,從《額爾古納河右岸》到前年出版的《群山之巔》,她完成的每一部長篇小說,故事情節(jié)都是壯闊感人的,就像是她的故鄉(xiāng)——東北,同樣的淳厚中帶有溫柔。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飄著雪的,正因她字字珠璣地將她的悠長而婉轉(zhuǎn)的鄉(xiāng)愁寫于其中。
這個發(fā)生在一脈青山、萬頃碧水之間的故事,幾乎讓我不忍細讀。浩瀚的大興安嶺和堅忍的古老民族相互依偎,將生命的韌性描摹得淋漓盡致!拔沂怯旰脱┑睦鲜烊肆耍矣芯攀畾q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這句簡潔的語言,就像是一聲從遠處傳來的卻又依稀聽得見的嘆息,為全書奠定了基調(diào)。小說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的,“我”是部落的'最后一任酋長的女人,已經(jīng)年過半百了,在看老了雨雪后,仍然深情地選擇走向人間草木、水火山川,訴說著這些明媚而憂傷的往事。這個故事,是屬于大自然的。
在這個特定民族的特有視角下展開的故事中,萬事萬物都是有著靈性的。山川、河流、樹木、繁星、月亮、雨雪……都像故事中的人一樣,有著靈魂,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有了人性,人性中也有了它們的影子,單純到讓人沒有理由厭惡。這是當代社會所缺失的,也是讓我唏噓動容的。
“我已經(jīng)說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亡。人們出生是大同小異的,死亡卻是各有各的走法”。生老病死、聚散離別是文學或說是人生繞不開的話題,而作者,仿佛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故事的人,她的筆下的生與死,都在平淡中帶著傳奇,從生活走進故事,又能從故事中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且在生活中也找到藍本。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這群人,世世代代在“風聲”中降生,又埋葬在風中。就像他們來自大自然一樣,又回歸于大自然。這是一個民族的歸宿,也是一個時代的歸宿。
故事中對鄂溫克人乃至北方民族的薩滿文化有著詳細而又引而不發(fā)的闡釋。有人在看完這本書后,評論說這樣的情節(jié)太過傳奇,根本不可能真正存在。而在我看來,恰好相反,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元素存在,才能將這個古老民族的信仰得以展現(xiàn)出來。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一個有所敬畏的時代,才是有“人的氣息”的時代。我們不妨把這個蒼老的故事與當今時代作對比,這故事中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東西,不正是當下所缺少的嗎?
“山火熄滅了,妮浩走了。她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禮,但她卻不能為自己送別了”。故事中最讓人動容的,應該就是妮浩了。因為小說中的所有的愛恨都是原始而野蠻的,原始地深愛,原始地淺恨,所以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妮浩一次又一次地犧牲自己的孩子來挽救別人性命;蛟S在她的眼里,她首先應該是一名救死扶生的薩滿,其次才是別人的妻子、母親。然而,這樣的主次關系卻不代表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她的心里比她的身份不重要。相反的是,正是因為我們看到她一次次的近乎愚蠢的選擇,才將整個故事中人性的至善至純高度升華。
什么是活著?認認真真地讀過這本書的人應該能有所體會。那些生老病死、愛恨離別,那些在生活的背后苦苦掙扎的喘息聲,那些面對著苦難露出淡淡而明媚的笑和淚,就是對“活著”的最好詮釋。
額爾古納河,這是一條時代的河流。尤其是在它的右岸,記錄了一個民族在不同時代的鄉(xiāng)愁。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2
這個學期第一本看完的書是《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的作者是遲子建。
內(nèi)容主要是描述了關于鄂溫克人的家族的故事,好像描寫這種一個家族,一個區(qū)域的這樣的小說比較容易獲獎來著,就像《塵埃落定》一樣,它是描寫了土司的這樣的一個故事,寫得也是非常好。它是以一個女人的口吻來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所經(jīng)歷的故事。他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的右岸,他們的那種房子叫做“希楞柱”,并且馴鹿在他們那里是十分神圣的動物。
首先,我覺得他們與大自然的相處是十分和諧的,作為游牧民族,他們喜歡生活在大森林里,男人們出去捕獵,女人們則處理捕回來的獵物,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漢人要他們下山去住到他們所建造的房子里時,他們很多都是不太愿意的。并且馴鹿只有在山上才能生活,馴鹿很挑剔,要吃山上的蘑菇啥的,還愛吃鹽。在鄂溫克人眼里,馴鹿是十分高貴的,什么豬羊什么,和馴鹿比起來,那都是低賤的。他們在形容豬時,說它是連屎都要吃的家伙。他們有自己的信仰,信奉瑪魯神和薩滿,瑪魯神也就是所謂的神鹿,人們常常會去祭拜它。
