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天柱山:禪悅花開散文

    時間:2022-10-06 13:41:33 短篇散文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天柱山:禪悅花開散文

      大自然的存在,時時仿佛是一種召喚,激發(fā)人們的智慧。禪宗追求的就是由觀照自然而復歸自然的禪悅境界,因而有“何處青山不道場,哪方水波無禪機”之說。

    天柱山:禪悅花開散文

      歷史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唐宋時代的禪師們特別青睞舒州(即今安慶前身,州治在皖城,即今潛山縣城)的皖山皖水。筆者梳理發(fā)現民國版《安徽佛門龍象傳》遴選入傳的唐宋最著名禪師35人,其中冠以“舒州”者10人,另有2人明屬舒州卻被漏冠或錯冠;歷代《僧傳》《語錄》《燈錄》及各種禪宗典籍,常?梢姽谝浴笆嬷荨钡亩U師難計其數。這個現象早為桐城派大師姚鼐所關注,他曾經指出:在舒州與黃州之間,千余年來,獨禪僧俊雄肩背交而聲相應和,其門徒遍天下,莫非是這里的山川奇杰之氣,蘊育所致嗎?!

      應該說,姚師之言說到了關鍵,皖山天柱屹然一方,涵蓋八縣,古岳勝境既具北山之雄,又兼南嶺之秀,峰奇,崖險,石怪,洞幽,無不顯現出一種禪的空靈與恬靜、悠遠與超然、最宜禪家從外在的自然中返觀人心內的本然,從而達到一種直觀覺悟。加之這里曾受楚文化的影響,楚文化富于哲理思辨與自由玄想的滋養(yǎng),使天柱山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條件與土壤,極益于禪宗落地生長。

      追溯禪宗傳播過程,顯然與佛教自北向南的發(fā)展路徑相契,而天柱山所在地舒州正處于中國南北過渡的正中位置與交通要沖,在唐宋朝屬上等州,一度還成為淮南西路(相似于今天的省級建制)憲司(即最高司法機關)衙門駐地,是這一帶重要的行政與文化中心,包括舒州長官在內的許多士大夫都有向禪崇佛的傾向,因而許多禪宗大師往來之間,紛紛看中這一風水寶地,開辟道場,習禪弘法,故而舒州不僅成為禪宗早年開基發(fā)源地,而且還成為禪宗鼎盛期出現的最大宗派———臨濟宗培養(yǎng)人才的核心基地,藉此向全國輸出大量人才,傳遞出“舒州禪”的整體形象。

      一、山谷卓錫,解縛第一圣境

      由皖城入天柱山的第一個景區(qū)就是三祖寺,山麓一峰獨秀,翠黛蒼郁,人稱鳳形山,三祖寺即坐落其間;東西兩側崗巒逶迤伸展,形成合抱之勢,惟留山前一天然谷口,山左深谷中有一清泉,潺潺流出,即潛陽十景之一者山谷流泉,泉入潛河,河水如帶,塔影橫江,梵音陣陣,一派禪林氣象。

      三祖寺的前身為山谷寺,寺名當與地形相關,更與南朝神僧寶志有關。寶志曾被視為“異端”而入獄,至梁武帝即位,方獲下詔解禁,天監(jiān)四年,受到尊崇的寶志師幾乎與白鶴道人同時提出前往天柱山建立道場的請求,皇帝不好偏向任何一方,即讓二人去斗法,“得者居之”。道人驅白鶴先行一步,正準備在山麓之間停止下來,忽然聽到空中有錫杖飛舞的聲音,受驚嚇而飛走,然志公的錫杖正好就落下立于山麓之上,即今山谷寺所在山頭,梁武帝即賜名“山谷寺”。后志公被武帝立為國師,97歲圓寂,葬于鐘山,即今南京靈谷寺。

      山谷寺在歲月的淘洗中,更以“三祖寺”之名垂播于世,到了宋朝竟獲得“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的稱譽。

