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團圓》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1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著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從創(chuàng)作主體心態(tài)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fā)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并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tǒng)一。這里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說情調(diào)和現(xiàn)代趣味的統(tǒng)一!痹谶@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huán)境,其母親的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不同情調(diào)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夸,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的。
張愛玲的小說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yè)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chǎn)生了懷疑。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偽和殘忍也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銳的目光審視著現(xiàn)實,選擇兩性關系作為切入點,講述著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只有一層溫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為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郁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著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2
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今年四月在內(nèi)地隆重登場了,在這久不見天才的文壇里倒稱得上是盛事一件。十二歲時就開始讀她的書,她最后一部作品,我自然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欣欣然在網(wǎng)上定了她的書,很喜慶的封皮,看了讓人眼前一亮。
書是周一送到的,這兩天趕著做實驗,但還是忙里偷閑抓緊時間看完了。我看書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著書不看完絕對不愿撒手。書是終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悵,說不出的滋味,從心底里憐惜這個女子。書是她一貫的嘲諷口吻,像個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親情,看所謂萬轉千回后的愛情,一切都完全幻滅了,還試圖抓住一點什么,其實什么都沒有,幻滅了其實就是幻滅了,愛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透過書本看到她嘴角的一絲冷笑。
書名叫做《小團圓》,其實只是一個空心的圓圈,空蕩蕩地圈住逝去的時光,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你找不到起點自然也找不到終點。所謂小團圓,是愛玲回首往事三十歲前的盤點,是一場接一場考試之間的噩夢,是從睡夢里醒來的她絮絮叨叨講給自己的一個故事,本不想給我們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躊躇很久卻也終不忍心銷毀,把兩難的選擇留給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你們不是總盼著萬事都有個大團圓嘛,我偏偏叫它《小團圓》;你以為小團圓就真的是團圓嘛,那只是個鏤空的圓圈,什么都沒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測的閑人在圓圈外晃悠,試圖看看才女筆下的花好月圓,郎情妾意,然后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說一說“漢奸之妻,人人可戲”的花邊新聞。愛玲,我扭轉身為你掬一把熱淚,你又是何苦來著,就算是一個人的孤寂,也該咬咬牙挺著,你的筆下自有煙霞,沉香屑里第一爐香的余香還煙霧繚繞,傾城之戀里流蘇那低頭一笑還沒來得及抬起,金鎖記里七巧還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輪月亮,你又何苦寫這勞什子的小團圓,白白讓別人看了笑話。
文風明顯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細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顏面,這一次,她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寫。一出場就是浩浩蕩蕩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讓那些看笑話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雙臂交叉放在胸前,頭高高地昂著,她一貫的姿勢。等著那些看笑話的人走開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繼續(xù)。洋派的母親很漂亮,但卻吝于伸出手拉著女兒一起過街,偶爾手指的觸碰,母親就皺起了眉頭;父親是典型的晚清遺少,空有名家的家世,卻空蕩蕩的像個稻草人,躲在床幔的背后吸者煙,怒視著小小的'孩子在他面前重復背一篇又一篇的古文,聽到后娘的誣告,一腳一腳踢在那個倔強女孩的身上;違心的說更喜歡那個給她做衣服的煙花女子,因為二嬸給她做的衣服是用舊衣服改的,小小的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屈辱…
