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集錦七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1
教學內(nèi)容: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目標:通過朗讀,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準備:1、動畫課件(課文插圖)。(教師)
2、“長出后腿的蝌蚪”、“鯉魚”、“長出前腿的蝌蚪”“烏龜”圖各一張。(學生)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出課題
1、情景交流:孩子們,快告訴我,你們的媽媽來聽課了嗎?她坐在哪兒?見到自己的媽媽,你的心情怎樣?你最想以什么方式來表達此刻的心情呢?
2、正當你們享受母愛的幸福時,瞧!誰來了?
(看動畫:全景1)交流:這群小家伙是誰?你喜歡它嗎?為什么?
3、(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讀,邊讀邊想:自己讀懂了什么?
4、多可愛的小蝌蚪呀!可怎么不見它們的媽媽呢?孩子們,愿意跟隨小蝌蚪去找找它們的媽媽嗎?(出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將學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課題。]
二、感知內(nèi)容,激趣識字
1、聽動畫朗讀,邊聽邊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嗎?它們的媽媽又是誰?
2、交流:你聽了后,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3、翻開課本,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激趣:是啊!拼音娃娃藏起來了。你們知道嗎?這是拼音王國的國王的意思,他悄悄地告訴老師:今天,他想在我班評出誰是真正的識字大王哩!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
(出示挑戰(zhàn)第一關:比一比準先把課文句子讀通)如果你遇到不認識的.字,會用什么方法解決呢?)
(出示挑戰(zhàn)第二關:游戲鞏固漢字)
鼓勵:拼音王國的國王讓我告訴你們,你們都被評為“識字大王”啦!
[設計意圖:以聽動畫朗讀入手,有利于學生產(chǎn)生讀的愿望和興趣。在自主朗讀中識字,體現(xiàn)了識字與閱讀的整合。在此,還以“識字大王”的評比激發(fā)了學生克服讀書困難的信心。]
三、圖文結(jié)合,精讀導學
1、小蝌蚪為什么會去找媽媽?
假如你就是這群小蝌蚪中的一只,你會怎么說?
小蝌蚪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出示第二自然段)誰能讀?你讀懂了什么?
2、(看動畫:全景3)想:它們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出示第三自然段)交流:為什么會把烏龜錯當媽媽?
3、(出示小動畫:分組貼畫)“迎上去”與“追上去”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請以貼畫的形式向大家說明你的理解。
(出示動畫:全景2與全景3)自主觀察,小組探究:我們小組貼對了嗎?評出“優(yōu)秀小組”。
4、(出示動畫:全景4)(出示第四自然段)聯(lián)系前面的自然段,談談:現(xiàn)在,你知道了什么?
5、小蝌蚪終于找到自己的媽媽了。你想用一句話夸夸它們嗎?
6、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也發(fā)生的變化。是怎么變的呢?
(出示綜合訓練題: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在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尾巴變了,最后,尾巴 了,變成一只。)
7、(出示動畫:全景6)引導想象說話: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著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它們不停地吃田地里的害蟲,不知能捉多少只。大家想一想:如果哪一天,田野里沒了青蛙,糧食、蔬菜上爬滿了蟲,我們吃什么呢?校園里的綠草爬滿了蟲,草坪會出現(xiàn)怎樣的狀況呢?
交流:現(xiàn)在,你又有什么話想對青蛙說?或?qū)ψ约汉推渌苏f嗎?
小結(jié):青蛙是益蟲,是人類的好朋友,讓我們都來保護青蛙吧!
[設計意圖:不以老師的枯燥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讓學生在看動、讀課文,貼圖畫中積極思維,發(fā)揮想像,從而感知青蛙的變化,并使學生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情境表演
1、(出示小動畫:我是最棒的小演員)你喜愛文中的哪種動物?想怎樣演好它?
