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1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接受了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么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斃麃喼允呛玫睦蠋,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2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受啟發(fā)頗深。一是劇中優(yōu)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在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盡管沒有接受正規(guī)的專業(yè)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tài)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后,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蓖ㄟ^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里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作為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學校里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fā)現并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fā)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于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游戲場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游戲教學的最好范例,這一點對于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啟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qū)和生活區(qū),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3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后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huán)境中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tài)度,不愧于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凈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眾的追捧,也被評為人類藝術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夸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后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愿修女,片中通過眾多修女對于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眾不同”,她不會中規(guī)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于“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夸張動作和歌聲吸引著觀眾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為,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及帶領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游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著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為題材,給人以愜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chuàng)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為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了他們的音樂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習慣了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瑪麗亞歸屬于了馮·特拉普,成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著。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奧地利被德意志占領后,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持,盡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zhèn)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著以音樂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后感01-09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10-06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11-08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11-08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11-08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05-24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11-12
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后感11-24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合集】08-16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