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推手》觀后感
當(dāng)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推手》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手》觀后感1
前幾天在網(wǎng)上無意中看到了李安的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劇片,看后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與回憶。
這部電影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第一篇,圍繞著一個移民美國的家庭中發(fā)生的故事,表現(xiàn)了東西方在文化和生活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與美國的風(fēng)土人情之間的沖突。
。ㄒ唬⒅形鞣綄Υ先藛栴}的差異
電影中的兒媳多次向丈夫抱怨,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親住在一起。在這個問題上,兒子確認(rèn)為應(yīng)該盡孝道。老人的兒子在影片中是一個中西結(jié)合的角色,在影片的開始他還是一個比較偏向傳統(tǒng)的中國人。妻子和父親爭吵時,他還是更多的站在父親這一邊的。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兒子卻沒能堅持到最后,最終還是想將老父親情出家門,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導(dǎo)火線!“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從前那些苦日子我們都能相親相愛,美國這么好的物質(zhì)條件卻容不下我在你家!”這句臺詞看的人心酸,但這也正是朱老和陳太太共同的感受埃畢竟兒女們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過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們的心病!于是,在和陳太太的交游事件后,朱老終于決定以離開來反對兒子的西方觀念,這不免讓人覺得可悲,但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難調(diào)和的一處!
。ǘ、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人們喜歡五谷雜糧,喜歡將各種蔬菜和肉類搭配,并用各種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但是在西方,人們對營養(yǎng)很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也都生吃,使我們難以接受。所以,朱老才會在和兒子兒媳婦一起吃飯時,讓兒子勸兒媳婦吃東西要講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兒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國,無論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團(tuán)團(tuán)圍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間,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對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國人都喜歡互相勸酒,夾菜,舉杯共歡,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當(dāng)他們聚在一起吃飯或請客時,勸酒,夾菜并沒有中國人那么熱情,并且客人與主人之間也沒有那么客氣。西方人更注重個人的獨(dú)立性,各吃各的,沒有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趣。其次就是中西餐具的不同。影片中,朱老始終鐘愛著傳統(tǒng)的中式餐具,他的兒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呢,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兩種智慧。
。ㄈ┲形鞣浇逃'差異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無辜的一個,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之中,不得不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學(xué)習(xí)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瑪沙是完全開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當(dāng)小杰米畫出了一幅充滿暴力色彩的漫畫時,瑪沙會親吻他并給予他鼓勵。而在爺爺看來,那些美國動畫太過血腥暴力,會教壞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孫子身上看到中國儒學(xué)的文化底蘊(yùn),于是他給孫子畫畫時用的是中國畫——水墨畫。
而且,朱老的觀念中,生兒子是為傳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這一觀點(diǎn)顯然引起了瑪沙的強(qiáng)烈不滿!
在老人入獄后,兒子的中國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顆中國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孝道”促使他將老父親接回家。但是此時的父親卻拒絕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兒子,只要兒子幸福一切都好,這又是中國的典型的愛子之心;蛟S只有中國的父母會為孩子操心一輩子,從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終是他們生命中最終要得一部分,為孩子,他們可以拋棄一切,這與西方的文化觀念又大有不同!
影片的最后雖然朱老和陳太太同樣選擇了離開子女,單獨(dú)過,但這樣的選擇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與其在一起別扭,到不如自己過自己來得舒坦,既然身在美國,就入鄉(xiāng)隨俗,誰讓中西的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呢!
