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導游詞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游客、助人為樂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博物館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博物館導游詞1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現(xiàn)在就由我?guī)ьI大家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好了,現(xiàn)在大家所處的位置就是有‘石質(zhì)書庫’美譽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了。
走進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里保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筑。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去之后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歷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墻外側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般笔侨嗡觽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鬃犹岢珜W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出這三個門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道而來參觀,當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入。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wèi)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guī)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好了,關于孔廟的內(nèi)容我就講到這里,F(xiàn)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云鐘和大夏石馬,現(xiàn)立于戟門內(nèi)的左右兩側。
博物館導游詞2
中國客家博物館,位于廣東 梅州,是國內(nèi)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客家匾額館、華僑館及《客家文博》雜志社組成。其中主館占地面積5984.7平方米,館內(nèi)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qū)”、“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nèi)容。
中國客家博物館,原名廣東客家博物館,是以收藏、展示、研究和傳播客家文化為重任,彰顯全球客家文化精神魅力的客家博物館,20__年4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廣東省人民政府申報事項,將“廣東客家博物館”冠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
廣東客家博物館投資一點三億元人民幣,建筑面積一點五萬平方米,以全球大客家的角度,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qū)、客家騰飛”五部分,主題展覽《客家人》。多角度詮釋全球客家歷史,深層次展陳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經(jīng)過三年的精心籌建,于20__年四月八日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自開館以來,前來參觀的海內(nèi)外嘉賓、學者、游客達三十多萬人次。其所收藏、展示的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正日益激發(fā)著全球客家人的思鄉(xiāng)情結,吸引著全球客家人回鄉(xiāng)尋根問祖。
中國客家博物館主館建筑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加上主館東西兩座面積分別為上千平方米的客家古民居改建的《梅州將軍館》和《梅州大學校長館》,組成了廣東省第一個客家博物館。
客家民居是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人創(chuàng)造的圓形土樓、四方土樓和圍龍屋堪稱客家民居的代表之作!暗貥藝荨闭箯d,從老民居中拆下、重達數(shù)千斤的木梁架被擺進了展廳,與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黃泥、糯米飯夯成的'三合土墻實物相映成趣;而作為梅州古民居的經(jīng)典、大埔縣的“泰安樓”的門樓則被原汁原味復制在展廳外墻;由興寧鄉(xiāng)村建筑師制作的巨大的三圍圍龍屋模型,也擺上了展廳。
在“客從何來”展廳,有一本特殊的數(shù)碼影冊族譜,大家不需要與這本“族譜”近距離接觸,只須用手在懸空的上方做翻書的動作,輕輕揮動一下手臂,“族譜”就會乖巧地一頁一頁翻開,幫助參觀者找到自己姓氏的由來和淵源,獲得認同感與滿足感。
博物館導游詞3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直隸總督署博物館,我是你們的導游xxx。
直隸總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華地段,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寧都司奉旨裁撤。同時直隸巡撫自正定移駐保定,保定開始成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以 開始成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統(tǒng)年間,這里一直是清代直隸省軍政樞紐機關所在地,歷任總督基本上都在此辦公并居住,直隸全省的軍民要政也基本由此發(fā)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隸總督,唐執(zhí)玉、李衛(wèi)、方觀承、琦善、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鎮(zhèn)于此,影響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與這座省府衙門有著最直接的聯(lián)系,其歷史內(nèi)涵十分豐富,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直隸總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規(guī)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縱深約224m,共占地三萬余平米,其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guī)慷浚鶠樾∈接采浇ㄖ。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桿、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fā)奏折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筑。這些建筑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覺。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大門內(nèi)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nèi)宅門、官邸、上房、后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回廊等附屬建筑。