2、(出示小動畫:團結(jié)協(xié)作)學生演課本劇。
[設計意圖:采用表演的方式,既可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又培養(yǎng)了學生協(xié)作的精神。]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請幼兒把故事中的一個情節(jié)畫成一幅畫,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讓幼兒注意畫面安排,注意遠近、大小關系。
活動準備:
1、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對故事內(nèi)容要很熟悉,語言要生動、形象,特別是講到動物的形狀、色彩、動態(tài)時,更要仔細具體)
2、每個一盒蠟筆、油畫棒、彩色鉛筆和一張紙。
活動過程:
1、啟發(fā)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要畫“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圖畫,怎樣畫呢?不是看著老師的畫再畫,而是聽了老師講的故事以后再畫。小朋友,你們會畫嗎?認真聽老師講故事的小朋友,就一定會畫,F(xiàn)在聽老師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小池塘邊,長著許多水草,在草叢里,青蛙媽媽生了許多小寶寶。小寶寶長大了,變成了大腦袋、尖尾巴的小蝌蚪。許多小蝌蚪你追我趕地游呀游呀。小蝌蚪要回家了,可是媽媽呢?媽媽不見了,快快找,小蝌蚪找媽媽,游到西,游到東,游到荷花旁邊,看見一條金魚,眼睛圓又大,忙叫:“媽媽!媽媽!”金魚說:“你們認錯了,我是金魚,白肚皮的才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問問這個,這個說“不是”,問問那個,那個也說“不是”!斑蛇蛇伞,青蛙媽媽游過來了,說:“孩子,好孩子!我是你們的媽媽呀!毙◎蝌娇纯辞嗤埽捍笱劬,白肚皮,四條腿,樣子怎么跟我們一點兒也不像呢?青蛙媽媽說:“好孩子,你們還小呢,等你們長大了,就像媽媽了!毙◎蝌浇K于找到媽媽了。
小朋友,故事講完了,請小朋友把故事里的事畫給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看好嗎?不要忘記故事里講到的地方,是哪里?(在池塘里)那里有什么呀?(有水草、荷葉、荷花,還有各種小魚……)更不要忘記小蝌蚪是去干什么呀?(找媽媽)……
2、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安排好畫面,注意遠近、大小關系。
3、講評:結(jié)束后,將幼兒的圖畫張貼起來,讓幼兒觀看和相互學習。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這個經(jīng)典的故事通過描寫小蝌蚪找青蛙不僅再現(xiàn)了小蝌蚪變青蛙的科學現(xiàn)象,表達出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急切心情。還有更深的寓意——看待問題要全面,否則就會出現(xiàn)偏差。此外,故事中的對話也非常多,結(jié)構(gòu)重復但有比較多的變化,適合分角色對話表現(xiàn)角色心理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目標著重于通過對話完成角色心理的體驗。對大班孩子來說,復述簡單的對話是比較容易的事,但是這個對話中有比較多的變化,要講的比較完整和準確,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套圖片,將故事解讀為三個段落層次,很清楚的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展現(xiàn)給孩子,并且能很好的將第二段尋找媽媽的過程及對話清晰的'展現(xiàn)給孩子,幫助孩子很快的記憶和理解對話內(nèi)容,解決本活動中的重點。其次,本故事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可挖掘的部分。孩子離開媽媽的情感體驗應該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共有經(jīng)驗,引導得好一定會引起孩子的共鳴。如果把孩子的情感調(diào)動起來,孩子一定會愿意表達和表現(xiàn)。我們可以采取調(diào)動經(jīng)驗——激發(fā)情感——引發(fā)思考——表現(xiàn)表達這么一個流程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要求。然后,文本中還有關于青蛙的生長過程這么一個科學知識包含在內(nèi),我們用圖片配合講述的辦法自然而然的解決,不做刻意的解釋。最后,還有一個價值就是描述事物或者說是看待問題的完整性問題,值得讓孩子進行探討和學習。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使用幫助小蝌蚪的方法激發(fā)孩子講述的愿望,領悟到看待事物要全面的道理。
活動目標
1、嘗試有感情地進行故事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
2、理解故事內(nèi)容,懂得看待問題要全面。
活動準備
黑板、磁鐵、故事圖片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引出主題
師:孩子們,你們要是找不到媽媽著急嗎?(幼:……)有一群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怎么辦?請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設計意圖]以提問形式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引導幼兒認真聽故事。
二、展示圖片,師結(jié)合圖片幫助孩子理清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幼兒仔細傾聽,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設計意圖]幼兒通過傾聽故事進入故事情境,幫助幼兒理解故事。通過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可以幫助幼兒進一步鍛煉語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體會故事中語言的魅力。
1、出示背景圖,師指背景圖有感情地講故事第一段,引導孩子進入故事情境。
2、學習第二至六段,用圖卡結(jié)合的方式有感情地講述故事,幫助孩子了解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學習故事中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急切的心情。
