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時間:2024-07-24 10:59:20 專題觀后感 投訴 投稿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篇【熱】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篇【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大家了解《本草綱目》嗎?《本草綱目》是一部影響世界科技進步的奇書,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專著,其內(nèi)容還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冶金學、化學以及天文學、氣象學等領域。先后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傳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典籍里的中國”的文化類節(jié)目,了解到了《本草綱目》《楚辭》《史記》《論語》等等著名的中國典籍。

      “典籍里的中國”是撒貝寧主持的節(jié)目。每一期都會挑中國古代典籍進行戲劇演繹,介紹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節(jié)目,講的是《本草綱目》!侗静菥V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他父親是一名名醫(yī)。李時珍也十分想像父親一樣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親一心想讓他讀書,便對他說:“行醫(yī)難,你不要像我一樣,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讀書,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時珍并不罷休。他三次向父親請求,答應他去行醫(yī),他的父親最終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問他:“你為什么要行醫(yī)?”李世珍說:“我想造福百姓,給他們治病!崩顣r珍的父親后來終于答應了。李時珍也隨父親四處行醫(yī),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歷代的本草書有許多地方有錯誤。他就下定決心,要修訂一本新的本草書,以防百姓看病時抓錯藥。李時珍四處行醫(yī)積累醫(yī)藥學知識,在民間搜索藥方,歷經(jīng)年,終于寫寫出了一本部、52卷、近0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本書首次將本草用綱目分類。當他要去印刷時,當?shù)刈畲蟮臅虒λf:“這本書有0萬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雖然想幫助先生,但是真的無能為力呀!”李時珍說:“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書商想了想,說:“如果能求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人王世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會競相印刷!崩顣r珍聽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貞作序。他到了王世貞家,經(jīng)過多次求見之后,才順利地見到了王世貞。王世貞看了書之后,也被震憾,答應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擔心這本書還有紕漏,又拿回去經(jīng)歷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讓王世貞作序。終于書商胡承龍愿意印刷此書。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書剛刊印好,李世珍卻撒手人寰。

      在當時情況下,寫《本草綱目》十分困難。但是李時珍不畏困難,逆流而上,最終終于刊印出版。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是他沒有這樣堅強的意志,我們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綱目》這樣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堅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堅持就是不怕困難,不放棄!堅持,就是將自己喜歡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農(nóng)歷牛年大年初一晚黃金檔,《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一經(jīng)亮相,就以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成為現(xiàn)象級爆款,也成功為文化節(jié)目樹立起了新的標桿。

      3月7日晚8點檔,《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再續(xù)“經(jīng)典之約”,聚焦中國首部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首篇《乃!分械囊痪湓。節(jié)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

      典籍——

      “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guān)也”

      節(jié)目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觀眾游歷于時間的長河。他從1961年湖南安江農(nóng)業(yè)學校的一片試驗田里啟程,遇見立志讓“稻子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涼”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萬歷年間的江西稻田,拜訪同樣為了“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樸素夢想跋涉不止的宋應星。

      這期節(jié)目,在戲劇呈現(xiàn)上橫跨宋應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以他和哥哥宋應昇、友人涂紹煃的珍貴情誼貫穿始終,講述宋應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屢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們的支持與鼓勵,把多年走訪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產(chǎn)方式和工農(nóng)技術(shù)都記載下來,最后寫出《天工開物》。

      此外,舞臺對《乃!贰吨圮嚒贰赌朔贰都驯返染硭婕暗拿鞔鐣睢⑸a(chǎn)景象都做了細膩的呈現(xiàn)!短旃ら_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guān)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應星沒有被打倒,他在數(shù)次趕考奔波的所見所聞中,認識到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巨大價值。于是他選擇回歸自然,走出了一條與當時的讀書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

      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

      你能想象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嗎?跨越多個朝代、發(fā)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節(jié)目《尚書》,已然讓《典籍里的中國》成為觀眾眼中的“穿越高手”。

      在《天工開物》這一期里,老年宋應星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帶領下,感受300多年后的“天工開物”:他昔日從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趕考路,如今坐上中國制造的高鐵僅需3個時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國人自己造的C919飛機,則只要一個多時辰就到了;當聽說后世造的大火箭“長征”號可以把月球車載到月亮上,“奮斗者”號深潛器可潛入大海萬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保润@訝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嘗試——

      典籍“知識堅果”

      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為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著力從這些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鉤深致遠的求索之中,讓年輕人和全世界了解“學術(shù)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以及“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天工開物》全書共18卷,123幅圖,初版距今已有近400年。其中,不論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還是制取海鹽、煉鐵紡織的精巧技術(shù),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格物致知、經(jīng)世致用的科學態(tài)度,迸發(fā)著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做客本期節(jié)目,在訪談現(xiàn)場為觀眾精煉講解《天工開物》的意義和內(nèi)涵。他們從神農(nóng)氏、后稷、宋應星講到袁隆平、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夢人,從《天工開物》論及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典籍里的中國》讓人們看到,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基因一直以來都刻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骨子里,繼往開來,傳承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世人皆醉我獨醒,

      后生不可學屈平。

      屈原不光清醒,還非要說出來,所以討人嫌,最后得抑郁癥,跳江自殺。親信他人,對外人好,對自己人狠是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就是所謂的薄來厚往。楚懷王羋槐擰著要去秦國找死,你羋原知道就好,非要表現(xiàn)我懂我忠,說些王不喜歡聽的話,結(jié)果為王不容,你等他去,死了又不要你埋,你扶立繼承人還可搞成立國功臣,你著急啥?你看后世郭沫若,胡適之流表面清高,謙謙君子,背里變節(jié)喪德失禮麻肉樣樣來,反被立為楷模,吃香喝辣,為當世追求,為后世景仰。小屈太年輕了,跳個江只成了后人放假吃粽子的`借口,不值。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齊民要術(shù)·序》言“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边@一思想最早出自《論語》和《管子》。