大門即總督署正門,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間一啟門建筑,座北朝南,過道一間,左右門房各一間,位于1m多高的臺基上。兩根明柱、門檻及六扇棋盤式板門皆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有“直隸總督部院”六個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掛有歌頌晚清直督業(yè)績的對聯(lián)。黑底金字,十分威嚴。
拾級而上進入督署大門,沿甬路往北即是儀門。自儀門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總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廳、正廳,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體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鴻章任直督時為背景復原的,大堂外東西廂房各9間為科房,是按清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規(guī)制下的辦事機構,用以承接地方公務事宜。大堂外月臺下40余米處,有橫跨甬道的木質(zhì)“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級衙署均設有牌坊,形制并無定制,大多為四柱無斗拱的簡易結構。直隸總督若坐堂理事,面對此坊,戒銘時時在目,便可告誡自己必當公正廉明。大堂東西兩側天井北進穿便門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嚴謹,四周廊廡相通,托檁、廊沿、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鴻章督直時從安徽調(diào)來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有遇事深思熟慮,助其不足,及時補過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廂房門前有抱柱石,室內(nèi)均為穿堂屋,開設后門,可直通東西更道和花廳?偠绞鸬亩檬强偠綇蛯徝裥贪讣,會見外地官員的地方。三堂是總督的書房和簽押房。官邸及上房為督署的內(nèi)宅,所以為掩人耳目,前有花墻與二堂相隔,兩側各有一門溝通東西更道,僅靠中間帶頂?shù)闹崩群蛢?nèi)宅門相連,成為入內(nèi)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闊5間,左右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建筑小巧,院落幽雅,與大堂、二堂院相比,猶如兩個天地。上房是總督及內(nèi)眷活動起居的地方,生活氣息濃厚。院北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則是晚輩的住處,并以回廊相連,成為署內(nèi)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墻、外墻及院內(nèi)回廊多層包繞,對院外不開窗,封閉性強,可防風沙、噪音和外界干擾,加之庭院空間大、日光足,在院內(nèi)栽植花木、陳設盆景,可構成安靜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督署東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賓館、武成王廟、衙神廟、錢糧幕府院、存放文官車轎的庫房、東花廳、外簽押房、東北側廚房以及供雜役、仆從人員居住的胥吏舍等。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職胥吏居住宴樂之所──合樂軒、馬廄、兩進院落的刑名幕、考試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廟,西花廳、辦事廳、花園等。
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從全國范圍看,做為清代官式建筑的總督衙署,如今大多蕩然無存,即使是殘留的遺址,也往往歷經(jīng)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內(nèi)涵,而充分體現(xiàn)雍乾時期建筑風貌,在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多年來一直為黨政軍界駐守,才得以妥善保護,因此它自然就成為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實物史料。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座古衙的存在,對古城保定乃至河北歷史、建筑等領域文化內(nèi)涵的補充,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珍貴的文物價值。
好,游客朋友們,直隸總督署博物館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博物館導游詞4
中國黃酒,天下一絕,是華夏民族的國粹。紹興黃酒是中國黃酒的杰出代表,也是紹興的“金名片”,其釀制技藝更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對象。紹興黃酒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得天獨厚的釀造條件和卓越的內(nèi)在品質(zhì),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名酒之冠。
紹興黃酒城坐落于紹興古老的光相橋邊、紹興環(huán)城河畔,占地28000余平方米,集文化、歷史、旅游、購物于一體,作為核心的黃酒博物館是國內(nèi)第一家專業(yè)性的以黃酒文化和產(chǎn)業(yè)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占地近10000平方米。博物館通過各種陳列手段全面展示了黃酒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精髓,提供酒道表演、花雕演示、花雕品鑒等服務,還推出酒令投壺、花雕DIY、三維投幣品酒、個性化酒標制作等活動,并設有茶室、酒樓、購物商場等休閑設施,是一個融黃酒博覽、文化研究、收藏交流、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體驗圣地。
博物館占地三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一點六萬平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黃酒博物館。在博物館廣場上,有結合紹興特色和酒文化特色的“品”字型花崗巖石雕、“青銅六禮”錫青銅雕塑、“壺酒興國”廣場主題浮雕、酒壇壘成的“城墻”、重達二十七噸的“酒器皿”等,是個酒韻流芳、經(jīng)世傳承的藝術品。黃酒博物館的設計非常具有特色,匯聚眾多中國之最:國內(nèi)最大的木榨;國內(nèi)最大的黃酒器皿;國內(nèi)最大的地下酒窖和用九百三十六只酒壇壘成的“城墻”。