[設計意圖]在這幾段中,對話的結(jié)構(gòu)是重復的,但內(nèi)容是豐富有變化的。我不變的內(nèi)容用重復的圖片,變化的內(nèi)容用不同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讓變化一目了然,降低幼兒記憶的難度。
3、圖卡結(jié)合,講述故事最后一段,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喜悅心情,并了解青蛙生長過程。
三、嘗試讓幼兒講述故事對話,引導幼兒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設計意圖]大班孩子有感情共鳴意識。通過引導幼兒體會故事中小蝌蚪的心情,引發(fā)幼兒感情共鳴意識的自然流露,從而很好地鍛煉了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
四、引導幼兒理解事物要全面的道理。
[設計意圖]大班孩子看問題,理解事物還是不夠全面,而且他們對這種意識也不強。通過對小蝌蚪幾次認錯媽媽過程的學習,啟發(fā)孩子思考,看待問題學會完整全面,是對孩子能力又一次的提升,讓孩子不知不覺增強這種意識。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通過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戲的教育價值,使其由過去的單純以發(fā)展幼兒語言為目的的活動,轉(zhuǎn)變?yōu)榘喾N教育因素在內(nèi)的系列活動。幼兒也由在教師導演下的被動模仿,轉(zhuǎn)變?yōu)樵诮處煄椭c支持下的自主活動。在這樣的表演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對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起著重要作用。
活動目的:
1.熟悉理解作品,能用連貫的語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出符合角色性格的聲調(diào)語氣和表情。
2.能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在語言、動作、情節(jié)表演上有所增添變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
3.能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學會利用各種材料自己設計制作表演道具、布置表演場景。
4.懂得與同伴協(xié)商、配合、合作進行表演游戲,能分類、整理收拾表演游戲材料。
活動準備:
青蛙、蝌蚪、鴨、魚等角色的服飾或頭飾;事先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nèi)容,并能復述故事。
指導要點:
1.出示打亂的圖片,老師邊講述邊提問,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jié)。
提問:“小蝌蚪遇到了誰,它們是怎么說的`?”“它們還遇到了誰?它是不是小蝌蚪的媽媽?為什么?”“誰是小蝌蚪的媽媽?小蝌蚪找到她了嗎?”“小蝌蚪后來怎么樣?”(幫助幼兒依次回憶角色的出場順序,并進一步學習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選擇頭飾分成大組以圖片提示表演。
要求:
(1)記住自己角色的對話,在別人表演的時候能夠認真傾聽。
。2)鼓勵較膽小的幼兒大方地表現(xiàn)。
3.幼兒嘗試用不同的聲音、表情、動作進行對話練習。“小蝌蚪的聲音是怎樣的?”“大魚呢?”“烏龜?shù)穆曇羰窃趺礃拥哪兀俊薄扒嗤軏寢尩穆曇羰窃趺礃拥模俊薄澳銈冊诒硌莸臅r候,帶上表情和動作好嗎?”
4.幼兒帶上頭飾分大組表演,要求幼兒跟住自己的同伴,能大方有表情地練習對話。
5.幼兒交換角色繼續(xù)表演。
6.延伸。
“在表演的時候,這些小動物還可以怎么打扮更像呢?”請幼兒回家與父母共同準備這些表演的道具。
活動反思:
在班級區(qū)域之一的“童話地帶”里早就投放了《小蝌蚪找媽媽》的圖書,并有目的地引導孩子進行欣賞、閱讀。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對故事中幾個角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蝌蚪們幾次找錯媽媽捧腹不已,并由能力強的小朋友帶頭進行動作模仿,不久也有幾個孩子加入了模仿的行列,但是他們的表演多是無目的性、即興性質(zhì)的。為了讓孩子的表演活動更有邏輯性和現(xiàn)實意義,我依據(jù)孩子的“興趣點”預設表演的主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學會13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3個新字。完成課后有關詞句練習。能說出趨向動詞的不同用法。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回答課后問題。初步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仔細看圖,講述圖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和表態(tài)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正確理解動詞。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蝌蚪貼圖、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W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后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么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里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然后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蟲字旁。群,qún,13筆,左右結(jié)構(gòu);遥琱uī,6筆,半包圍結(jié)構(gòu),右下是“火”。腿,tuǐ,13筆,左右結(jié)構(gòu),右邊是退。姨,yí,9筆,左右結(jié)構(gòu),左邊女字旁,右邊夷字邊。注意“女”作偏旁時,橫不要出頭。寬,kuān,三拼音,10筆。嘴,zuǐ,要讀準平舌音,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龜,guī,7筆,注意下邊的寫法。擺,bǎi,左右結(jié)構(gòu),13筆,追,zhuī,翹舌音,9筆。要寫好右邊。肚,dù,左右結(jié)構(gòu),7筆。鼓,gǔ,左右結(jié)構(gòu),13筆,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
2.試著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么樣?
