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往昔歲月如流水散文
我喜歡旅游,喜歡祖國的山川大河的旖旎風景;喜歡地貌衍變后的特殊形態(tài);喜歡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而成的奇峻險峰。但是,我最喜歡的是那些經(jīng)歷過歲月洗禮,經(jīng)歷過歷史變革,承載了風雨飄搖和大自然洗禮,且經(jīng)歷人世間戰(zhàn)火紛爭、政權更迭、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古樹。所以,每到一處,我最留心最關注最欣賞的,便是那一株株樹皮斑駁、老態(tài)龍鐘、虬枝挺拔以及生機旺盛的古樹。
古樹,櫛風沐雨、傲雪凌霜、挺拔擎天、翠色迷人;古樹,華蔭如蓋、本色天然、千姿百態(tài)、柔韌高潔;古樹,綠葉蓬松、清秀玲瓏、風骨各異、性情迥然;古樹,偉岸粗獷、蒼老遒勁、默默無聞、鐵骨錚錚;古樹,如龍如鳳、似獸顯形、栩栩如生、獨具魅力;古樹,虬根盤結(jié)、飛龍凌波、鱗次櫛比、蒼老厚重。它還隨季節(jié)展示其婆娑之態(tài)、蒼勁之美、滄桑之嘆、傳神之韻。春季,幼芽綻露、新葉滴翠,觀之賞心悅目、通體舒暢;夏季,繁花似錦、芳香吐露、品之神清氣爽、清冽怡人;秋季,綠樹霜天、翡翠風韻,賞之視覺一新、《古樹風韻凝文化》(上)
眼前一亮;冬季,雪后凌風、古樸莊重,嘆之傲雪挺立、玉樹臨風。
每每駐足凝視著那些傲然挺立于山間、叢林、寺廟、園林、風景勝地的古樹;每每觀賞著那些承載了歷史文化的積淀,留下無數(shù)歷史變革痕跡的古樹時,我都會從每一棵古樹身上的櫛痕存儲著的久遠歷史,從古樹呈現(xiàn)出的皸裂、傷痕里,感嘆著歷史變革的殘酷。并自然而然地從心底滋生出一種敬仰、一種崇拜、一種發(fā)至內(nèi)心的慨嘆。相信只要是能夠領略古樹的風采,品味古樹生存和保留不易的人,都會為之動容、為之震撼、為之欽佩!
來到崇明后,因了內(nèi)心里對古樹格外偏愛的情愫,我自然而然地格外留心那些殘存在島上各個景點或庭院內(nèi)的古樹。盡管島上的古樹數(shù)量并不多,但相對于崇明島僅有的1300余年形成歷史而言,已經(jīng)是彌足珍貴和相當不易了。
我不止一次地去觀賞過學宮內(nèi)僅存的那株種植于公元1622年,距今390余年的銀杏樹,目睹了它每年落葉和泛綠的茂盛,以及瀕臨枯萎又綻放綠葉的反復。我看過,壽安寺院內(nèi)的那棵植于清康熙年間的銀杏樹,聆聽過老和尚介紹過文革期間突然枯萎,但沒過幾年又枝繁葉茂的離奇。至于瀛洲公園里的那兩株老樹,我?guī)缀跏敲看斡瓮嬷H,都要在它們的面前駐足凝視。當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河鎮(zhèn)郁家廟的兩株古銀杏樹,遭到孩子們刀劃和摧殘幾乎要死亡,但由各級部門的精心保護下再現(xiàn)青春的消息時,匆忙地趕到那里,一定要實地驗證報紙的說法屬實,才放下一顆緊懸的心。
應該說,我對崇明島上僅存的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那十幾株古樹,有著格外關注的一種惦念、一種掛牽、一種與之命運相呼應的情愫。因為,我的后半生將與這個小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格外關心那些古樹,已然上升為作為一個崇明島人的責任了。
每一次站在那些古樹的面前,我的思緒便會被古樹所凝聚的文化氣息所深深地感染和熏陶著,面對那一株株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風風雨雨的洗禮,以及日月流轉(zhuǎn)和歲月磨礪的古樹,我便能感受到一種榮耀。
我曾經(jīng)站在位于五滧鄉(xiāng)的雌雄相依的銀杏樹前,凝視著這兩株雌雄相伴,一株碩果累累,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心里陡然間生發(fā)出一種圖騰般的敬仰。