薩滿,是書中最為神奇的人物了。當一個人有一些非常奇異的行為之時,就預示著他要成為薩滿了。在書中有兩位薩滿,分別是尼都薩滿和妮浩薩滿。薩滿是充滿神力的,他們可以通過跳神來救人生命,驅(qū)災避禍等等。但薩滿往往也是挺悲劇的。特別是妮浩薩滿,我覺得她是書中最悲劇的人物了。薩滿每救一個生命,就要失去令一個生命,這就仿佛是一種生命的平衡,一種大自然的平衡,凡有所得,必有所失。妮浩和魯尼生了很多孩子,但是每次都有人求助于她,希望她跳神幫忙解救,妮浩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救起了他們就意味著犧牲了自己的.孩子,但每次妮浩都是答應了救助,雖然每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全書下來妮浩死了好多個孩子,有一個甚至還腹死胎中了。她的一個女兒貝爾曼因此而害怕她跳神而逃走了。所以,薩滿給別人自己的仁慈,帶給自己的卻是殘忍,也帶給了我們?nèi)诵缘纳屏。有次馬糞包吃飯時喉嚨卡了一根熊骨,請求妮浩跳神救他,馬糞包一開始其實挺讓我討厭的,因為自己的墮落而去嘲笑欺侮別人,所以別人都很討厭他。但妮浩這時還是救了他,當然了,代價就是自己的一個孩子。
血性,這也是我從書中所能體會到的,特別是馬糞包,在被妮浩救了之后,他痛改前非,為了以示決心,他自宮了。好吧,確實很有血性,很勇敢。金得,因為母親伊芙琳的逼迫,要娶自己不愛的女子,所以就在新婚之夜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愛恨情愁沒有一絲絲掩飾,就那樣真實強烈的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小說最后隨著伐木的增多,族里的人們只能按照以多勝少的投票被迫下山,總而言之,就是這樣的一個鄂溫克人的變遷史,書中這種自然的生活方式描寫的很好,溫和細膩。就像百度百科所說的!额~爾古納河右岸》充盈著豐厚的生態(tài)意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生靈的關愛與體貼,對人的自然天性的禮贊與頌揚,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tài)困境的憂慮與不安,對宇宙生態(tài)平衡秩序和諧的祈盼與暢想。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3
聽說遲子建這本書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沒有找來看。一直覺得與書相遇是一件與機緣有關的事情。
有些時候,可能會特地跑到書店尋找,或在圖書館的書架前逡巡,充滿期待的目光掠過或新或舊的書本,像貪戀溫度的手指輕輕的撫觸。但倘使是在某一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心緒被無休無止淅淅瀝瀝的雨攪得紛亂,郁積了一股莫名的煩悶,回頭的時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著一本《額爾古納河右岸》。眉眼間頓添了欣喜,抑制著涌上來的小興奮對她說:“看完借我。”這,豈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書是緣,傾聽一個好作家講一個故事是幸運。和這本書的相遇,便是這樣的一份欣喜,它輕易地驅(qū)散了陰雨帶來的不快,使我的心情變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展示了我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人的滄桑歷史和沿革變遷。為我打開了一幅以一個民族的歷史為背景的斑斕畫卷。畫風并不粗獷,充滿溫情和悲憫的情懷。
故事久遠但輪廓清晰,緩緩地流淌出來,從一個年屆九旬、這個弱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長的女人嘴中。她將她的故事講給雨和火,講給兒孫搬遷時遺漏在營地的東西,講給自己鹿皮口袋里那些喜歡的物件和一束剛采摘的紫菊花……并不執(zhí)意念給讀者。斷斷續(xù)續(xù)的低沉而不沙啞的聲音有節(jié)奏地敲擊著空氣,灑落下點點帶著塵埃的星光。讓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們的故事里。
這是一個與馴鹿相依為命的民族。他們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著一個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慣,馴鹿帶領著他們遷徙或者停留。
他們居住在尖頂有孔可以看見星星的“希楞柱”里,那是一個游牧民族拆遷便利的臨時之“家”。不同于我們傳統(tǒng)的紅瓦白墻的磚架建筑。它本身由木頭制成,在森林中與樹木和諧的輝映,不顯得突兀。尖頂處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煙的通道,又用于與自然溝通。一個可以看著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種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純是我們這些被機器和工業(yè)文明“喂養(yǎng)”的現(xiàn)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們保持著一種原始的情感:熱烈的愛和瘋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沒有面具,也從不偽裝。因不能迎娶自己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結(jié)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燒的正旺的時候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用盡自己一切的愛和力量去拯救別人的妮浩,流干了自己的眼淚;悲哀不幸繼而轉(zhuǎn)向怨懟仇恨的伊芙琳聲聲咒怨。不管是愛,還是恨。它們都注入鄂溫克人的血液里,再通過毛孔和呼吸釋放出來。真實,干凈,讓人動容。或愛,或憐,或怨,或恨。都毫無做作和掩飾。