博物館導游詞5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方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并的基礎上籌備,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該館陳列大樓建筑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其中善本書8000余冊),一級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為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xiàn)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于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鎮(zhèn)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博物館珍藏該館陳列以地方歷史為重點,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個基本陳列。1981~1986年6月,該館先后舉辦各種展覽120多個,每年觀眾15~22萬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曾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的`人員,曾對青銅器防腐蝕進行研究,用局部電蝕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銹,并結合使用苯駢三氮唑化學浸蝕劑保護青銅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科研室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激光全息文物無損檢測”,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叢書該館編輯出版的書刊有《壽縣蔡□墓出土遺物》、《安徽名人畫選》、《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藏品選》、《安徽畫家匯編》、《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覽圖錄》、《明清徽州社會資料選編》、《歙事閑談》(校訂本)、《新四軍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安徽省博物館導游詞2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位于合肥市政務新區(qū)懷寧路268號,北臨天鵝湖,周邊有合肥大劇院、合肥奧體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文化體育設施。
建筑面積4138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建筑高度37.70米。建筑造型體現(xiàn)了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筑風格。外墻立面采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xiàn)厚重的文化歷史,內(nèi)表面為木質(zhì)襯里,溫暖而人性化,中庭內(nèi)面采用晶瑩剔透的玻璃做幕墻,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感。場地與空間的關節(jié)處點綴了深邃的竹海、靜謐的水池、精雕的長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顯了安徽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淵源。
新館展陳包括一個基本陳列——《安徽文明史陳列》,4個特色專題陳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和《江淮擷珍》。 《安徽文明史陳列》位于2至3樓,《徽州古建筑》位于4樓,《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和《江淮擷珍》位于5樓。
博物館導游詞6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tǒng)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館內(nèi)現(xiàn)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tǒng)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系統(tǒng)的展現(xiàn)了陜西自藍田猿人的發(fā)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xiàn)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qū),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博物館導游詞7
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于1956年,建筑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后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回廊,與兩翼相連。建筑由蘇聯(lián)專家設計,風格獨特。
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復制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娟惲杏小陡拭C歷史文物》、《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黃河古象》《甘肅自然富源》及《甘肅革命文物展覽》。
館內(nèi)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fā)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jīng)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nèi)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xiàn)當年開通、保衛(wèi)“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qū)的畫面,又是研究我國古代中西交通貿(mào)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nèi)還保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復制品。
博物館導游詞8
今天天氣很好,很愉快。大家都說姑蘇好,水磨昆曲演諾旦詞。大家好,我是陳毅城。我出生在昆曲之鄉(xiāng)蘇州昆山。從小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長大。后來在南京東南大學讀藝術碩士的時候,開始接觸昆曲,對這門古老的藝術有了深深的熱愛。
現(xiàn)在是蘇劇博物館普通會員,每天都在從事中國昆曲、蘇州評彈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蘇劇博物館有很多珍貴的文物,但這些文物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接下來,請跟隨我走近我們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昆曲博物館。中國昆曲博物館位于張家祥金泉會館,在蘇州平江路旁邊。全金會館是由居住在蘇州的晉商出資興建的會館建筑。它是目前蘇州保存最完好的會館,最近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中國大運河蘇州段的遺址。
中國昆曲博物館的古典舞臺是整個金會館古建筑的精華。舞臺朝北,離地兩米多。舞臺每邊寬六米,四周是弓形的“王武花王”,構成了一個36平米的方形古典舞臺。
舞臺華麗精致。臺前有一組組浮雕:“普天同慶”下是兩條龍珠戲珠,旁邊是鳳凰穿牡丹;在柱子的頂端是一只金獅,手持一根柱子,蝙蝠在跳舞。頭頂上方的穹頂沉箱結構精巧獨特。它由324個黑蝙蝠淺雕和306個云頭圓雕組成,形成18條向上盤旋并凝聚在圓頂沉箱頂部銅鏡上的吉祥龍。這不僅表現(xiàn)了古典建筑的藝術美,而且在物理上起到了擴音的作用,給人以余音繞梁的聲音之美。
舞臺前的.主廳原本是關公廳,舞臺原本的功能是娛樂上帝。東西廊,也叫耳樓或女座,兩邊相連,是當時觀眾看戲的地方。由正廳和外廊組成的三面觀眾席構成了三面開放的中國古典舞臺的建筑結構。
建筑師貝聿銘在參觀了這個具有東方特色的古代舞臺后,感慨地說:這無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通過我剛才的介紹,我們對整個金會館的古戲臺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是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古代舞臺給了我們關于中國戲曲本身的其他重要信息。
為什么這個古代舞臺是三面開放的?