終于長大了,告別了悲慘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換錢了,和三姑二嬸在財務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債是她心頭的一道疤,寄人籬下的感覺,從來就沒有離開這個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這樣,她無法選擇。二十二歲,花一般的年紀,她可以自己選擇了,是一個為日偽賣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結局,卻還是奮不顧身去愛了,把高傲的頭顱低地很低,在塵埃里開出花來,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為那個老男人的步伐會因為她而駐足。
誰知道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年輕的后面永遠都有更年輕的,她以為自己二十二歲是風華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兩個年老的妻,誰知道武漢還有十六七歲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還有那個千里護京的范美秀。濫清的男人什么時候少過,愛玲自然不能與半個人類為敵,卻也終是厭了,扭過頭去,不愿看那個和半只蒼蠅一樣讓人惡心的男人。以后又碰到那個導演,終究還是一場云煙。
原以為是金光閃閃的金子,切開來看,卻是一塊稀土金屬,在時光的氧氣里一層層氧化,一層層剝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過是一堆讓人避之不及的灰塵粉末,風一吹就淡了,散了,遠遠望去,一個空空的圓圈。而關于聯(lián)考的噩夢,依然一個接著一個。
《小團圓》,不過是愛玲自己講給自己聽的一個故事而已。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3
若是從未,亦或是很少讀張愛玲文章的人,乍讀《小團圓》,難免會覺得混亂,不知所云;若是張愛玲的資深讀者,會覺得《小團圓》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語言,甚至書中的修辭,都是曾經(jīng)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現(xiàn)過的,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是在“炒冷飯”,再好的語言,泛濫之后也味同嚼蠟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團圓》的文學價值。此書,對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說窺探——張愛玲這位奇女子的傳奇人生的一個途徑。
《同學少年都不賤》之前的,張女士的小說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說為了欣賞學習張女士的文章,其實不差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計劃中,根本沒有把《小團圓》算在其中。買《小團圓》,只因為春節(jié)脫離了寶博的監(jiān)督,購書癖發(fā)作了。然后抱著既買之則讀之的態(tài)度,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開始了第一次閱讀。
書名為何是《小團圓》?指的是誰與誰的團圓?有人認為,書中的九莉與邵之雍的短暫愛情是九莉孤獨生命中難得的團圓,故名《小團圓》。我不以為然。全書283頁,邵之雍在142頁才出場,260頁之后基本上消失。況142頁至260頁之間,還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事情穿插其中,九莉與邵之雍關系的描寫,可能只占全書的1/3,如何撐得起一部大約十八萬字的小說?
當然,考慮到張愛玲或許原計劃將《小團圓》寫成中篇小說(張女士頗擅長寫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圍繞九莉與邵之雍的愛情展開的。但是隨著增刪,隨著字數(shù)越來越多,《小團圓》已經(jīng)偏離了張愛玲起先計劃的道路而講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團圓”指的并不是九莉與邵之雍的團圓,至少,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
團圓的,并不是九莉與邵之雍,而是張愛玲的人生中出現(xiàn)的人、事,張愛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現(xiàn)過的人、事、表現(xiàn)手法,在這本書中實現(xiàn)了團圓。換言之,《小團圓》是張愛玲對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舊作的總結、思考和揭露。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那樣幾塊地方,就像是舊傷口,不敢碰不能碰,卻又終生難忘。偏寫文章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沖動,要把人生中最見不得光的最不為所知的東西寫出來,要把結痂的傷口再次撕開。因為壓抑的感覺往往更痛。只是寫出來,卻無法讓人看,因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隱私,決不能讓人抓在手里,再傷害自己一次。怎么辦?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語句不通。如果《小團圓》讓你覺得生澀,原因便基于此。
所以整本書看來,《小團圓》的文學價值并沒有張女士早期幾部作品那么高。但是,若是逐字讀去,恍惚間就好像自己變成了九莉,舊傷口一條條崩裂。等待著,心情慘淡,就像大考的早晨……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4
