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在寫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篇1
最近,讀過一些關于教育的書,其中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本書是李希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和美國教育專家、教師一起分析課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經歷。在這36天里,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學院民主教育的濃厚氛圍里,近乎貪婪地尋找著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吸收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營養(yǎng)。這36天是智慧激蕩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審問的36天。這些思考極有價值,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極好的視角。
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思考日記,整本書里的情感絕不掩飾、不做作、不奉承,記錄的是真實的感受,追問的、反思的是當前教育現(xiàn)狀中存在問題,正是這種記錄、追問和反思,引起了我的共鳴,甚至是給我很大的震撼。
“平等”是我們新課改的一個重要觀念,作者一上來就提到了美國人對我們提到的問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美國教育專家從作者帶去的幾節(jié)課的錄像中找到種種不把學生當課堂主人的細節(jié),如“請坐下”;美國教育專家竟然模仿著錄像課的老師手指往下一點的動作說:“學生回答了問題還不知道坐下嗎?為什么老師還要這樣手指一揮,要知道,孩子這樣一點面子都沒有!彼認為中國的老師總是“抓”著學生,一個個地提問題;而專家點評課時又幾乎都圍著老師轉,基本上不關注學生。雖然,這一連串的質疑讓李希貴頗為尷尬,但確實讓他有所反思:我們在口號上喊著平等,但骨子里遠沒有平等的意識和行為。
給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在美國的中小學校中,不管是管理,還是教學,他們都極其重視“生活細節(jié)”,越具體的問題,越能夠引其教師與管理者的重視,他們研究的是“小問題”。就拿兩國的學校守則來看,美國重視對學生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而我們則重視其行為品質的培養(yǎng),同樣是道德習慣教育,美國比較注意生活小節(jié),我們卻喜歡把目標定得很高。
在教育測量與評價方面,美國也很重視應試,只不過,他們能夠以科學的方式優(yōu)化應試教育,能夠通過多次考試來衡量學生的素質,在作業(yè)方面,也總能以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完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尋找答案。
在這短暫的教育觀察中,作者所發(fā)現(xiàn)的是中美兩國在教育觀念甚至文化制度上的巨大差別,他在尋找,更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閱歷,他要“等一等自己的靈魂”,讓那雜亂的思考變成有啟發(fā)性的文字,而此時,我們所讀到的,便是他對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
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會有很多觸動。如何將先進的理念切實地融入生活,如何更好地組織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如何讓學生的生活因為教育而真正得到拓展改善,是實際教學中面臨的一個個切實課題。我們的教育該走向何方,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篇2
寒假讀了李希貴校長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一書。該書記錄了我國著名教育工作者李希貴校長在2005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與那里的教授和中小學的老師們一起開展研究的36天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悟。自己讀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還是關注課堂教學方面的,下面就談談自己讀這本書的感受。
一、“我只有說,才能想”。
李希貴校長在于戴維先生商討學生合作學習中如何保證小組成員有效學習時,戴維先生表示“我只有說,才能想。”意思是說只有在表達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更多、更好或者更有價值的想法。也就是讓學生進行公開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說、寫或者其他學習活動在同學的視野下進行,向同伴展示。書中的“公開活動”與我校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有興致,會傾聽;有交流,會思考,有主見,會表達”學生標準不謀而合。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積極的開展小組合作,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這其實也是建立了學生大膽發(fā)言的基礎上,很多時候合作的成果就是在一個同學拋磚引玉引發(fā)其他同學思維碰撞交流下產生的。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學會了梳理自己的思維,也等于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反思我們的教學,雖然已經在朝著“公開活動”的方向發(fā)展,但還是有些畏首畏腳,我們應該繼續(xù)堅持,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的在組內發(fā)發(fā)言,讓每個人將來都能上講臺發(fā)言,梳理收獲。這還需我們教師不斷的學習和思考,改變教學和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評價手段促進“公開活動”的開展。
二、讓“討論之球”在學生中傳遞
雖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是基本停留在教師精細的預設中,教師就像排球中的二傳,橄欖球中的四分衛(wèi)那樣起著場上核心和決定比賽勝負的角色。正如書中寫了一節(jié)中國的《可能性》的課中一樣,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討論,然后就一直在耐心的等待正確答案的出現(xiàn),等進入到教師的預設和節(jié)奏中來,變迫不及待的進入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教師來說,課堂討論的`著眼點是解決問題,不是尋找正確答案,應認真關注大部分學生中隱藏的困惑和問題。如果我們還是站在傳授知識的角度,一味地由教師為學生解答問題,討論肯定陷入“以教師為中心“的泥沼。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在真正的課堂討論中,”討論之球“的特色應是“教師——學生1——學生2——學生3……教師”進行。教師只有當討論陷入僵局或者陷入歧途時,才做一些引導性的介入或者修正。
這其實與我們學習的生本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是我們一直期待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學生在彼此的補充、建議、質疑中使發(fā)言相互編織在一起,而這些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討論和發(fā)言,促進了學生思維并真正關注了問題的解決。這時的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通過讀這本書我們簡單的了解了美國的教育,更多的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就像李希貴校長在書中寫到,對于希望“鑿壁借光”的人們來說,也許更多地可以從中有所收獲。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篇3
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他以獨特的視角,以一個中國教師的身份,在36天里,在美國的課堂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驚訝于東西方教育既顯而易見又難以察覺的相似和不同。因此把自己在美國校園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用筆娓娓道來,與我們分享。
