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西地平線上》教案

    時間:2023-02-25 16:14:15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西地平線上》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地平線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地平線上》教案

    《西地平線上》教案1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與作品,掌握散文的結(jié)構(gòu)及語言特點。

      2.從文章內(nèi)容、風格等方面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西地平線》這本散文集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在本書中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本書分三輯:

      第一輯“西地平線”,是作者這些年在陜甘寧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輯:“最后的騎兵”,是作者在新疆當兵5年的感悟。

      第三輯:“生活培養(yǎng)出作家”,作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對友人、對親人的真情實感,暢談對文學、對足球、對社會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養(yǎng)出來的”這一真知灼見!段鞯仄骄上》是第一輯的第二篇。

      二、重點詞語

      1.多音字

      顫zhàn chàn 薄báo bó b 泊pō bó

      龜guīqiú 汗hán hàn 暈yūn yùn

      2.詞語

      震撼hàn 輪廓ku 停滯zhì 誑kuáng語 埡yā口 泥淖nào

      醞yùn釀niàng 驚世駭hài俗 安謐mi 噴薄bao 彌mí漫

      攫jué來 胭yān脂zhi 顫chàn抖 霧靄ǎi 瘴zhāng氣

      三、速讀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此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fā)他對“世間有大美”感受。

      (一) 找出標志本文文脈的語句。

      1.第一段“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訴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總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層層推進的方法,由中亞西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體,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作者總結(jié)了三次見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呼應開頭,再次點出“世間有大美”感受。

      四、具體鑒賞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

      根據(jù)三次落日,可以把文章第二部分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第1層,第2段到第6段,描寫了在甘肅的定西高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

      這是一次近于靜態(tài)的描寫,落日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的消逝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夢幻的美。在寫落日的過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樹引出清末洋務派首領(lǐng)左宗棠的故事,敘寫他開發(fā)邊疆所立下的功績。

      第2層,第7段到第18段,描寫了羅布淖爾荒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

      這是一次先抑后揚的描寫,作者先極寫了不死不活的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qū),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然后,作者筆鋒突轉(zhuǎn),由不經(jīng)意間的回頭,引發(fā)了輝煌的一幕:在遼闊的大背景下,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的停駐著,讓人們有了身在畫中的感覺。邊欣賞壯觀的落日,邊聽著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作者聯(lián)想起了羅曼羅蘭所見到的日出景象,從而頓悟: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第3層,第19段到第25段,描寫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

      這是一次對落日的虛寫,文中落日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人們見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來的火燒云。它的氣氛和前兩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樣的燦爛、熱列。作者在這一層中也不忘引出一個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歷史壯舉,使作者感受到了驚世駭俗的一幕。

      五、作者所描繪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們給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

      第一次:具有人性化,慈愛。 驚呆,恍若一場夢境。

      第二次:輝煌、莊嚴、神圣、具有悲劇感。 震撼,自己像在畫中。

      第三次:雄壯、驚世駭俗。 驚駭,自感卑微、平庸。

      六、第一次日落中,寫一棵左公柳,對于描寫落日起到什么作用?

      空間背景——西部風情的美,時間背景——西部人文與歷史的美

      七、作者在寫第二次落日時,是如何來表現(xiàn)落日的輝煌帶來的震撼的?

     。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節(jié)死寂的情境來反襯的。落日的輝煌景象是在不經(jīng)意的回頭中發(fā)現(xiàn)的,因而更為震撼人心

      (2)感動了一位“老地質(zhì)”,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

     。3)在音樂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莊嚴的美也在彌散。

      (4)作者還寫了羅曼.羅蘭眼中的日出,來烘托落日的悲劇感。

      八、作者在寫道第三次日落時,寫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的作用。

      作者再次筆涉歷史,寫到了成吉思汗西征,在這種獨特的時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顯得分外雄壯,歷史的幻想和現(xiàn)實景象的輝映使得作者感覺到了一種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豐厚的審美蘊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

      九、藝術(shù)特點:

     。1)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并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2)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jié)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3)在寫景中穿插歷史史實的記敘。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顧,有羅曼羅蘭文學創(chuàng)作的聯(lián)想,也有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

     。4)簡約質(zhì)樸的語言在表現(xiàn)西部落日的雄渾蒼勁時顯得十分恰切。

      十、課后作業(yè)

      完成學習與評價

    《西地平線上》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線上》安排在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的第一板塊“諦聽天籟”中,選自散文集《西地平線》。整個專題的內(nèi)涵是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審美韻味的把握中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本專題所選課文另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唯美”特性。這種“唯美”使得“人文”目標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高中教學重點應該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轉(zhuǎn)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便應該把對學生細膩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的表達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西地平線上》因為“日落”所引出的許多歷史人文內(nèi)容的表現(xiàn)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載的早已沉淀在人們心中的特殊美感,更為我們的審美活動提供了一份優(yōu)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應該單純地認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歷史內(nèi)涵(這樣認為,“日落”仍是重點),實際情況應該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寫為載體,主要要表達的是對“大西北”積蓄的`人文歷史的思考,這才是作者幾番強調(diào)的“世間有大美!”要實現(xiàn)對“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風光到人文內(nèi)涵的轉(zhuǎn)變,自然應該把對典故的分析當做教學的重點。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擴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機所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學習散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抒寫同一對象的寫作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文本研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tài)保護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難點: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抒寫同一對象的寫作方法

      四、學情分析

      要學生重視預習:由于本篇文章脈絡較為清晰,但內(nèi)容和深層挖掘的東西較多,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做好較充分的預習工作,并給他們提出具體的預習內(nèi)容,這樣,上課時就可細可深,上出語文味。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預習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預習檢查、總結(jié)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jié)、當堂檢測→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通讀課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nèi)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與布置:分小組,合作討論和探究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作者介紹:

      高建群,創(chuàng)作多以西部生活為題材,是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代表作有《最后一個匈奴》、《西地平線上》、《胡馬北風大漠傳》等。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被稱為陜北史詩,是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家。

    《西地平線上》教案3

      【語基梳理】

      1、字音辨識

     。1)單音字

      誑語(kuáng)埡口(yā)安謐(mì)驚駭(hài)勒勒車(lè)攫來(jué)模糊(mó)霧靄(i)泥淖(nào)混沌(hùndùn)驀地(m)物什(shí)魁梧(kuíwú)瘴氣(zhàng)醞釀(yùnniàng)成吉思汗(hán)羅布淖爾(nào)

     。2)多音字

     、賹帲簩庫o(níng)②籠:籠罩(lǒng)③釘:釘子(dīng)

      寧死不屈(nìng)籠子(lóng)釘在崖壁上(dìng)

     、茴潱侯澙酰▃hàn)⑤泊:羅布泊(pō)⑥扎:掙扎(zhá)

      顫抖(chàn)停泊(bó)扎營(zhā)

      包扎(z。

      ⑦豁:豁口(huō)

      豁達(hu)

      豁拳(huá)

      2、字形辨認:

      ①沁(沁人心脾)②淖(羅布淖爾)③簿(對簿公堂)

      泌(分泌)棹(船棹)。ㄈ毡∥魃剑

     、転a(腹瀉)⑤炫(炫目)眩(眩暈)

      泄(發(fā)泄)舷(舷梯)弦(弦外之音)

      3、詞語集釋:

      (1)誑語:騙人的話。

      (2)埡口:兩山問的狹窄的地方。

      (3)混沌:①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無知無識的樣子。

      (4)瘴氣: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的濕熱空氣,從前認為是瘴癘的病源。

      (5)物什:雜物。泛指東西。

      (6)回光返照:指太陽剛落山時,由于光線反射而發(fā)生的天空中短時發(fā)亮的現(xiàn)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表面興旺。

      (7)適當其時:指恰巧遇上那個時機。

      (8)驚世駭俗:因言行異于尋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驚。

      (9)恍然如夢:好像剛從夢中醒來,像做夢一樣。也形容忽然醒悟。

      【閱讀心得】

      西地平線上(課后)

      【鞏固訓練】

      1、下列詞語中,各對加點字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A)

      A.震撼/可汗暗淡/對牛彈琴瘴氣/水漲船高

      B.炫目/盤旋攫取/先知先覺恍若/虛晃一槍

      C.醞釀/熨帖驀的/功不可沒游蕩/安步當車

      D.既然/鐵騎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級而上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D)