      《論語·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乖唬骸讣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

      孔子認為“富民”是“教民”的前提,衣食豐足、經(jīng)濟富裕是德教的基礎;教化是在物質(zhì)生活已經(jīng)達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有成效的,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意為: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不愿意離開,安鄉(xiāng)愛家就恭敬君王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也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君王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裕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于國政的君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

      《管子·治國》“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qū)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

      大意為:國家富裕,人民就安居家鄉(xiāng)愛惜家園;人民安鄉(xiāng)愛家,對于移風易俗,驅(qū)使調(diào)遣,甚至有所殺戮,也不會有所反感、憎惡。

      《管子》認為“富民”才能“安民”,“民安”則“國安”;正如現(xiàn)今俗語“窮山惡水出刁民”反映的未嘗不是《管子》的這一思想。

      《管子》認為“富民”在于“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促進經(jīng)濟交換”,這也是《史記·貨值列轉(zhuǎn)》中所反映的經(jīng)濟思想和物質(zhì)觀;這也是為何《齊民要術(shù)·序》中言“起自耕農(nóng),終于醯醢;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睍小稗r(nóng)、林、牧、漁、副”無所不包的原因。

      《齊民要術(shù)》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反映的便是《論語》、《管子》中的“富民、教民、安民”思想;體現(xiàn)的是《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史記》“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思想。(《齊民要術(shù)·卷一·種谷第三》“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

      由此推及現(xiàn)今,去年年底的優(yōu)化防控,及之后一系列的“穩(wěn)經(jīng)濟、保增長、促就業(yè)”措施,何嘗不是現(xiàn)今的“富民”之舉!案幻瘛辈拍堋鞍裁瘛,“民安”才能“國安”,“國安”才能“強國”;古今概莫如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20xx年,隱沒千年的南朝古剎——定林寺在江蘇南京重見天日,那里埋藏的不僅是一座古跡,更有一脈文思。因為在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就是在定林寺創(chuàng)作了一部縱覽古今、歷久彌新的中國文章學元典《文心雕龍》,留下了一把打開中國文學寶庫的鑰匙。

      一座古剎,時隔千年重現(xiàn);一部典籍,讓古今“文心”相通。全書僅3萬余字的《文心雕龍》,何以成為無數(shù)讀者眼里的“寫作高分秘籍”?CCTV-1今晚八點檔,隨《典籍里的中國》共赴一場文學、文采之夢,在“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的千古文思中,體悟劉勰如何用一生熔煉“文心”,為后世指明“立文之道”。

      全書僅3萬余字卻火了千年

      《文心雕龍》可以有多美?

      《文心雕龍》全書共50篇,論及30多種文體,以3萬余字基本概括從先秦到晉宋千年以來的文學面貌和發(fā)展規(guī)律,全面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了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文藝理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對當今文藝創(chuàng)作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心雕龍》書名的含義是什么,它有哪些深厚的價值?主持人王嘉寧將與三位專家學者共同為大家解讀。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結(jié)合劉勰在《序志》篇中的記載介紹道:“在劉勰看來,‘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龍’則指寫作要像雕刻龍紋般細膩,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有體有用的好文章!笨梢哉f,《文心雕龍》是一部應時而生的典籍。在它誕生之前,詩文創(chuàng)作雖盛,作品卻良莠不齊,文章離經(jīng)典越來越遠,文學評論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為此,劉勰在定林寺跟隨僧祐生活的十余年里,遍覽名家之作,縱論各種文體,總結(jié)創(chuàng)作方法,最終著成《文心雕龍》,它也被奉為“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

      翻開《文心雕龍》,你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氤氳著中國古典文學之美。例如“風骨”一詞,原本主要用來形容人的精神面貌,而劉勰在《風骨》篇中,將“風”與“骨”凝結(jié)為完整的文論范疇,提出“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認為文辭情采應該同君子一樣有骨力和氣概,文辭表達精當,情感抒發(fā)要昂揚爽朗。這也引起了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戴衛(wèi)紅的共鳴,在她看來真正為人們所喜愛,為時代所需要的作品,也應當具有“風骨”的力量。

      節(jié)目訪談現(xiàn)場,蒙曼教授還指出《文心雕龍》的一大亮點——每篇結(jié)尾都有一段“贊”。它和當下大家所理解的“點贊”不同,是劉勰對內(nèi)容要義的總結(jié),普遍采用四言八句的形式,如詩歌般富有美感。例如《指瑕》篇的“贊”中說道“羿氏舛射,東野敗駕”,八個字包含了兩個典故,借此說明即便再有才華的人,稍不注意也會出差錯,因此人們在創(chuàng)作中應當秉持謹慎的態(tài)度。

      戲劇舞臺首度構(gòu)造多重夢境

      邀你共赴劉勰的“文學之夢”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生平在史料中著墨甚少,主要源自《梁書·劉勰傳》當中的三百余字,里面記載他自幼便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仍發(fā)奮讀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戚良德介紹,劉勰在《序志》篇中記述的兩個夢也是學界推測劉勰生卒年的重要依據(jù)。7歲時,劉勰夢到天上布滿錦繡般的彩云,彩云可以理解為天的文采,說明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才性;30歲時,劉勰又夢到自己手捧禮器,跟著孔子往南行,這表示他有著繼承儒家“經(jīng)世致用”這一文道傳統(tǒng)的想法。

