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怕死哲理文章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只園精舍時,因為見到一個怯懦的比丘弟子而說起的。
相傳,這個比丘是舍衛(wèi)城人,曾經(jīng)聽聞佛陀說法而來出家。他很怕死,不論白天或夜晚,只要聽到風聲、鳥獸的啼叫聲,或是看到枯木搖顫,就會感到死的威脅,而出聲呼喊,四處奔逃。原來,他不曾想到自己也總有一天非死不可的。假如他知道自己不久也會死,就不致于怕死了。正因為他還不曾仔細對死做過打算,所以怕死得不得了。
他怕死的心理,不久就被別的比丘們知道了。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上談?wù)撍骸奥犝f他十分怕死,整日被死所威脅!
ldquo;做比丘的人,不是都應(yīng)該確信自己非死不可,而要仔細觀想‘死’這回事嗎?”
這時候,正值佛陀進來,看了他們一眼,就問道:“你們聚集在這里,說些什么?”
比丘們答說,關(guān)于怯死比丘的事情。佛陀就把那個比丘喚來問道:“聽說你很怕死,真的嗎?”
ldquo;是的!佛陀!
于是佛陀轉(zhuǎn)向大家說道:“不要譏笑他,不滿意于他。他所以非常怕死,并不是沒有緣由的,那是因為他前生,曾經(jīng)有過如此的遭遇!
接著,佛陀說起一段過去的事來。從前,有一個國王,當他執(zhí)政時,曾將御用的寶象交給飼象人,叫他教以不動術(shù)的訓(xùn)練。于是飼象的人,把象吊在木樁上,使它不能動彈,然后持槍將四周圍繞起來,開始不動術(shù)的訓(xùn)練。這個大象忍受不了受訓(xùn)練的苦,就毀了木樁,沖開人群,奔入深山去了。人們追捕它不到,只好放棄回來。
這頭象到了山中,還是怕被綁、被處死。聽了風聲也會戰(zhàn)栗著怕死,拼命地逃來逃去,好像仍然被縛在木樁上,受不動術(shù)訓(xùn)練似的。就這樣,它的身心失去了安全感,老是戰(zhàn)栗著在徘徊。深山中的樹神,看了象的失常,就在樹叢中高唱起來:
微弱的樹草啊!在烈風中搖曳,它卻視若常事。
象啊!象啊!你若為此而恐懼,無疑地,將自我削損而死去。
樹神這樣地激勵失常的狂象,因此它后來減少了恐懼,但潛在的恐懼心理還是在起作用。
那時的狂象就是這個比丘。怕死,并不能就不死。唯有解脫生死的人才不死。
【評點】
故事中的比丘恐懼心理跟我們大家都一樣,或多或少某些內(nèi)在的一些恐懼、擔擾都存在。經(jīng)常有得精神方面、抑郁癥方面的一些人來打七,來解決這些問題。即使不是抑郁的,我們好像也沒啥事,是個正常的人,其實心里也都像這位比丘、狂象一樣,只不過程度輕一點點而已。
我們可能很多人都有這個感受:出門了,走了半天,回頭想,這個門鎖了沒有,好像沒鎖,好像鎖了,有時候還得回去看看究竟鎖了沒鎖;或者說是做了某件事了,事過以后就想,琢磨半天,做了沒有?都有這種現(xiàn)象。
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心里的問題,每個人都有這些。而且作為人來說,往往我們感知的東西是極為有限的。大家想想,我們小時候的事,誰還能記得多少?一歲、兩歲時候的事兒,我估計沒人能記得住了,三歲、五歲的可能能記住點兒,甚至我們一星期之前做啥事,有可能都忘掉了。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我們?nèi)搜,感知能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清楚為什么。這是其中一個我們要知道的觀念。
另外一個觀念呢,就是如果我們做任何事情,必然會有一個相應(yīng)的后果。所以很多人就有這樣、那樣的難受、不舒服、不好,或者是心里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是什么呢?這一定在過去造作過這方面的因,現(xiàn)在來感受這個果。
所以大家學習佛法,要懂這個因果道理,真實地相信佛教誨我們的道理。遇到果報,我們不能埋怨人、埋怨佛、埋怨自己、埋怨老天,怨天尤人,不對也不行,不能這樣。只要明白了因果就知道,一定是我們在過去造作過,現(xiàn)在只不過是現(xiàn)前了而已。所以就要通過佛法,從這些痛苦里面解脫出來。
