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皮書》觀后感 推薦度:
- 《綠皮書》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熱門]《綠皮書》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綠皮書》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綠皮書》觀后感1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綠皮書》,本來我能忍住的,結(jié)果他先哭了,害得我也哭了。
太喜歡這部電影,并不是因為預(yù)先知道它得了奧斯卡最佳,而是因為《綠皮書》全片彌漫的那種渺小眾生在巨大洪流里的平靜掙扎和真實煙火。
特別美好,真的。
歷史完全不美好,從來不,人性也永遠是丑惡居多?墒悄阍谝粋小小的角落里,看到一個小小的人,在他那小小的心里,擁有一個小小的角度,存活著一點小小的善意,就特別美好,特別可貴。
最后他的太太輕輕擁抱他的黑人朋友,那種不言自明地不必戳破,真的直戳人的心窩。
像蛋殼里的雛鳥覺察到外界的光,透著裂縫進來溫暖了你一下下,整個小小的軀體就會被圣光所充盈。
整部電影的后半部分,我都沉浸在一種輕柔地感動當中。
我不喜歡喝酒,因為我酒量非常差,一喝就困。但我只能用喝酒來描述那種感覺——將醉未醉,你是你,你又不是你,你終于放松下來,想要借著醉意為你早就想為之落淚的美好事物落淚,但你又足夠清醒,意識到一旦落淚會毀掉這一櫻花易逝般的美好臨界狀態(tài),于是輕松地忍著不落淚。
像一場始于激情卻趨于纏綿的性愛,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慢動作,你產(chǎn)生一種自己可以永遠這么一進一出地做下去的幻覺,而這幻覺如此真實,禁得住你那已經(jīng)無法保持理性的大腦反復(fù)地質(zhì)疑和揣摸。
你不會對任何觸覺感到意外,但任何觸覺都讓你感到驚喜,你變得相信一切,你感到自己正在成為一切,縹緲的遠處傳來仿佛梵婀鈴的聲音,哪怕你根本想不起來這種樂器真實的聲音是什么樣的,你想閉上眼去感覺這一切,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閉著眼睛。
我沒有打過飛行炮,但這就是我想象中一發(fā)完美的飛行炮該有的樣子。
這是五顆星的來歷——我無法表述清楚,我只能說我努力嘗試了。
全片最魔幻的.鏡頭,看完后我跟朋友討論。
我們的結(jié)論是:沒錯,那是一個夢境。
種族隔離和黑人奴隸仍然極為普遍的時代,一群南方種植園里的黑奴正如常俯身拾撿潔白的棉花,以便維持自己牛馬不如的生活。
偶然間,他們中的一個抬頭看到了公路邊的柵欄之外,停著一輛夢境般美妙的時髦汽車,一個粗壯的白人司機正在辛苦地修理著什么機械玩意,而一個高瘦優(yōu)雅的黑人居然以主人的姿態(tài)悠閑地等著啟程。
一個黑奴無聲地停了下來,他無法理解眼前接收到的這些信息。隨著一小簇窸窸窣窣的勞作聲的消失,另一個黑奴也困惑地抬起頭望向上一個黑奴望向的方向,也看到了這詭異的一幕。
兩個,三個,所有人,所有黑奴,包括那個甚至還不明白什么叫種族的黑奴小孩,都停了下來,試圖在自己的黑鬼腦袋里消化在車道對面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他們并沒有驚訝,也沒有欣喜,更沒有感到不公或憤恨,事實上,他們沒有任何反應(yīng),只是像年久失修的過時機器一般,慢慢地停了下來,好像只要有人揮著鞭子或者抬起皮靴給他們來那么一下,這些黑機器就能重新轉(zhuǎn)起來。
黑人鋼琴家無法在這樣麻木而活生生的注視下保持他平時用來偽裝自己的藝術(shù)家的超脫與平靜,或許更不愿意去思考自己此次南行的目的以及自己香蕉人一般的尷尬身份,而白人司機則熟練地祭起意大利人慣有的生活哲學(xué),假裝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坐回車里徑自開走了。
那些黑奴,他們在想什么呢?