      在與專家多次討論后,本期節(jié)目戲劇舞臺決定用劉勰的.這兩次美夢為創(chuàng)作支點,首度構(gòu)造出多重夢境,并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劉勰的對話中,鋪陳出《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劉勰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節(jié)目組還加入了對劉勰“深愛接之”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這一角色,將蕭統(tǒng)主持編纂《文選》的經(jīng)歷與劉勰《文心雕龍》產(chǎn)生的影響有機結(jié)合,雙“文”相會巧妙地展現(xiàn)《文心雕龍》對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發(fā)展起到的推動作用。而劉勰、蕭統(tǒng)將分別由涂松巖、董暢扮演。

      戲劇演繹中,彩云的意象貫穿劉勰和蕭統(tǒng)的傳奇人生。當彩云流轉(zhuǎn),經(jīng)歷過生死分別的他們最終在彩云中“重逢”,讓蒙曼不由得感慨:“戲劇結(jié)尾設計得太巧妙了!劉勰和蕭統(tǒng),一個是清寒文人,一個是昭明太子,但是他們都有一顆文學心,有一個‘文心’夢。”

      作為中國文章學的元典,《文心雕龍》在中國文論史上如巍巍高山,屹立不朽,它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思想智慧穿越千年仍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對《文心雕龍》的研究,也逐漸發(fā)展成一門顯赫的學問——“龍學”。“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應當繼承先賢的人文精神,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書寫出中華民族的新篇章。

      CCTV-1今晚八點檔,敬請期待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chuàng)造傳媒和中國國家話劇院聯(lián)合打造,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與的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十期《文心雕龍》,讓我們一起秉承先賢之志,雕千年文脈,傳中華精神!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這本史書,讓我們在品讀時,仿佛徜徉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揭開那層朦朧的面紗,去探尋古代英雄的故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丟了性命;“統(tǒng)天下于一體”的一代君王秦始皇嬴政是如何的心機深沉,而秦國又是如何在殘暴二世的統(tǒng)治下滅亡的;“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現(xiàn)”中忠膽赤誠的荊軻;還有那豪邁不羈的項羽因無顏面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

      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仿佛讓我進入了那個紛亂的時期,華麗的辭藻讓我在想著,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史官,讓才子魯迅不禁感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那一行行不虛美、不險惡的文字向我展開歷史的長卷,那些封塵的記憶在搖曳的燈光下若影若現(xiàn),我仿佛看見一個慈祥的老者在燈旁書寫著中華從皇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

      在《典籍里的中國》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歷史時空,帶領我們見證了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奮著書,用自己簡短的一生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節(jié)目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呈現(xiàn)出“英雄畫像”,并讓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在血脈和文脈傳承中找到民族的根與魂。

      在節(jié)目中,有這么一場讓人熱血澎湃的場景:青年司馬遷拜別了父親,在遠行游學的過程中,觀眾的視線跟隨著司馬遷在九嶷山追懷舜帝,在會稽山探禹穴,通過越王勾踐體會到了隱忍成大事,在孔子故居處追慕先賢,在汨羅江用心去感受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在烏江畔贊頌和反思項羽的英勇與敗亡......這樣一幅栩栩如生的驚人畫面,讓人不禁感嘆。主持人撒貝寧滿含熱淚的說出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他說:“有那么一些瞬間,當那些歷史人物從你身邊擦肩而過的時候,你會汗毛倒豎,你會頭皮發(fā)麻。當他們在你身邊突然的那種情感的爆發(fā),我作為第一個感受到?jīng)_擊波的人,真的是幸福到極點的一種狀態(tài)!”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記憶中那些閃耀的光芒,在此處早已褪去了圣潔,在《史記》中沒有十全十美,卻有著一位位站在時代浪尖上的偉人英雄。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皇帝,有將軍,更有平民。它為平民義舉立傳,例如敢于用《世家》記述陳勝吳廣的起義,這就是司馬遷的'史學創(chuàng)造。

      《史記》中,項羽的故事讓我十分喜愛,他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總是不聽他人的忠告,最終導致了敗亡,但是他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將這一切歸咎與天意。但是他身上有沒有值得我們所學習的呢?還是有的。當他兵敗之時,寧可戰(zhàn)死沙場,也絕不當逃兵回到江東。連李清照都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中每一個人愛國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們既不能像屈原一樣投江自盡,也不能如子貢那般憑借口才拯救國家,但是我們卻能從小事做起,我們的國家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強大。

      我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方面的創(chuàng)新,而我更加佩服的卻是他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他文章公正,史實可靠,這部巨著,對我國歷史的研究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國學經(jīng)典,華夏之明,讓我們一同去了解國學,熱愛國學,細細品讀每一個歷史故事!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自播出以來,帶動了社會上有關(guān)中華典籍傳承與解讀的熱潮。節(jié)目被《新聞聯(lián)播》播報16次,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等國家級媒體刊文報道近100次,全網(wǎng)斬獲熱搜超150條,節(jié)目相關(guān)話題閱讀量超33億,視頻播放量超20億,更受到了《華爾街日報》《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媒體的頻頻點贊。

      10月10日晚八點檔,《典籍里的中國》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迎來收官之作。繼與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圣賢相遇對話后,最后一期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將引領觀眾親臨陽明先生學堂,走進《傳習錄》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與三位讀書人一起為大家解讀“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諦。