以前時代的事情,漸化作一卷電影膠片,橋段;一張老照片,黑白;一段別人看的故事,不明。漸漸落了微塵,泛了昏黃。皆那么無言,卻是僅有的痕跡,讓這世界記得。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生前寫了太多經(jīng)典,而我今天要說的,卻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團圓》。
那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銷毀!缎F圓》是篇近似于自傳體的小說。張愛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鉆進你心里去。她的言辭無比精致,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我是“張迷”,迷戀她的文字,迷戀閱讀她文字時的感覺。她的文字仿若附著魔力,有讓人愛上她寫的故事,她這個人的欲望。她寫文字像蜘蛛編織它的網(wǎng),讓人漸漸墜進去,陷下去不上來也寧愿。十里洋場,她穿著另類時髦,古裝短襖旗袍,上海灘,她是最濃郁的一道沉香。胡蘭成,只能說他毀了張愛玲這個人,卻成就了“張愛玲”這個名字,這個作家。盡管張愛玲的一生過得悲涼而憂傷,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實的,畢竟,她來過了,有太多東西能夠證明她來過已足夠。她,空白地來到這世上,空白地離開這世上,卻填補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團圓》才漸漸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人有點兒神秘有點兒興奮,《小團圓》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張愛玲本身的寫照,九莉具備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張愛玲因文章吸引了胡蘭成一樣,正如他們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張愛玲自己和胡蘭成的故事,但讀起來,卻不像看張愛玲和胡蘭成的經(jīng)歷那般強烈和憂怨,張愛玲的敘述給我感覺有些淡,是無奈后的釋然?還是徹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寫別人的故事給自己看一般,有了幾分灑脫。張愛玲這樣說《小團圓》:“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那么,幻滅后,有的是什么東西呢?是很長的回憶和自己曾來過的證明,以及,擁有的.停留。畢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圓滿和存在才是有價值的,縱算完全幻滅,亦是存在的結果和證明,因為,如果沒有存在過,連幻滅都沒有。存在的痕跡是要留給這個世界上自己愛過的人,和愛過自己的人。
《小團圓》中,九莉本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可是趕上太平洋戰(zhàn)爭的她被迫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yè)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于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shù)被燒毀。什么都沒有了!其實,這便是張愛玲本身的經(jīng)歷。對于這件事,她卻只輕輕地說:“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shù)!币苍S我們都無法體味這種苦楚的滋味,當我們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卻得了無果的結局。一定不會像張愛玲那么輕描淡寫和釋然,也許我們會絕望會瘋狂,可張愛玲不會。她選擇了并懂得接受。同為學生的我,倘若遇上這樣的事,會萬念俱灰的罷。我想,經(jīng)過酸雨的洗禮之后,花木存活下來的盡管很少,但畢竟是有的,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的傲慢撐起她自己,經(jīng)過不復柔和的歷練。讓我一下懂得,曾努力過的東西覆滅,一味想復原是無用的,我們記得,曾經(jīng)那么努力地努力過就好。我們就算沒有結果,但是有比別人多付出的過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來過、做過的證明,是我們最美的回憶。
就正如一爐沉香,燃滅之后,冷卻掉了,卻還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還會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彌散著,余香,猶在……
那是95年的9月,8號那天,張愛玲永遠地離開了,她離開得安靜而不為人知,75個年歲,張愛玲就這樣走過。她也一如那一爐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開始的,她的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讓人們知道了張愛玲,如今她燃滅后冷卻,依舊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無憾了。因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紀念她的愛情,證明她的存在,而且,還讓太多人讀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來過,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綿亙長存——她的經(jīng)歷,她和胡蘭成之間,有太多故事和記憶,值得記得,卻又最好忘掉,因為他們之間的回憶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結束罷“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卻,余香猶在……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5