他們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勇氣,在大自然給予的傷害面前從不坐以待斃。他們絕對會奮起反擊,即使死亡也不會認輸。白災(雪災)對他們以之為“親人”的馴鹿有巨大的威脅。男人們從集訓營回來,顧不得洗去滿身的疲憊就去找尋在大雪中走失的馴鹿。嚴寒奪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壯的拉吉達。
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黑夜來臨,薩滿披掛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輕盈的舞蹈,舞姿里飽含著噴薄欲出的激情。他們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們和馴鹿。仿佛遵循著某種交換的定律,薩滿救起一個生命,便要失去另一個生命。這生命有時候是某只有靈性而善良的馴鹿,但通常卻是和薩滿最親近的人。
妮浩做薩滿時,為了救一個漢族身患重病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幼子果格力。她說:“天要那個孩子去,而我卻把他留下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里。”瑪利亞哭著喊:“那你可以不去救他。 蹦莺平o出了一個凄涼但是感人至深的回答:“我是薩滿,怎么能見死不救呢?”為了救人,妮浩相繼失去了三個孩子。失去血親的痛楚無法訴諸語言,尤其是那些躺在自己懷里尚含苞待放的“蓓蕾”。明明是唯恐疼愛都不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離去。那小小的身體漸漸失去溫度,被裝在白色的口袋,丟在向陽的山坡。不可思議的,為了挽救一個偷盜他們馴鹿的“賊”,妮浩放棄了腹中即將降臨人世的孩子。她活著的女兒因為恐懼和害怕逃離了家。且不論此說的真假,不管薩滿是否具有預知未來、趨福避禍的神力。僅僅是“她們”明知會以危及自己親人的代價去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仍然戰(zhàn)勝畏懼,勇敢地選擇幫助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是一種蘊含在一個民族內(nèi)在品質(zhì)中的善良和勇氣,如金子一般閃閃發(fā)光。助人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為助人而助人。用真誠的心和行為去尊重另一個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了。
還記得,在妮浩失去了腹中的孩子的時候,她唱起神歌:
“孩子呀,回來吧,你還沒有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就向黑暗去了。
你的媽媽為你準備了皮手套,你的爸爸為你準備的滑雪板,孩子,回來吧。
篝火已經(jīng)點燃,吊鍋早已支上。
你不回來,他們坐在篝火旁,也會覺得寒冷。
你不回來,他們坐在篝火旁,也會覺得寒冷。
你不回來,他們守著滿鍋的肉,也會覺得饑餓。
孩子呀,回來吧,乘著滑雪板去追逐鹿群吧,沒有你,狼就會傷害,馴鹿那美麗的犄角!
那么樸素但真摯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母親的痛和不舍。孩子去了一個人們期待會更溫暖的地方,替代了另一個生命。
當伐木聲在森林里響起來的時候,斧聲和鋸聲切割著一棵棵無辜的大樹。它們筆直的身軀轟然倒下。也割斷了以此為家和養(yǎng)分的民族賴以存活的根基。一條條運木材的路被汽車的馬達聲灌滿的時候,他們明顯地感到不安和威脅,心里充滿恐懼,卻無可奈何。山下早已蓋好用以安居的房子常住了又空了。鐵柵欄終究還是無法圈養(yǎng)那些本屬于自然的生靈。馴鹿待不下去的地方,牧民又如何住得慣?人們逐著馴鹿回歸森林的腳印返回了生長的地方。
在一次又一次的勸解和動員均以失敗告終之后。逐漸嘗試或被迫走出森林的人們慢慢地適應了新的生活。向一種新的“社會”和“文明”妥協(xié)。氏族的人們終于在一次絕對的以多勝少的投票中決定搬遷至山下的“新世界”。
選擇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風燭殘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終如孩子卻很淳樸的安草兒。在晚霞晨霧的交替中守護者那份堅持。直到淡白的月光中,清脆的鹿鈴聲搖晃著,那只白色的馴鹿從山下回到熟悉的“希楞柱”前。女人落下了淚水。模糊了無奈、凄涼、平和、悲憫……
原始的游牧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鄂溫克人頑強的堅守和無法阻擋的民族的變遷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土著的落日》里也表達了類似的疑問:“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們,成了現(xiàn)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們總是在撕裂一個鮮活生命的同時,又扮出慈善家的樣子,哀其不幸!我們心安理得地看著他們?yōu)橹率扯硌莺驼褂[曾被我們戕害的藝術;我們剖開了他們的心,卻還要說這心不夠溫暖,滿是糟粕。這股彌漫全球的冷漠,難道不是人世間最深重的凄風苦雨嗎!”