「或者他們什么都沒想,他們根本沒有機會獲得那種作為正常人類的能力,去思考該如何去思考這個畫面。」
「或許他們會覺得那是一場白日夢,一次集體臆癥,雖然他們根本不理解什么叫臆癥!
一定是這樣的,這是為了維持「真實」的生活,所必須支付的對價。
朋友點了點頭,用他那顆塞滿了希伯來歷史、古希臘歷史、歐洲文明史、猶太古籍和心理學(xué)理論的腦袋表示贊同。
那些黑奴當時在想什么,根本毫無意義,就好像我們?nèi)绾慰创@部電影,也毫無意義一樣。
《綠皮書》觀后感2
剛剛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綠皮書》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奧利維那卡什和艾力克托蘭達聯(lián)合執(zhí)導(dǎo)《觸不可及》,因為膚色和階級帶來的沖突與交融,讓尖銳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膚色加司機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與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劇《為戴西小姐開車》,用一道黑色的純善,去打開驕傲的白色壁壘。
然而在我看來,《綠皮書》就是它自己。它有《觸不可及》和《為黛西小姐開車》的交互與融通,但兩部前作更多是個體命運的柔軟,而《綠皮書》不僅有膚色、階級、文化修養(yǎng)的沖突,還有對上層白人偽善的觸碰,以及各種穿越時空的種族和社會問題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進,必然是要吃片名的虧,然而綠皮書三字,卻是這個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權(quán)運動空前高漲,黑人郵政職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為黑人出行編寫了一個類如旅行指南的小冊子,注明哪些旅館與餐廳可供黑人入駐和用餐,這就是史上被稱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綠皮書。
電影《綠皮書》的故事背景與小冊子問世同年,同樣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講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為黑人鋼琴家唐開車護航的故事。一個是白人江湖里善于處理疑難雜癥的底層老炮,一個是黑人世界高處不勝寒的天才演奏家,兩個不兼容的異世界人類組成黑白無常組合,以公路電影和巡演模式從紐約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兩月時長的'跨越種族、跨階級的戰(zhàn)斗情誼。
之所以強調(diào)戰(zhàn)斗情誼,而非《觸不可及》和《為黛西小姐開車》的友誼,是因為1962年的美國南部種族主義的大氣候,就我們?nèi)A北平原冬季的霧霾,同一片天空下難有幸免者。兩人按照綠皮書指南出行,已經(jīng)夠小心翼翼了,但各種危機和壁壘依舊如雨后的沼澤。
事實證明,不按照綠皮書手冊出行,是寸步難行的。唐兩次出離綠皮書指南軌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悶酒,一次去浴室尋歡,結(jié)果都挨了揍,險些不得脫身并斷送巡演。托尼一次開車走錯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這一次是托尼對警察出手惹禍,唐為了脫身動用了總統(tǒng)弟弟的關(guān)系。
就算是在巡演規(guī)劃的路徑上,歧視也是無處不在。有錢人給他的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但卻不讓唐用他家客用衛(wèi)生間,而讓他去外面的簡易窩棚;伯明翰的接待經(jīng)理表面友善禮節(jié),唐的休息室卻是個逼仄的雜物間,且不讓他在演出的餐廳用餐。唐已經(jīng)是多次在白宮演奏的大家了,卻曾因為演奏白人曲目當場被打。
影片采取雙男主的敘事,其實是個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雙重視角。借著托尼之眼,我們看到了一個帶著有色眼鏡的美國南部世界,歧視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著唐之眼,我們還看到了以托尼為代表的美國白人階級社會的落差。唐尼不僅因為是白人世界的異類高處不勝寒,還因為與黑人世界的階層落差而孤獨。托尼其實歧視也是有色眼鏡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誘因,他可能一輩子沒有機會走進黑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lǐng)略并接受他們的才華。而通過與唐的接觸,托尼的內(nèi)心世界漸次打開,精神世界更上層樓。