晚上躺在床上,腦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話:但凡喜歡張愛玲作品的人,他的內(nèi)心都住著一個張愛玲式的靈魂。
張愛玲居然稱呼自己的母親二嬸,也就只一個稱呼就讓人心里生出無限的陌生來。我小時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較嚴格,有些拘謹,遇到陌生人一開口就將紅色涂滿臉,一直畫到脖子。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期間也在自己的親戚家住過一段,我是個不喜歡將自己想法說出來的人,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就更加的內(nèi)向起來,總有一顆魂靈被深深的囚禁在內(nèi)心。此后,回家的次數(shù)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親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親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歡,眼神也表現(xiàn)的很強烈,但是母親對于衣服的樣式和價格還有些不滿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棄了,嘴里面淡淡的說:我不要了。臉上雖然有些不樂意,但是卻盡量的遮掩起來,不讓自己看起來是賭氣才這樣說的。慢慢的就將別人的眼色和態(tài)度放在了首位,總覺得自己是哪個需要低眉順眼的人。大學的時候,自己開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財政,在錢上是從來沒有打算的,總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據(jù)。但自己也從不主動的向家里面要錢,總是父母在電話里面問起,我才囁嚅的說出:那就給我郵寄些吧。向同學借錢更是少的可憐,都不好意思開口,似乎世界上孤單單的就我一個。
我確實有些敏感,有時候敏感的讓自己都生出討厭來。沒有了生猛的氣息,總是低眉順眼的,搞得滿腹都是牢騷,卻又不能聲張起來,最后傷害的還是自己,卻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獨自舔舐。
看著張愛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團圓,似乎那個九莉的身體里面囚禁著無數(shù)個張愛玲式的靈魂,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那過馬路時渴求被母親拉起的`小手,張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國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達自己的愛,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蒼白的活著。
看著張愛玲的小團圓,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讓我有些感同身受,雖然沒有她那樣的楚憐,但總讓自己在夢中有坐船的感覺,熱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個不停,沒有什么著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6
男人大凡曾被一個女人愛過,他一輩子都會神經(jīng)兮兮的認為這女子會或多或少的想著他,這是男人普遍的虛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戀。這一點若看不透,上則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戀愛婚姻,弄的絲絲連連當斷不斷;下則很難心甘情愿心平氣和的讀完《小團圓》。
上周從淺淺那里借來《小團圓》,入夜挑燈夜讀,第一章竟致昏昏欲睡——人名太多。這是讀張愛玲從來沒有的經(jīng)歷。前日半夜與人慪氣,打了一通電話給朋友訴苦,掛掉后余氣未消,睡意全無,又捧起《小團圓》,從第二章始入佳境,看到不敢不睡覺為止。今天早上又看了兩個多小時,一氣讀完。
說是小團圓,其實真夠團圓的,張愛玲從前小說散文以及她生命中的各色*人物一齊到場,好不熱鬧。說這是小說,不過是換了名字的回憶錄罷了。不必熟讀她作品和深諳她八卦的人,都能知道比比是炎櫻,邵之雍是胡蘭成,文姬是蘇青,燕山是桑弧,荀樺是柯靈等等。因為這些事情,都已經(jīng)被他們講過一遍了。這就是讀本書極為有趣的體驗,不同的人講同樣的故事,更不必說嚴浩那種兩重改編之后的電影《滾滾紅塵》了。
比如文姬問邵之雍有沒有性*病的話,蘇青的《續(xù)結婚十年》里早已寫過。想必張愛玲也是讀過的,所以也不憚拿來坐實這件事情吧。而;∨c她的往事,我從前聽到的倒都是溫存有加,這次翻看,可知張愛玲并不喜歡他,而且,我覺得;∫彩莻自作多情的人。不過這些人與事,在她是記憶的邊角料,在我是雞毛蒜皮。我想看的,是《今生今世》的另一面證詞。
《小團圓》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發(fā)現(xiàn)她一輩子無非記得兩件事情:童年時光與一場有始有終的愛情。而且,前者能決定后者的模樣。
什么“要銷毀的遺稿”,什么“自爆私生活”,統(tǒng)統(tǒng)都是炒作。這不過是一個女人晚年平白素淡,且略帶意識流的回憶錄。本來,《小團圓》的大部分篇幅并非寫愛情,而是寫童年?峙麓蠖鄶(shù)讀者都不怎么注意到她對童年的種種記憶吧,然而這卻是我最感動的地方。
她真是個內(nèi)向的人,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時候,她不過是各色*成*人褲腳邊不被注意的小生靈。她的感受極少被長輩理解與尊重,這種隔膜又不是總因為年齡——她就是這樣一個怪姑娘,像我下午偷學的一句方言“癡囡囡”(某人看到不許笑)。即便是這般一想起來就疙疙瘩瘩的童年,在她的筆下其實卻極富溫存。人只要年齡一大,想起童年來都會酸酸的,倒不全是為了無憂無慮,而是曾經(jīng)的一個世界消失了,空留下飄忽的記憶和感覺。張愛玲寫小說,取材絕大都是童年聽聞和親見的家事,現(xiàn)在看來,她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這些往事。