《推手》觀后感2
從跨文化交際看《推手》。
全片以美國的一個“中外混合家庭”為背景,記錄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瑣事,以 朱老先生為主線,通過講述他與美國兒媳之間的矛盾來反映中西文化的差異,引人深思。
影片既要反映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比手法就必定不可缺少。影片以小見大就是通過建立在對比的基礎(chǔ)上的,也可以說對比是建立在以小見大的基礎(chǔ)上的,這兩種手法相輔相成,將影片所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像剛開始時朱老先生以打太極的姿勢入畫,而兒媳婦則坐在電腦前絞盡腦汁地編寫小說;孫子想出一個荒誕的故事,兒媳婦給予了鼓勵,而朱老先生則認(rèn)為那些暴力動畫會影響孩子的思想;還有在吃飯時,兒媳婦總是給孫子一些乳酪之類的,而朱老先生則重視為孫子夾一些肉食類的。在這些大量的對比下,給觀眾印象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從而在無形中強(qiáng)調(diào)了主題,使主題深深烙入觀眾心理。
飯桌上向來就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代表名詞。在影片中出現(xiàn)過兒媳婦和公公一起進(jìn)餐的場景。公公抱著一大碗飯,還有各式各樣的菜,拿著筷子津津有味的吃著。而兒媳婦只吃著一盤沙拉和一塊餅干。兩人各吃各的,互不搭理對方,這其中也包含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影片中,當(dāng)小杰米畫出了衣服充滿暴力色彩的漫畫是,瑪莎會親吻他并給予鼓勵。而在爺爺看來,那些動畫卻太過于血腥暴力,會教壞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孫子身上看到中國儒學(xué)的文化底蘊(yùn),于是他給孫子畫畫是用的是水墨畫。 從這個方面可以表現(xiàn)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作,自己生活,從勞動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xué)習(xí)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好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xué)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rèn)為這對孩子獨(dú)立性的培育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者拉著孩子走。
另外在影片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對待老人方面問題的差異。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孩子一旦成年建立了家庭之后通常都不會跟父母親再住在一起,因?yàn)樗麄冏⒁庥谧杂珊碗[私。而對于中國來說,很多家庭都存在三代同堂的現(xiàn)象,中國人普遍把父母接到身邊,撫養(yǎng)父母,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這其中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故在影片當(dāng)中,瑪麗和朱老先生兩人獨(dú)處的時候往往都是黑著臉沒什么話說,雖然這其中也包含了語言無法溝通的的原因,不過更重要的是她難以接受她的家庭突然多了一個“外來者”,所以也就出現(xiàn)了瑪麗向曉生訴苦的一幕。
故事的主角選得都是最具特色的個體。老人喜歡打太極,唱京劇,對兒子的愛內(nèi)斂而隱忍。兒媳是最典型的美國人,拿青菜沙拉當(dāng)飯吃,做自己的事情時不愛受人打擾。夾在中間的兒子則是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在美國隨處可見的中國新移民,通過留學(xué)的方式來到異鄉(xiāng),自己接受了美國先進(jìn)的文化和生活,想讓長輩也過上好日子,卻無法調(diào)解兩邊根深蒂固、無處不在的各種差異。 于是,我們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對立,父親和兒媳的對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對立……故事主要從父親的角度講述,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傳統(tǒng)觀念,但實(shí)際上,稍作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這個故事里雖然有著很強(qiáng)的對立性,卻沒有俗套的“好人”、“壞人”之分別,也正因如此,我們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責(zé)哪個人,哪種制度。
既然誰都沒錯,那么繼續(xù)生活下去的辦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點(diǎn),我謙讓你一點(diǎn),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把它擱置在一邊,也就不用再理會它的尖銳。這一點(diǎn),也正是導(dǎo)演李安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沖突是當(dāng)時大批在外華人需要面臨的問題,他用電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選擇融合和理解。其實(shí)不管是中國文化,還是外國文化,我們都要有交流容納之心,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外,因?yàn)楦鲊幕加锌扇≈幒筒豢扇≈,我們只需要做到“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推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跨年晚會觀后感及心得 觀后感04-18
無問西東觀后感-觀后感02-19
虎年春晚觀后感最新 觀后感03-04
安全警示觀后感,安全警示觀后感08-21
宇宙與人觀后感宇宙與人的觀后感11-15
小學(xué)生《奪冠》觀后感-觀后感02-19
舞出我人生觀后感 觀后感03-05
電影《大贏家》觀后感-觀后感07-06
電影《少年班》觀后感-觀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