在中國戲曲表演中,舞臺上的演員馬戲就是走十萬里,馬鞭就是騎馬,帶著幾千人馬飛奔。如此大膽自由的想象和假設,還有什么可隱瞞和掩蓋的?中國戲曲以“虛擬化、程式化、節(jié)奏化”為主要特征,追求藝術真實,因此更注重形式與精神的“形似”。而且中國戲曲以“唱、讀、演、演”為自己的表演手段,中國戲曲的真實性往往是通過演員上臺表演的美感來完成的。因此,它希望觀眾能夠從盡可能多的方面欣賞演員表演所體現(xiàn)的美。因此,我們的三向古戲臺是中國戲曲美學和戲劇觀念的體現(xiàn)。
其實這兩句話,“古今一家劇院”“一切人生都是一場戲”,都是指從人生到世界的一出戲。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頭看看全金會館古戲臺的穹頂沉箱頂部。金庫就是宇宙。古代人一直認為天是圓的,所以拱頂沉箱鑲嵌在頂盒上,是“天圓在哪里”的標準地圖。象征宇宙。演員在與自然完全相連、三面開放的舞臺上表演,寓意演員在宇宙大舞臺上表演,這不僅是“古今一臺”、“天下一臺”的表演理念和人生觀的體現(xiàn)。也是對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這樣一個重要哲學觀的反思和反思。
一個小小的古代舞臺連接著過去和現(xiàn)在,也連接著你我和他。希望我今天的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lián)想和思考。
謝謝大家!
博物館導游詞9
各位游客:
歡迎您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這里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是我國風景名勝、也是我國重點的保護文物單位,下面就讓我來帶你們了解一下故宮的歷史和風景。
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造的。至今已有接近六百年的'歷史了。故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傳說故宮的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是天子屋住的地方。
故宮的建筑風格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傳說故宮風格,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調(diào),故宮最大的殿叫太和殿,是皇帝辦公的地方。此外,還有很多寢宮還有花園。
由于故宮的建筑和建筑里面的物品,都是十分珍貴的歷史的文物,因此我們在參觀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文物。第一、不要觸摸墻壁和物品;第二、不要攀爬墻壁和欄桿;第三、不要亂涂亂畫;第四、不要亂丟空瓶子、果皮、垃圾袋等垃圾;第五、嚴禁吸煙,以防止火災;第六、小孩不要在故宮里隨地大小便;第七、不要摘花、踩踏草坪。
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故宮非常雄偉,非常美麗,祝大家在故宮博物院里玩得開心,玩得快樂,謝謝大家!