按照唐三重奏搭檔的說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輕松賺三倍的報酬。唐執(zhí)意南巡的意圖影片沒有明說,但不明而喻。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時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權(quán)運動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對長途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和爭取南部黑人的選舉權(quán)上。作為黑人精英藝術(shù)家的唐,不會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時值維克多雨果格林的綠皮書指南問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駕護航的托尼。
《綠皮書》故事的次年,華盛頓林肯廣場二十五萬人聚集,同聲反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袖馬丁路德金發(fā)表了他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將民權(quán)運動推向高潮。聯(lián)系歷史,我們再回看唐一路的隱忍,便可見他內(nèi)心那團看不見的火種。在托尼的影響下,他終于向歧視并拒絕他用餐的餐廳說不,并用拒絕演出的方式給了偽善的白人一擊。
這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之所以讓我們看得如此鮮活,是因為,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種族歧視依舊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刻深陷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雙重鏡像,種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遠。
《綠皮書》觀后感3
這可能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頂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環(huán),《綠皮書》在國內(nèi)搶鮮上映,縱觀奧斯卡近十年來的最佳影片,《綠皮書》都稱得上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它沒有太高的觀影門檻,也無需太多嚴肅的解讀,對普通觀眾來說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劇電影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因此當輕松幽默的《綠皮書》戰(zhàn)勝了充滿史詩質(zhì)感的《羅馬》,影評人們多少還是有些意外。而《綠皮書》的輕松,恰恰是其獲獎的最大優(yōu)勢。眾所周知,種族平權(quán)的主題,是近幾年奧斯卡青睞的對象。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這一主題!逗诒肥鞘撞亢谌顺売⑿垭娪,也因此在北美地區(qū)刮起一陣觀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終歸是一部帶著幻想的娛樂片;《黑色黨徒》也是通過喜劇手法探討種族議題,但導(dǎo)演斯派克李在結(jié)尾突然把鏡頭對準了現(xiàn)實,讓觀眾直面種族主義的抬頭,發(fā)出一聲沉重的吶喊;而《綠皮書》中,既沒有對未來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沒有觸目驚心的社會現(xiàn)實,它回歸到了質(zhì)樸、簡單的故事中去,通過一黑一白兩個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講述了一段放下偏見的故事。它不尖銳也不說教,而是讓觀眾自己去體悟,哪怕只是在笑聲中收獲了一些溫暖,就已足夠。所謂四兩撥千斤,大概就是《綠皮書》的價值。
《綠皮書》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扎實工整、演員表演出色,為我們完美示范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種族題材中慣常的人物設(shè)置,黑人音樂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機粗魯沒文化,而這種顛倒又醞釀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長和升華的,《綠皮書》為此一路鋪陳了很多細節(jié),讓主人公的轉(zhuǎn)變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機從一開始會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為深陷困境的鋼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計報酬地支持鋼琴家罷演,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白人放下種族歧視的過程,也可以說,他是為了朋友在改變。而這樣的友誼,也慢慢讓黑人鋼琴家敞開心扉,走出孤獨,甚至開始試著吃炸雞、彈爵士,逐漸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再為外界的目光而活。
