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12 10:45:24 教案 投訴 投稿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6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旋轉與平移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歷認識旋轉、平移現(xiàn)象的過程。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xiàn)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旋轉現(xiàn)象。

      (一)做風車:

     。、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說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xiàn)象。

      二、認識平移現(xiàn)象。

      (一)做一做:

     。、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病⒆寣W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說一說:

     。、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xiàn)象。

     。、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xiàn)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xiàn)象,哪些是旋轉現(xiàn)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yè):課本第4頁的第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lián)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6-37頁:《植樹》

      教學目標:

      1、結合“植樹”的現(xiàn)實情境,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經歷實際分物過程,再次體驗分物過程與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除法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發(fā)展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4分鐘)

      1.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藥椎浪闶脚笥,你們看喜歡嗎? ●課件出示

      (學生獨立完成,比一比誰最棒!)

      60÷3= 300 ÷6=

      200 ÷5= 70 ×8=

      11 × 5= 23 ×2=

      2、導入

      師:非常好!同學們知道3.12是什么日子嗎?(生答:植樹節(jié))你知道植樹有什么好處嗎?

      師:植樹造林是全社會的大事,所以三年級3個班的學生要去植樹, 植樹前,他們都要去苗場領樹苗(課件出示教材情景圖)在領樹苗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板書課題:“植樹”

      二、引導探索,解決問題

      1、出示主題圖(課件出示)。

      師: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學信息?(生回答)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師:要求學生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說一說

      引導得出:一共有36棵樹苗,分給三個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樹苗? 分一分,算一算。

      師: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并解答。36÷3

      小組交流!芭c同伴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探索口算方法。(可以通過擺小棒來幫助思考)

      (1)用乘法想除法

      12×3=36,所以36÷3=12(因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

      (2)可以通過擺小棒來幫助思考。

      師:引導學生得出:先分3捆小棒,每班一捆,得出算式30÷3=10,再分6根,每班2根,得出算式6÷3=2。每班分得1捆和2根,得出算式10+2=12

      (3)如果在沒有小棒的情況下怎樣得出36÷3的結果?

      師:引導學生得出:把36分成30和6,先用30除以3得10,在用6除以3得2,最后10加2得12。(30÷3=10 6÷3=2 10+2=12)

      (4)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數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寫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數個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寫在個位上,這樣就算出了得數是12。

      師:為什么要把1寫在十位上么?

      這里的1表示的是1個十,所以要把1寫在十位上。

      (設計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空間,倡導算法多樣化,注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且不固定計算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過渡語:每班的樹苗分好了,三(1)班的學生開始栽樹了,但在栽樹之前他們要進行分組。

      觀察出示情景圖(課件)

      生讀題,

      師:能列出算式嗎?

      (48÷4=)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引導學生說出把48人,分成每4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分?(48里面有多少個4)

      (課件出示)48個點,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學生,讓學生獨立分一分,然后交流。

      通過操作,讓學生觀察出把48分成40和8,用40除以4,8除以4,把除得的商相加。( 怎么讓學生上臺分?這地方如果不用課件演示,而是準備一個點子圖讓學生畫。)

      (課件出示)口算過程:40÷4=10 ,

      8÷4=2

      10+2=12

      3、課件出示:算一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0÷3=

      33÷3=

      36÷3=

      39÷3=

      (1)學生獨立算一算,病觀察算式中的變化規(guī)律,與同伴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說清楚什么變化,被除數和商是怎樣變化的?

      課件演示:算式的規(guī)律是除以3不變,被除數每次加3,商每次增加1(增加1個3)。

      (3)試著讓學生寫出如上面的算式,算一算結果,鞏固學習到的方法。這題是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 48÷4規(guī)律的基礎上續(xù)寫)

      課件出示:提問你還可以寫出一組算式嗎?

      40÷4=10

      44÷4=11

      48÷4=12

      用你的'發(fā)現(xiàn)嘗試計算52÷4=(用上面發(fā)現(xiàn)的方法完成,重點引導學生用5除以4商1余1,余下的1在十位上,表示一個十,與個位上的2組成12÷4=.

      (4)小結

      師:小朋友請看剛剛算的這些題,它們的除數都是幾位數?(一位)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板書)

      三、鞏固練習、檢測反饋

      課件出示

      1、分一分,算一算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生活的問題(課件出示)

      第1小題。一雙鞋子的價錢是一副手套的幾倍?

      應該用除法解決。55÷5=11(倍)

      答:一雙鞋子的價錢是一副手套的11倍。

      第2小題。一雙鞋子的價錢比一副手套貴多少元?

      應該用減法解決。55—5=50(元)

      答:一雙鞋子比一副手套貴50元。

      師:同學們思維這么敏捷,下面我們來進行2分鐘小競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看誰先到達終點

      3、挑戰(zhàn)賽。課件出示

      學生獨立算一算,然后交流,說說口算的方法。鞏固整十、整百數以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設計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練習機會,在練習中,讓學生解決

      多信息,綜合性、開放性較強的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根據問題正確選擇信息的能力,體會數學在生活的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老師給大家介紹了幾種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還可以用小棒幫助算。)你最喜歡用那種方法,下課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說一說。

      五、作業(yè)

      完成教材37頁4、5題

      板書設計:

      植樹---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36÷3=12(棵)

      答:平均每班分到12棵。

      48÷4=12(組)

      答:可以分成12組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學生正確理解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能運用概念正確地計算面積和周長.

      2.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區(qū)別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師:我們已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1.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那么,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二、學習新課.