      三祖者,乃北朝人,俗姓姬,40多歲時參見二祖慧可,在洛陽光福寺受戒,并獲賜法號僧璨,二年后受師暗示,南下避法難,后與南下的師傅會合,往來于司空山與皖公山之間,住山林,吃野菜,餐風露宿,隱行穴居,十多年無人知曉。這期間受衣缽印行得道,至隋文帝開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僧璨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傳經布法;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于寺前法會大樹下為四眾說法時合掌立化,門人建“立化塔”以為紀念。

      千年古剎三祖寺如今尚存三大鎮(zhèn)寺之寶,即《信心銘》、覺寂塔、解縛石!缎判你憽返膯柺朗侨娲蚱啤安涣⑽淖帧眰鹘y(tǒng)的創(chuàng)新之舉,全文共144句,576字,全篇的總論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就是求得真理并不難,最大的困難在于觀念之累,人們總是妄想分別,挑挑揀揀,取舍尋覓,其中心思想在于傳授“心法”,旨在教人明心見性,不可執(zhí)滯兩邊,“二見不住,慎勿追尋”“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其所宣傳的“放之自然,任性合道”的修行方法,對后世影響深遠。三祖寂滅一百多年后,有一位被貶到舒州的唐代官員李常,取出三祖遺骨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多粒,并捐自己俸祿為三祖建造舍利塔一座。后唐肅宗敕賜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唐代宗賜名三祖舍利塔為“覺寂塔”,謚僧璨號“鑒智禪師”。

      史載,年僅13歲的道信于隋開皇12年(公元592年)來禮拜三祖,師徒間在達摩崖下的巨石上有一段精妙對話:

      道信說:“愿和尚慈悲,傳我解脫法門”,

      三祖說:“誰捆了你呀?”

      道信說:“無人捆綁”!

      三祖說:“那你還求什么解脫呢?”

      聽了這一反問,道信豁然大悟,三祖即收其為徒,后來還把衣缽傳予道信,信即為禪宗四祖。為紀念這一禪門盛舉,后人特在石上刻下“解縛”兩個摩窠大字。這段公案寓意深遠,說明凡人苦惱乃庸人自擾,只要放下,達到“無我之境”,自可獲得解脫,由此三祖寺便成為中國第一解縛圣境。

      二、天柱家風,牛頭禪緣舒州

      禪宗二祖、三祖、四祖一脈相承地在舒州天柱禪修弘法,以其獨特的方式,培養(yǎng)禪法種子,改頭陀行向叢林化發(fā)展。其中以金陵(南京)牛頭山立宗定名的“牛頭宗”,就是四祖道信門下旁出一支的法脈。該宗以“本無事為悟,忘情為修”,極具老莊玄學化特點,其禪法對六祖慧能禪最終集大成是有影響的。

      牛頭禪似乎對祖庭天柱山崇拜有加,不少牛頭宗大師相繼來天柱山。唐武德年間,一位華姓的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放棄郎將武官之職,毅然入舒州山谷寺從寶月禪師出家,法號智巖,他在山谷中打坐入定,山水暴漲仍怡然不動,曾經與智巖為伍的官員聞訊趕來勸他還俗,可他說:“我形雖似癲,但精神上是清醒的,你們追名逐利,癡迷榮位虛華,一旦死至,慌忙都來不及,這才是真正的不覺悟。 必懹^17年(643年)這位出家人離開皖公山,還歸金陵入牛頭山拜法融為師,受其化道付法,成為牛頭宗的第二世。

      無獨有偶,若干年后,牛頭六祖慧忠門下又出了一位冠以“舒州天柱山崇慧”之名的大師,以獨創(chuàng)“天柱家風”而聞名于世。史載,崇慧于唐乾元初(公元758年)往舒州天柱山創(chuàng)寺,永泰元年(765年)代宗敕賜號“天柱寺”。寺位于天柱山東,屢遭災毀,如今正在復建中。

      崇慧大師在天柱山演道22年,大歷14年(779年)7月22日歸寂,起塔于寺北,即今天柱山東的玉鏡峰下。

      牛頭禪法與四祖道信乃至三祖僧璨思想有諸多相通之處,在佛性論上,不僅同樣主張眾生本來是佛,“有情有佛性”,而且還提出“無情也有佛性”,牛頭一祖法融就說:“道無所不遍,草木之類也本來合道”。崇慧弘揚這一思想,專以詠唱天柱風光為喻來開示弟子,進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天柱家風”。就在天柱寺側的講經石旁,大師曾經這樣開導弟子:

      僧問:如何是天柱境?