大家學習了佛法,明白佛教會我們的道理以后,一定要明白,要學解脫法、解脫之道。我們不能還在這個世間里邊攪和來、攪和去。我們在世間還做著這樣、那樣的事,這是應(yīng)該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集體責任,都應(yīng)該承擔,但是這個心要慢慢地對物質(zhì)、對社會、各種的欲望、追求慢慢要淡下來,要學解脫法。這個解脫法,可不是身體的解脫,是心靈的解脫。不是說我們出家了,躲到深山老林里邊去了,我們就解脫了,不見得。
我們要解脫的是我們的心靈,從六道輪回中徹底解脫出去,不再輪回,不再有生死,這是我們要做到的事情,也是學佛的根本。否則,很有可能我們都像這個象一樣,害怕。難道我們每個人不是像這個象一樣在訓(xùn)練嗎?都是被他在訓(xùn)練的。在家庭里邊,夫妻倆不是這個管那個,就那個管這個,反正一定得讓對方符合我們的要求。在社會上往往也是這樣,在國家里邊也是如此。
所以學習佛法,一定要想解脫,否則我們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里面,不知不覺、不由自主地就被熏染成一個模子了。這個社會各種各樣的習慣、看法、觀點,不知不覺就接受了;接受以后,就形成我們的觀點了;形成了我們的觀點以后,我們就要用這個觀點去要求別人,指導(dǎo)自己,慢慢慢慢不知不覺我們也變成這個樣子了。
而形成這個觀點以后,正確嗎?往往不正確。一旦說,這個情況發(fā)生變化了,我們已經(jīng)形成這個觀念呢,在新的情況下,就開始不習慣了,焦慮不安了,要不就互相爭論,甚至就打起來了。實際上都不正確。
我們修行人,實際上要解決我們身口意里邊,過去慢慢形成、積累、養(yǎng)成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不正確的知見。知見一旦形成,你如果想解決,就沒那么容易,非常難。一旦機緣出現(xiàn),我們這種習氣、毛病、看法就跳出來了,就開始鬧開了。
要不就是表現(xiàn)在心里面,計較上了,很多人幾十年前的事都記得住;或者是到一定程度和自己不符合了,就要開始表現(xiàn)出來了,要鬧,要沖突了。所以說,修行人不要認為自己就徹底的沒問題了,問題其實還很多,只不過我們自己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慣,不覺得它是問題了,只是我們自己看不見而已。
所以每個修行人都要過關(guān),過不去的,就痛苦、難受,過不了關(guān)的,就退轉(zhuǎn)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過關(guān),你不過關(guān),你就進步不了。你只有過了這個關(guān),你才能上一個臺階,進步一點。而過關(guān)、修行,這是個痛苦的事情,這是需要化學反應(yīng)的。
可不是說,我們學佛就是誦誦經(jīng)、拜拜懺,完了,就過去得了,就修行了,不是!這都是學習的方法,真正的修行,就是要改正自己的身口意,把內(nèi)在形成的習慣、觀點、看法,一個一個地全部消滅掉,你不消滅掉這些東西,你就過不去,修行就沒成就,進步不了。但是自己內(nèi)在形成的每一個觀念,它都是一個力量,是一塊絆腳石、是一根柱子、是個陷阱,遇到合適的因緣,就開始痛苦了。
我們說,修行是個革命,修行就像跟自己斗爭,是斗自己,向自己斗私批修。要想真正地讓自己修行進步,那必須得痛苦,必須要在自己內(nèi)在、內(nèi)心里面產(chǎn)生化學反應(yīng)。想平平淡淡地修行,不經(jīng)歷這些磨難,不經(jīng)歷這些坎坎坷坷,不行!這些所謂的坎坎坷坷,就是自己內(nèi)心世俗的觀念、六道中的觀念、不正確的觀念。
我們修行就是干這事,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在外面打轉(zhuǎn)轉(zhuǎn),去外面跑了多少廟,放了多少生,打了多少七,都不是這個東西,是修自己的心。把心打得支離破碎,一片一片地消滅了,慢慢就成了,這是修行。我們只有這樣,把自己內(nèi)在的一切都打碎了,所有的力量全部丟掉了,最終獲得清凈、平等、覺。這是佛講的,我們現(xiàn)在感受不到,沒有辦法,但是照佛講的這些辦法往前走,一定能達到!
【怕死哲理文章】相關(guān)文章:
哲理文章的哲理故事10-07
同學的哲理文章10-07
生活哲理文章10-12
翻盤哲理文章10-07
關(guān)于富有哲理文章01-29
工作勵志哲理文章11-02
生活勵志的哲理文章11-02
關(guān)于朋友的哲理文章10-06
經(jīng)典人生哲理文章10-06
人生哲理文章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