由于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我只談自己的一點真實感受。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這個問題還需要回答嗎?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shù)木渥,已經在校園里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經無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國教師的課堂實錄和點評中,直率的美國同行戴維先生卻發(fā)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jié)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相悖:錄像師只攝教師,很少攝學生。老師說話有字幕,而學生的發(fā)言卻沒有;學生回答問題需要得到老師的批準才能站起來,坐下去;點評課上老師們點評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課教師的身上,他們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關心備至,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學生如果是課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還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視嗎?如果我沒有看到李老師這真實的美國教育之旅,自認為能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能在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足以把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了,因為我們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沒想到老外卻如此關注細節(jié),如此關注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我甚感驚訝。我們評一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大加評論,很少關注學生的學,只注意教師要怎樣教,分幾個環(huán)節(jié),哪些是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我們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一步步引導學生走上我們設計好的路程,然后我們圓滿無誤地直奔目的地,最后我們以學生的成績一錘定音。這就是我聽到的,看到的,也是這么一路走來的中國式的教育。
因為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無法比較什么,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上需得到教師的許可才能起立或坐下。這是中國教育文明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因為我們的課堂是一個有五六十人組成的大課堂,和美國的小班化教學遠不能相比,如果沒有一定的規(guī)矩學生豈不亂作一團,課堂教學一定無法正常進行。
我們再看哥大的校園里,在偉大的.教育家杜威雕像旁邊,掛著并不是哥大歷任校長的大幅照片,而是那些優(yōu)秀的清潔工和守門人。因為“每一個崗位都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也理應受到尊重。”在哥大,廚師可以成為專家,圖書管理員也可以成為專家,校園里處處洋溢著對“小人物”的尊重。在點評課例時,李希貴還專門強調除了要請專家點評外,必須請一些美國優(yōu)秀的教師參與進來。沒想到又受到美國同行的反問“難道中小學教師不是專家?”。在他們眼里中小學教師就是專家?稍谖覀儑说难劾,教育專家是在那些在教育科學研究所里、在高校象牙塔里、那些滿腹經綸到處作報告的學者。我們這些小人物如果誰敢自詡為專家,那會被人們笑掉大牙,會以為神經有點不正常呢。難怪李希貴感慨萬千,“千百年來,我們始終不能在校園培養(yǎng)出自己的教育專家,教師壓根兒不敢有這樣的理想!边@大概就是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別。
我無法改變什么,但我開始審視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將這種思考向著“以人為本”的教育靠近,努力做一名好老師。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篇4
看了《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內心的感觸頗深,對教育家李希貴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他的書里,我們不僅能了解西方發(fā)達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體的操作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教育上缺少的細膩和靈性,感受到了中國未來教育的曙光。同時,也讓我對我的二十四年的教育之路有所感悟。
自從跨進幼兒園的大門之后,我知道做一名幼兒教師是不容易的,而要做一名愛孩子的幼兒教師更不容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水平、自身素質也越來越高:“立志高一點,做事多一點,嘴巴甜一點,眼界寬一點,心地善一點,腦筋活一點,微笑真一點,感情深一點,行動快一點,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理由少一點!边@十二字方針道破了做一名合格幼兒教師所具備的基本要求。怎樣做好一名愛孩子的幼兒教師呢?要用真心去愛孩子,要用快樂去感動孩子。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首先要熱愛和尊重每位幼兒。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點,感情世界、和家庭情況。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時也喜歡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一日活動中要時時關注他們。哪怕一個鼓勵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頭,都傳遞著我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還采用多鼓勵、多表揚的方式,多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在教育活動中及時給予孩子評價,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如:哲哲小朋友的畫畫基礎不是很好,每次畫面都是臟兮兮的,色彩也不夠鮮艷。有次他畫了一幅花樹,他在花樹里畫了各種各樣的花,每朵花都涂上了同一種鮮艷的顏色,照理說我們中班要求他們學習漸變色,但是對于他我放低要求,能用同一種鮮艷的'顏色均勻涂滿就可以,哲哲這棵花樹顏色比以前鮮艷,畫面也干凈,我獎了兩顆五角星給他,沒想到高興得叫了起來,回到座位上告訴了同伴:我得到了兩顆五角星;放學時奶奶一進門他就跑過去把好消息告訴了奶奶,“奶奶,我今天得到了兩顆五角星”,奶奶表揚了他。奶奶、哲哲都露出了笑臉,F(xiàn)在每次畫畫他都很認真。愛是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石”,是打開教育之門的“金鑰匙”,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滋補品”,而作為新世紀的幼兒教師,我們要從多個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用慈母般的愛去溫暖孩子的心靈,用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孩子,必能與孩子之間搭建起“愛”的橋梁。
不記得是誰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他便學會鐘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生活在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蹦敲,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樂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是營造快樂環(huán)境的根本,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如:那天飯后我?guī)О,在陰暗的大樹下讓幼兒看故事書,正正搬著椅子出來,我說:“你找陰暗的地方坐下吧!”可正正卻說:“我今天就坐在許老師身邊吧!”當時,我忙說:“好、好、好”他就這樣坐在我身邊看書了。原來小朋友連這么一點時間也不放過,愿意和老師坐在一起。孩子樂意和我在一起,與我交往是我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我選擇了這個職業(yè),就要爭取做到最好。讓我們以激情為旗,用青春作注,拼一個無悔的青春!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國之旅作文02-03
美國之旅作文10-07
美國之旅作文(精選44篇)10-23
我的冒險之旅作文10-30
我的夢幻之旅作文05-28
我的太空之旅作文06-02
我的游學之旅作文11-08
我的探險之旅作文11-17
我的鄉(xiāng)村之旅作文06-26
我的溫泉之旅作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