      A.這幾年,我每年都要去一淌新疆。(趟)

      B.一輪血紅的落日象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像)

      C.四周瘴氣霧藹彌漫,我們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

    《西地平線上》教案4

      【學習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能夠熱愛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審美品位。

      2把握散文寫作的要領(lǐng),學會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shù)男问胶颓楦忻鑼懗鰜怼?/p>

      3通過文本研習,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壯美的審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同學習目標1

      【學習難點】同學習目標2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反復閱讀;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

      課前預習

      一、知識積累:

      搜集描寫西北風光的詩句(至少三句)并談談你對西北的認識(可從地理位置,風光,作家作品方面來談)

      提示:查閱資料;初中已學詩句;上網(wǎng)查詢。

      二、基礎知識

      在括號內(nèi)給加粗字注音

      震撼( ) 輪廓( ) 停滯( ) 誑語( )

      埡( ) 泥淖( ) 醞釀( ) 驚世駭俗( )

      安謐( )噴薄( ) 彌漫( ) 攫。 )

      胭脂( ) 霧靄( ) 瘴氣( ) 渾沌( )

      提示:a、課文下注釋; b、; c、要能夠默寫

      三、課前先學

      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提示: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寫景段落,加以概括。

      1、讀完文章后,你覺得西地平線上落日的總體特征是什么?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找標志文脈的語句,理清思路 。

      3、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哪兩個字?

      課中探索

      1、作者是怎樣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來寫三次落日的不同之處的呢?(填下面表格)

      西地平線上

      觀察地點

      觀察過程

      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

      作者聯(lián)想

      作者的審美

      感受[

      定西高原

      轉(zhuǎn)過埡口停車、拍攝

      血紅的,像勒勒車的輪子;柔和美麗安謐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跳躍著顫抖著降落

      背景;群山;左公柳

      左

      宗

      棠

      驚呆了、恍然若一場夢境

      羅布淖爾荒原

      匆匆行旅

      偶爾回頭不經(jīng)意突然看見

      下車觀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邊緣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紅(胭脂色)

      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無人區(qū)荒涼空曠;瘴氣霧靄彌漫;《泰坦尼克號》的音樂羅曼·羅蘭

      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落日景象則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阿勒泰草原

      迎著落日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燒云: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

      背景:遼遠的西地平線

      匈奴

      民族

      成吉

      思汗

      卑微平庸

      驚世駭俗

      2.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圖后,說說你最喜歡作者筆下的哪次落日,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從寫作手法上來談)

      3.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觀賞落日時,作者有了三次聯(lián)想,你能說說它與落日有什么關(guān)系嗎?

      歸納小結(jié)

      達標反饋

      深情地觀察一下你身邊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記述下來。(不少于200字)

      學習感悟

    《西地平線上》教案5

      《西地平線上》課堂實錄

      師:(上課)想問問同學們,在我們所生活的這一片溫潤江南之外,還有什么樣的優(yōu)美自然景物存之于世呢?

     。ㄉh論,各種見解。)

      師:大家都聽說過這樣兩句詩吧:“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保ㄉR點頭)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投入的想象過那種曠遠遼闊中浸染著深深的蒼涼的景色,不知大家有沒有感受過那是怎樣的一種震撼人心。今天,我們就要隨著西部作家高建群的筆,去領(lǐng)略一下大自然這個魔法師帶給我們的別樣的精神盛宴。(投影西部風光圖片)

      師:首先,請同學們根據(jù)預習來概括一下,在作者筆下的西部風景,是具有怎樣的特點的?

      生:是雄偉的,是一種大美。

      師:好。作者說西部風光是“雄偉”的,“雄偉”這似乎已經(jīng)是一個遠離我們?nèi)粘I畹脑~語了。就如同它所指向的地域一樣遙遠。與之相聯(lián)的,同學們還會想起哪些呢?

      生:曠遠、遼闊、蒼涼、蠻荒……這些也是文章給我的感覺。

      師:一口氣聯(lián)想到了這么多詞語,那么這些感受同學們以前有沒有在閱讀中體會到過呢?

      生:有。我曾經(jīng)讀過唐朝邊塞詩人的詩歌,從那里我也有類似的體會。

      師:哦(有興致狀),那能不能給我們舉幾句這樣的例子呢?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師:好。古人有這么多的詩句可以讓我們想起那胡馬、北風的西部大漠。那么我們再把目光轉(zhuǎn)到課文中來,看看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樣寫出他眼中的西部大美風光的呢?

      請同學們找出作者對景色描寫及個人情感的'寄托點。

      生:作者通過描寫三次日落,來展示西部風光的魅力,所以他的寄托點應該是三次日落。

      師:(板書)(一)定西高原

      日落(二)羅布淖爾荒原

     。ㄈ┌⒗仗┎菰

      既然作者著力描寫的是三次日落,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震撼人心的大漠日落吧!

      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的2——5段,感知第一次日落帶給我們的是怎樣的具體感受。(朗讀并思考1到2分鐘)

      生:那是一輪很大而且色彩極為艷麗的落日,但卻并不帶給人特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師:哦,說它艷麗,艷麗在什么地方呢?說它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艷麗”是色彩方面的,因為作者說它整體是“血紅”的。而說它沒有沖擊感是因為這樣的一種色彩,帶給人的卻是“柔和、美麗、安謐”的。所以我覺得第一次對日落的描寫實際上就是對人的視覺及心靈的雙重震撼。

      師:好一個“雙重震撼”,這是我們從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那如果單單就這一輪落日掛在天邊,它與西地平線的關(guān)系似乎不是很緊密啊,作者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生:作者寫到了群山,模糊的群山輪廓作為了背景,這就把日落直于極為廣闊的空間了,也與作者說的“恍若夢境”照應。

      師:恩,群山輪廓不清楚,而落日也有不真實的感覺,兩相呼應,將廣袤的的西域風光了展現(xiàn)出來,可以說是如畫似夢啊。

      如果說第一次日落讓我們享受了一次視覺盛宴,那么第二次日落又會帶給我們哪些方面的沖擊呢?

      請同學們詳讀作者對第二次日落的描寫,比較兩次日落的不同情形。(3分鐘)

      師:請同學們來描述一下第二次日落的情形。

      生:最初時是“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冷冷地停駐在西邊天空”,給人毫無生氣的感覺。還有“整個下午,太陽就這樣不死不活地在我們的車屁股上照耀著”,都能說明這一點。

      師:后來又發(fā)生了什么讓作者會對這次日落產(chǎn)生興趣了呢?

      生:作者及同行人在一次不經(jīng)意的回頭中,發(fā)現(xiàn)了此時的太陽發(fā)生了不同尋常的變化,有了前面那些描寫的襯托,他們感到了極大的震撼。

      師:好。作者發(fā)現(xiàn)了日落的變化,可作者在文中有沒有著力進行描寫呢?

      生:沒有。

      師:為什么呢?

      生:第一次已經(jīng)描寫過了。(同學笑)

      生:其實也有描寫,比如“血紅”“回光返照”。

      師:后面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生:人要去世之前突然會有的一種精神亢奮的狀態(tài)。

      師:那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這次日落合適嗎?

      生:合適。因為日落也代表著一種消亡。而此時落日所散發(fā)出的光芒似乎是落入地平線前最后的爆發(fā),引起了人們無限的想象。

      師:會想象到些什么呢?

      生:我會想象到似乎有強烈的死亡氣息在空氣中彌漫。

      師:哦,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生:因為前面作者描寫過音樂所帶給人的那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這讓我更能體會到這次日落帶給人的對生命的思考。尤其是作者說的“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讓我第一次敢于面對并思考這個問題。(其他同學露出傾聽、思考神情)

      師:說的太好了!通過作者的文字,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一輪紅日突然駐停在西地平線上,它帶給我們的那種莊嚴的震撼和感動?赡苡X得這種描寫還不能完全表達出內(nèi)心的感受,作者又記寫了羅曼·羅蘭眼中的日出景象,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應該是為了強調(diào)日落更美,因為文中說,“落日的景象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師:那這屬于哪種寫法呢?