雖然維果莫騰森在《綠皮書》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繹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談的意大利裔司機,但阿里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難度。他表面優(yōu)雅傲嬌,內(nèi)心卻極度自卑,盡管在舞臺上收獲無數(shù)掌聲,卻無法得到社會真正的尊重與認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戲,那是鋼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緒爆發(fā):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隔著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臉上的是淚水還是雨水,卻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這樣的克制,讓阿里再度捧起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讓觀眾們念念不忘的,還有電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夠的`,改變?nèi)藗兊挠^念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父親曾經(jīng)說過,無論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后一頓;暴力永遠不會取勝,保持尊嚴才會取得真正的勝利即便拋開種族歧視的主題,這些臺詞也能觸動大洋彼岸的我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普世價值,也是好萊塢電影能夠持續(xù)輸出的文化內(nèi)涵。
事實上,《綠皮書》在美國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質(zhì)疑,主要是針對故事的真實性。該片根據(jù)真實人物改編而成,編劇之一就是白人司機的兒子,但影片卻遭到了黑人鋼琴家家人的指責,認為電影對唐謝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實,兩人甚至只是雇傭關(guān)系沒有所謂的友誼。如今兩位原型人物都已經(jīng)去世,真相很難探究,但或許正是這種不真實,才使得電影擁有了一個所有人都樂于見到的圓滿結(jié)局。說到底,《綠皮書》只是一部電影,只是編劇借真實人物講述的一個故事,相比《黑色黨徒》的鮮血淋漓,大概觀眾們更希望在影院里感受片刻的包容與溫情。
《綠皮書》觀后感4
一本書,一部車,兩個人,在路上。
這是一條充滿了矛盾沖突、觀念沖突、生活沖突的路,也是一條相互理解、相互妥協(xié)、相互影響的路。這條路的起始,是一個黑人老板和一個白人司機,這條路的終點,是一對好友的擁抱。
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條爭取平等擺脫種族歧視的艱難的路。
從任何角度來看,唐·謝利都是一個天才,一個絕對的神童。他9歲時在華盛頓特區(qū)的列寧格勒音樂學(xué)院全日制學(xué)習(xí)鋼琴,18歲首次亮相,19歲,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原創(chuàng)作品。他出入白宮演出,被譽為美國著名的鋼琴家。然而這位雪利博士,卻離開了卡內(nèi)基音樂廳樓上他“金碧輝煌”的住處和萬眾擁戴,同他的三重奏樂團前往了充滿歧視的美國南部,開始了自己的巡回演出,也開始爭取平等之路,去證明黑人也可以在舞臺上演奏,也可以贏得白人的尊重。
這一路上,唐受盡了來自白人的侮辱。這些白人在對藝術(shù)報以熱烈的掌聲,而不是他——這個黑人。他們欣賞藝術(shù),卻不能接受為他們奉獻藝術(shù)的膚色。在邀請他演奏的會所,唐沒辦法上公用的廁所;路過高級西裝店,店員見唐要試穿,表示無法借給他試衣間;負責準備鋼琴的工人,覺得黑人就配彈個垃圾鋼琴;唐走進一所酒吧喝酒,卻被一群白人暴揍威脅;甚至,在本該最尊重法律的警局,唐的權(quán)利照樣受到傷害。
而最為突出表現(xiàn)出種歧視的就是那本《綠皮書》。在巡演過程中,他們一直使用一本“綠皮書”作為出行指南,它的標語是“現(xiàn)在我們可以沒有尷尬地旅行”。封面很美,內(nèi)容卻不那么美麗。這是一本專為黑人準備的旅行指南,上面詳細標注了黑人能去的餐廳、酒店、甚至出沒的時間。表面上為了黑人的便利,實則上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
這是一條艱難的爭取平等、尊嚴的路。這條路看似以托尼與唐的相互理解、和解以及最后在圣誕夜的擁抱給了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但是,黑人俱樂部里唐開心燦爛的笑容是因為有那么一個白人在欣賞嗎?
我們都只看到了美好的'開始,但之后的路途會一如電影中那般美麗么?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理解與愛之路。