在工業(yè)文明統(tǒng)治的今天,一個民族到底丟失了那些珍貴的東西?哪些堅守沒有敵得過冰冷的機器?我們丟了的是對自然的依戀和敬畏?還是對祖先的崇敬和追念?是對萬物生靈的關懷和悲憫?還是心底最原始的簡單如彼的愛和恨?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信仰的堅守?還是頑強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和勃興的生命意識?抑或是那些激情,力量和勇氣?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4
勤務間隙,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書的第一句就把我深深吸引。
書中的文字是靈動的、靜謐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一種平和,讀起來很舒服。讀完之后,心中好像有一條緩緩流淌的額爾古納河,滌蕩著心靈,澄澈著心境。一段段美而含蓄的景色之中,伴隨著的是最后一個以放養(yǎng)馴鹿為生的游獵民族——鄂溫克族的盛衰歷史。這幅至美的畫卷徐徐展開,那段古老的歷史娓娓道來,像一位祥和溫暖的老人,不緊不慢地為我們講述著他的生存哲學,不慌不忙地為我們傳授著人生智慧。
全書散發(fā)著靈氣,遲子空靈而溫暖的文字能讓你感受到青草的香,陽光的暖,山的起伏,雪的清冽,溪的活潑,星的閃爍……仿佛所有的山川、溪流都有了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有了情感,所有生發(fā)于自然的快樂、悲傷、憂慮和溫暖都被安撫的妥妥帖帖,他們與生靈感情互通,與自然融為一體,展現(xiàn)了一種大和至美。
這種美是自然之美,也應當是生命之美。命運無常猶如自然之變,既然無法掌控,就坦然接受,有如接受了春夏的溫熱,就要接受秋冬的凜寒;接受了清晨,也要接受黃昏;能耐得住寂寞,也要守得住繁華。生命之姿變化萬千,可能我們拼盡全力終其一生都無法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超級英雄,但是我們依然要微笑前行。
讀到書的后半部分,心情變得沉重了,因為有太多的死亡,但是他們每次在經(jīng)歷死亡之后,依然能保持對生命的熱情和堅韌,他們對生死的態(tài)度讓我為之動容,他們對生命的敬畏讓我心生震撼!懊總人都會死亡,人們出生是大同小異的,死亡卻是各有各的走法;故事總要有結(jié)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的!闭缡篱g萬物有輪回、有因果,沒有一段歷史長盛不衰,沒有一個生命長生不老。鄂溫克族人面對世事變遷,坦然接受,他們是智慧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結(jié)束,但是我們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擁有豐饒的內(nèi)心生活的人,才會呈現(xiàn)出最本真的生活狀態(tài),才會收獲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書讀完了,故事也接近尾聲,古老的鄂溫克族永遠融入了額爾古納河,靜靜流淌……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5
這是一本壯美的鄂溫克族史詩,以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的口吻,講述了她所在烏力楞(部落)上下四代人的故事變遷,充滿神話色彩的薩滿,傳承不滅的鄂溫克風俗,以及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草木神靈,編織成了這部蕩氣回腸的小說。
BBC拍攝的《wild china》(又譯作錦繡中華),共六集,其中第四集就有鄂溫克族人的生活場景,那是僅有的幾位仍然生活在山上,放牧馴鹿為生的族人,其中有一位老人,仿佛就是書中的“我”。遲子建為了這本小說,進山兩個月采訪山上的牧民,作下了幾萬字的筆記,所以小說讀起來才那么真實,就像真的有以為酋長的女人,在跟你講述他們?yōu)趿愕墓适隆?/p>
那天聽遲子建的講座,她有說到,神話和民族傳說是她的寫作源泉,書中的故事很多并不是瞎編的`,比如薩滿的跳神,她救一個人,就要死去一個自己的孩子。整本書中充斥著死亡,也許生老病死是天地規(guī)律不可扭轉(zhuǎn),但是小說中描述的死亡,卻總是一次次讓人顫動。面對親人的離去,“我”卻表現(xiàn)得出奇平靜,作為被神靈庇佑的鄂溫克族人,死亡,不過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吧。
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一天的時間,“我”講述完了所有的故事,給風聽,給草聽,雨雪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最后搬遷下山,留下的只有“我”和孫子安草兒,在延續(xù)著鄂溫克族人的故事。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6
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式微。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薦讀理由
我們的生活比較固定,生命也是短暫的,沒辦法踏上每一片土地去感受每一片風景,而遲子建老師懷著真誠的心進入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世界,用溫情的抒情方式詩意的為我們描述了大興安嶺深處的美妙世界,讓我們有了一種精神旅行的感覺,仿佛找到了一個精神的避難所。
金句摘抄
1、故事總有結(jié)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
2、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
3、他們逃走了,你們不要去找,想走的人留不住的.。
4、她對我說你去追跑了的東西就跟用手抓月光是一樣的。
5、世界上沒有哪一道傷口是永遠不能愈合的,雖然愈合后在陰雨的日子還會感到痛。
6、他們早晨回到營地的時候臉色蒼白的就像沒有日出的黎明。
7、狼的眼睛再厲害,也懼怕火的眼睛。
8、我發(fā)現(xiàn)春光是一種藥,對能給人療傷。
9、那晚沒有月亮,星星也是那么的黯淡,人置身在那樣的黑夜里也就成了黑夜。
10、可我不相信有一個世界,永遠是春天。
人生感悟
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忙忙碌碌,這表面的充實卻無法掩飾我們內(nèi)心的空虛。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故事總要有結(jié)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我想我們有時候應該放慢腳步,去看看花怎么開,去看看水怎么流,太陽如何升起,夕陽何時落下,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內(nèi)心的那一份寧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7
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感觸良多,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同一個烏力楞的人的相親相助,不同烏力楞的人也是攜手互助。