事實上,我們也是如此吧,《小團圓》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給了童年,這是張愛玲的《追憶似水年華》。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與胡蘭成的.情事,這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既然說不清,那就只揀一樣來說吧。胡蘭成寫好《今生今世》,是工工整整謄了寄給她的。我能想象,張愛玲讀完之后,一定是好氣又好笑,當然也很悵然有感的。自從當年張愛玲寄給他那張“我已經(jīng)不再喜歡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歡我了”的便條開始,張愛玲真的就不再喜歡他了?伤獙懗鰜,抖出來,顯出來,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胡蘭成身為一介寒士兼漢奸,曾經(jīng)和一代才女兼閨秀張愛玲戀愛過,不僅戀愛過,還把人家甩了。這樣的人,縱然是真的余溫尚存,半夜想一下也都會往事不勝寒吧。
《今生今世》我當然愛不釋手,愛的是那種虛偽的開出花來的文字,能把齷齪的事情也寫的溫文爾雅。是的,溫文爾雅的男人如胡蘭成,尤其喜歡跟其他的女人講述自己的又華麗又干凈的情史;粗獷一點的男人如我認識的不少人,則是喜歡跟其他人講自己睡過多少身材相貌不一得女子。這其實是一樣的,一樣的不自信和一樣的自戀。當然,這是男人通病,他今天不主動講,明天被動著也會說出來。
倒是《小團圓》里,把這件事情說的非常清楚,確切的說,是區(qū)分的非常清楚——當年我是愛過你的,但后來真的不愛了,前后不過幾年工夫。你不必在《今生今世》里,把我前面對你的愛蒙在后面的不愛上,讓讀者非得透過這層愛的面紗去看我們的分手,這是你的不對,我張愛玲還不至于和你撕破臉皮的說我不愛你,但你也犯不著這樣子來寫我們。我愛你的時候,就是我摘下眼鏡來被你吻的時候(在某個小說里,張愛玲早寫過,但凡在人前摘眼鏡,總有種脫掉衣服的感覺。),但后來我真的不愛了,真的真的真的。我們本不是恭王府戲臺子上的大團圓,郎才女貌洋洋灑灑,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我們不過是《小團圓》第九章里寫的那場鄉(xiāng)下祠堂里的社戲,“一個個都這么難看的”,好容易有個漂亮的戲子出臺,可惜偏不是我。這樣齷齪的平生,灰頭土臉,煙塵滿面,怎能跟戲文里的大團圓結局相比?你我能如隔世之人一般活到老已經(jīng)夠團圓了,不是嗎?
讀《小團圓》到最后,看到這段話:“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是他從鄉(xiāng)下來的長信中開始覺察的一種怪腔,她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边@是書中最直接的宣布,張愛玲不懂撒謊,更不懂云山霧罩的去把抹布變成綾羅綢緞。當一個女人開始還錢給舊情人的時候,他竟然連金錢的這層另類含義還讀不懂嗎?所以這句的確是她的真心話。
《小團圓》寫出了什么新東西嗎?我覺得沒有,因為我一直就是這樣來看他倆的。我曾在一篇談論《羅丹的情人》的影評中順帶著說過這樣的話:“張愛玲聰明,自己仁至義盡,早早放手,一輩子也就過來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保ㄟ@評論可能會發(fā)在近期《看電影》上嘿嘿)當時《小團圓》還沒出版,自然是“外人不足道也”,如今出版了,我當然可以說,“古之人不余欺也”了。
最后,我還想說,畢竟是張愛玲,行文之中,仍是常?梢娔切┘毮伒拿鑼懪c抒懷。雖然靈氣幾近全無,雖然與過去作品中的細膩之處常常重復(比如第273頁她又說漂亮的男人經(jīng)不起慣),但我還是時時被打動的。
最后的最后,雖然我說了那么多男人的壞話,但是我得承認,這就是男人,賈寶玉和西門慶的區(qū)別不過是未成年和成年后。粗糙是男人的底色*,一如溫婉是女人的質(zhì)地。如果一個男子不好色*不吃醋不是登徒子,那么他才一定是個真正無情的人。
關于小團圓讀后感7
說是有感,其實不過是讀張愛玲書時冒出的雜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并未看過什么她的小說。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著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chǎn)執(zhí)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著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么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并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fā)現(xiàn),第一章就已出現(xiàn)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后知后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聲天哪。張愛玲并沒有明確說明蕊秋與九莉的關系,并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后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說,才看了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著讀這是神奇的一點,盡管我不知道原因?吹健缎F圓》最后一頁時,我發(fā)現(xiàn)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小團圓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團圓》讀后感(通用14篇)10-19
團圓的作文02-04
月團圓作文06-09
團圓作文推薦11-01
中秋團圓作文01-25
團圓佳節(jié)的作文10-07
團圓的日子作文10-13
《團圓》讀后感05-01
《團圓》讀后感悟11-03
團圓的作文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