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入殮師電影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很多人觀看之后都有不一樣的心情。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入殮師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入殮師電影觀后感1
從音樂師到入殮師,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開始他就是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yè)而存在的,盡管他深深的愛著大提琴,盡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壓力才不得不接受這個職業(yè),但是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一切都是定數(shù),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條婉轉(zhuǎn)的靜靜的河流,該來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為開始,導(dǎo)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yè)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貴,而后者多么的粗鄙。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時,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讓已經(jīng)冰冷的人重新煥發(fā)生機,給他永恒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他是入殮師,但是離開了東京舞臺的他,更加成為了一個音樂師,音樂夢雖逝去,但是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間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間演奏……;他,遇見了各種死亡,猝死的,自殺的,自然死亡的……在生與死之間,他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人活著一趟,死是一個人最后的歸宿。而入殮師的圣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后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遠有著高低貴賤的.這樣的勢力。入殮師這個職業(yè)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離,妻子的離開,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而他也心生動搖。他要離開!可是最終他理解了社長,一句好吃的讓人為難留下了他,的確,河豚這樣劇毒與美味并存的食材與我們絕望而美好的生活確有相似之處——好吃的讓人為難。
妻子的歸來似乎預(yù)示著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其實有什么關(guān)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愛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為澡堂的阿婆入殮,也許是他專注的眼神感動了她,也許是他的虔誠的態(tài)度感動了她,總之,他被認可了!當他們一起送走故人的時候,也許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許不過是一扇門,死亡并不意味著結(jié)束,死亡只是穿過這道門,走向下一站。見過了這么多的生命終結(jié),明白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目的決不是輕視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著。
其實,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歸自然,不過是來感受了一趟人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沒有幾人可以豁達,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著許多未知的恐懼。雖然我心里清楚,每個人都有送人和被送這一天,這是人不變的主題。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著squo;人生squo;這門藝術(shù),大悟最終是大悟了,懂得了愛情,也懂得了親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去,也許那段過去讓他沒辦法去面對,但很多時候已經(jīng)走了的路已經(jīng)不能回頭了……也許他們會后悔,也許他們會徹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還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諒和寬恕,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執(zhí)念。
看電影時,沒想到會哭。事實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節(jié),當他坐在草地上,輕輕的拉響大提琴,當音樂響起,我看著他,滿臉淚水,守著此刻的寧靜,忽然感受到了白日無法尋找的寧靜。喜與憂,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無法自拔。但在此時,所有都可以靜得沉淀下來,一切消散了……
入殮師電影觀后感2
與其說《入殮師》講的是一個關(guān)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說它講的是一個關(guān)于旁觀者的故事。無論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長與女員工、還是焚燒工老爺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觀者”。他們有的旁觀死亡,有的旁觀所愛之人,有的旁觀他人的成長?傊@個略顯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過“旁觀”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安靜又耐人尋味。
我們大部分時間所體會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靜自得的視角。他在旁觀一場場葬禮的過程中,間接感受著生命的真實流逝,體會著不同家庭對待死亡的不同態(tài)度。不僅僅是死亡,他還旁觀著逆流而上的魚群,旁觀著遷徙而來的白鳥,旁觀著生者不同的選擇和堅守。
這種旁觀,并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活計。人生最殘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變,而旁觀這些不可改變的自然定律,卻不被悲傷所侵染需要一顆冷靜而溫柔的心。于是一個個老師樣的角色出場,殯葬屋的社長引導(dǎo)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流逝的生命,教會他作為送行者“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澡堂總是一個人下象棋的爺爺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魚群,告訴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就這樣,大悟作為一個稚嫩的旁觀者逐漸成長起來,他漸漸能夠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擋性與自然性,能夠平等而虔誠地為每一個死者超度。這是一個旁觀者能達到的第一層境地:冷靜而不冷漠,溫柔而不悲傷。
但每一個旁觀者都不能逃脫開成為當局者的迷茫,對于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大悟面對的矛盾不止一個,無論是作為入殮師所承受的社會的歧視甚至妻子的不理解,還是自幼父親離去留下的心靈空區(qū),都等待著大悟去面對去解決。畢竟人是注定不能夠單純作為旁觀者而存在,或者說“旁觀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過去的難題。一個優(yōu)秀的旁觀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綠綠后,還要能轉(zhuǎn)身面對自己。大悟最終是做到了,經(jīng)過了河堤上拉著琴的漫長思考,經(jīng)過了一次次入殮的心靈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視了自己對于父親怨恨之下藏著的愛與思念——這使他站上了旁觀者所能達到的第二層境地。
當然,還有第三層境地,那便是“原諒”。旁觀者為什么會需要原諒?因為當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外界,同時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的時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類本性的時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種家庭在親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糾紛、并非出自惡意而是出自習慣的歧視、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對父親問題上的不寬容與固執(zhí)……他弄懂了什么是該堅守的什么是該釋懷的,他原諒了死亡面前變得卑微的人性弱點,原諒了來自外界的不理解與貶低,原諒了父親也原諒了一直怨恨父親的自己。在原諒之后他積極尋求改變,改變著自己的生死觀,擔負起責任,學習著寬容。于是在觀眾眼中,一個出色的旁觀者成長了起來。
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殯葬屋的社長,那個總是一臉淡然的怪老頭。他可以說是主人公的旁觀導(dǎo)師,是電影中“高人”之一。也許很多人并沒有注意到,社長經(jīng)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長收藏了滿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無數(shù)人的各色人生,而這盆開了花的小玩意兒和社長辦公室的滿屋新綠相比樸實又丑陋。但我卻覺得這是最適合一個旁觀者的植物——安靜、隱忍、堅強,同時也不忘記開好自己的花。
所以,當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擺上了仙人掌的時候,不禁微笑起來——總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的仙人掌也會在旁觀歲月的變遷,歷經(jīng)人生的洗禮之后,開出屬于自己的美麗花兒吧!