      生:烘托。用日出烘托日落的悲劇感。

      師:在第二次日落的描寫中,作者借日落帶來的震撼,表達了對生命的思考。在解讀了這兩次日落之后,我們不禁要想,第三次日落作者會怎樣寫呢?會有哪些新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出來呢?(自由朗讀2—3分鐘)

      生:第三次沒有直接寫落日,而是寫了火燒云,也是很壯觀的景象。但這壯觀的景象也是落日導演的,所以應該是在間接的描寫日落。

      師:如果僅是這樣的自然景物的描寫,似乎這第三次日落也不足為奇啊。它還有沒有別的特殊之處呢?

      生:作者的筆觸還涉及到了歷史。他在日落的背景下,聯(lián)想到了成吉思汗西征,感受到這雄偉的景色當年一定也曾出現(xiàn),一定也曾映襯過成吉思汗那魁梧高大的身軀。

      師:席勒曾說過這樣的話:“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體現(xiàn)理想!甭淙展倘幻利悾绻x開了我們美麗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輝,如果沒有了人類的文化,它便不再讓人感動。作者在第三次落日的描寫中引進歷史文化典故,不僅僅是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文化韻味,更是對“大美”之本質(zhì)面目的還原。

      接下來請同學們齊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并思考“我不敢獨享”、“雄偉的風景”和“世間有大美”,這幾個詞句的意義。

     。ㄉR聲朗讀)

      生:“我不敢獨享”寫出了日落給我的震撼;“世間有大美”照應開頭并揭示出處,

      而且“雄偉”、“大美”再次總結(jié)西部、落日的特點。

      師:(總結(jié))這就是我們從高建群的筆下所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大美。變幻萬端的落日帶著西部特有的雄偉氣象、粗獷氣質(zhì)涌入我們的心中,這種沖擊,我想是我們永遠難以忘懷的。作家用他的筆為我們展示了如此動人的西部風光,那么我們能不能也用我們手中的筆寫寫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呢?或許,你也可以讓自己筆下的這清秀江南散發(fā)出令人難以抵御的魅力呢。ㄗ鳂I(yè):寫一種代表江南特點的景色,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

    《西地平線上》教案6

      教學目標

      1、 啟發(fā)學生體會幾次落日所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理解“大美”的含義。

      2、 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3、 抓住景物描寫,感悟落日之美,體會手法對寫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抓住景物描寫,感悟落日之美,體會手法對寫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問】談起西部,你們會聯(lián)想到什么?

      學生自由談。

      很多古詩的歌頌都送給了西部。

      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對我們來說,西部是充滿新奇和陌生的所在。

      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西部,走近西地平線上的幾次落日。

      【板書題目】

      二、整體感知

      1、文中記錄了幾次落日?

      明確:除開頭結(jié)尾外,共寫了三次落日。

      過渡:作者寫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帶給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他到底是如何寫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復雜,先讓我們共同來賞析。

      三、文本研習(6—16自然段)

      1、作者如何描寫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樣的特征?

      學生默讀課文,劃出描寫落日的句子。

      師生明確,多媒體展示以下句子:

      ①中午一過,太陽剛偏西,就變得不怎么顯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冷冷地停駐在西邊天空。

     。◤纳省⑿螤、觸覺的角度作靜態(tài)描寫,還運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無生氣的特點。)

     、谡麄一個下午,太陽就這樣不死不活地在我們的車屁股的地方照耀著。說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說是夜間吧,在我們匆匆的回頭中,分明有一個物什,在西天半空懸著

     。ㄟ\用錯覺,幻覺描寫,也突出落日毫無生氣的特點。)

      ③最輝煌的羅布泊的落日出現(xiàn)在黃昏。……當時,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次回頭中,驀地看見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

     。◤纳实慕嵌茸黛o態(tài)的描寫,寫出了壯麗的感受)

     、芪鞯仄骄上那一輪胭脂色的物什,終于從我們的眼前魔術(shù)般消失,一切又重歸于死寂。

     。◤纳式嵌冗M行描寫,又由動態(tài)轉(zhuǎn)入靜態(tài),運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點。)

      學生找一個句子分析,隨機讓發(fā)言好的學生讀分析的句子。齊讀第③句。

      師點撥并總結(jié)手法:

      我們可以從色彩、形狀寫景,運用修辭手法,調(diào)動各種感官,突出景物的特征。這里又突出了落日的一種變化之美。

      2、觀賞了這輪落日,作者有哪些感受?

      學生找句子,談作者感受。

      明確:

      ①這時我們的車停下來,包括陪同我們一起進羅布泊的“老地質(zhì)”,都被西地平線上那輝煌的一幕震撼了。

      追問:這樣寫起什么作用?

      ——側(cè)面襯托了落日的輝煌。

     、谠谀且豢涛彝蝗坏粝聹I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問:你如何理解“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這句話?

      【點撥】你們看,起初落日毫無生機,在降落之前突然變得血紅。

      明確:落日讓人想起人的生命走到盡頭,人應當轟轟烈烈地輝煌地死去,而不應默無聲息。這里,作者表達了對死亡的思考。

      ③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板書】壯麗 莊嚴 圣神

      3、文中還寫了其它內(nèi)容。如何理解《泰坦尼克號》音樂、約翰?克利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①兩次寫《泰坦尼克號》音樂,用意是否相同?(生讀第9、13兩個自然段)

      明確: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死亡的氣氛,悲涼的音樂與羅布泊的慌涼空曠以及太陽的灰白相諧調(diào)。

      第二次渲染了莊嚴、神圣的氣氛,由悲涼變?yōu)楸瘔选?/p>

     、趩枺簽槭裁磳懠s翰?克利斯朵夫?

      追問:約翰?克利斯朵夫誕生于太陽,為什么寫日落后緊接著寫日出?

      明確:日落是生命的消亡,日出則是生命的開始。作者想告訴我們,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日落也代表重生。情感轉(zhuǎn)為激昂。

      全班齊讀。

      4、小結(jié)

      作者對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落日悲壯的美。

      四、自主賞析

      接下來,請同學們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斷任選其一,找一兩處觸動你的句子或語段品讀并加以賞析。

      學生思考。

      按照學生意愿,先集中講一次落日。

      ⑴第一次落日

      示例

      ①第2段:“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

      賞析:從色彩和形狀角度作靜態(tài)的描寫,還運用比喻,突出了它又紅又大的特點。

     、诘3段

      賞析:從色彩和形狀角度作靜態(tài)的描寫,突出了它柔和、美麗、安謐的特點。

     、鄣5段(發(fā)言學生讀此句)

      賞析:a 作者對落日作了動態(tài)描寫。我們平常以為太陽是靜靜落下去的,可是這里的太陽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梢娪^察之細致。

      b 作者又運用擬人的手法,說太陽“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不愿離去”。將落日寫活了,使之具有人的感情色彩,很親切,讓我們想到它對人間的依戀也就是人對生命的留戀。

     、艿4段:“我們?nèi)俭@呆了!

      第5段:“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若一場夢境!笨梢娖婊。

      請一生總結(jié)剛才學生發(fā)言。

      【板書】柔和、美麗、安謐

      ⑵第三次落日

      問:第三次落日和前兩次有何不同?

      示例

      ①第17段(發(fā)言學生讀)

      賞析:沒有直接實寫落日,而是通過火燒云來寫落日,這是側(cè)面描寫、虛寫的手法。

      追問:有什么好處?

      明確:

      側(cè)面描寫起烘托作用,突出了落日燦爛、熱烈、夸張的特點。虛寫則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

      補充:徐悲鴻《萬馬奔騰圖》以實畫六匹馬和飛揚的塵土來暗示萬馬奔騰。

     、诘21段

     、鄣20段“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

      問:作者為什么會感到“卑微”、“平庸”?

      ——他由落日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西部土地上發(fā)生的歷史,聯(lián)想到成吉思汗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歷史功績,造福了后人,所以感覺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追問:為什么要寫成吉思汗而非平庸的人?

      ——使文章具有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成吉思汗是英雄,襯托出落日的雄偉。

      請一生總結(jié)剛才學生發(fā)言。

      【板書】燦爛、熱烈、夸張

      五、齊讀頭尾兩段

      剛才我們賞析的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最后讓我們來看看頭尾兩段寫了什么。

      生齊讀。

      問:有何特點?文眼是什么?