      提起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我們眼前可能會浮現(xiàn)出一個吟誦著“吾心自有光明月”的消瘦身影,穿越近五百年的時光,陽明學歷經(jīng)跌宕起伏,仍散發(fā)著睿智的光輝。他的思想學說、處世之道,都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本期節(jié)目將圍繞集中體現(xiàn)王陽明哲學思想的語錄體著作《傳習錄》展開,通過講述書中最富有特色的“知行合一”思想,傳承注重實踐、實干興邦的重要理念,并從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人生命運中,感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賢智慧。

      《傳習錄》書名源自《論語》作者王陽明用一生踐行“知行合一”思想。

      《傳習錄》通行本為三卷,約八萬余字,成書原因與另一部儒家典籍《論語》非常相似,都是弟子對老師言行、思想的記錄和整理。巧的是,《傳習錄》這一書名也源于《論語》中記載曾子的那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董平解釋道:“‘傳’是老師所講述的內(nèi)容,還包括事件的處理方式、行為、態(tài)度;‘習’是實踐、行動,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師所傳授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有沒有時時地去實踐、去運用,用‘傳習’作為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弟子們是想把陽明先生的思想記錄下來,不斷地將它運用于實踐!

      《傳習錄》反映了王陽明整個生命歷程的思想探索,其內(nèi)容是對儒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爸泻弦弧薄爸铝贾钡纫呀(jīng)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題之一,對此后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v觀王陽明五十七年的生命歷程,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理想人格,后世人評價他“真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王陽明從小立志“學為圣賢”,曾為鉆研格物之理,格竹七日卻一無所獲,反而因為勞神留下了咳血的疾病,后來一直身體欠佳。入仕后,又逢官宦專權(quán),受牽連慘遭廷杖,好不容易撿回一條性命,又被貶謫至貴州龍場。這樣的生死考驗,不僅沒讓他灰心喪志,反而促成他龍場悟道,悟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揚表示:“陽明先生一生都在踐行‘知行合一’的觀念,那么我們今天要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知促行、以行成知,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

      學史力行,行勝于言。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應銘記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學以致用、實干興邦。

      “龍場悟道”激發(fā)心靈震顫身臨其境感受“知行合一”,觸摸圣賢偉岸人格。

      先賢典籍是源頭活水,后世典籍如百川奔流,共同匯入中華文明的不息長河,奔涌千年,從未斷流!兜浼锏闹袊烽_播以來,營造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講述場,跨時空演繹了伏生一生守護和傳承《尚書》的故事、“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李時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醫(yī)者品格,并生動詮釋了司馬遷、屈原、孫武等人深切的家國情懷,周文王、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賢思想的精華和內(nèi)涵。可以說,節(jié)目期期有文化的燃點,以及情感的爆點,驚艷了觀眾,成為無數(shù)“典迷”心中的“封神之作”。

      本期《傳習錄》的戲劇舞臺采用倒敘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從王陽明去世前一年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講起,回顧他從少年立志、踏上仕途,到挨廷杖貶謫貴州、龍場悟道、平寧王之亂的坎坷一生。

      王陽明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龍場悟道”,在演員辛柏青的詮釋下直抵人心。首次嘗試古今穿越現(xiàn)場表演的辛柏青,也稱自己對這場戲的印象極為深刻:“我想這個應該是來自生命最深處的吶喊,確實是每次喊完都差點要暈厥了。你看我(在舞臺上)踉蹌了一下,那不是設計。我沖著大屏來了一個‘我明白了’,其實是震爍古今的圣賢強有力的一句話,在那一刻他知道了什么是圣人之道。”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儒家歷來有重視實踐的傳統(tǒng),但是在傳統(tǒng)思想里頭,‘知’和‘行’往往是作為兩件事來看待的,而且多主張知先、行后,王陽明首次把‘知行合一’作為一個重要的,而且是系統(tǒng)的哲學命題提了出來,是我們中國哲學史上一次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在王陽明一眾弟子中,徐愛因為德行兼?zhèn)涠钍芟矏,王陽明曾將其比作“吾之顏淵”。他不僅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最早開始記錄王陽明言論的人。戲劇舞臺上,王陽明與弟子徐愛用生命踐行“知行合一”,最后生死分離的催淚場景也相當令人期待。

      王陽明晚年時,和孔子一樣回到家鄉(xiāng)講學。后來,他又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心憂家國的王陽明抱病出征,于第二年客死在回鄉(xiāng)的途中。生命的最后一刻,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坦蕩地結(jié)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看到戲劇末尾,王陽明穿越歷史時空,和當代青年圍坐在一起探討《傳習錄》里流傳后世的閃光思想,蒙曼倍感動容:“我一下子就想起陽明先生的那兩句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我覺得我們跟傳統(tǒng)文化,歷史跟未來在這一刻團圓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二號”載人飛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人對先賢“上下求索,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

      節(jié)目開場,老年屈原在“歲月長河”里遇見了編訂《楚辭》的西漢文學家劉向、承襲《楚辭》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東。節(jié)目特別為屈原和南仁東打造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天問”。他們的成年時代和幼年時代一問一答,交錯呼應,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心靈宣言中,正式開啟《楚辭》的識讀之旅。其中最令我動容的一段對話是:

      屈原:我提出了關(guān)于宇宙的'疑問。

      南仁東:我用一生在尋找答案。

      “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中國人民歷經(jīng)磨難而不屈,中華民族歷經(jīng)考驗而不衰,豐富的文化正是這其中內(nèi)在的密碼。邁步新征程,不斷開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影響力,我們的文化將更加飽滿,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將更加昂揚。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有這么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么一個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為前人所不可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guān)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多么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他尋山遠游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岳、游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jīng)三十余載,融入自然、敢于實踐、嘔心瀝血,終于著成《徐霞客游記》。游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著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為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為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恒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xù)前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節(jié)目中,孔子與他的弟子們?yōu)榱俗非蟠蟮溃瑐鞑ト收苡瘟袊。但這條路道阻且長,孔子一行數(shù)次碰壁。在前往楚國途中,被齊軍圍困七天,糧草斷絕。仲有心中不解,憤憤不平地問孔子天下大道是否存在。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時也安貧樂道,而小人才會想入非非,胡作非為。是呀,孔子在這樣的處境下竟然能說出這樣振奮的話,他的弟子們追求大道的.決心怎能動搖呢?孔子還拒絕獨自吃下最后的粥,他用水摻合著這僅剩的糧食和弟子們分著吃。他身體力行地闡釋了有難同當?shù)拿赖,也告訴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不能放棄。因此,這一段內(nèi)容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在戲劇結(jié)尾,孔子和弟子們回到了他們年輕的時候,朗誦著孔子對他們的教誨。我想:雖然孔子當時傳播“仁政”沒有成功,但他的思想與他的言行,流傳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教誨著我們。透過那一句句“子曰”,我們能感受到兩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以及尊重弟子們不同個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鬃铀岢摹叭收邜廴恕钡乃枷,其實就是教我們?nèi)绾巫鋈,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論語》一書中汲取心靈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不亦樂乎?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八期《茶經(jīng)》播出,為觀眾奉上了一期“茶香飄溢”的節(jié)目。一部只有七千一百多字的《茶經(jīng)》,為何能躋身大多為鴻篇巨制的《典籍里的中國》?這期節(jié)目告訴了觀眾答案。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首。它如何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傳播到世界?這一切都起源于陸羽的《茶經(jīng)》。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首先,《茶經(jīng)》提倡清飲,除了調(diào)味的鹽之外,不加任何他物,如“蔥、姜、棗、茱萸,橘皮、薄荷”等,使得茶飲從羹飲方式中脫身而出,更為方便、便捷,且提神、醒腦、明目、強身等效果更加彰顯。所以《茶經(jīng)》問世之后,“茶道大行”“天下益知飲茶矣”。

      其二,陸羽在《茶經(jīng)》中總結(jié)了他考察并躬身實踐的種茶、制茶、鑒茶的技術(shù),并以人們業(yè)已很熟悉的種瓜法相類比,為南方適茶地區(qū)開始種茶,提供的技術(shù)指導。飲茶人群的擴大與飲茶量的日益增加,茶葉生產(chǎn)、貿(mào)易相應擴大,茶的大面積種植或是說為貿(mào)易目的的種植從無到有,并不斷發(fā)展,《茶經(jīng)》其功一也。

      其三,如宋人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詩所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茶經(jīng)》提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采摘制作的春茶,使得茶葉從早先多為輔尾于農(nóng)事結(jié)束之后的秋茶,轉(zhuǎn)而以春茶為貴,提升了茶的自身價值,使其商品附加值和文化價值得以產(chǎn)生和實現(xiàn)。

      演繹陸羽與茶相伴,解讀“精行儉德”之人

      首先,《茶經(jīng)》提煉了茶的文化內(nèi)涵,定義了茶的文化屬性!恫杞(jīng)》首句開宗明義:“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兑恢础逢U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首次將“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將茶性與人的美好品行聯(lián)系在一起,提升了茶的精神屬性和文化內(nèi)涵。在《茶經(jīng)》中,茶不是一種單純的嗜好物品,茶的美好品質(zhì)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強調(diào)事茶之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之人,進行自我修養(yǎng),鍛煉志趣、陶冶情操的途徑。

      其次,《茶經(jīng)》定義了茶的社會屬性,即茶對于社會的責任和理想擔當。陸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相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diào)之羹,表明了他對茶可以憑借《茶經(jīng)》躋入時事政治從而有助于匡時濟世的向往與抱負。此外,陸羽設計的風爐凡三足,一足之上書“圣唐滅胡明年鑄”,也表明了他對社會和平的向往。這種社會責任與擔當,在古往今來的許多茶人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

      《典籍里的中國》在戲劇演繹中,結(jié)合唐代歷史背景,對陸羽與茶相伴的傳奇故事進行了合理化創(chuàng)作,并融入他與恩師鄒夫子、師友崔國輔、摯友顏真卿的動人情誼與“精行儉德”的高尚品德,將茶的文化內(nèi)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李齊物等不在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則在專家訪談和主持人的串詞中交待,以完成陸羽人生的全景。

      還原唐代煮茶場景,生動呈現(xiàn)陸羽的茶藝道

      《茶經(jīng)》定義了茶的藝道屬性。陸羽給出茶藝道所包括的全部所有方面:好茶、宜茶之水、好炭火、成套茶具、完整的煮茶程式、飲用原則、茶具簡省原則。后世茶藝道的發(fā)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

      茶藝道與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陸羽在《茶經(jīng)》卷中《四之器》篇詳細介紹了各種茶具的尺寸、材質(zhì)、功能甚至裝飾,包括生火、煮茶、烤碾羅取茶、盛取鹽、盛取水、飲用、清潔和陳設等八大方面,二十四組二十九件茶具。大者厚重如風爐,小者輕微如拂末、紙囊,無一不備。注重茶具形式與內(nèi)容蘊含之美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