入殮師電影觀后感3
聽到輕輕的敲門聲,我知道調(diào)律師來了,打開門是一個二十三四歲模樣的小伙子,他一邊很有禮貌地向我問好,一邊把自帶的布鞋套往腳上套。我則幫忙把琴上的書籍挪開,并把琴罩拿掉。小伙子把雙肩包放在沙發(fā)上,雙手輕巧地在琴鍵上跳動,他沒有抬頭:“琴是不是好久都沒有調(diào)律了?”一邊問一邊把琴蓋打開搬了下來。我回答著他的問話,并幫忙把礙事的東西移開。
我知道調(diào)律得好一會功夫,便自顧一邊做自己的事務(wù)去了。叮叮噔噔咚咚地約摸有一個多鐘頭的時間,我聽到小伙子起身收拾工具的聲音,便走了過去。當他知道我家孩子上學是寄宿,琴幾乎不怎么用時,便告訴我說琴要經(jīng)常用用才會更好,沒有彈壞的琴,只有放壞的音。擱置久了音質(zhì)便不清亮干脆利落了,經(jīng)常彈彈音質(zhì)才能保持得一直很好,而且還有可能會更好。我向他表示感謝,并表示以后經(jīng)常彈彈,哪怕是胡亂一彈也好。
待他走后,我坐在琴前,想起年少時把紙箱拆開畫上琴鍵,唱著簡譜模擬彈琴的情景。那是剛剛上了初中,課程表上的音樂課,從來都是自習做作業(yè)。好象到了第二學期的時候,有次音樂課,上課鈴聲響后,同學們都照例準備做作業(yè),可是教室里突然走進來一位皮膚白凈,身材清瘦,戴著眼鏡,穿著牛仔褲的男子。他兩個踏步就走上了講臺,轉(zhuǎn)身抬頭看著驚奇的我們說:“同學們,這學期的音樂課由我來給大家上,我姓劉,叫劉波。希望同學們能夠喜歡我的課!
當時就覺得象熾熱的空氣中突然吹進來一陣涼爽的清風似的。同學們都是又興奮又期待,我也不例外。于是我們就象翅膀剛剛能撲騰開的小鳥急欲等待飛翔般地活躍起來。他很認真地在黑板上寫簡譜,教我們唱do re mi fa so la si,教我們跟著簡譜學唱《春天在哪里》。以至于后來走到里心里都在默唱:so~la~so~la~mi~so,學會了唱簡譜,心里高興極了!會唱簡譜對著歌詞就能自己學會唱歌。似乎學到了一項超級本領(lǐng),感覺高興極了!可惜后來不知為何,學校又取消了音樂課。于是那《春天在哪里》就成了我的中學時代音樂課的絕唱。
有位同學就住在幼兒園里,因為***媽是幼兒園的'老師,我有時去找她一道上學。有時候會聽到***媽彈琴的聲音,感覺很羨慕很向往很崇敬,但是從來不敢去彈一下。因為在她的屋里,那架琴顯得很莊嚴肅靜,似乎神圣不可侵犯。我想對著簡譜在琴鍵上找到音所對應(yīng)的鍵,流暢地彈出來,就象照著譜子唱出來一樣,應(yīng)該就能把歌曲彈出來,而且那一定也是很神圣的。所以我一直很向往,向往能在琴上把《春天在哪里》彈出來。一直到畢業(yè),一直到后來,一直到后來的后來,一直到嫁人了。新買了彩色電視機,我把電視機的箱子拆開,在箱體上照著書上的黑鍵白鍵,把它畫了下來。從此,那個紙箱體就成了我夢想中的鋼琴。我就在那沒有琴音的琴上彈奏我想彈的《春天在哪里》。
一直到孩子長大了,買了鋼琴回來,我在上面就彈了那時候心里一直默唱的:so~la~so~la~mi~so,就彈了一句,再也沒有彈了,F(xiàn)在坐在琴前,思緒萬千,心里象濕熱的蒸氣突遇寒流,無數(shù)的小雨滴一起翻涌著襲來。我想著調(diào)律師所說的話:琴要經(jīng)常用,經(jīng)常彈,沒有彈壞的琴,只有放壞的音。我靜靜地想:生活中似乎很多東西都是如此,比如我們的愛情,友情,不也同琴音一樣嗎?經(jīng)常彈奏,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水平,也不需要什么專業(yè)的技能,卻能保持音質(zhì)的優(yōu)良,放置久了不用不彈,反倒音質(zhì)不再。
【入殮師電影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入殮師》影評10-06
《入殮師》的影評10-07
入殮師影評10-05
《入殮師》影評700字10-06
電影《入殮師》觀后感(精選29篇)07-29
《入殮師》觀后感02-18
入殮師觀后感02-21
觀《入殮師》有感11-22
觀《入殮師》有感11-09
《入殮師》觀后感(精選48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