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第七封印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七封印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早看《第七封印》時完全看不懂,直到后來了解了一點哲學和當時的背景才有所明白。這是一部關(guān)于死亡和信仰的電影。
歐洲人的信仰危機可以說并不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出現(xiàn)的,早在17 、18世紀便已出現(xiàn)。首先是一些經(jīng)驗主義者如休謨對上帝的懷疑,然后是康德,繼而是叔本華、尼采,接著是維特斯根坦、薩特。這一連串的哲學大師的哲學可以說都是圍繞一個問題展開的,那就是上帝,或者說人的信仰。記得周國平曾經(jīng)這么比喻:兩千多年的西方的追求信仰的道路猶如一個人的獨自跋山涉水追求一個目的地,然而兩千多年一直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地。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攔住了他的道路,告訴他那個地方是存在的,但是永遠也達不到,這個人是康德。緊接著,另一個人告訴他一個更大的噩耗:那個地點根本不存在。這就是發(fā)出“上帝死了”的悲嘆的尼采。這時的信道者該怎么辦,他仿佛一下子陷入了無助和恐懼之中,因無助而恐懼。
這種信仰的缺失隨即而來的就是一波又一波關(guān)于人生虛無的哀嘆。固然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傳道書》中便有這種虛無的觀點:“凡事都是虛空。人的一切的勞碌,就是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么益處呢?”就是連智慧等看似有意義的東西在生命的虛無面前都是無力的。然而,圣經(jīng)揭示這個秘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信仰上帝的作用――抵抗虛無。唯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才可以抗拒這無所不在的虛無,因為他是人在虛空中能找到的唯一的支點。
但是,當上帝的存在得不到證明時(即便是在《傳道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世上的不公平被反復強調(diào),那也是對上帝的一種懷疑),那虛無便無法抑制的涌來了。騎士在向死神假扮的神父的懺悔中,對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質(zhì)疑,"空虛像一面鏡子,在里面映出空虛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懼。難道人真的無法看到上帝本來的面目么?他為什么總是隱藏在那些不切實際的神跡之中?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卻無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無法做到的人,他們的命運會怎么樣呢?我要的不是假設(shè),是智慧,我要上帝親手來顯示他自己……"這是我整部電影第一次的震撼,直指我的內(nèi)心。
康德說我們既不能證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但是為了道德的需要,我們要將上帝存在作為一個預設(shè)。但這是一種理性的狀態(tài),只能對于理智的存在者有意義,對于我們普通存在者卻無法忍受。騎士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是一個意識到這種深刻的虛無但又妄圖擺脫的人。他追求的依然是一個圓滿的證明,就如同兩千年來的其他逐道者一樣,妄圖達到那個終點。但是這又怎么證明的了呢!于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如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方式,不是智慧,不是證明,而是信仰,就如同克爾凱郭爾說的“信仰的飛躍”。重要的不是上帝的觀念,而是信仰上帝的激情!靶叛稣莻人內(nèi)在的無限激情與客觀上的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如果我能夠在客觀上把握上帝,我就不回去信仰,但恰恰因為我不能夠在客觀上把我上帝,所以我必須信仰!边@可能就是基督教徒最后的歸宿。
《第七封印》中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死神是唯一的神。這大概也與我們的認知吻合。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我們的出現(xiàn)時偶然的,我們的死亡是必然的。因此可以說唯有死神才是我們真正的主宰。世上別的苦難,我們都可以竭力避免,唯獨死亡我們躲不過,除了接受,別無選擇。一旦意識到這點,我們怎能不去思考它呢!托爾斯泰說:“一個人學會了思考后,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么,他所思考的都是死亡!彼劳霾徽翘摕o的一個根源嗎?死亡和虛無總是形影不離。叔本華認為意志包含欲求,欲求意味著痛苦,而意志本質(zhì)上又是虛無的,只是一種掙扎,無力的掙扎。人從一開始就是慢性死亡;诖怂菤g迎作為意志之觀像的肉體的解體,即死亡的。
然而人就是這樣,妄圖尋找生命的目的,尋找死亡的積極意義。當騎士第一次見到死神被問及“是否準備好”時,他回答:“我的身體是恐懼的,我的靈魂是平靜的!钡鋵嵨矣X得,此時的騎士的靈魂也是恐懼的,因為他尚未想清楚生命的意義,因此他開始和死神博弈,為自己爭取了時間。他能找到嗎?
古往今來太多哲學家給出了答案。伊壁鳩魯說:我生的時候尚未死,我死了后,我已不存在,所以我對死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事對我是沒有影響的。但是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不正是因為死后的虛無嗎?相對于一點感覺都沒有,當下的我們能哭能痛是多么幸福!在《斐多》中柏拉圖則強調(diào)死亡是靈魂的凈化,是擺脫肉體的桎梏達到完滿狀態(tài)的途徑,因此哲學家是歡迎死亡的。但那大概只是極少的人能夠做到吧。斯多葛學派的觀點是:死不可避免,所以還是順應天命為好。聰明的人命運牽著走,愚蠢的人命運推著走。然而一件事情的不可避免并不能成為我們接受他的理由,我聽見靈魂的呼喚“我不愿意死”。死亡的普遍性是接受死亡的另一個理由。想想多少偉人死去,死亡路上,你并不孤單?磥硭劳鍪钦嬲罟降囊患铝恕V皇桥c神的永生相比,死亡又是多少大的不公平啊。每個人的生是獨一無二的,死又怎能結(jié)伴而行?塞涅卡說:我死之后正與生我之前一樣。我們從未對我為出生的世界遺憾,又何必為我死之后的世界耿耿于懷呢?兩者有什么區(qū)別?生我之前未有我,一旦有了我,這個世界便與我相關(guān),我怎舍得輕易放棄!海德格爾的死亡觀大概和叔本華是一脈相承的,他強調(diào)“先行到死中去”以尋找生命的意義,對死亡不是“恐懼”,而是一種“焦慮”。但虛無的前提注定這只是自我安慰。
看來,死亡本身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的。那么在虛無的大背景下,在死亡的歸宿下,生是否有動力支持呢?我想任何所謂的動力都會變得無效。騎士的尋找只能是徒勞。有人說騎士最終找到了,是他故意引開死神救了馬戲團一家,這是他生命的意義。我卻認為這是他在尋找生命意義無果從容赴死前做的一成人之美的一件隨意的事。
或許,馬戲團一家就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他們與騎士是兩種不同的人,注定一個痛苦,一個快樂,一個走向死亡,一個迎來新生。騎士是偉大的,因為他意識到了多數(shù)人渾渾噩噩從未想過的東西并為此執(zhí)著追求,這種精神大概是唯一超越時間、超越毀滅的東西吧;蛟S生命因這種執(zhí)著的徒勞而有意義!
【第七封印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熱門】阿里巴巴2所羅門封印觀后感07-14
第七感覺美文10-06
第七年10-07
《第七個小矮人》觀后感10-06
第七周工作總結(jié)08-05
數(shù)學第七課教案06-29
第七周工作總結(jié)13篇08-05
《第七條獵狗》讀書筆記06-25
第七條獵狗狼狽的好詞好句10-06
《鯨》教后記的第七次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