      ——照應、“世間有大美”!景鍟

      六、總結(jié)

      我們領(lǐng)略到的三次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線之美,是西部風情之美,也是西部歷史人文之美。我們從中領(lǐng)悟到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的情懷。通過這堂課,我希望同學們不僅學會作者寫景的手法,還希望你們也從此有一顆善感的心靈。如果你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

      七、課外作業(yè)

      大自然時刻向我們敞開愛與美的胸懷,一個睿智的人,能從自然界發(fā)掘美,讓生活更美好。

      請同學們選擇你熟悉的風景,寫出它的大美。(300字)

      【提示】寫景抓住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運用聯(lián)想和修辭。

      【板書】

      西 柔和 美麗 安謐 世

      地 間

      平 壯麗 莊嚴 圣神 有

      線 大

      上 燦爛 熱烈 夸張 美

      課后反思

      作者描寫的三次落日中,我個人認為第二次落日最難理解、也是對作者觸動最大的。為了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立足“抓住景物描寫,感悟落日之美,體會手法對寫景的重要性”的教學重點,選擇第二次落日作為示例,讓學生從寫景的基本手法入手,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最后能夠自主賞析,并在分析中解決教學難點。預設的課堂節(jié)奏是先緊后松,最終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成為課堂的亮點。但在實施過程中,突顯出很多不足,值得我好好反思。

      一、未能恰當點撥,教師壓抑了氣氛。示例投影出句子,第一個學生發(fā)言不好時,我應當明確地從賞析要點如“顏色(視覺)、形狀、動靜變化、感覺”進行點撥。發(fā)言的氛圍是需要一開始就營造的。為了活躍氣氛,也可先讓學生舉手發(fā)言,能自主舉手的學生一般有一定的欣賞水平,他們的示范作用可以帶動其他學生思考和發(fā)言的積極性。再者,自己課前未能先觀察一下地形,結(jié)果自己未能站在兩組中間,一開始請學生發(fā)言就被動采取了開火車方式,壓抑了課堂氣氛。所以,原本設計為20到23分鐘的“文本研習”環(huán)節(jié)拖到了28分鐘。

      二、引導不夠是因為課前忽略了備學生。因為前面環(huán)節(jié)費時多,“自主賞析”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未能真正讓學生認真思考,大都讓舉手的學生發(fā)言,學生亦不能暢所欲言。對回答有偏差的學生引導不夠,一切都是因為課前對學生知識水平預估不足。所以,這堂課,對學生的寫景寫作有多大幫助,很難說。

      三、未能靈活應對形勢。學生分析了其中一次落日,如果講得好,把教學重點落實好了,其實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了。我可以很靈活地把未分析的那部分內(nèi)容留作課外作業(yè)。朗讀不靈活,個別讀太少,教師一直在揮舞指揮棒,學生中規(guī)中矩,未真正成為主體,教學氣氛單調(diào)。

      四、最后應對“大美”稍加解釋,可再補充席勒的話:“真正美的東西,存在于自然,且要體現(xiàn)理想!

      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吃透教材,備好學生,針對不同欣賞水平的學生,多設想一些問題來點撥引導,扎扎實實地備課。雖然大雨已過,但回顧所來徑,人們總能見到橫著的翠微蒼蒼,作為一種警醒或者鞭策。

    《西地平線上》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1、提高欣賞與感悟自然美的能力;

      2、學會在寫作中運用想象、聯(lián)想等表達方法

      德育目標: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教學難點: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文本研習、問題探討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說起“西部”,我們會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想起絲綢之路上灑落的串串悠長駝鈴;會想起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絕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想起遙遠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連的西部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神秘?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西地平線上》向我們展示了西部的另一種“世間的大美”“雄偉的風景”。

      二、 作者簡介

      高建群,當代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是新時期中國長篇小說領(lǐng)域重要收獲之一。此外還有長篇小說《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中篇小說《雕像》、《大順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國西部》、《胡馬北風大漠傳》等重要作品。一位被公認的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在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中,始終激情高唱著生命的贊歌,營造一種生命中最為壯麗的風景,同時也融入了作家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認為,作家必須要體驗生活,而體驗生活準確的說是體驗生命。20年前,當代著名作家路遙曾經(jīng)說過“我勸你們注意高建群,這是一個很大的謎,很大的未知數(shù)”。

      三、 初讀課文

      1、 給加點字注音

      誑語()埡口()安謐()攫。ǎ┮型校ǎ┑诌_()霧靄()泥淖()

      湖泊()混沌()瘴氣()瞅著()眼眶()驚駭()陰霾()土坯()

      2、 找出文章的“文眼”,說說有何作用

      “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笨傤I(lǐng)全文。

      3、 文章寫了哪三個地點的不同落日

      定西高原羅布淖爾荒原阿勒泰草原

      四、 再讀課文

      仔細閱讀描寫三次落日的相關(guān)段落,完成下面表格

      地點反應聯(lián)想特點

      定西高原驚呆了左公柳壯烈奔放

      羅布淖爾荒原掉下淚水羅曼羅蘭崇高莊嚴

      阿勒泰草原驚駭匈奴民族成吉思汗歷史滄桑

      五、 問題討論

      1、 作者三次看落日,分別聯(lián)想到左公柳、羅曼羅蘭、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這些聯(lián)想與文章有什么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想有什么作用?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關(guān)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異地他鄉(xiāng)、陌生的環(huán)境,將眼前之景與自己熟悉的傳說故事進行時空上的聯(lián)系,是人之常情。同時,這些聯(lián)想可以豐富文章內(nèi)容,體現(xiàn)作者的文化涵養(yǎng)。我們平時在觀察事物時,也要注意探尋事物背后的故事,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

      羅曼羅蘭是因為日出,給他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作者是因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莊嚴。由日落想到日出,這種聯(lián)想是相稱的。由此可知,人與自然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一個睿智的人可以從自然那里發(fā)掘力量,可以從自然那里獲得啟示。

      作者由火燒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領(lǐng)悟到自己腳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經(jīng)的'驚世駭俗,在厚重的歷史面前,頓覺自己的卑微與平庸。這些聯(lián)想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也告訴我們,聯(lián)想是向讀者傳承內(nèi)心世界的橋梁。

      2、 每個人都見過落日,但像作者這樣如此感動震撼的卻很少;每個人都會描寫落日,但像作者這樣把一自然景觀描繪得如此扣人心弦、撞擊心靈的更少。為什么高建群能夠做到?這個謎底,未知數(shù)的解究竟是什么?

      答案引導:語言分析情感體驗表達方式(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教師適當引導補充)

      六、結(jié)束語

      作者曾經(jīng)說過體驗生活就是體驗生命。作者對西地平線上的那塊土地情有獨鐘,充滿了對生命的考驗。他鐘愛這片土地,就像鐘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因而他能夠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美。在他的眼里,那里的景物都充滿了生命,處處洋溢著感動因子。而所有景物中,最難忘的還是落日,將這份難忘訴諸筆端,帶給我們。我們應該像高建群那樣,面對朝夕相處的大自然,不僅是用我們的明眸,更要帶上一顆體驗的心,讓我們從自然汲取生命的養(yǎng)分。

      七、 課后作業(yè)

      a) 思考書后練習,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

      b) 閱讀馮驥才的《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談談自己的感受。

    《西地平線上》教案8

      教學目標:

      1、體會三次落日所表現(xiàn)的雄闊境界和深刻主題,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2、學習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三次落日所表現(xiàn)的雄闊境界和深刻主題,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教學方法:

      研習評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可能都看過落日,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和體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高建群的《西地平線上》,他對落日的震撼性感受可能是我們都沒有過的。板書課題。

      二、解題

      地平線是落日下沉的位置,西指明了地平線的方位。西地平線給我們交代了他看落日的地方——中國西北青藏高原地區(qū)。作者在此看到落日引發(fā)震撼性的感受,并將它訴諸筆端,帶給更多的人。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三、整體感知

      《西地平線》這本散文集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在本書中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本書分三輯:第一輯“西地平線”,是作者這些年在陜甘寧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輯:“最后的騎兵”,是作者在新疆當兵5年的感悟。第三輯:“生活培養(yǎng)出作家”,作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對友人、對親人的真情實感,暢談對文學、對足球、對社會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養(yǎng)出來的”這一真知灼見!段鞯仄骄上》是第一輯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fā)他對“世間有大美”感受。