一個烏力楞代表一族,他們一個族的人雖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類似帳篷的居住所),但是他們一起打獵一起圍著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興時,欣然起舞,不管年齡如何,幾乎都是舞蹈高手。開心的、不開心的都不會憋在心里,圍著火堆,講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
只是后來因為兩家人發(fā)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他們才開始各自為食,我認為這也是他們失去這種純樸的開端。
現(xiàn)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墻阻隔了別人的溫暖,我們幾乎不敢隨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從不跟鄰居打交道。
很慶幸的是,我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由于是在鄉(xiāng)鎮(zhèn),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歡我們那里自由的鄉(xiāng)俗。看了《額》之后,我更喜歡我的鄰居們,感謝他們陪我一起成長。
我們住在固水凝土的堅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門,但這道門我們幾乎能隨便出入。煮菜做飯的時候,缺三少四,我們總能在鄰居家借到。我們可以端著飯到鄰居家蹭菜,有時候還同用一鍋。小時候,不會做菜,鄰居們就會三五七地圍著我,告訴我他們煮菜的方法經(jīng)驗,甚至親自下廚煮給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鄰居也跟著添光嘗鮮。
一家有困難,一條巷子的人都跟著著急,能幫忙的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作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們到你家打小報告,說你今天跟誰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誰到屋頂上捉迷藏……
這樣家長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長了十八雙眼睛處處盯著你的一舉一動。特別自己擅自攀爬危險地方嬉戲的'時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見了,不管認不認識,他都一副老氣橫秋的責罵。那時候不懂事,感到不高興,于是玩惡作具報復,大人們笑笑不理,我們也覺無趣,后來就不了了之,F(xiàn)在想想,那些鄰居真可愛,多想回到從前。
另一個讓我感觸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婦,妮浩,其中一個悲劇人物。她是他們那個烏力楞的薩滿,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巫師。每當族中有困難,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幾乎都要請她跳神,以求免除禍事或者治病。
先撇開這些神鬼論,我之所以喜歡妮浩,不是因為她擁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無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幾個兒女,但是只有一個害怕死亡而離家出走的女兒活下來。因為她每救一個人,她就會失去一個至親。
救了別人就會失去一個兒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時候,都在無比的痛苦中掙扎,但每一次她都選擇了救別人。
當族人勸她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她說出了讓我流淚的話:難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險就能至于不顧嗎?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實質(zhì)是別人的孩子。后來,她每一次救人都會哭喊一聲,自己的孩子還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別人,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女一個個死去,從樹上摔下來的、胎死腹中的、被野獸咬死的。
她不敢再懷孕,精神也越來越凋蔽,雖然她終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說到這里,我雖然贊揚妮浩無私的精神,但我不贊同她的做法。我認為,人應該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不應該將這種行為建立在別人的生命上。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他專屬的生存權利,不因為父母的決定而隨意剝奪他們鮮活的生命。
雖然帶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個人就扼殺自己一個孩子的生命,這種以命易命的奉獻一點幾乎價值都沒有,而且有點可恨,因為她奉獻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別人的性命,盡管那是她的孩子。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8
這是一部小說,一部優(yōu)美的小說,一部描述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xiàn)狀及百年滄桑的令人落淚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
著名女作家遲子建,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民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向我們娓娓道來這個民族的故事。似一壁飽得天地之靈氣、令人驚嘆卻難得其解的神奇巖畫;又似一卷時而安恬、時而激越,向世人訴說人生摯愛與心靈悲苦的民族史詩。
這部小說分為四個章節(jié),也就是四個時間: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酋長女人和她的孫子安草兒作為這個民族僅剩的留在山上的人,在一天里,白天到晚上,酋長女人開始回憶她的'一生,從出生開始,到現(xiàn)在,家鄉(xiāng)僅剩兩個人了。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講到了一天的故事說完后,酋長女人和安草兒準備睡覺時,木庫蓮帶著幾只馴鹿回來了,那幾只馴鹿就像那皎白的月亮,仿佛帶來了美好的消息和希望。