這兩棵種植于明萬歷二年,距今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的銀杏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碩大的樹冠幾乎庇蔭半畝有余的土地。表面上看似樹皮皴裂、枝干虬曲蒼勁,密密地纏滿了歲月的皺紋,但壯實的軀干與攀援其間的枝條纏繞在一起,如同組合而成的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品,呈現(xiàn)出無比鮮活的生命活力。又仿佛是一個伸展著悲愴和頑強的雕塑造型,構成一種生的欲望和生的象征乃至圖騰式的涅槃。也許,這就是古樹的魅力,古樹的厚重,古樹的文化,古樹的魂靈,以及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望著這兩棵郁郁蔥蔥的古銀杏樹的根部露出的一些小分支,我突然想起在天目山游覽時,觀賞過山里一棵被稱呼為“五世同堂”的銀杏樹,據(jù)說樹齡已經(jīng)有一萬多年了。雖然這個說法未經(jīng)最終的考證,但是偌大且十分偉岸的銀杏樹,至少讓這種說法有了一些信服力。記得很清楚的是,導游曾經(jīng)介紹說,這棵老樹的長壽秘訣是主干周圍,長出了二十多棵“子子孫孫”,正是這些子孫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養(yǎng)分,使得作為“共同體”一員的“老爺子”從中受益,保持了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
盡管從歷史年限角度去分析,眼前的這兩株在崇明島上號稱樹王的銀杏樹,包括在島內(nèi)其他場所的銀杏樹,若是拿它與天目山號稱萬年的銀杏樹相比,與生長在山東省莒縣城西的浮來山定林寺內(nèi)的那棵被稱為世界最古老的銀杏樹相比,年齡上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在那些“老前輩”級別的銀杏樹前,充其量只是“重孫子”、“重重孫子”輩。但我卻以為,這兩株最老的銀杏樹,相對于只有一千三百年歷史的崇明島而言,其歷史價值是絕對不遜色于它們的。如果我們加強保護,眼前的這兩株古老的銀杏樹,也一定會在枝干底部生發(fā)而出的那些“子孫們”的簇擁下,煥發(fā)出更加迷人的勃勃生機,去笑迎歲月的變遷,繼續(xù)承載歷史的記憶。并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目睹著崇明島每一步展翅騰飛的軌跡。還會成為我們崇明島上的“活化石”,與崇明島的不斷發(fā)展共生共存
我曾經(jīng)慕名前去觀賞過種植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的檜柏樹。望著那棵在崇明島上獨一無二的滄桑檜柏時,我的思緒飛揚,不由地想起三十余年前,曾陪同所在部隊的領導去延安公干的途中,拜謁黃帝陵的情景。那時候的黃帝陵才經(jīng)歷過文革的動亂,整個園陵年久失修、頹敗雜亂,幾近滿目瘡痍、不堪入目的程度。可是屹立在橋山腳下那棵有名的“軒轅柏”,卻以其神采奕奕的風采,讓我至今依然懷念不已。
記得當年登黃帝陵時,錯落的石板鋪就的小道蜿蜒曲折,小道兩旁是成片古樹掩映著的山巒。我們沿著石板小道拾級而上登上黃帝陵并放眼望去時,四周山色連天,蒼翠入眼。再俯瞰緩坡上,一棵棵枝繁葉茂、蔥蘢勁秀的古樹,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樹冠相疊,枝蔓交錯,濃綠如云,給整個黃帝陵增添上一層神秘的深幽,以及如夢如幻的色彩。那些枝如鐵、干如鋼,樹葉密密實實的千年柏樹,用自己頑強的生命,見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用郁郁蔥蔥的神采,目睹著歷史變革的不同階段。而留下最深刻最難忘記憶的,正是那棵“軒轅柏”。
那棵經(jīng)歷了5000余年風霜的“軒轅柏”,干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很大,鶴立群雞般的屹立在山腳下,與那些散種在山巒上的柏樹遙相呼應,讓所有站立在其樹下的人,都不能不被其久歷風霜的頑強所震撼。事后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這棵柏樹,已經(jīng)有著五千余年歷史。被世人稱為:“世界柏樹之父”。其歷史悠久,與嵩陽書院內(nèi)的“二將軍柏”齊名,同為我國現(xiàn)存最古最大的柏樹。被專家們譽為“活著的文物”、和樹種里的“稀世珍寶”。