托尼是生活在紐約的白人。他個性直、不拘小節(jié)、脾氣火爆,臟話隨口就來還自以為是滿口跑火車,小偷小摸還自以為聰明。雖然耍了個小聰明,借機認識了上流社會的一個大佬。但也因為事情鬧太大,失去了夜總會保鏢的工作,不得不以與別人比賽來賺得房租。
黑人古典鋼琴家唐,在舞臺上,受到人們崇敬。但在生活中,唐每天都穿著華麗,用高昂的藝術(shù)品裝點家里,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著來應(yīng)聘的托尼。他不聽黑人的音樂,不吃“黑人食物——炸雞”,甚至和親人疏遠,斷了聯(lián)系。他把自己與自己的種族隔離開來。(其實,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出于自卑。越是自卑越需要外在的強大來掩飾。)他在舞臺上報以微笑,矜持而有涵養(yǎng)。他嚴格而自律,甚至認為動用了司法部長的特權(quán)釋放了自己而感到羞恥。然而,唐脫離了種族,卻也融不進白種人的世界里。電影中有個經(jīng)典的鏡頭,唐靠在車邊,遠望著田地里工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一個個停止勞作,遠望著唐。他們彼此的眼里,都充滿了困惑,也充滿了隔膜。他與他們一樣的膚色,卻是不一樣的世界。他擁有身份、地位,但也得不到白人的尊重。他只能孤獨地活著、演出、喝著酒,品味著自己的孤獨與痛苦。
一個粗俗直率,活在塵埃里,卻活得真實;一個文雅高貴,坐在寶座上,卻內(nèi)心孤獨。
相看兩厭的人一路上糾纏不休,孤傲高冷的唐終于多了一絲煙火味,有了些許生活氣息。變得不再高高在上,用手吃炸雞,開心地聊天,在黑人俱樂部他開心地為大家演奏,給周圍的人帶來了快樂笑聲和舞蹈。
而托尼何嘗不也在改變著?他慢慢地感受到了唐的孤獨與痛苦,去了解他,影響他,他也開始在唐的影響下變得溫情而浪漫。在最后一站巡回演出,唐讓托尼來決定他是否演出,最終在金錢和尊嚴面前,托尼放棄了金錢,選擇了尊嚴。
這一切,就是因為托尼所說“理解和愛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擁有了理解與愛,這條路就會芳香四溢、四季如春。
電影中印象深的細節(jié)也很多,不一一例舉。只是不明白,為什么馬赫沙拉﹒阿里拿到的是最佳配角獎?他不應(yīng)該是主角嗎?看來,電影還是站在了白人的視角講故事。
《綠皮書》觀后感5
“人人生而平等”,或許后面還有一句。
一本綠皮書,像圈制著有色人種生活的墻,在高呼人權(quán)的社會里,這堵墻中是歧視、暴力、孤獨、消沉,一端是高貴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凈的地方”。
綠皮書,像“暫住證”一般,是不可逾越的“規(guī)矩”,“知行合一”在黑白分明的世界里便是被施舍的尊嚴,因為只要你遵循,就不會有人把這份所謂“平等”的膿包挑破。黑色是奔放、堅毅的,可我最怕是黑人為自己著書,的確讓人心酸,因為尊嚴是自己給的,可卻不是這樣給的。
皮卡車后箱蓋落下的一刻,托尼與唐先生一路向南,此次南游,唐放棄了原在北部的舒適圈。那份受人尊重的鋼琴演奏家工作,還有高等教育的底氣成為了他想要為黑人做點什么的武器,但他的骨頭被最卑微的土壤澆灌過,他腦海中是瘋狂的反抗,他推崇的理性和道德反而成為了禁欲的枷鎖,因為黑白分明的世界,只需要妥協(xié),于是他不回駁,更不多言語。還好同行的是托尼,一個美籍意大利人,善于雄辯、交際,他曾丟掉黑人用過的水杯,他不做黑人的管家,很難想象,這樣混混一般的人物如何在人種不公平的對待面前,覺得不適、矛盾、掙扎。一路旅途,白與黑,善與美。
在車上他們很快就因為炸雞出現(xiàn)了風(fēng)波:托尼行事粗曠,手上沾滿炸雞油漬,毫不在乎,而唐先生在北部時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節(jié)制而有禮儀,炸雞是黑人的食物,或者說炸雞代表著黑人,當調(diào)侃的話從托尼口中說出時,唐是有些怒意的,或許一方面他已然忘卻他原本的身份,又或是他一直介意著這種顏色,而在刻意避開他膚色的象征,總之分歧就在于此,但不善于交際的唐在電影中只能用微皺的眉毛,無笑的面頰,以及灰暗的眼眸表示一種厭惡,直到托尼邀請?zhí)埔煌策M時,便突然畫風(fēng)一轉(zhuǎn),沉重的音樂變?yōu)樾±聿榈掠哪溨C又有些俏皮的慢搖滾。唐慢慢嘗試,先用餐紙鋪在腿上,便當作桌布,再有紙巾墊在手上夾住雞腿,彬彬有禮地食用著雞腿,小小的`一口,黑漿色的面龐上涌現(xiàn)暖流,一絲絲笑意,是一種默默的接納,當真的,我把唐先生的小小一口看成是他回歸自我的第一步,雞腿風(fēng)波后,唐與托尼成為了一種搭配,一個善談,一個總學(xué)會聆聽;一個不拘小節(jié),一個嚴謹?shù)街科獭?/p>
越向南,歧視便越擊打著唐骨子里的堅持和隱忍,托尼的嘴和狠戾,畢竟沒有白人歧視歷史的深厚消沉,唐不能試衣服、不能上白人的廁所,因為同性而被拘禁。一個天才,一個音樂家,他執(zhí)著的相信憑借一己之力可以改變黑人卑賤的地位,但一次次的侮辱讓他在雨夜吶喊“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我是誰”?他不夠黑,因為他享受北部白人的尊重;他不夠白,因為白人愛他的演奏,那每一次握手背后都不知是怎樣的歧視與勇氣的較量,他走下舞臺時,仍是住在宮殿里的黑鬼;他不夠男人,因為他沒有選擇自己可以愛誰的權(quán)利,他是誰?