小說語言精妙,人物眾多,但性格迥異。作者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他們有大愛、有大痛;他們愛著這個民族里的其他人,也努力去保護使這個弱小的民族不要消失;有在神靈面前的虔誠,有在族人面前的關愛和不虛偽,也有在命運前的殊死抗爭。經(jīng)過歲月的瘢痕,由一個嬰兒長成了最后一個酋長女人,年屆九旬,這里面愛與恨的故事,有著獨特民風的生死傳奇,顯示出了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歲月過往,給記憶留下了瘢痕,改變了人物,改變了生活,唯獨不變的是這個民族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們看老了!绷粝碌闹皇菤q月的累累瘢痕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9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述了一個長達百年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由一個九十歲的女人自述的,故事描寫了我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人當中的一支的百年滄桑:中俄邊界、與馴鹿相依為生、風葬、鹿鈴、白樺樹、獸皮、薩滿的跳神,這個故事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百年的歷史。
百年里,這個部落歷經(jīng)無數(shù)風風雨雨:天災、瘟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文革……
他們是頑強的,他們沒有敗給災禍,最后卻敗給了某種要求轉(zhuǎn)化文明的力量。最終,他們放棄了游牧,選擇了定居,還在堅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僅剩兩人:安草兒和“我”,幾經(jīng)風雨的頑強民族終于衰落得不堪入目。
他們的住處叫“希楞柱”,既簡便又浪漫,頂端留有的一個排放煙氣的小孔里可以看到星星。這是多么美妙的住處。∶客矶加行切桥惆槿雺,豈不比那些密不透風的磚瓦房強上萬倍!這種浪漫,也許我們永遠也體驗不到,因為我們有“先進”的文明,但我們沒有那顆純真的心。
他們很勇敢,男人們從集訓營回來,顧不上洗去滿身疲憊,就去尋找在白災中走失的馴鹿,他們沒有畏懼嚴寒,然而寒冷還是帶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壯的拉吉達的生命。雖然他們并不是每一個都那樣勇敢,但每一個都一定很勤勞,他們各司其職,把整個部落打理得井井有條。
他們信奉嘜魯神和薩滿。薩滿輕盈的舞步帶走了疾病,災禍,但也仿佛遵循自然的某種交換定律:薩滿每救起一個生命,就要失去另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有時是陪伴人們的馴鹿,有時是薩滿身邊最親密的人。黑夜來臨,薩滿披掛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輕盈的舞,他們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的人們和馴鹿。
遲子建的這本《額爾古納河右岸》打動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書中人們純凈如云彩的對愛情的理解。不需要太多束縛,不需要過多言語的渲染,甚至不需要猶豫。當年有兩個人追求女主人公的母親,而當問道她喜歡誰時,她卻在一笑間回答說都喜歡,沒什么可糾結(jié)的。
在作品里,生命的消逝就是轉(zhuǎn)瞬間的事,林克被閃電奪走生命,拉吉達死于嚴寒,瓦羅加在與熊搏斗中死去……不斷有人誕生,不斷有人死亡,重復著喜悅與悲傷,如喝水吃飯般簡單的死亡讓你恐懼,然而當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了的孩子或者馴鹿仔,被裝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陽的山坡上,痛楚就會轉(zhuǎn)化成溫暖,你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樣東西——“靠老寶”。這東西是個容器,它里面會裝著肉干,水之類的有時可以救命的東西。它可以用來幫助迷山的人們,即使不是同一個部落的人,他們也不會去追究誰動了里面的東西。他們所需防范的只有黑熊,這種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贈與在今天極為罕見。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我有這很深的感觸。這并不是一部史詩巨著,但書的字里行間卻無處不透露著真摯的情感,書中語言也并不華麗,質(zhì)樸簡潔,可依舊能打動人心,一本書勾勒出一個民族的百年興衰,一直到最后只剩下兩個人。這部書里,我們體會了死亡與新生,但這個部落也許再也不會有了新生。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0
去年暑假的時候,媽媽買了一本叫做《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書,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她看了以后給我說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好,但是書很厚,我起初并沒什么興趣,不經(jīng)意地隨便讀了兩頁,竟然就愛不釋手了,連著幾天一口氣把它讀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氏族的鄂溫克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以及圍繞著他們發(fā)生的感人故事。以前我從來不了解鄂溫克人,這本書為我詳細地描畫出了另外一個世界。
首先,鄂溫克人穿的衣服比起我們來要精致許多,他們的衣服是用狍皮、鹿皮和熊皮制成,其中最美最漂亮的一件是尼都薩滿送給“我”母親達瑪拉的那件羽毛裙子。這條裙子的上擺緊,下擺長,用鹿皮制成,腰間鑲滿了綠色和藍色的絲線,中間裝飾著野山雞尾巴上閃亮的藍羽毛,羽毛下繡著一條銀河,銀河上是湛藍的天空,羽毛裙子的下擺上還繡有綠色花紋,母親穿起來,是那么的美麗和自在,哦,她真有氣質(zhì)。
鄂溫克人吃的食物也很講究,他們一定要吃肉干和打回來的動物的鮮肉。杰芙琳娜在柳莎的婚禮上就大展了她的好手藝。她把狍子肉剁碎,和老桑芹、山蔥一起灌進腸衣里,放到鍋里煮個三五分鐘制成香腸。香腸切成片,味道真是鮮美。此外,她還煮了幾只鴨子,加入野韭菜一起煮,鴨子吃起來肥而不膩;再配上可口的清蒸狍頭、美味的馴鹿奶酪,喝著清單香甜的百合粥,哦,真是太美味了。
說到房子,鄂溫克人住的“烏力楞”更是讓我向往。這些“烏力楞”是用樺樹皮支起四根大柱子,再用樺樹枝固定好作為架子,架子上面再披上一層狍皮、熊皮及鹿皮保暖。懷孕的女子住的“亞塔珠”就是產(chǎn)房,它是用粗壯的松樹搭起來的大三角,上面披上厚厚的一層熊皮。住在“烏力楞”里,每到傍晚時分,就可以看到閃耀的星空,耳邊聽著細微的風聲,還能夠看到皎潔的明月。哦,真是讓人神往。
鄂溫克人搬遷時不是徒步而走,森林里也沒有汽車、馬車,你可能會問:那他們怎么遷移呢?原來他們都騎著自己的馴鹿。這些馴鹿長著毛茸茸的'鹿角,水靈靈的大眼睛,厚厚的一身絨毛。他們是鄂溫克人的好伙伴,是潔白與純凈的化身,充滿了靈性。
我多么向往鄂溫克人的生活呀,然而隨著原始森林的大面積砍伐,鄂溫克人不得不放棄游牧生活被迫住進看不到星空、聽不著風聲、看不見月亮的房子里。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他們就再也無法忍受所謂的現(xiàn)代生活了!最終,鄂溫克人為了自己,也為了馴鹿們,再次重新上路,去遠方尋找新的森林。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1
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的北緣,有一條美麗的額爾古納河將中俄兩國分隔開來。一般來說,國界要么是高聳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他們大多生活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人煙稀少。但是額爾古納河就不一樣了。河流蜿蜒在綠色草原濕地中,兩岸風光無限,尤其是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中國一側(cè)。