      在《九之略》的最后,陸羽又特別提出強調(diào)“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即在有廟堂背景的貴胄之家和文人士大夫集中生活的城市里,也就是在社會文化的重要承載者那里,二十四組二十九件茶具缺一不可,全套茶具一件都不能少,否則茶藝道就不存在了。

      《茶經(jīng)·五之煮》系統(tǒng)介紹了唐代末茶煮飲程序:炙茶→碾羅茶→炭火→擇水→煮水→加鹽加茶粉煮茶→育湯華→分茶入碗→趁熱連飲。同時在《六之飲》中強調(diào),飲茶過程中有“九難”,即從采摘制造茶葉開始直至飲用的全部過程的所有問題,“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nèi)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而若能按照《茶經(jīng)》所論述的規(guī)范去做,解決這九難,便能盡究飲茶的奧妙。

      為了更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陸羽所講述的茶藝道,節(jié)目組特別配套了完整的唐代煮茶場景。“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道具組在制作煮茶道具時,在第一件器物“風爐”就遇到了復原唐代茶具的重大難題,反復討論后,決定在全國的茶人中尋找已經(jīng)復原的唐代茶具。最后在浙江、河北等地的茶人支持下找到復原的風爐、茶碾等,湊成三套茶具,在陸羽不同年齡的場景中使用。

      而為了呈現(xiàn)煮茶的具體過程,拍攝花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恫杞(jīng)》“五之煮”中,將水沸的程度分為三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陸羽認為煮茶最好的水沸程度是第二沸。魚目、連珠等,成為中國茶文化中描繪水沸程度的經(jīng)典意象。為了真實地展現(xiàn)三沸的狀態(tài),節(jié)目組在演播室等,終于在用火時限前完成了煮茶的拍攝。

      最后上字幕時,我建議使用《茶經(jīng)》原文展現(xiàn)《五之煮》過程。在與節(jié)目組討論“三沸”時,促成了我的.思考。雖然感覺此是三沸,但實際已經(jīng)不是煮水的三沸,而是加入茶末后茶水的沸騰,與煮水不是同一語境了。最終改成為“茶湯沸騰時,回添水,止沸育華!

      反復交流磋商,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茶經(jīng)》的歷史地位

      《茶經(jīng)》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部茶書,開啟了茶的文化時代,它全面包含了當時茶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此后,雖然茶的農(nóng)學、科學內(nèi)容與時俱進,但《茶經(jīng)》對于茶的人文精神、社會擔當和最基本界定卻從不曾過時。后世無論中外,對茶藝道精神的總結(jié)提煉都沒有超過《茶經(jīng)》“精行儉德”的范疇,即同時指向人的內(nèi)心品質(zhì)和外在行為。

      陸羽及其《茶經(jīng)》對茶業(yè)及茶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起著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始作用。陸羽在唐代就為人奉為茶神、茶仙。宋歐陽修《集古錄》認為:“后世言茶者必本陸鴻漸,蓋為茶著書自其始也!弊鳛槭澜缟系牡谝徊坎钑,陸羽極其自信地以“經(jīng)”名茶,《茶經(jīng)》終成經(jīng)典。明陳文燭《茶經(jīng)序》有言:“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稷樹藝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飲,羽之功不在稷下,雖與稷并祠可也!闭J為人需要飲食才能存活,陸羽《茶經(jīng)》使天下知飲,功績不在樹藝五谷使天下知食的后稷。

      自南宋咸淳九年(1273)的百川學海本《茶經(jīng)》起,現(xiàn)存?zhèn)魇馈恫杞?jīng)》有60多個版本。《茶經(jīng)》還被翻譯成日、韓、德、意、英、法、俄等多種語言文字,流傳海外,促進了中外交流,也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茶業(yè)與文化。日本的茶道、韓國的茶禮,近代以來在東南亞及歐美盛行的茶文化,都是在陸羽及其《茶經(jīng)》的影響下,逐漸發(fā)生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發(fā)展結(jié)果。茶葉成為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的成就,也離不開陸羽的肇始之功。

      《典籍里的中國》每期以不同的典籍為主題,典籍的內(nèi)容都各具專業(yè)且深刻浩瀚,主創(chuàng)團隊要深入了解每一期所選定典籍的內(nèi)容,制作出觀眾喜聞樂見、極富文化含量的電視作品,并非易事。導演組在去年六月就找到我,與我反復交流磋商,當月我們還在線上進行了《茶經(jīng)》專家研討會。此后,導演組一直在進行劇本的構(gòu)思,查找閱讀了大量資料。《茶經(jīng)》是一個開放動態(tài)的劇本,節(jié)目錄制前夕,我與節(jié)目總導演、總編劇不斷溝通交流細節(jié),甚至在錄制當天和整個錄制過程中還在不停地修改調(diào)整。而對于字幕等內(nèi)容的細致調(diào)整,一直持續(xù)到后期剪輯、二次審片,最終在播出前一天才最終完成。

      總體感受,制作一檔主創(chuàng)團隊、專家組、觀眾都滿意的文化節(jié)目,確實不易。所幸《典籍里的中國》這期《茶經(jīng)》基本做到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薄吨腥A世紀壇序》燙金的字樣烙在國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歷史風雨飄搖中熾燃未熄,正是因為有萬千國人用熱血傳承圣火。勒石刻經(jīng),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傳。