五、課堂練習
認記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
一群灰色
烏龜寬嘴巴
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1.導讀第1自然段
。1)課文里是怎么描寫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來游去。)教師一邊講評一邊板書: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現(xiàn)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來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怎么了?(長出了兩條后腿。)(師貼長后腿的畫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于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生讀蝌蚪的話)
(5)(出示——鯉魚)老師現(xiàn)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請學生當小蝌蚪來練習)
。6)交換,學生念鯉魚媽媽,教師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7)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么?(四條腿,寬嘴巴。)
2.導讀第3自然段
。1)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游啊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師貼長前腿的畫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3.導讀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讀本段。青蛙媽媽什么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
寬嘴巴
大眼睛(鼓)
綠衣裳(披)
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里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4.齊讀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昵?(小蝌蚪尾巴變短了)(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小青蛙以后跟著媽媽做什么?(捉害蟲)
5.小結(jié):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于捕捉害蟲,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有什么樣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群鵝
有一群小雞
有一只猴子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看拼音,寫漢字。
Qīngwāmāmayǒusìtiáotuǐ,kuānkuāndezuǐba,gǔzhedàyǎnjing,pīzhebìlǜdeyīshang,lòuzhexuěbáidedùpī。
2.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開始什么樣?后來呢?教師板書:
大腦袋
黑灰色
長尾巴→長兩條后腿
長兩條前腿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脫掉了尾巴→換上了綠衣裳。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把課文內(nèi)容講一講
老師提示線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時候……
四、總結(jié)
課文里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每一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再寫小蝌蚪看見了誰,最后用對話來結(jié)束。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詞,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作者根據(jù)圖畫的主要內(nèi)容,合理想象,按順序?qū)懗隽诉@樣一篇好文章,對我們今后的看圖作文會有幫助。
五、課堂練習
1.說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課后習題3。
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
變
→
青蛙
大腦袋
→
長了兩
→
長了兩
→
尾巴
→
不見
黑灰的身子
條后腿
條前腿
變短
尾巴
長尾巴
↓
↓
↓
找媽媽
→
鯉魚
→
烏龜
→
大青蛙
→
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zhì)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chǎn)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闭n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昵?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jié)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lián)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shù)量關系,并體驗數(shù)學的重要和趣味性”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中班下學期,孩子已形成了初步數(shù)概念,但很多孩子還不能正確判斷大小、排列方式等不同,但數(shù)量相同的各種物體的數(shù)量,面對孩子當前的狀況,結(jié)合幼兒認知特點及發(fā)展需要,我設計本次活動,教學活動目的.就是利用游戲化手段,創(chuàng)設故事情景,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探索中,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nèi)物品的數(shù)量,發(fā)展觀察及點數(shù)能力,體驗數(shù)數(shù)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nèi)物品的數(shù)量。
2、發(fā)展觀察及點數(shù)能力,體驗數(shù)數(shù)的快樂,并能說出幾種動物的特征。
活動準備
課件、鴨子、烏龜、螃蟹、魚、蝸牛、青蛙等大小圖片若干、音樂、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數(shù)一數(shù),引導幼兒準確點數(shù)10以內(nèi)物體的數(shù)量
1、出示課件,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準確觀察點數(shù)10以內(nèi)物品的數(shù)量。
(1)出示7條魚,引導幼兒正確點數(shù)。
“小蝌蚪遇到了誰?數(shù)數(shù)有多少?”