      師曰:主簿山高難見日,玉鏡峰前易曉人。

      問:如何是天柱家風?

      師曰:時有白云來閉戶,更無風月四山流。

      問:亡僧遷化向什么處去也?

      師曰:潛岳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輝。

      禪不說破,意在言外。崇慧所比所興者,無不是天柱山中日常所見風物,言語平實,卻不乏弦外音,既通俗又優(yōu)雅,不失為醫(yī)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靈丹妙藥。

      三、太平境出,楊歧風靡天下

      天柱向東南分脈,形成一系列的低山丘陵,其中有一支延伸至舒州城即今潛山縣城,古稱彰法山,亦稱太平山,唐宋時這里松林茂盛,梵宮數處,尤以太平寺、興化寺、彰法寺聞名于世,而今遺存只有一座太平塔,塔高43米,四方八角,重檐樓閣,蔚為壯觀。

      太平寺最值得驕傲的一段歷史在北宋末,其時太平寺成了培養(yǎng)楊歧派人才的大本營之一,以致于有“太平家業(yè)在,千古襲楊歧”之譽。

      中國佛教在唐末五代迅速興起,其主要標志就是禪宗崛起壯大,進入宋代以后,禪宗迎來鼎盛期,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中的主流派別,儒家宋明理學及道家之性命雙修,也無不受它的醞釀而成就。

      在禪宗五家中,臨濟宗成立較早,影響最大,隊伍最龐大。該宗的楊歧派在北宋末所以能迅速推向各地,成長為臨濟宗的主流,就與舒州有關,楊歧派下一世的白云守端來舒州培養(yǎng)出了法演這樣一位“天下第一等宗師”,通過法演又帶出了佛眼清遠、佛果克勤、佛鑒慧勤等號稱“南堂三佛”的大師,進而又帶出一系列成百上千的大師,以致到南宋后期,臨濟宗幾乎全屬楊歧派。

      據清康熙《安慶府志》載,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的嗣法弟子白云守端從江西渡江來舒州,守令慕道,請他主持太平寺及法華寺,后住州內白云山海會寺。法演和尚來守端門下參究省悟,終得印可,然后依次在舒州的四面、太平、海會三處住院27年,晚年才赴湖北黃梅五祖山。

      法演在舒州城郊的太平山太平寺的重要禪話被門人整理為《次住太平語錄》傳世,他常以“太平”自稱,吸納禪宗各家之長而為已用,將盡“本分事”的修行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結合本地風光景物,唱詩作偈,開示學人:

      僧問:“如何是太平境?”

      師云:“數層寶塔侵天起,萬本喬松匝地寒。”

      僧問:“如何是白云境?”

      師云:“七重山鎖潺水!

      上堂:“此個物,上拄天,下拄地,皖口作眼,皖山作鼻,太平退身三步,放你諸人出氣。”

      法演所舉皆舒州皖山景物風光,以此證見禪之于自然萬象之詩情畫意般感受,說明禪本來就不是神秘的,而是平易的、生動的,他取譬身邊景,說身邊事,貼近生活,使人“收視聽,塞邪僻,忘利害”,于潛移默化中得道。如此宗風自然傳播廣遠,無怪乎法演成為讓楊歧派超越黃龍派的核心人物,化用其祖師的話來說,法演猶如一顆明珠,一旦塵盡光生,便能照破山河萬朵。

      注:作者系安慶師范學院研究員,安慶皖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安慶禪宗研究會副會長

    【天柱山:禪悅花開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隨心而悅10-06

    古韻禪修十字花開散文10-06

    聽友人說禪散文10-10

    花開那年散文07-11

    花開經年散文10-05

    風吹花開散文10-06

    花開的約定散文10-05

    聆聽花開散文10-06

    花開盛世散文10-06

    梧桐花開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