      標志文脈的語句是:第一段“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第七段“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訴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由此給文章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總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層層推進的方法,由中亞西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層,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寫了在甘肅的定西高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這是一次近于靜態(tài)的描寫,落日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的消逝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夢幻的美。在寫落日的過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樹引出清末洋務派首領(lǐng)左宗棠的故事,敘寫他開發(fā)邊疆所立下的功績。

      第二層,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寫了羅布淖爾荒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這是一次先抑后揚的描寫,作者先極寫了不死不活的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qū),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然后,作者筆鋒突轉(zhuǎn),由不經(jīng)意間的回頭,引發(fā)了輝煌的一幕:在遼闊的大背景下,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的停駐著,讓人們有了身在畫中的感覺。邊欣賞壯觀的落日,邊聽著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作者聯(lián)想起了羅曼·羅蘭所見到的日出景象,從而頓悟: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第三層,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寫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這是一次對落日的虛寫,文中落日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人們見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來的火燒云。它的氣氛和前兩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樣的燦爛、熱列。作者在這一層中也不忘引出一個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歷史壯舉,使作者感受到了驚世駭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作者總結(jié)了三次見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呼應開頭,再次點出“世間有大美”感受。

      四、了解本文的藝術(shù)特點:

     。1)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并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2)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jié)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3)在寫景中穿插歷史史實的記敘。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顧,有羅曼·羅蘭文學創(chuàng)作的聯(lián)想,也有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

      本文的寫作,在謀篇布局上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是行文思路清晰而填密。文章開頭一段總領(lǐng)全文,點明“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總體感受,接著分三層?依照觀察點的空間變化(向西北方向縱深發(fā)展少),分別描寫了在定西高原、羅布淖爾荒原、阿勒泰草原三處看到的日落景象,最后一段總括全文,強調(diào)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景象帶給自己內(nèi)心的震撼,而這正是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

      二是表現(xiàn)手法豐富而貼切。文中依照觀察點的`空間變化(向西北方向縱深發(fā)展),分別描寫在定西高原、羅布淖爾荒原、阿勒泰草原三處看到的日落景象時,充分運用了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第一,注意了欣賞的多地點。文中寫到的三次落日的景象是作者分別在定西高原上、羅布淖爾荒原上、阿勒泰草原上觀看到的,而且在地點的安排方面,總體上越來越向西北的縱深方向(感性上的西地平線的邊緣)發(fā)展,能給人以空曠荒涼的

      西部地區(qū)的落日同樣壯美甚至更加輝煌的心靈震撼。

      第二,注意了觀察的多方位。例如寫第一次觀看落口是前瞻,行進方向與觀看的角度一致;第二次觀看落日則是回望,行進方向與觀看的角度相對。

      第三,注意了描寫的多手法。一是動態(tài)跟蹤與靜態(tài)特寫相結(jié)合,比如寫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側(cè)重表現(xiàn)其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而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看到的落日則側(cè)重于靜態(tài)的特寫式描繪。二是正面描繪與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比如對定西高原和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采取正面描繪的手法,而對阿勒泰草原上看到的落日則采

      取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第四.注意了聯(lián)想的多角度文中三次寫落日景象,都運用了聯(lián)想手法,而且手法多樣:寫定西高原L的落日,寫到“左公柳”,用的是相關(guān)聯(lián)想;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寫到羅曼·羅蘭由日出而構(gòu)思出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用的是相反聯(lián)想;寫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寫到匈奴民族的遷徙和成吉思汗的誓師,用的是相關(guān)聯(lián)想。

      總之,文章正是借助這樣多地點、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的敘述,使得“世問有大美”、“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這樣的體會和認識才有了具體印證;也使得“不敢獨享那一幕,所以將它訴諸筆端,帶給更多的人們”這句話賦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

      五、小結(jié)與作業(yè)

      略。

    《西地平線上》教案9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與作品,掌握散文的結(jié)構(gòu)及語言特點。

      2.從文章內(nèi)容、風格等方面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西地平線》這本散文集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在本書中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本書分三輯:第一輯“西地平線”,是作者這些年在陜甘寧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輯:“最后的騎兵”,是作者在新疆當兵5年的感悟。第三輯:“生活培養(yǎng)出作家”,作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對友人、對親人的真情實感,暢談對文學、對足球、對社會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養(yǎng)出來的”這一真知灼見。《西地平線上》是第一輯的第二篇。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注意字音

      3.找標志文脈的語句,理清思路

      第一段“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第十八段“我要告訴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最后一段“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

      此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fā)他對“世間有大美”感受。

      三、研習三次落日

      1.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寫了在甘肅的定西高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

      這是一次近于靜態(tài)的描寫,落日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的消逝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夢幻的美。在寫落日的過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樹引出清末洋務派首領(lǐng)左宗棠的故事,敘寫他開發(fā)邊疆所立下的功績。

      2.第七段到第十七段,描寫了羅布淖爾荒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

      這是一次先抑后揚的描寫,作者先極寫了不死不活的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qū),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然后,作者筆鋒突轉(zhuǎn),由不經(jīng)意間的回頭,引發(fā)了輝煌的一幕:在遼闊的大背景下,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的停駐著,讓人們有了身在畫中的感覺。邊欣賞壯觀的落日,邊聽著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作者聯(lián)想起了羅曼羅蘭所見到的日出景象,從而頓悟: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3.第十八段到第二十四段,描寫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

      這是一次對落日的虛寫,文中落日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人們見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來的火燒云。它的氣氛和前兩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樣的燦爛、熱列。作者在這一層中也不忘引出一個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歷史壯舉,使作者感受到了驚世駭俗的一幕。

      四、藝術(shù)特點:

      (1)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并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2)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jié)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3)在寫景中穿插歷史史實的記敘。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顧,有羅曼羅蘭文學創(chuàng)作的聯(lián)想,也有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

     。4)簡約質(zhì)樸的語言在表現(xiàn)西部落日的雄渾蒼勁時顯得十分恰切。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學習與評價》上相應題目

    《西地平線上》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從文中學會一二點景物描寫的手法;

      2.學會對寫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習方法;

      3.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寫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鑒賞評價等解讀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欣賞與感悟自然美、悲劇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標:

      通過落日之美的賞析引導學生樹立自覺感悟自然,感悟歷史,體驗“世間有大美”的意識,從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審美品位。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文本研習,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壯美的審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世間有大美”的解讀

      【教學方法】:通過三維互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式,研習文本、探討問題。

      【媒體輔助】:《西地平線上》.PPT

      【教學流程】

      一、造境激趣導入

      人類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天地有大美,大自然始終向人類敞開著愛與美的情懷。無論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還是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中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優(yōu)雅,“駿馬西風塞北”的壯美,古往今來,讓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今天要帶大家來到一個地方,那里也許依然和貧窮落后相關(guān),但那里有我們民族的源,有我們文化的根,那個地方就是——祖國的大西北。說起“大西北”,我們會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想起絲綢之路上灑落的串串悠長的駝鈴;會想起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絕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就會想起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空曠,想起策馬歐亞大陸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相連的大西北總能讓每一個炎黃子孫油然而生一種朝圣般的莊嚴的感覺。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一起打開一扇眺望大西北的窗戶,一起走進一篇當代美文《西地平線上》,去感受那里的“世間大美”、“雄偉風景”。

      二、寫景散文研習指導

      方法一:初讀文本,整體感知,解決“寫什么”。

      步驟設計:

      1.請同學們較快速度地自由誦讀全文。

      2.問題設計,引領(lǐng)思考,把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偈讍枺哼@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②追問:大家能否在落日前加一個恰當?shù)牡赜蛐悦~作為修飾性定語?

     、圩穯枺簩懥宋鞯仄骄上的哪三次不同的落日景象?

     、茏穯枺喝温淙战o作者的第一感覺分別是什么?

     、葑穯枺鹤屪髡吣墚a(chǎn)生這三種感覺和美感的落日各具有哪些特征?

     、拮穯枺喝温淙战o作者的具體的美的感受又分別是什么?

     、咦穯枺耗隳軓牡谝欢沃姓页鲆痪淇傤I(lǐng)全文的中心句(文眼)嗎?

      3.教師評價,小結(jié)文章“寫什么”。

      方法二:深入文本,局部研習,解決“怎樣寫”。

      步驟設計:

      1.過渡語設計:落日之美固然是世間大美,但若沒有一管才氣十足的筆,又怎能再現(xiàn)那世間大美?下面就讓我們再次進入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營造他的美麗的'落日世界的。

      2.問題設計,引領(lǐng)賞析。

      ①首問:從作者的感覺和審美感受來說,三次落日之間呈現(xiàn)出怎樣關(guān)系?