博物館導游詞10
星期日,我又一次來到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和中山路交匯處的內(nèi)蒙古博物院,這是我第三次來這里了,但是,這里的各種展品還是深深地吸引著我。在這里,我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體驗了遠古的神秘,明白了抗戰(zhàn)的艱難,在這里,我受益匪淺。
神秘的遠古自然——遠古世界
我們先來到了“遠古世界”展廳,這個展廳主要向游客們展示了遠古時代的各種生物,比如說:恐龍、烏龜、猛犸象等。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錫林郭勒盟的查干諾爾出土的查干諾爾龍,這個恐龍身長26米,有12米高,重達40到50噸,是內(nèi)蒙古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這條恐龍站在這個展廳中央的一塊大石頭上。由于體型巨大,它整整占用了兩層展廳。它真是一個大塊頭啊,如果它還活著的話,那我們在它的眼里一定奇小無比。世界上竟然存在著這么大的動物,這真是一個奇跡。
神奇的太空世界——飛天神舟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飛天神舟”展廳,這里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的飛天之路。剛進展廳,我們便看到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飛船從內(nèi)蒙古升空,航天員在內(nèi)蒙古著陸!庇纱丝梢,內(nèi)蒙古在我國航天事業(yè)上的重要地位。這個展廳首先介紹了宇宙的形成,然后,又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各種飛行器,以及科學家們所付出的'艱辛地努力。從祖國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到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對接,祖國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航天之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載著一顆顆衛(wèi)星,帶著一艘艘飛船飛上了廣袤、無邊無際的太空,它是祖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那些辛勤工作的“幕后英雄”們,譜寫了一曲飛天的樂章。
勇敢的成吉思汗——草原天驕
一提到成吉思汗,人們一定會想起毛澤東“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但是,當我來到“草原天驕”展廳,卻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勇敢、睿智和善于用人的一面。在這里,我深刻體會到了成吉思汗的智慧和他的蒙古軍隊的強大。成吉思汗這個卓有見識的軍事家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為他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軍隊;他之所以擁有最先進的武器,是因為他善于用人。他每攻下一個國家,就會把這個國家的能工巧匠留下來給他制造兵器,你說,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能不強大嗎?成吉思汗這個聰明的軍事家留下的,是驚人的智慧。
此次的內(nèi)蒙古博物院之行,又一次開拓了我的視野,又一次豐富了我的知識,又一次增長了我的見識,使我受益匪淺!
博物館導游詞11
寒假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遼寧省博物館,博物館座落于沈陽市中心,市府廣場的東側和遼寧大劇院相鄰,博物館為白色大理石建筑,非常雄偉壯觀,從空中府瞰,為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玉豬龍”形象,是沈陽標志性建筑之一。
進入博物館,首先要進行安全檢查,我們把身上帶鐵制的物品,放入一個筐內(nèi),然后經(jīng)過安檢門,再把東西收好,就可以進入大廳了。
遼寧博物館的大廳是圓形的由六根大柱子組成。展樓分為三層,一層分為兩個展廳,一個是近代的世紀經(jīng)典畫展和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進入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廳。晉、唐、宋、元、明、清各種書畫精品,歷歷在目。有唐朝的《簪花任女圖》,唐朝張旭的草書《古詩四貼》,元朝趙孟兆頁的《紅衣羅漢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明朝唐伯虎的《飲中八仙圖》,畫中八仙指唐代八位酒仙,分別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賀知章、李白、汝陽王李璡、高士李適之、崔宗之、中蘇晉、雄辨家焦遂和草書家張旭。全卷人物眾多,共設置了八幅場景。分別刻畫了八位酒仙的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每幅場景還配有詩文,詩畫交融。八位酒仙神態(tài)各異,有的騎在馬上遙遙晃晃,還有的已醉倒在地,給人一種不問世俗,飄飄欲仙的'超脫境界。真是美極了!
二樓分為中國古代貨幣展、歷代銅鏡展、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和明清玉器展廳。我參觀了古代貨幣展,讓我懂得了,夏商時代,“貝”作為商品的經(jīng)濟萌芽的交換媒介——貝出現(xiàn),這也是公認的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稱之為“貨貝”,當時計算貝的單位是“朋”,十貝為一“朋”。源遠流長的中國幣制影響極為深遠,日本、琉球、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深受中國錢幣的影響,長期鑄行與中國錢幣一樣之方孔圓錢。參觀完中國古代貨幣展,我們來到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玉器是一種中國獨特的藝術品,中國人對玉器有著天生的崇拜。走進展廳。首先,一尊玉材精良、雕琢精致的玉壺。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僅想起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旁邊一個展柜里邊擺放著一個傳國玉璽。前面展柜里面有許多圍著觀看的人,我也被吸引了過去,原來這是一尊用玉雕刻的“中華龍”!爸腥A龍”象征著中華民族,。整個展廳里有許多有意義的展品,像“五子登科”“代代高升”“志在千里”等等現(xiàn)代精品。走出玉雕藝術精品展廳,來到了明清玉器展廳,許多明清時期的精致玉器、以及仿古玉器,做工精美、雕刻細致。有清代乾隆皇帝用過的“玉耳杯”,又稱“羽觴”,是古代的飲酒器皿,清代的玉耳杯是模仿古代漆耳杯的形制而雕琢的仿古玉,這件清白玉耳杯,玉質(zhì)純凈溫潤,器體清秀,胎較薄,足底有“大清乾隆仿古”款,是乾隆時期宮廷的精品。精致的玉器還有“青白玉和合二仙”“白玉碗”“黃玉如意”等。簡直讓我嘆為觀止。由于時間不夠了,三樓的遼河文化展廳沒有看完,只能下次了。
這次遼博之行,讓我大開眼界,而且還了解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知識,真是受益匪淺!