中俄邊境最美的是額爾古納河。我們從邊城滿洲里出發(fā),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公路向東行駛,因為這條公路靠近界河,有幾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樁和鐵絲網(wǎng)路邊。河水,水鳥飛上飛下。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時候有好幾個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這里仿佛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寂靜的世界。
“這條路下面的鐵絲網(wǎng)是不能越過的',這是邊境警戒線,羊可以進去吃草,人不能進去!睂в握f。這里沒有山脈或峽谷。數(shù)百公里的額爾古納河驟然繞過草原,時而進入森林,時而沉入濕地。景色是那樣的靜謐,是那樣的迷人。我們的車輕飄飄的飛著,無人區(qū),天高云淡,像音樂。行走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瀾所感動,不知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濕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濕地和森林已經(jīng)分不清了。清澈碧綠的河水折迭流向遠方,近處的河水環(huán)繞著一座馬蹄島,是額爾古納濕地的標志性建筑。我們順著白樺林中的木棧道而下,與河水平行了一會兒,又回到了河岸。一直穿行在白樺林中,望著林間縫隙中的小河,別有一番風景。關鍵是只有一半的濕地和河流是我們國家的。額爾古納河左岸是俄羅斯的,那里沒有人。
似乎所有激動人心的事情都發(fā)生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設施,還有離岸邊不遠的額爾古納小鎮(zhèn),五彩繽紛的建筑。但這一切都不影響額爾古納河的寧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2
讀完小說的第一感覺就是:無知真的很可怕。
鄂溫克族祖祖輩輩生活在大興安嶺廣袤的森林中,樹木、河流、馴鹿、青苔、月亮和清風。他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森林中寧靜快活地生活著,而這份寧靜與和諧被打亂,正是由于現(xiàn)代文明的野蠻侵擾。
我們不禁反思:現(xiàn)代文明真的就好嗎?人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就快樂嗎?我們對大自然是不是索取太多了?現(xiàn)代人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嗎?鄂溫克族半游獵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嗎?土著的生活方式就注定要被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嗎?現(xiàn)代文明為什么要野蠻的去侵擾土著人的生活,而不是文明的去包容和接納它?等等。
野蠻中有文明,文明中有野蠻。野蠻人的文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明人的野蠻出于無知。
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看到了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活,也在自己身處鋼筋水泥的城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壓抑!
現(xiàn)代人也好,土著人也罷!你開你的汽車,我騎我的馴鹿。開汽車的未必比騎馴鹿的高級,各自有各自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各自安好,不必自以為是的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侵擾對方的.生活,這才是文明與否的邊界,而現(xiàn)實中往往越界的卻是披著文明外衣的現(xiàn)代人,野蠻的侵擾土著人的生活,野蠻的破壞自然生態(tài),野蠻的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由鄂溫克人讓我想到了澳洲土著莫西干人,讓我們聆聽澳洲土著的音樂《最后的莫西干人》,去感受那份悲愴與無奈!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3
本書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了一位年近90的鄂溫克老婦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度過的一生,本書分為清晨、中午、黃昏、半個月亮四部分,這四部分串聯(lián)了一個鄂溫克民族的百年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字里行間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彎著腰坐在爐火邊,從清晨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直到日落黃昏,仿佛在私語,又仿佛將故事講給風、講給雨,講給身邊所有的物件,她渾濁且歷經(jīng)滄桑的眼神望向額爾古納河,眼神中有想起愛人的溫柔,有想起同族朋友的懷念,還有對漫漫歷史長河和時代變遷的深深感慨和無奈。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語言藝術之美,時而恢弘磅礴,時而溫柔細膩,我仿佛一次一次的置身其中,感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命運無常,還有愛恨情仇,我恨沒有在學生時代讀到這么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否則我的語文功底定是比現(xiàn)在高出多少倍了;
在這之前,從小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環(huán)境的我是無法想象世代居住在大森林中的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作為一名無神論者,我也同樣無法理解這個民族的人們對于神靈的虔誠,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追逐馴鹿食物和氣候變化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與自然進行一次次的抗爭,受盡暴雨嚴寒、猛獸、瘟疫帶來的痛苦;生活本就艱難,他們失去過親人骨肉,卻頑強不屈,善良堅韌,一次次與命運和苦難抗爭,她們承受了日寇剝削和現(xiàn)代文明的擠壓,卻依然保持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他們信奉薩滿教,相信“瑪魯神”能讓一切苦難和病痛消失,然而通書卻充斥著死亡的氣息,每每讀到薩滿巫師通過“跳神”起死回生的同時就有另一個生命代替隕落,我都不禁脊背發(fā)寒,尤其是妮浩為救人接連幾次失去自己的孩子,我感動于她的善良,也震撼于薩滿巫師的“神秘力量”!