     、谧穯枺簯{感覺你最欣賞他的哪一次落日描寫?

      過渡語設計:好,那我們就將目光鎖定在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上,看看作者運用哪些描寫手法將它們寫活寫美的。

      ③設問:作者寫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在描寫手法上有什么異同之處?

      [手法提示:①描寫角度②抓住特征③修辭手法④聯(lián)想想像⑤語言風格]

      [教師期待中的要點:同:①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都運用到了側(cè)面描寫③都運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④都展開了聯(lián)想⑤都運用了富有色彩的熱情洋溢的語言。異:前者先抑后揚,正面?zhèn)让嫦嘟Y(jié)合;后者只從側(cè)面描寫落日。]

     、懿迦胄栽O問:文中寫到《泰坦尼克號》的音樂、羅曼·羅蘭筆下的日出有什么作用?

      3.學生自主、合作研習,回答交流。

      4.教師小結(jié)“寫什么”。

      方法三:融身入境,忘我品讀,調(diào)動經(jīng)驗或想像,情感共鳴,解決“為何寫”。

      1.過渡性設問:任何寫作都是有目的的,那么作者為何要向讀者展示那雄偉的落日景象呢?

      2.問題設計:

     、僮穯枺好鎸脑淙蘸筒菰淙兆髡叻謩e獲得了哪些啟示?

      ②追問:什么是世間大美?僅僅是自然的美嗎?

      [要點:自然的大美、死亡的大美、英雄的大美]

     、圩穯枺涸诓菰淙罩凶髡呦氲搅藲v史上的英雄,順著作者的思維你還能想到另一些在歷史的深處西行遠去的英雄嗎?(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體驗)

      [讓讀者分享西部的大美,感受作者對西部的熱愛,他對自然對人生對歷史的思考]

      3.引導學生激情誦讀

      三、教師總結(jié)本課要點,啟發(fā)學生去感悟自然感悟歷史,提升學生的人生使命感。

      四、作業(yè)設計

      1.用老師教授的方法,從《讀本》中挑一篇感悟自然的文章,細細品讀一下。

      2.回憶一下你的旅游經(jīng)歷或者就從你身邊選擇一樣給你產(chǎn)生美的印象的自然物,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情景或情理交融的散文。

      專家點評本課亮點:

      1. 設計新穎,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向度上關(guān)注學生的語文成長,符合新課程理念;

      2. 教學思路明晰,節(jié)奏緊湊,重點難點突出。

      3. 準確運用“文本研習”的教學方式,關(guān)注了師生互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的高效方式;

      4. 準確定位課堂的師生關(guān)系,將主人權(quán)還給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下的科學學生觀;

      5. 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正確教材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6. 不僅僅停留在文本解讀的層面上,更注重散文閱讀的方法引導,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7.問題設計有梯次感,關(guān)注知識與能力在課堂上的主動生成。

    《西地平線上》教案11

      教學目標: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前一篇課文《江南的冬景》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亮麗而又淡雅寧靜的水墨畫,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向西部,領(lǐng)略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景象,看看那將是一幅怎樣壯麗的油畫。

      二、作者介紹: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西地平線》這本散文集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在本書中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本書分三輯:

      第一輯“西地平線”,是作者這些年在陜甘寧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輯:“最后的騎兵”,是作者在新疆當兵5年的感悟。

      第三輯:“生活培養(yǎng)出作家”,作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對友人、對親人的真情實感,暢談對文學、對足球、對社會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養(yǎng)出來的”這一真知灼見!段鞯仄骄上》是第一輯的第二篇。

      三、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給黑板上加點的字注音

      誑語 埡口 勉強 湖泊

      霧靄 混沌 瘴氣 醞釀

      噴薄 安謐 泥淖 攫取

      四、速讀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此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fā)他對“世間有大美”感受。

      (一) 找出標志本文文脈的語句。

      1.第一段“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訴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總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層層推進的方法,由中亞西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體,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作者總結(jié)了三次見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呼應開頭,再次點出“世間有大美”感受。

      五、具體鑒賞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

      結(jié)合《同步導學》 收獲整理圖表(地點 景物特點 作者的感受)

      明確:

      第一次落日

      地點: 定西高原

      特征: “一輪血紅地落日像一輛勒勒車地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

      背景: 在蒼茫地遠方,弧狀地群山之巔

      感受: 驚呆了 恍若一場夢

      柔和、美麗、安謐

      寫法: 正面描寫,靜態(tài)描寫

      小結(jié): 這是一次近于靜態(tài)的描寫,落日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的消逝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夢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點: 羅布淖爾荒原

      特點: 像灰白的硬幣、冷冷 邊緣不大清晰 不死不活 胭脂紅

      背景: 荒涼空曠 霧靄彌漫

      感受: 被震撼 輝煌 莊嚴 神圣 具有悲劇感

      聯(lián)想: 羅曼●羅蘭

      寫法:正面描寫和反面描寫結(jié)合,先抑后揚

      小結(jié):這是一次先抑后揚的描寫,作者先極寫了不死不活的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qū),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然后,作者筆鋒突轉(zhuǎn),由不經(jīng)意間的回頭,引發(fā)了輝煌的一幕:在遼闊的大背景下,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的停駐著,讓人們有了身在畫中的感覺。邊欣賞壯觀的落日,邊聽著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作者聯(lián)想起了羅曼羅蘭所見到的日出景象,從而頓悟: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點: 阿勒泰草原

      特征: 大片火燒云 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烤紅了西邊半個天空

      背景: 遼遠的西地平線上 一片紅光

      感受: 驚世駭俗 自己“多么卑微” “多么平庸”

      聯(lián)想: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寫法: 側(cè)面描寫,虛寫

      小結(jié): 這是一次對落日的虛寫,文中落日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人們見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來的火燒云。它的氣氛和前兩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樣的燦爛、熱列。作者在這一層中也不忘引出一個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歷史壯舉,使作者感受到了驚世駭俗的'一幕。

      六、布置作業(yè):預習思考《同步導學》三題:質(zhì)疑

      西地平線上

      高建群

      教學目標:

      3、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4、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作者所描繪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次:落日的柔美——具有人性化,慈愛。

      第二次:落日的崇高美——輝煌、莊嚴、神圣、具有悲劇感。

      第三次:落日的力量美——雄壯、驚世駭俗。

      二、作者在寫第二次落日時,是如何來表現(xiàn)落日的輝煌帶來的震撼的?

     。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節(jié)死寂的情境來反襯的。落日的輝煌景象是在不經(jīng)意的回頭中發(fā)現(xiàn)的,因而更為震撼人心

      (2)感動了一位“老地質(zhì)”,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

     。3)在音樂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莊嚴的美也在彌散。

     。4)作者還寫了羅曼.羅蘭眼中的日出,來烘托落日的悲劇感。

      三、作者在寫道第三次日落時,寫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的作用。

      使內(nèi)容更加豐富,增加文化韻味和歷史厚重感。在這種獨特的時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顯得分外雄壯,歷史的幻想和現(xiàn)實景象的輝映使得作者感覺到了一種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豐厚的審美蘊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

      四、對文中“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币痪淙绾卫斫?

      落日終歸要日落西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對死亡不同的過程,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局,有的平淡蒼涼,有的卻可以轟轟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變得血紅血紅,雖然終歸下山,但畢竟之前也曾輝煌過,因而在消失時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

      五、本文開篇和結(jié)尾,作者均提到“世間之大美!”你怎么理解“大美”?