      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么?(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師:請同學在自己作業(yè)本上,分別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訂正時,老師板書)

      通過計算你能發(fā)現(xiàn)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嗎?請根據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題:

      1.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歸納:

      1.長方形周長是指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而它的面積是指四條邊圍成的面的大小.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求周長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長度單位,求面積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那么我們能不能簡單地概括出面積和周長究竟有哪幾點不同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歸納、概括)

      板書:

      面積和周長的區(qū)別:

      1.概念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計量單位不同.

      師:現(xiàn)在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向同學們請教,愿意幫忙嗎?

      如果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是不是也存在這3點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也具備這3點不同)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4,會求它的周長和面積嗎?

      (學生敘述列式過程,老師寫在黑板上)

      師:這兩個算式都是“4×4”,這不是完全相同嗎?你們怎么能說它們不同呢?

      (討論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老師再歸納.

      師:周長的4×4是4個邊長,式子中的第一個4是4厘米.面積的4×4是4個4平方厘米,所以兩個算式雖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義不同.

      說明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題時要特別注意區(qū)分,要認真審題.

      三、鞏固反饋.

      1.請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長,摸一摸桌面的面積.

      2.出示正方形手帕,請同學指出它的周長和面積.

      3.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投影出示: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欄桿,欄桿長多少?( )

      (2)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圍著花壇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這個花壇里種草坪,這個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

      A.20×20=400(米)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D.20×4×5=400(米)

      5.計算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投影出示

      比較一下,組合后圖形的周長、面積,與組合前兩個圖形周長之和、面積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積相同,周長不同)

      能說說為什么周長不同嗎?組合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部分?

      師生共同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面積和周長有三點不同:1.概念不同;2.計算方法不同;3.計量單位不同.

      課后作業(yè)

      1.填表.

      圖 形

      邊 長

      周 長

      面 積

      長方形

      長18厘米,寬16厘米

      長方形

      長7米,寬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2.學校操場的長是110米,寬是90米.它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一冊“比的意義”。

      教學目標:

      1.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寫比。

      2.記住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正確求比值。

      3.理解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性。

      4.通過自學討論,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自學探究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參與

      1、師:“2杯果汁”和“3杯牛奶”這兩個數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你會用哪些方法表示它們的關系?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

      師:2÷3是哪個量和哪個量比較?

      生:果汁的杯數和牛奶的杯數比較。

      師: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樣說?

      生:牛奶的杯數和果汁的杯數比較。

      2、師述:用新的一種數學比較方法,可以說成果汁和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用一種新的'方法對兩種量進行比較。(板書:比)

      3、師:那么這節(jié)課你想學習比的哪些知識呢?

      (什么叫比,誰和誰比……)

      二、自學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師指著板書問:2÷3求的是什么?是哪個量和哪個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幾分之幾,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師:對!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書: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學生齊讀。)

      師:照這樣,牛奶是果汁的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書: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師: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較,為什么一個是2比3,而另一個卻是3比2呢?

      生:因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師:對,研究兩個數量的比較,誰和誰比,誰在前,誰在后,是不能顛倒的。

      出示試一試。

      師: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潔液1份,水8份。

      師:怎樣表示容液里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的關系?

      生:先求出體積再比較。

      課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長的山路,小軍用了15分鐘,小偉用了20分鐘。讓學生填表。

      師:小軍和小偉的速度是怎樣求出來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師:說說900米和15分鐘的意義。

      生:900米和15分鐘分別是小軍走的路程和時間。

      師:那么小軍的速度又可以說成哪兩個量的比?

      生:小軍的速度可以說成路程和時間的比。

      師: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匯報。)

      生1:除法叫比。

      生2:兩個數相除叫比。

      師:兩個數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種叫法,你覺得“比”字前面加上一個什么字比較妥當?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師: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想一想這個比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什么關系?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在“相除”下面加上著重號,學生齊讀比的概念。)

      2.自學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等知識。

      師:請同學們自學課本第68~69頁。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畫出來,自學完后同桌互相說說“我自學到了什么”。

      (學生同桌相互說完后,集體匯報探究。)

      生:我學會了比的寫法。

      (老師指著2比3,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出2∶3。)

      師:2、3中的符號“∶”是什么呀?

      生:這是比號。(板書:比號)

      師:寫比號時,上下兩個小圓點要對齊放在中間。(讓學生同桌互相看看比號寫得是否正確,并接著匯報。)

      生:我知道了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

      師(指著2∶3)問:前項后項各是幾呀?(學生答后接著匯報。)

      生:我知道了比的讀法。

      (教師指著2∶3,指名學生試讀2比3,然后學生齊讀2比3。)

      師:我們已經知道比的讀法、寫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想一想,你還學到了什么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課本P23頁例3,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

      2、通過提供豐富、現(xiàn)實、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

      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3、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愛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探索解決除法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主題圖、格子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出示例3主題圖。

      (1)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在愉悅的談話中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情緒飽滿、積極投入學習。

      二、探索學習

      1、教學例3

     。1)從圖中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2)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一共有多少只蠶寶寶?*平均放在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一幅圖提出了3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該怎樣解答?說說這樣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個問題怎么解答?試試看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這樣計算的理由嗎?

     。4)你能說出表示的意思嗎?

      通過解答這3道題,你能發(fā)現(xiàn)它們間的關系嗎,和你組里的同學討論討論。

      2、出示課題

      板書:解決問題

      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將學生置身于現(xiàn)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做鋪墊。創(chuàng)設開放情境,為學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24頁“做一做”。請學生觀察情境圖后用自己的語言講

      小刺猬運水果的故事,引發(fā)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答。

      2、學生從圖中搜索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獨立解決書中提出的問題。

      3、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1~3。

      教師巡視、指導。

      做完的同學選擇一道題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2-24

    小學數學教案06-1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9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8-04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23

    小學圓的數學教案04-23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07-12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02-21

    【熱】小學數學教案01-23

    小學數學教案【薦】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