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熬糖稀的散文
對于普通人家來說,生活就是一種適應(yīng),或者說是一種變通,而不是選擇。
小時候,家里只有父親一個人上班,人口多,日子過的十分拮據(jù),經(jīng)常是以玉米面、小米等粗糧果腹,平時偶而吃頓白面饅頭也算改善生活了。白糖紅糖對于我家而言是很珍貴的東西,之所以說珍貴,是沒有錢去買,另外當(dāng)時食糖屬于計劃供應(yīng)商品,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平時家里想吃點甜味,多數(shù)時候只好用糖精代替了。
所以,糖這種最能代表“甜”概念的東西對于孩子們是極有誘惑力的。凡是有些甜味的東西,孩子們幾乎都嘗過。
記得小時候嚼過玉米桿。秋天,玉米剛出穗,玉米棒子還嫩,不能吃,為了解饞,孩子們就上田里扯上幾根玉米桿,將葉子薅掉,黃綠的玉米桿閃著亮光,散發(fā)著縷縷的清香,掰下一節(jié),放在嘴里嚼,有一股淡淡的甜味,雖然不能和甘蔗相比,但那時候?qū)τ谖覀儊碚f也是一種難得的美味。除了玉米桿,我們上山挖過甘草,摘過奶瓜瓜,摘過沙棘,從大自然中尋找自己的美食。
在那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為了讓生活有點“甜蜜”味道,人們發(fā)揮了極大的主觀能動性的,熬糖稀便是適應(yīng)那種沒有“味道”的生活方式之一。
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吃餃子,北方人一般吃羊肉胡蘿卜餡的。進入臘月,家都要先準備好胡蘿卜絲團子,放在涼房凍起來,過年的時候包餃子用。做胡蘿卜絲團子要先把胡蘿卜搓成絲,下鍋煮一陣,然后撈出來,攥成一個個圓團,放在外邊凍結(jié)實就好了。一般人家過年都得做十多個這樣的團子,正月里吃餃子差不多就夠了。
煮完胡蘿卜的水家家都不舍得倒,拿它來熬糖稀。要說我們老祖先真是有創(chuàng)造性,也不知道是那位聰明的先人發(fā)現(xiàn)煮胡蘿卜的水里邊有糖份,經(jīng)過熬制,可以提煉出一種濃稠的糖汁,在我們當(dāng)?shù)亟刑窍 ?/p>
熬糖稀是孩子們一年一度盼望的重要工作。
記得那時候每逢母親做胡蘿卜團子的時候,我們幾個孩子就圍在鍋邊,眼巴巴地看著母親煮蘿卜絲,希望那黃澄澄的蘿卜絲快點熟,早點出鍋,好讓我們熬糖稀。一大鍋蘿卜絲冒著熱汽,母親一手拉著風(fēng)箱,一手用鏟子攪動,不慌不忙的,有時會蓋上鍋蓋悶一會,全然不理會我們急迫的心情,這種等待真是讓人難熬,雖然只有幾分鐘,但我們卻感到時間過得那樣的慢。
終于蘿卜絲煮熟了,母親撈出來后,就去做團子去了,鍋里剩下半鍋煮完蘿卜的水,這種顏色微黃的水就是熬糖稀的原料了。
熬糖稀的時候,先用大火熬,讓水份蒸發(fā),這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兄妹坐在灶前,輪著拉風(fēng)箱,任灶堂里的煙火熏得眼淚汪汪,但是一想到再過幾小時糖稀就熬成了,可以吃到那誘人的美味了,什么煙熏火燎也就顧不上了。就這樣一邊拉著風(fēng)箱,一邊不停地看著鍋,仿佛鍋里邊裝的不是糖水,而是一個期盼已久的愿望,我們正在為實現(xiàn)這個美好的愿望而不辭辛苦地忙活著。拉一會火,揭開鍋蓋看一看,可是熬來熬去總覺得水還是那么多,只好繼續(xù)加煤拉火,經(jīng)過小半天的煎熬,鍋里的糖水終于少了,而且也濃了,拿筷子伸進鍋里蘸一點嘗一下,已經(jīng)有了重重的甜味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從把它從大鍋倒到小鍋里,放地爐子上慢慢地繼續(xù)熬了,因為在大鍋里熬一來要人拉火,還費煤,二來火候來不好把握,放在爐子上熬就省人省事了。
這樣大鍋小鍋地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熬制,一鍋水終于蒸發(fā)完了,最后只剩下粘稠狀,黑呼呼的的糖稀了,用筷子一挑,可以拉出紅紅的亮晶晶的糖絲來,極像現(xiàn)在的止咳糖漿,放在嘴里舔一舔,那味道真是非常的美,從舌尖一直甜到心底。這一碗經(jīng)過精心熬制的糖稀是那個年代家里唯一花錢就能得到的“糖料”,對于常年吃不上糖的孩子來說真是難得的美味。
吃飯的時候,母親從碗里盛出一點來,孩子們蘸饅頭吃,或者是喝粥的時候放一小勺,給平淡寡味的生活中增添一點甜蜜的味道,雖然那一點甜味對于清苦的生活只是一種點綴,但還是讓我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吃糖對于孩子們來說早已不是什么奢望了,沒有人家熬糖稀了,但是小時候熬糖稀的情景卻會時時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讓我想起那難忘的艱苦歲月,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甜蜜的幸福生活。
【熬糖稀的散文】相關(guān)文章:
熬進中藥的母愛作文02-17
以熬為話題的作文(精選34篇)09-20
熬成粥的清淡作文(精選20篇)10-28
那些越過越好的人生是因為多熬了一步美文10-06
名家散文07-22
優(yōu)秀散文07-26
印記散文02-15
花香的散文02-13
舞臺散文10-08
自尊散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