所以,每到一地,每次望著那一株株千年古樹時,我便會生發(fā)出很多的感慨。古樹以其歷經(jīng)的滄桑和厚重的歷史內(nèi)涵,承載了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整個進程。當人類始祖以樹取果,以樹作巢,以樹取火,以樹架屋,以樹制作工具獵食御敵,以樹作為休養(yǎng)生息之地,以及后來以樹皮寫字,記載人類變遷,以樹作舟,經(jīng)過漫長的旅程,抵達文明的彼岸,又以樹作史料,將珍貴的綠色遺產(chǎn)毫不保留地饋贈給了子子孫孫起始,文明和文化的傳承,已經(jīng)奠定了古樹的存在,與歷史,與文化,與人文,都有著須臾不離的聯(lián)系,驗證著人們的生命延續(xù)和歷史衍變,并于這些綠色的植物之間,構成了息息相關和不可分割的關系。
古樹不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綠色遺產(chǎn),具有極高的經(jīng)濟、歷史、科學、文化、旅游、生態(tài)及政治價值,還記載著一個地域的自然、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構成了一個地域政治經(jīng)濟生態(tài)學的活史料。難怪人們常說:一棵古樹一個典故,一棵古樹一段歷史,它們穿越千年的時空,向人們娓娓訴說著風起云涌的一個又一個遠去的時代……
如今,當我面對著島上那一株株古樹時,也會油然地從內(nèi)心深處涌動著無法壓抑的情思。這些數(shù)百年來始終如一的古樹,是那樣的真實與親切。如果我能夠從中讀出古樹曾經(jīng)的千古滄桑,聽懂古樹久遠的悠古回聲,感受到古樹的靈魂所在,揣味到古樹的內(nèi)在精神,那我也許就能夠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了。
望著一株株數(shù)百年的古樹,我會忽然有種人類很渺小很微不足道的感覺。很多時候,人類之于古樹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朝代更迭,春來秋往,灰飛煙滅,當年不可一世的秦皇漢武,也化作糞土難覓蹤跡。而這些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數(shù)百年的古樹,則千百年葳蕤,萬年長青。那樹冠、那樹枝、那樹干、那樹根……都以其千古不變的魂靈,傲然地屹立在它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上,用不同的方式和形態(tài),演繹著自己的生命旅程,用迥異不同的生命持續(xù)力,證明著自己的頑強。試問,哪一個人,可以做到與古樹并存乎?
我有時候面對古樹沉思時,會突發(fā)奇想:人如果能夠化作一棵樹該有多好啊!作為有血、有肉、有思維的人,是不是可以像古樹那樣不畏嚴寒霜凍,不畏盛夏酷暑,不畏環(huán)境惡劣,不畏氣候變遷,一旦扎根于土地之上,便一如既往,頑強生長?是不是可以像古樹那樣將根須深扎大地縱深數(shù)十米,伸展大地面積數(shù)百米,將生命的全部意義凝結(jié)于大地?是不是可以像古樹那樣拔地而起,脫穎而出,將自身的優(yōu)勢在自然界展示得淋漓盡致?是不是可以像古樹那樣從不炫耀自身的粗壯、高大,而將自己凝斂厚重、樸實無華和腳踏實地的風韻展現(xiàn)給世人?是不是可以做到從不夸耀自己的碩冠綠蔭,而是默默地舒展著繁茂的枝干和葉片,支撐起綠蔭華蓋,無私地蔭護來往的旅人?
顯而易見,別說是那些風華傲骨、絕頂聰明的歷史名人,能達到古樹之凜然節(jié)操者十分鮮見,現(xiàn)代那些浮躁虛偽,且為物欲奢靡所遮蓋愚眼之人,又能有幾何乎?
其實,很多內(nèi)涵、才華、本事、能力、情懷等,是不需要去炫耀和刻意表現(xiàn)的,往往是在潤物于無聲中感化、感染、感動、感懷他人的。古樹從不炫耀自身的粗壯高大和其歷史的厚重,卻能讓一批批的游人觀賞、拍攝和敬仰。古樹從不夸耀自己的綠蔭碩冠,卻輕甩水袖吸引著無數(shù)過往行人在樹下庇蔭納涼、說地談天。古樹從不向鳥類自詡滿身枝葉的茂密,卻引來群鳥筑巢育雛、鳴歌嬉戲。其取勝之秘訣何如,豈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往昔歲月如流水散文】相關文章:
關于追憶往昔散文07-11
憶往昔又是一闋思散文07-11
滿紙傷言憶往昔散文10-08
四合院的往昔散文欣賞10-05
鄰居水伯散文10-06
細水思古散文10-06
女子與水的妙處散文10-06
水問散文欣賞07-11
關于陽光和水的散文10-05
丹水,我的情人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