(2)出示9只烏龜,引導幼兒正確點數(shù)。
(3)出示10只鴨子,引導幼兒進行封閉式點數(shù)。
2、利用小蝌蚪經(jīng)過4次隊形變化但數(shù)量不變的情景,引導幼兒初步理解量的守恒。
“想一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變了幾次隊形?”
“小蝌蚪的數(shù)量有變化嗎?”
教師小結(jié):盡管小蝌蚪變了4次隊形,但蝌蚪的數(shù)量沒有變,都是6只。
二、猜一猜,說一說,進一步加深對動物特征的認識。
1、利用課件,通過局部猜鴨子、烏龜、螃蟹等幾種動物特征。
2、拓展思維:除了剛才說的動物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并說出其特征?
三、做一做,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nèi)物品的數(shù)量
1、介紹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幼共同驗證,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秘密”。
活動延伸:
和孩子一起隨音樂跳舞!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在經(jīng)歷一支筆畫畫的成功經(jīng)驗以后,幼兒對色彩有了別樣的體驗——原來很少的顏色也能畫出很美的圖畫。為《小蝌蚪找媽媽》畫插圖又是一次新的嘗試。在這個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嘗試在一張以綠色為主的畫面上,用幼兒不常用的白色作局部涂色,使畫面上綠色的植物、黑色的.小蝌蚪和局部涂成白色的動物媽媽相映成趣,形成一種十分淡雅的色調(diào)。
我們按照故事的線索,以討論小蝌蚪和其他故事角色的位置為重點開展,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的均衡與變化,幼兒在小組中共同協(xié)商分工,每人選擇一段故事情節(jié),進行合作編畫。
活動目標:
1、嘗試變化小蝌蚪與其他的故事角色之間大小和位置,關注畫面的合理安排。
2、在共同為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畫插圖的基礎上,體會小組合作完成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齊白石作品《小蝌蚪》
2、故事人物:小蝌蚪、金魚、烏龜、白鵝、青蛙,水生植物水草、荷葉等。
活動過程:
一、談論欣賞——引發(fā)對小蝌蚪動態(tài)特征的觀察
1.猜謎:大腦袋,長尾巴,兒時無腿水中游。后腿伸,前腿到,跳來跳去找媽媽。
2.欣賞齊白石的畫《蝌蚪》,來了一群小蝌蚪,它們在干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
尾巴扭一扭蝌蚪就能向前游。
二、操作嘗試——感知布局的合理性
1.小蝌蚪要去找媽媽,遇到過誰?
2.這么多小蝌蚪是怎么圍在它們身邊找媽媽的?(引導幼兒嘗試自己來擺放蝌蚪的位置)。小蝌蚪遇到的動物誰大誰?
3.小蝌蚪們還可以游在什么它們的什么位置?(幼兒個體操作)
原來當許多小蝌蚪碰到動物時,有的可以遠遠地問,有的可以圍在一起靠近問,有的可以分散有的可以集中在一起,還可以排成不同的隊形。有的是比較大的動物有的是比較小的動物,不過動物們都比小蝌蚪要大很多喲。
三、分工創(chuàng)作——選擇不同場景創(chuàng)作
1、小蝌蚪找媽媽的路上還遇到過誰?請你們把這個故事畫下來。
要求:
(1)一組朋友完成一個故事,每人分工完成故事中的一個畫面即分別選擇一個動物。
。2)想一想小蝌蚪要站在小動物的什么位置來問話?(按自己的想象確定動物的位置,并和小蝌蚪相呼應)。
2、按畫面需要適當添加水生植物。
1.用線描勾畫水生植物,用白色炫彩棒局部涂色和涂抹水紋。
四、共同分享——講述故事內(nèi)容
1.展示一組自制圖畫書,找一找小蝌蚪問小動物時的位置排列都一樣嗎?
2.找一找誰和你畫的一樣的,看看你們的小蝌蚪和小動物排列位置也一樣嗎。(幼兒分散觀察比較)
延伸:
1.為大書做封面。
2.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6-28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7-02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1-13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01-16
【精選】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9-18
【薦】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3-13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案01-05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精】03-12
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案03-05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優(yōu)秀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