博物館導游詞12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產(chǎn)生于隋唐時期,雕版印刷佛經(jīng),五代后唐時期作品。線條細膩流暢,文字清晰,圖案規(guī)整,梵文佛經(jīng)呈放射狀圓形圍繞在中心佛像周圍。如此成熟的印刷作品,證明當時印刷術發(fā)展已臻于成熟。
伴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兩宋時期的制瓷工藝和瓷窯體系較唐代有了較大進步,其中以皇室用瓷為代表的五大名窯更是一改唐代濃重華麗之風,而以淳樸自然的單色釉取勝。唐宋時期河南地區(qū)的瓷窯遍地開花、分布廣泛,宋代五大名窯河南獨占其三,即北宋官窯、汝窯和鈞窯。河南出土了為數(shù)眾多的宋代瓷器,展柜中央的瓷碗就是鼎鼎大名的汝窯。
根據(jù)南宋學者葉寘的《垣齋筆衡》記載:“以定州白瓷器有芒而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然汝州為魁。”是說宋代統(tǒng)治者認為定窯白瓷不好用,于是命令汝州燒造青瓷供奉內(nèi)廷,再加上宋徽宗信奉道教,而道家主張“清凈遁世,返璞歸真”,所以青瓷在宋代盛極一時。
北宋汝窯存在時間只有短短20年,產(chǎn)品存世量極為稀少,由于在釉料中加入瑪瑙,采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造,因此器物釉面光潔如洗、溫潤如玉、渾厚天成,歷代都奉為至寶,著名國畫家李苦禪先生曾經(jīng)評價說:“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蔽覀兠媲暗倪@件汝瓷碗,雖然經(jīng)過修復,但釉色飽滿、蒼翠,制作精美絕倫,也是汝窯的上乘之作。
展柜左側是兩件鈞瓷碗,鈞窯同樣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也同樣創(chuàng)燒于徽宗年間,它典型的特征就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利用無法控制的窯變使瓷器呈現(xiàn)出獨一無二、妙不可言的視覺效果。
瓷器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瓷器的種類涉及生活的多個領域,這組展柜中展出的是宋代不同造型和窯系的瓷枕,有定窯、磁州窯和宋三彩等等。瓷枕最早出現(xiàn)在隋代,唐代和宋元時期最為流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蔭》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庇裾碇傅木褪谴烧恚烧砜捎米鲗嬀、脈枕,也可以用作隨葬,這件牡丹詩詞瓷枕以牡丹花紋為主,配上清麗淡雅的詩文,書法流暢飄逸,隨意中有章法,平淡中有靈氣。
這一組保存完整的宋代瓷象棋,分別以黑瓷和白瓷棋子作為區(qū)分,字跡清晰,與現(xiàn)代象棋已無較大區(qū)別。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宋代時期墓葬大多趨于簡葬,能夠發(fā)現(xiàn)一整組完整的象棋棋子,可見主人生前一定非常嗜好象棋,才將一整組棋子放入墓中隨葬。
唐代滅亡后,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晉仍以洛陽為都,北宋也以洛陽為陪都“西京”,金代洛陽為“中都”,但隨著經(jīng)濟中心的遷移,洛陽逐漸失去了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市的規(guī)模和等級、經(jīng)濟和文化的繁榮程度相比商周、漢唐不可同日而語。這座象征著帝王理想的王者之里,曾經(jīng)輝煌無比的豐都大邑像一座座高聳的封土一樣,成為了過去的記憶。
一路走來,她承載著商周的定鼎中原、漢魏的文脈風流、隋唐的開放包容,一路走來,她飽經(jīng)風霜,歷盡了興衰榮辱、城垣更迭。
今天看來,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歷史的一個回眸,而洛陽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將永載史冊、光照千秋!