      作者以“日落”的描寫為載體,主要要表現(xiàn)的是對大西北積蓄的人文歷史的思考,“大美”既是自然風光的大美,更是人文內(nèi)涵的大美。

      六、全文小節(jié):

      這篇課文,指引我們通曉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樣不乏其美,對于此,我們又能做什么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觀察、欣賞、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發(fā)現(xiàn)了三次落日,并通過觀察,領(lǐng)悟并欣賞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東;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悲劇感。是一種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原來在落日下,歷史里竟有那么多讓人驚駭?shù)墓适隆?/p>

      這篇課文,還啟發(fā)我們要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必然要帶著一顆感動赤誠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觀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滿愛,愛生活、愛生命、愛社會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會充滿感動,感動是你捕獲美的利器。

      七、藝術(shù)特點:

     。1)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并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2)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jié)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3)在寫景中穿插歷史史實的記敘。文中有羅曼羅蘭文學創(chuàng)作的聯(lián)想,也有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

     。4)簡約質(zhì)樸的語言在表現(xiàn)西部落日的雄渾蒼勁時顯得十分恰切。

      八、課后作業(yè)

      完成《同步導學》

    《西地平線上》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文本研習,能夠熱愛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審美品位。

      2.學生能夠把握散文寫作的要領(lǐng),學會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shù)男问胶颓楦忻鑼懗鰜怼?/p>

      3.學生通過文本研習,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壯美的審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重點:目標1、2

      難點:對“大美(壯美)”的理解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導入

      1.“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自留人!贝笞匀皇冀K向人類敞開著愛與美的情懷。無論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還是,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中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優(yōu)美,“駿馬西風冀北”的壯美,古往今來,讓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

      今天,就讓我們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進西部,去領(lǐng)略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之壯美!

      板書課題:西地平線上(的落日)

      2.感受西部:在李娜《青藏高原》歌聲中欣賞一組“西部風光”圖片。

      3.作者與作品簡介(幻燈片)

      一、粗讀文本,疏通字詞,把握文脈

      1.需讀準的字音(幻燈片)

      2.劃出表文脈的語句。(幾次落日?去除這些段落之后余留哪些語句?)

      3.思考: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美嗎?這是一種怎樣的美?

      比較片斷一“小城月夜”,引導學生找出本文文眼句——“世間有大美”。

      明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探究一下,什么是“大美”?

      二、文本研習,分析三幅落日圖

      1.作者描寫了三次落日,你喜歡哪個片斷,請你用自己的聲音朗讀。(試著讀出“壯美”感)

      2.作者是如何來描寫這三次落日的?三次描寫有什么不同?

      見幻燈板書,小組討論,朗讀第一個片段后幻燈演示(①直描②欲揚先抑、③虛寫)

      3.探究: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把“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之“大美”表現(xiàn)出了的?

      出示:關(guān)于“壯美”的定義,讓學生結(jié)合思考(可再回到片段一,對照)

     。ū尘按,落日大,情感震撼大、激發(fā)的聯(lián)想想像多,歷史的厚重感多)

      4.再次自由朗讀

      小結(jié):壯美的審美特征最終是在人的心靈中完成的。人作為萬物之靈,與自然朝夕相伴、心聲相應,于是在心靈中滋生了一種永恒的愛,一種超越我們感性生命乃至想象力的神圣的愛。當我們感受大自然的驚心動魄之處時,我們同宇宙間的那些雄偉壯麗的景致同命運,共呼吸,從中領(lǐng)略到自然的壯闊和我們自身心靈的偉大。正是在這種震撼人心的自然的熏陶中,我們領(lǐng)略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壯美還可表現(xiàn)在藝術(shù)領(lǐng)域和人生境界中)

      三、遷移訓練

      寫片斷,交流

      1.見幻燈,生自由選擇景寫,教師提醒作者寫景時能抓住特征,注意順序,融入自己情感體驗,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

      2.生交流,師適當點評

      3.佳作片段欣賞

      四、全文總結(jié)

      本文的學習,能指引我們通曉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自然界同樣不乏其美,對于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發(fā)現(xiàn)、觀察、欣賞、感悟這些美。作者,便是發(fā)現(xiàn)了三次落日,并通過觀察,領(lǐng)悟并欣賞到了不同的“大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動;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是一種悲劇美;第三次落日則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厚重之美!

      另外,本文也啟發(fā)我們要發(fā)現(xiàn)自然美,必須要帶著一顆感動之心,用心去感受,只有心中充滿愛,愛生活、愛生命、愛社會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會充滿感動,感動是你捕獲美的利器!!

      謝謝

    《西地平線上》教案13

      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描寫的三次落日,感受自然之美。

      2、理解聯(lián)想的作用,體會文中的歷史、文化意蘊。

      3、學習散文構(gòu)文特點,學會從語言特色、修辭技巧、文章意蘊等方面進行賞析。

      教學的重、難點:

      1、品味語言,感受自然美

      2、理解文中聯(lián)想的意義

      教學方法:閱讀、研習、討論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進程

      一、導入

      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有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真切生動地描繪了西北塞上的獨特風景:孤煙直上,落日渾圓。時至當代,也有一位作家為西部落日的雄偉景象而深深震撼,并用自己深情而有力的筆調(diào)為讀者描繪了這一世間之大美。今天,我們就跟隨高建群一起走向《西地平線上》去感受這雄偉的風景。

      二、感知 探究

      1、請大家快速閱讀文章,思考:文中寫了三次落日,每次落日都給作者帶來怎樣的感受?

      明確:第一次,驚呆了,恍若一場夢境;第二次:震撼,掉下淚來;第三次,驚駭,卑微和平庸。

      2、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明確:

      第一次,落日時的環(huán)境描寫為這種感受作了很好的鋪墊。讓汽車在茫茫高原上百無聊賴地行走,然后突然出現(xiàn)一輪“血紅的”、“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靜靜地停駐在遠方弧狀的群山之巔,與環(huán)境形成鮮明的比照,所以給作者“驚呆了”的感受。而從作者對日落的動態(tài)描寫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落日的速度之快。而在那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下,作者極想留住這奇異的景觀,因此,落日的消失對作者來說“恍若一場夢境”。

      第二次,羅布泊壓抑的氣息,死亡氛圍及先前太陽的灰白色調(diào)使人感到死亡的感覺,而當黃昏時一輪血紅的落日懸掛天空,紅光罩著一切,使人感到處在一片回光返照當中,落日變得具有生命的鮮活感和震撼力,讓人落淚。

      第三次,在廣闊的阿泰勒草原上,這樣的火燒云使大地和天空呈現(xiàn)一片火紅,因此讓人感到驚駭;而當作者聯(lián)想到曾在這片草原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便覺得在大自然和歷史面前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3、這種特定環(huán)境下的感受讓作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聯(lián)想?

      明確:

      第二次,聯(lián)想到羅曼羅蘭創(chuàng)作約翰克利斯多朵夫

      約翰克利斯多朵夫是作者看到太陽噴薄而出時才構(gòu)思成功的,他有著和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是一個太陽式的英雄人物,同時他又終其一生一無所獲,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因此約翰身上既有日出的輝煌,又有日落的悲劇感。

      作者說:“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日出是一個開始,是一個新的生命,雖然它出現(xiàn)的場面也很壯觀,但相對于落日的雄壯來說,它缺少了死亡之前回光返照的震撼力和悲劇感。

      作者在那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看到落日,想到日出進而想到約翰克利斯多朵夫的形象,這樣的聯(lián)想是順理成章的。

      第三次,想到了匈奴向地平線絕塵而去,和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

      這二者給人的都是一種雄壯的、闊大的感覺,在這種獨特的時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顯得分外雄壯,歷史的幻想和現(xiàn)實景象的相互輝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種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豐厚的美學蘊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

      4、理解重要語句

      作者在文中兩次提到《泰坦尼克號》的音樂,第一次說“這種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而第二次卻說“這時候適當其時地放著。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淚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地事情!”。為什么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明確:

      第一次是在中午的時候,太陽是灰白色的給人以蒼白荒涼之感,“羅布淖爾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幣的邊緣也不太清晰”,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的、寸草不生的羅布泊,“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涼空曠。四周瘴氣霧靄彌漫,,我們感到了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而《泰坦尼克號》的音樂是低沉而哀婉的,更增加了這種恐怖的氛圍,所以作者說“這種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

      而第二次是在黃昏,雖然還是在死寂的羅布泊,但落日是“血紅的”,停滯在“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diào)是紅色的,那是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野椎奶栐谧詈髸r刻輝煌了那么一剎那,雖最終免不了日落西山,但這是一種悲壯的死亡。同時《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使作者想起影片中那悲壯的死亡場景和主人公對愛情的不懈追求,及最后時刻的死與愛的斗爭,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使他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地事情”。

      5、小結(jié):