我想,作者肯定是親身經(jīng)歷過這一件件一樁樁才能將每個人物刻畫的如此栩栩如生,定是對生活和大自然充滿敬畏與感恩才能將一個民族的信仰與文化描述的如此生動活潑;于我而言,唯有認真生活,善良真誠,保持初心,始終如一!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4
《額爾古納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溫克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口吻,自訴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溫克族文明的興衰(馴鹿民族)。
文中的“我”親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額爾古納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尋不回來了。其中,現(xiàn)代城市的進程和漢族文化的侵蝕,也是每個少數(shù)民族命運都逃脫不了時代的更替與變遷。
書中內(nèi)容時而點到即止,時而事事巨細,使我不忍卒讀。唯一覺得可惜的是,作者遲子建留給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這是遺憾。不知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受,當真的熱愛一件事時,愿在其中當一個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寧愿作者給我全部“不勞而獲”的思考。
鄂溫克族人們生活在森林中,發(fā)生的那些或愛或恨,永遠不會被大多數(shù)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著,當放眼宇宙,萬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愛過腳下這片土地。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15
合上書,充滿堅韌、溫暖和愛的故事如同燃燒的火把,在大自然遼闊的天地間釋放著光和熱,用那無限的能量,給人以安定的勇氣去生活、去奮斗、去坦然面對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靜下心來聆聽茫茫林海中生靈的呼吸,安下心來靜靜體會純白雪原上天空的寧靜,自然與人依舊密不可分。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時,正是2012年的秋天,人們從田地里收獲糧食,干枯的秸稈安靜回歸大地懷抱的時節(jié)。書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匯成豐盈、光亮的額爾古納河,在我的面前靜靜流淌,竟比我眼前這收獲的景色更加生動、飽滿。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簡約溫婉的語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溫克人,用壯闊如史詩般的場景勾畫了一幅少數(shù)民族艱難生存又飽含深情的華麗畫卷。作者筆下的鄂溫克人以純樸的感情深沉地熱愛著這片森林、愛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馴鹿,并且用生命讓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潔,如樂章般源遠流長。
生命的敬畏
在他們的眼中,馴鹿如同孩子般珍貴。作者用“白色的馴鹿在我眼中就是飄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來形容馴鹿,甚至說“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連一頭馴鹿,都同樣受到尊重,這充分顯示出鄂溫克人對生命的敬畏。對待死去的嬰兒:“我和瓦羅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魯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們眼中,他就像一粒種子一樣,還會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的!蹦莺圃陔x開母親的風藏之地時說:“她的骨頭有一天會從樹上落下來——落到土里的骨頭也會發(fā)芽的”。也許你會認為這有些荒謬,可恰恰是這種荒謬和固執(zhí)的舉動,彰顯出他們對生命的虔誠。這種純樸的平等觀念更像是彌足珍貴的火種,從容抵達人們純凈的心靈世界,在這方凈土中蔓延、傳承。每一個生命,之所以能夠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們?nèi)フ湟、愛護。哪怕是樹枝上的一枚葉子,也擁有它綠色的閃著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獻
妮浩作為薩滿,通過舞蹈的形式為族人溝通天地、達成愿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時,必須以犧牲自己的孩子為代價。盡管她心傷、凄涼、淚流滿面,但仍堅守原則,遵守她即將成為薩滿時承諾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賦予的能力保護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個孩子去,我把他留下來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里”。為了挽救何寶林得了重病的兒子,兒子果格力從松樹上跌落;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嚨的馬糞包,女兒交庫坎托被馬蜂蟄死;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無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為了祈雨救火,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斷的失去中,靈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漸次充盈。還有很多人物,也為了保護別人而犧牲自己。這種在自身利益的釋然中凈化的純潔靈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間浩浩蕩蕩、無怨無悔。
生命的傳承
小說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陸續(xù)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斷降生,蘊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環(huán)境中,自然條件惡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為了給大家尋找馴鹿而凍死在馬背上,瓦羅加為了保護放映員被熊揭開了頭蓋骨,齊格達誤入捕獸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慟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個個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云”來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維克特、安草兒的輪廓更是氏族命脈的縮影,仿佛大樹的根系,日益盤結(jié)、蓬勃成長,為氏族注入鮮活的血液,讓永恒的精神在動蕩中依舊流傳不息。
生命的堅韌
令小說如同史詩般壯闊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書中人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勇往直前。季節(jié)變換、野獸襲擊,都是他們面臨生存考驗的艱難時節(jié),可是很少有人因為懼怕生活的艱難而退縮不前,更多的是,迎著風雪挑戰(zhàn)。作者沒有運用過多的筆墨描寫斗爭場景,可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信念卻從質(zhì)樸而無華的語句中暈染開來。讓人們體會到在茫茫雪原和縱橫交錯的林間山路中,追求生命質(zhì)樸之美的那種滄桑與豪邁。
生命的回歸
書的結(jié)尾部分,作者寫到:“月亮升起來了,不過月亮不是圓的,是半輪,它瑩白如玉。它微微彎著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條路的盡頭閃現(xiàn)出一團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著,我聽見了隱隱約約的鹿鈴聲,那團灰白的影子離我們的營地越來越近。安草兒驚叫道,‘阿貼,木庫蓮回來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雖然鹿鈴聲聽起來越來越清脆了。我抬頭看了看月亮,覺得它就像朝我們跑來的白色馴鹿;而我再看那只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馴鹿時,覺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輪淡白的月亮。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了!蔽闹械摹拔摇睂︸Z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經(jīng)歷了一世風風雨雨之后,白色馴鹿在某個夜晚尋“我”而來,體現(xiàn)出“我”對生命本質(zhì)的探究。究竟是遼遠如明月,還是實在如“我”心中至愛的白色馴鹿;抑或是堅貞純美如月光,還是跳躍活潑如鹿鈴,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結(jié)局。
也許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賦予人力量。那些過往歷史的塵埃依舊會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成為我們心中寬厚的基石,讓我們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愛人間。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通用18篇)09-30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02-08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05-24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06-07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合集)11-16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精選14篇)10-21
那岸10-06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9-23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