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哈佛凌晨四點半讀書筆記
凌晨4點多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這幅流傳在網絡上的照片,令人震撼。
據說,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后,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很少見到哪個學生光吃不讀,也很少見到哪個學生邊吃邊閑聊。在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y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說話,無一人不在閱讀或記錄。醫(yī)院仍是圖書館的延伸。
于是,哈佛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哈佛產生的美國總統(tǒng)有7位。
哈佛校園里,不見華服,不見化妝,更不見晃里晃蕩,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
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
人到底有怎樣的潛力?人的夢想,為什么在哈佛就能實現?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帶攝制組到哈佛大學采訪。
她回憶說:“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時,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里,圖書館里,教室里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
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
謝娟說,有一個在哈佛學習的北大女孩,她說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并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yè)。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得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yè)。
那個北大女孩說,她在這里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yè)量很大!拔覀冋n后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
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并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fā)言成績,平均占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松。
在哈佛不僅學生有壓力,老師一樣有壓力。在哈佛的課堂,要求老師講的東西都是新的。老師每年講課的內容都要跟上前沿科學的發(fā)展變化。因此,哈佛的老師必須處在最前沿科學的研究陣地。哈佛認為,教授首先應當是個學者,能夠享受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的樂趣,而且能與他人進行有說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說: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松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里,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松下來了。他們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對此,謝娟也非常感慨:“我們也對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進行了采訪,但卻很難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
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中國式的教育讓學生在高考前“用力”過猛,在該儲備能力的階段不僅沒有積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這種能量。
旅美教師呂老師說,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被美國學生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還在于我們的基礎教育。
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識的數量,一個月只允許孩子得到一個知識,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孩子對知識總是有渴望的感覺。
而中國的小學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中國教育者不知道知識與智慧的關系,總是讓孩子直接得到越來越多的知識。美國教育的聰明就在于:先讓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識,這個時候知識就變成了智慧;由于開始的時候,知識都特別簡單,比較容易得到感悟,知識也就容易變成智慧。智慧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創(chuàng)造力。
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通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只相當于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通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產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產生了一個東西:創(chuàng)新能力。
在高中時期,美國學校培養(yǎng)的是自主學習的習慣。而比較中國,中國的高中是老師填鴨式學習,讓學生習慣了依賴。能力、習慣上的差距,讓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在大學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哈佛的學生說,在哈佛學習強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煉獄的感覺,對意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但是如果挺過去,以后再大的困難也就能夠克服了。而中國大學生認為,終于擺脫束縛,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時間用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我們在最該學習的時候斷檔了。這就注定了,我們的大學生被甩得越來越遠。
哈佛老師經常給學生這樣的告誡: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后,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并且得到應有的評價,那么你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哈佛凌晨四點半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哈佛凌晨四點半》讀書筆記08-26
《哈佛凌晨四點半》讀后感09-02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06-06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范文04-06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精選9篇)08-22
電話,在凌晨響起散文10-05
凌晨的思念作文10-10
凌晨碎語,碎碎的語10-06
哈佛勵志語錄12-07
凌晨的月亮簡短文案(精選175句)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