博物館導游詞13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集這些美譽于一身的,是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的“白鶴梁題刻”。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白鶴梁題刻”在長江水下“沉睡”6年之后,在水下40米深處與人們再度相會。
白鶴梁題刻矗立在重慶涪陵區(qū)長江江中心的砂巖天然石梁上。白鶴梁的得名,一說是早年常有白鶴群集梁上;一說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乘鶴仙去。
白鶴梁是造山運動時自然形成的,長約1600米,寬約10到15米,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標高約為138米,比當?shù)爻D曜畹退桓叱?至3米,隨著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xiàn)。梁體分為上、中、下三段,題刻位于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梁體上,迄今發(fā)現(xiàn)有題刻約165段,文字約3萬余字。題刻始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終于1963年,F(xiàn)存最早明確紀年的是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
梁上的18尾石魚雕刻,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tǒng)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qū)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葛洲壩和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曾經(jīng)以此為依據(jù),白鶴梁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長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數(shù)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中有一尾標注最早的枯水題刻的'石魚,它的眼睛正好是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比1865年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當?shù)赜小笆~出水兆豐年”之說,據(jù)稱如果石魚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則第二年必是豐收年!笆~出水”是當?shù)厝似谂呜S年的“吉兆”。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白鶴梁上題刻,使其成為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的“水下碑林”。梁上匯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種書體留下的3萬余字的題刻,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價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題刻最為著名。
重慶市涪陵區(qū)博物館館長黃德建說,白鶴梁題刻在科學、歷史和藝術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
5月18日開館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于長江水下40米處。經(jīng)過安檢后,游客通過一條88米長電梯,經(jīng)過約150米長的走廊,邁過鋼制艙門,進入環(huán)形參觀走廊。
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游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nèi)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游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nèi),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博物館導游詞14
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市北郊邙山鎮(zhèn)冢頭村東,占地150余畝,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nèi)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分為兩大展區(qū)。歷代典型墓葬展區(qū)陳列上自西漢、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漢“打鬼圖”和“卜千秋升仙圖”等9座壁畫墓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北魏帝王陵區(qū)以宣武帝景陵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筑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筑群組成,規(guī)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nèi)珍花異木,郁郁蔥蔥,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著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堪稱園林式的博物館,是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博物館導游詞15
天津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天津文廟位于天津南開區(qū)東門內(nèi)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筑群。天津文廟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據(jù)《天津衛(wèi)志》載:“文廟,在東門內(nèi)。明正統(tǒng)元年,天津左衛(wèi)指揮使朱勝,照陵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淮開設。本官遂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官,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币簿褪钦f天津文廟創(chuàng)立之始就與學宮(衛(wèi)學)合為一地。
天津于明代1404年設衛(wèi)建城,后增設“天津左衛(wèi)”和“天津右衛(wèi)”,三衛(wèi)戍守軍士達16800人,加上家屬和隨軍移居人口,數(shù)量相當可觀。當時天津居戶的主體就是軍人戶籍人口,而學校教育尚為空白,因而軍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問題,1436年,天津左衛(wèi)指揮僉事朱勝獻出私宅,建成天津“衛(wèi)學”,“衛(wèi)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
后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又先后增建了欞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在天津衛(wèi)城西南角樓創(chuàng)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jīng)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衛(wèi)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衛(wèi)學改為州學,后又升為府學,天津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于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并列的`格局。
1927年,教育家嚴范孫等在文廟成立了“崇化學會”,聘請著名學者王襄、鄭菊如等在此講學,培養(yǎng)出許多文史方面的學者,后改為崇化中學。1949年改為東門內(nèi)一中,后被少兒圖書館、新華書店古籍部等單位借用。1985年進行復原修繕,原駐內(nèi)單位遷出。
【博物館導游詞】相關文章:
鄭州博物館導游詞12-25
上海博物館導游詞11-11
洛陽博物館導游詞-河南導游詞12-31
洛陽博物館概況導游詞02-11
西安碑林博物館導游詞12-14
博物館導游詞(精選5篇)01-27
歷史博物館導游詞02-21
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12-25
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