在旅程的最后一站,唐先生學(xué)會了拒絕,當演出酒店不允許黑人用餐時,唐用堅硬的態(tài)度,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他沒有用餐,同時他沒有演出,我想是托尼一向的勇敢剛毅影響了他,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受著無聲的宰割。托尼與唐前往了一家黑人酒吧,在托尼的鼓勵下,唐在酒吧彈奏一曲,唐從前討厭夜總會音樂的輕浮,而這一刻他明白,音樂的意義不在于清高靜雅,而在于使人幸福,就像納粹集中營里傳出的雁歌鶯語,又像是海上永遠的重奏1900,三份音樂,一份撫心靈,一份足冀求,留有一份于心間,這一刻唐演奏的winter wind,已經(jīng)沒有了寒風(fēng)瑟瑟,是一個憤怒而不屈的靈魂。
在電影的最后,托尼的車子輪胎扎破了,一位白人交警幫助托尼換了輪胎,湊到車窗旁,對車內(nèi)的唐與托尼說了句“圣誕節(jié)快樂,一路順風(fēng)”,我們不去揣摩這是導(dǎo)演的政治正確還是讓觀影者也明白即使最黑暗的角落也依然有螢火以照。我們只需要知道,唐終于回歸自我了,他從隱忍到拒絕到成為戰(zhàn)士一般回歸族群,這才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尊嚴,因為反抗需要勇氣,而一個人接受自己,更需要讓骨頭里照進陽光。
“人人生而平等”,或許后面還有一句,“白人至上”,但我更愿相信,“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生來高貴”。
《綠皮書》觀后感6
很高興能與爸媽一起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綠皮書》這部片子挺有趣的,又因為其對種族歧視問題的探討獲得了20xx年的奧斯卡頭獎。
就讓我直入正題。唐雪利博士作為一位成功的黑人音樂家,致力于改善美國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因此,他主動要求前往南部,這個種族歧視較為嚴重的地區(qū),進行巡回演出。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的,但在《綠皮書》這個故事的開頭以及先前,他并不能真正代表他所處的群體:博士成年后與弟弟斷絕聯(lián)系;在旅館以及農(nóng)田邊與其他黑人的隔膜......這并不是冷漠,也并不是他在成名以后對自己族人的背離,否則博士后來就不會發(fā)生情感和價值觀上的轉(zhuǎn)變。這是一種困惑,是對自我身份認定感到的迷惘——可能他認為黑人被歧視,是因為大多數(shù)黑人都沒有良好的修養(yǎng),是因為不夠優(yōu)雅、不夠沉穩(wěn)、成就沒有超過白人......他渴望掙脫歧視的枷鎖,但起初他認為自己所屬的種族是一種拖累。他厭惡他人用對待一般黑人的眼光對待他,于是這更使他疏遠自己的族人。雪利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中,夜夜以酒澆愁。
他巡回演出期間雇傭的司機托尼是拯救他的人。博士與司機間的拯救是互相的:托尼使雪利走出自我不認同的怪圈;雪利給托尼的生活增添了高雅情趣,更讓他認識到了修養(yǎng)和自尊的價值。托尼在整個旅程中,讓博士認清了他種族的現(xiàn)狀,并啟發(fā)博士對自己種族文化的全新思考。唐博士之前的行動雖然有用,但在堅硬的歧視墻壁前顯得蒼白無力。他需要理解他的種族文化并逐漸融入它——正如樹木扎根于自身所屬的土壤那樣——才能獲得認同感,而不是孤舟般飄蕩于黑人、白人間的界河上,才能改變社會對黑人種族的看法而不單單是對他個人的偏見。獨善其身可以改變單個白人的看法,如司機托尼,但想要改善黑人的處境是不能一開始就將自己排除于群體之外的。正如托尼所說,別人說他應(yīng)該也喜歡“意大利面餅”,他并不會感到被冒犯。