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是一個從事二十多年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學生,我更想教育好我的孩子。工作上我盡心盡力,教育孩子我也付出了很多,但總覺得孩子的發(fā)展離自己的期望還有很多很大差距,對自己教育孩子的做法也有諸多困惑。假期我讀了《教師怎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本書,書中的許多觀點和做法令我豁然開朗,明白了許多。看著同行們寫下的樸實無華的文字,讀著那一個個真實鮮活的親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與之產(chǎn)生共鳴,一次次被書中那濃濃的親情所感染。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完全由一線教師自主撰寫的育子故事,共分為四輯,每一輯有不同的主題,收錄了不同的故事。細細品讀這些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智慧,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深情。讀罷全書,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要以一顆平常心來養(yǎng)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劉良華老師說:“研究教育的人很可能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是常有的事!钡拇_如此,在教育問題上老師是“燈下黑”,對待別的孩子特別有耐心,特別好脾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氣統(tǒng)統(tǒng)沒了,指導孩子學習,一遍還可以,兩遍時聲音就高了起來,到了第三遍,簡直要咆哮了,我就經(jīng)常愛犯這樣的錯誤。,細細想來,這都是自己沒有擺正心態(tài),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xiàn),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作為老師,我們似乎都對自己有一種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別人的孩子出色,如果孩子沒有我們預想的那樣的表現(xiàn),我們便會愛之甚而責之切。其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忘記了,我們的孩子與學生一樣,他也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虛榮心蒙蔽了心靈,而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養(yǎng)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成長規(guī)律,我們不能要求她同樣的錯誤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她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我覺得十分形象。園丁種下幼苗后并沒有強求每一株幼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他只是按照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讓幼苗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的成長,因此許多幼苗在他默默的守望中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的孩子也可以看作是我們種植的一株幼苗,所以對待孩子,我們也應給他們充分的理解與尊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在我們愛的目光的注視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蛟S這樣,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為教師,我們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好比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條件是得天獨厚的。從教育無數(shù)學生中獲得的豐富的經(jīng)驗,孩子在自己學校學習而有可能給予的細致的關注與幫助等等;當然作為在家也會不經(jīng)意地表現(xiàn)出來,忘記自己是慈祥的母親或是仁愛的父親,動輒就大動干戈,對學生的細心和耐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蕩然無存。姜榮奎說過:“我覺得‘教師’僅僅是對學生,對自己的職業(yè)而言的。在家庭教育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角色,注意避免把自己的職業(yè)倦怠帶到家庭中,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命,關注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樣才能不出現(xiàn)常有人說的那種現(xiàn)象——種了別人的地,卻荒了自家的田。”我對自己的孩子,何嘗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呢?但不少家長和老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往往對他們的期望值過高,總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總是說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讓孩子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讓孩子失去了自信。
陶行知說得好“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不顧他們的感受,最終受傷害的會是我們自己。因此,教師首先應該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俗話說的好,十個手指不一般長,我們對于我們的孩子不要過于苛刻。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引導,盡了我們做父母的心和責就夠了,我們千萬別做“拔苗助長”的蠢事。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之讀后感09-01
教育筆記-讓孩子自己動手07-11
怎樣正確的認識自己10-29
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02-17
教育筆記-讓孩子感受老師愛07-08
自己帶孩子心酸的句子10-21
教育孩子的名言11-11
教育孩子的心得01-05
對孩子的教育心得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