      五千年過去,中國的圣人賢達們并未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坝矸笸,隨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边@是《尚書》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書》的流傳我們見識到了華夏九州分定,四海會同,茫茫烏云下禹疾走丈量華夏大地的豪情壯志。“稱爾干,比爾干,立爾予,矛其誓!比欢,“漢無伏生,《尚書》不傳;傳無伏生,亦不知其義!薄渡袝凡灰讓W,伏生讀了一輩子;《尚書》不易懂,伏生講了一輩子;等了一輩子,守了一輩子,終于等到有朝一日《尚書》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對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殷切期望,有對愛子以命護書、妻忍餓受凍誓死護書的愧怍不安,有《尚書》得以流傳推廣、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書》,懂其“人心向背”為先賢治政之本,知其“業(yè)廣惟勤”乃個人修身之要,識“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是朝代興廢之由。

      時光之舟槳櫓輕搖,揆諸當下,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輝,大放異彩。我們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漢字卻在國門轟開后被視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我文明古國的根基頓遭猛烈撼動,岌岌可危。這時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來,以身為漢字正名,他的“漢語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現(xiàn)光彩;葉嘉瑩大師毅然回到祖國大陸,培養(yǎng)出大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續(xù)易安香火,繼靜安絕學,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經(jīng)典詠流傳》讓傳統(tǒng)文化重新隆重登場,《典籍里的中國》以穿越千年的跨時空對話將典籍“活”了起來;《中國詩詞大會》點燃了全民對詩詞的熱愛,更癡醉于“閑看花開花落,漫隨云卷云舒”的從容淡定。

      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打開典籍,對話先賢,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典籍文獻記載著中華民族過往的輝煌,銘刻著先民的創(chuàng)造,延續(xù)著民族精神的血脈,不僅要庋藏在廟堂上書庫中,更要讓它們走近每個普通人,使其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人們的精神基因。

      石風化而碎,謂之破;韋就刃而不折,謂之韌。中華文明既經(jīng)風霜五千載,未曾被歲月湮滅。故中華文明者,韋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揮灑光芒而不與熒光爭輝,它亦是堅實鐵胚,經(jīng)過烈火鐵錘鍛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中華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絲柔軟且堅實,曾經(jīng)飄搖的中華文化因中國文明的韌性而重獲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華文明的韌性,支撐這座華夏大廈屹立不倒,在未來強盛路上乘風破浪,世代守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一部典籍,凝聚了中華人民世代的心血與智慧。人們世代相傳,將一部那典籍流傳至今。接下來了,我們就一起走進典籍——《楚辭》。

      說到《離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以屈原浪漫主義為主的一部千古流芳的典籍。

      戰(zhàn)國時期,楚國與齊國聯(lián)盟之時,秦國以六百里商於之地為誘惑,讓楚國放棄與齊國聯(lián)盟。正當全朝廷都在大擺慶宴之時,只有屈原一人上書朝廷,當眾對楚懷王說這只是秦國的一個圈套。可是朝廷上的官員都不相信,讓大王不要聽信屈原,要去追隨世代楚王的理想——收回商於之地,秦國派來的使者也極力辯護,還以自己的性命發(fā)誓。

      一向與屈原交好的楚懷王在這種情況下竟聽信讒言,拒絕了屈原,屈原失望地走出朝廷,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詩中,是他對國家的失望、朝廷的厭惡、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與道不盡的.家國情懷。

      但今日,卻是越來越多玩世不恭、對國家、社會、人民漠不關(guān)心之人。我們需要屈原的高潔情操,需要他的愛國之心。

      在楚懷王剛即位時,屈原就已寫了舉世震驚的《橘公頌》。面對眾多官員的質(zhì)疑,一篇《橘頌》,表達了屈原對祖國熱土的熱愛及拳拳的赤子之心。

      據(jù)說后來,屈原回到漢北,看到前方戰(zhàn)士們詠著《橘頌》,前仆后繼、熱血奮戰(zhàn)?梢娖渖钌畹母腥玖εc愛國情思。我們的中國,正是因為愛國的這種思想,念著“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戰(zhàn)士們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國,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國。

      屈原還為了祖國,整理成古代諸多先賢的經(jīng)歷、思想,匯聚成了《離騷》,源遠流長。為探索成功的政治道路,屈原堅貞不屈、不辭勞苦。終是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終修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種求索精神,為中國挖掘了不可計量的寶藏。若是沒有這種求索精神,中國人的高速鐵路或許還落后于世界;若是沒有這種精神,5G網(wǎng)絡也許還沒有出世;若是沒有這種精神,中國就沒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堅持求索的精神、深切的家國情懷……一部《楚辭》,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讀典籍,領略先輩們?yōu)槲覀兞粝碌膶氋F精神財富。讓我們一起,將先輩們精神的薪火不斷流傳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國》。

      通過這部戲,我認識了一生愛《書》如命的伏生爺爺(本名伏勝);伐紂的周武王;代皇上聽《書》的晁錯。

      這里還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鲎浴渡袝D潦摹饭(jié)選。

      我還認識了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荊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這就是華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產(chǎn)豐盛的九州。

      我知道鯀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稱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親是姒鯀,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見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換大禹治水。大禹還有三過家門

      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這部戲后非常感動,還和爸爸媽媽玩了記九州,太高興了,我和爸爸媽媽都學到了很多知識,我感覺文字都活了過來,中國古籍離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繼與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圣賢相遇對話后,“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引領觀眾走進明代哲學家陽明先生的學堂,走進《傳習錄》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解讀“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諦。