      作者以其深情有力的筆調(diào)為讀者介紹了他所見的三次落日,寫出了西部落日三種不同的美:第一次是壯烈奔放的自然美;第二次是莊嚴神圣的被拒美;第三次是滄桑厚重的歷史美,展現(xiàn)了西部落日的雄偉景象,正如作者所言:“世間有大美”。

      三、自我發(fā)現(xiàn)

      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給了作者獨特的感受并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那么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種令你產(chǎn)生心靈觸動的自然景觀呢?(請學生談,老師稍作總結(jié))

      四、總結(jié)

      這一專題是“像山那樣思考”,也就是我們在感受、欣賞自然是要學會像山那樣沉思,從思考中體會、感悟世間的大美。正如席勒所言:“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體現(xiàn)理想!睅е约旱母形蚝屠斫馊ジ惺茏匀,才能從中體會更深一層的含義。作者對落日的描寫中引進歷史文化事件,這是他當時的獨特感受,不僅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文化韻味,更是對“大美”之本質(zhì)面貌的還原,真正展現(xiàn)了“世間有大美”。

      五、作業(yè):

      描寫觀看一處自然景觀后的感受。

      六、板書設計:

      西地平線上

      高建群

      三 感受 特點 世

      次 一 驚呆 壯烈奔放的自然美 間

      落 二 震撼 莊嚴神圣的悲劇美 有

      日 三驚駭 滄桑厚重的歷史美 大

      美

    《西地平線上》教案14

      一、學習內(nèi)容: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學習過程:

      1. 讀準字音

      誑語 埡口 勉強 湖泊

      霧靄 混沌 瘴氣 醞釀

      噴薄 安謐 泥淖 攫取

      2. 文章解讀:

      高建群,一位被公認的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在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中,始終激情高唱著生命的贊歌,營造一種生命中最為壯麗的風景,同時也融入了作家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認為,作家必須要體驗生活,而體驗生活準確的說是體驗生命。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總是對西地平線的那塊土地情有獨鐘,是的,正因為那里充滿了對生命的考驗,他鐘愛這個地方,就像鐘愛他的生命一樣,因而他能夠發(fā)現(xiàn)那里的美,因為那里的景物都充滿了生命,處處洋溢著感動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難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數(shù)落日。

      3. 文本探討:

      第一段介紹了“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總體感受,于是便簡約地記述起三次落日。這一句在整個文章結(jié)構(gòu)中,起著總領(lǐng)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點:定西高原

      發(fā)現(xiàn)落日 “在蒼茫地遠方,弧狀地群山之巔,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

      其中幾個字眼:蒼茫、弧狀、血紅、輪子、靜靜

      我們暫時還不覺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這說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們該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細地觀察。

      觀察落日 沒有火焰 (沒有灼熱感)

      像紅紙 柔和、美麗、安謐 (不真實)

      太大(較輪子大得多)

      懸掛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樹拍照 聯(lián)想 左公柳

      〖探討關(guān)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與“落日”無關(guān),那么還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參考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要有意識探尋事物背后的故事,這樣做至少有幾種好處:一是可以豐富文章內(nèi)容,而不顯得單調(diào)乏味;其次,加深對該事物的認識。

      每個人都看見過日落,但似乎認真留意整個日落過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認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來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筆下,日落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日落 跳躍、顫抖

      紋絲不動、顫抖兩下、往下一躍

      依戀、慈愛、貪戀、不愿離去

      〖探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腦海里能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為什么呢?原來這些詞語一般都用來形容人的,但作家卻在此用來形容大自然中的一個景觀落日,這樣處理,好嗎?

      〖參考至少,用擬人的手法將落日寫活了,在每個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種活力,雖然有人認為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們還知道作者是一位熱愛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寫作者,在他眼中萬物皆有情,將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寫作的人,他經(jīng)常會寫自己留下眼淚,其實,不經(jīng)意中,讀者也會為此感動,正符合詩人艾青的名詩《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睘槭裁此軌?qū)⒋笞匀痪拔锵胂蟮萌绱顺錆M活力,正因為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愛,讓他能夠感受到萬物的勃勃生機,萬物同樣帶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第二次落日 地點:羅布淖爾荒原

      日落前:不顯明、像灰白的硬幣、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獄、走入鬼域

      輝煌的羅布泊落日:

      血紅的落日、停滯 我們震撼了

      臉上泛著紅光 像在畫中

      〖探討作者為何而掉淚

      〖參考之前的落日,給作者蒼白荒涼之感,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寸草不生的羅布泊,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來的落日突然變得血紅,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diào)是紅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尤其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更顯得重要,至少給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勵。

      〖探討文中說:“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這當如何理解?

      〖參考落日終歸要日落西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對死亡,不同的過程,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局,有的平淡蒼涼,有的卻可以轟轟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變得血紅血紅,雖然終歸下山,但畢竟之前也曾輝煌過,因而在消失時,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

      第三次落日 地點:阿勒泰草原

      火燒云 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烤紅了、燒紅了 驚駭

      第二十段作者通過火燒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聯(lián)想到歷史中,這塊土地曾被稱為歐亞大平原(小亞細亞),接著便想到歷史中的兩件大事匈奴民族西遷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師大會,這給全文增添了些許歷史厚重之感。原來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發(fā)生過如此驚世駭俗的一幕,而作者通過火燒云才想到這一切,頓覺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進行了總結(jié),照應開頭,并對“雄偉的風景”和“世間有大美”兩句話的出處進行了說明。

      4. 全文小節(jié):

      這篇課文,指引我們通曉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樣不乏其美,對于此,我們又能做什么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觀察、欣賞、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發(fā)現(xiàn)了三次落日,并通過觀察,領(lǐng)悟并欣賞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東;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悲劇感。是一種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原來在落日下,歷史里竟有那么多讓人驚駭?shù)墓适隆?/p>

      這篇課文,還啟發(fā)我們要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必然要帶著一顆感動赤誠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觀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滿愛,愛生活、愛生命、愛社會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會充滿感動,感動是你捕獲美的利器。

      三、活動設計

      觀察一下你身邊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記述下來。

    《西地平線上》教案15

      知識與技能

      1.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情感體驗哪里和審美表達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鑒賞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

      2.探究與活動,親近大自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情感體驗哪里和審美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對“大美”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裕

      二.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

      2.思考:

      1讀完全文,你覺得西地平線上落日的總體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內(nèi)容的語句是什么?

      3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哪兩個字?

      用原文語句回答。

      明確:“雄偉”;

      “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二.文本研習:三次落日

      小組討論: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定西高原蒼茫的遠方弧狀的群山之顛、左公柳

      柔和美麗安謐——動感——慈愛

      “驚呆”“恍若一場夢境”

      第二次:羅布淖爾荒原

      血紅輝煌

      “像在畫中”“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燒云:燦爛熱烈夸張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說說你最喜歡作者筆下的哪次落日,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

      3.從寫作手法來品味三次落日。(朗讀)

      明確: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圓。

      擬人,將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對比;脑木吧涞奶枴t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輝煌、鮮艷

      渲染。在欣賞落日的過程中播放《泰坦尼克號》,體會悲壯的氛圍。

      第三次:側(cè)面烘托。用火燒云來表現(xiàn)落日的燦爛。

      4.作者在觀賞落日時,有了許多聯(lián)想,找出來,說說與落日有什么關(guān)系。

      明確: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壯與落日的壯美很相似,愛國愛鄉(xiāng)。

      第二次:羅曼羅蘭創(chuàng)作的《約翰克里斯多夫》時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勇敢走進輝煌,走進歷史的長河,與太陽把它的余熱獻給火燒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三次豐富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西部不僅有壯美的落日,還有深厚的人文歷史。作者對這樣的土地自然充滿了熱愛,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偉的風景”和“世間的大美”,與更多的人分享。

      三.總結(jié)。

      四.拓展遷移:

      請同學們表述身邊的自然之美,寫寫我們蘇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聯(lián)想和你的感受。

      板書:

      背景左宗棠

      (聯(lián)想)西部深厚

      三次落日:特征——羅曼羅蘭——的歷史

     。ù竺、壯美)作者深沉

      感受成吉思汗的情思

    【《西地平線上》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西地平線上》教學反思04-12

    《西墻》教案08-28

    滁州西澗教案08-25

    《收集東收集西》教案09-02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1-17

    滁州西澗教案8篇03-03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2-14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4-01

    飛躍地平線作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