      昨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以王陽明《傳習錄》收官。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人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賢智慧,以及傳承注重實踐、實干興邦的重要理念,在網(wǎng)上持續(xù)發(fā)酵。事實上,第一季11期節(jié)目期期有文化的燃點、情感的爆點,每次更新都會掀起新一輪熱議,被許多年輕人稱為“封神之作”。截至昨晚,節(jié)目微博相關(guān)話題閱讀量超33億,抖音#典籍里的中國#主話題播放量超14億,節(jié)目相關(guān)視頻全平臺播放量超20億。著名評論家饒曙光認為,《典籍里的中國》能成為現(xiàn)象級節(jié)目,即在于創(chuàng)作者深挖傳統(tǒng)精髓,鉤沉典籍里的中國精神之源,為當代人指引征途,實現(xiàn)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以典籍為脈絡,串聯(lián)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

      《典籍里的中國》通過時空對話的創(chuàng)新形式,以典籍為脈絡,串聯(lián)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以期構(gòu)建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圖為《傳習錄》劇照。

      戲劇舞臺開啟,昨晚《典籍里的中國》采用倒敘手法,從王陽明去世前一年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講起,回顧他從少年立志、踏上仕途,到挨廷杖貶謫貴州、龍場悟道、平寧王之亂的坎坷一生,同時也是追尋大道的求索一生。跟隨節(jié)目,觀眾跨越500年時空,得見王陽明九死一生仍心向光明,終悟得“知行合一”思想真諦的歷程;年輕人更在節(jié)目中觸摸到《傳習錄》的睿智光輝。

      昨晚節(jié)目播出后,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揚的一番話被許多網(wǎng)友轉(zhuǎn)發(f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知促行、以行成知,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本W(wǎng)友在一次次接力轉(zhuǎn)發(fā)中感悟的實為“學史力行,行勝于言”的真理。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應銘記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學以致用、實干興邦。

      其實回到節(jié)目創(chuàng)作的初心便可知,《典籍里的中國》憑什么每一期都能成爆款。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èi)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一個重要奧秘即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典籍,正是中華文化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能永遠給予中華兒女精神滋養(yǎng)。因此,《典籍里的中國》通過時空對話的創(chuàng)新形式,以典籍為脈絡,串聯(lián)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以期構(gòu)建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

      自牛年新春開播,《尚書》《本草綱目》《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道德經(jīng)》《傳習錄》等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場。伏生一生守護和傳承《尚書》的故事,“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李時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醫(yī)者品格,司馬遷、屈原、孫武等人深切的家國情懷,周文王、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賢思想的精華和內(nèi)涵等——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也一次次煥發(fā)新的光彩。

      在新媒介與傳統(tǒng)文化的交互中,讓當代中國人與先賢心靈相通

      曾有網(wǎng)友留言:“為什么每一期都能點燃我們內(nèi)心那團火?因為它喚醒了我們常用而不知的傳承,它讓你驀然發(fā)現(xiàn),那些經(jīng)典其實就記在腦海,刻在心中,掛在嘴邊,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在饒曙光看來,《典籍里的中國》之所以能“喚醒”基因、沸騰我們的血液,在乎融合了“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創(chuàng)新形式,在乎節(jié)目在新媒介與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了交互的契合點。

      在網(wǎng)友心里,《典籍里的中國》留下了太多名場面。比如《孫子兵法》,其所承載的“重戰(zhàn)”“慎戰(zhàn)”的思想光輝,深遠影響后世20xx多年。節(jié)目借戲劇的方式帶領觀眾推開歷史之門,“目睹”柏舉之戰(zhàn)大敗楚軍后,孫武勸吳王止戈為武的一幕。當孫武和伍子胥道出“這打來打去到了最后,不就是想讓百姓過上太平日子”的歷史真諦,許多觀眾讀懂了《孫子兵法》“安國全軍”的精髓要義。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戰(zhàn)略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薛國安進一步闡釋:“如果我們現(xiàn)在面臨著對和平發(fā)展的`嚴峻挑戰(zhàn),一定會涌現(xiàn)出成千上萬個既敢戰(zhàn)又善戰(zhàn)的新一代‘孫武’,自古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根本不愿意戰(zhàn)爭,但是也不懼怕戰(zhàn)爭,我們會以億萬同胞凝心之力,共筑新時代的萬里長城!”

      又比如《楚辭》一期,戲劇故事圍繞屈原手中的“柑橘”展開。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懷王共同成長經(jīng)歷的一個見證,而且是屈原對那片土地、對那片土地上人民的一種情感隱喻,還是他對自身的一種期許。熒屏上,屈原和楚懷王從兩個愛吃橘子的孩子成長為躊躇滿志的少年,就像是并肩生長的兩棵橘樹,想為家國開花結(jié)果……可惜,一個自沉汨羅,一個客死于秦。當楚懷王“離去”,屈原大口大口吃著橘子,甚至吞下了皮,感知到人物的情緒,幾乎所有觀眾潸然淚下。也由此,屈原和“天問一號”的夢幻聯(lián)動顯得格外珍貴動人。20xx多年前,屈原仰望蒼穹發(fā)出《天問》;20xx多年后,依然傳承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精神的中國人,已經(jīng)奔赴深空,將最浪漫的詩篇寫在了宇宙之中。

      用時代的新介質(zhì)開拓新的傳播場,節(jié)目火了,典籍“活”了。正像節(jié)目最初的推廣詞——“中華典籍浩如煙海,兼收并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絕如縷”。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14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1-07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在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14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1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15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4-11

    [通用]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