顯然博士起初對黑人文化的一味排斥是不正確的,幸運的是他在有托尼相伴的兩個月后走上了正確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因此我們看到,在本片的結(jié)尾,博士在黑人的酒吧找到了久違的家的溫暖。你為自己的民族作出的奮斗,族人會回饋于你。只有本族人才能給你無與倫比的歸屬感。按理說此時電影應(yīng)當安排這樣的情節(jié)——博士興高采烈地登上舞臺,立即演奏起黑人的爵士音樂,以表明他獲得了自我認同感與種族認同感?稍诒酒,雪利博士鄭重地坐在那臺很像兒時母親教他音樂所用的舊鋼琴前,先以最精湛的技藝演奏了肖邦《冬風(fēng)練習(xí)曲》。
酒吧里寂靜無聲。黑人顧客們認真地聆聽著;蛟S高雅藝術(shù)真的能夠到達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
博士自小受到古典音樂的熏陶,平生最愛李斯特、肖邦等古典作曲家,敬仰白人鋼琴家魯賓斯坦。我們會說,文化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但現(xiàn)實是博士演奏古典作品阻力重重。這使我聯(lián)想到白人說唱歌手Eminem,他在進入黑人占據(jù)著的說唱音樂圈時同樣阻力重重。貝多芬的歡樂頌中唱到“四海皆兄弟”,我們在對待自己的文化時也不要排斥他人的參與,不要成為阻礙他人形成自我認同的高墻。
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使你獨一無二的“異”,另一部分是與你所處群體能產(chǎn)生共鳴的“同”。共同的部分會隨你所處的.群體發(fā)生改變,因為我們是社會動物,需要與集體有共同之處。雪利博士起初的處境,是“共同”部分的缺乏——白人因膚色將他隔離;他因嫌棄、無力等復(fù)雜的情感將自己與族人隔離。在他“共同”部分的認同改變之時,那部分獨特的“異”,就是他自小培養(yǎng)起的古典音樂修養(yǎng),自使至終作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至此我們可以弄清結(jié)尾博士在酒吧彈奏兩部分音樂的寓意了:肖邦代表了博士自我的堅守,而后的爵士象征他在溫情之旅中獲得的巨大力量。
《綠皮書》使用了詼諧的敘事手法,以溫情喜劇包裹苦澀的種族歧視內(nèi)核,具有積極的社會推動作用。聯(lián)系16年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我們可以看到奧斯卡正具有越來越強的政治傾向。
《綠皮書》觀后感7
剛開始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并沒有強烈想看的欲望,后面了解到是最近剛拿到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評分也挺高就買票去看了,我看完之后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跟那種好萊塢大片不同,看的時候痛快看完之后不會去思考里面的一些情節(jié),過了也就過了,所以說好的電影能帶給人成長,這部電影也是一樣的。還是按照慣例先打分吧!劇情3分,演員3分,制作2分,總分8分吧!下面來介紹一下劇情……
電影的背景發(fā)生在1962年的美國,那個時期的黑人平權(quán)運動還沒有取得成果,美國南部很多州種族歧視的現(xiàn)象還很嚴重,導(dǎo)致黑人的出行變得困難重重,于是“綠皮書”才應(yīng)運而生,一本給黑人旅行指示可以接待他們的飯店及旅館,只是里面的格調(diào)和品位就不敢恭維了。
電影的.開場發(fā)生在倫敦的一家酒吧,主角托尼(酒吧的保安隊長)在里面用武力解決了一起糾紛,然后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得知酒吧需要停業(yè)裝修,2個月后再繼續(xù)營業(yè),于是托尼就暫時失業(yè)了,因為他在倫敦混了好幾年,比較擅長處理人際關(guān)系,后面他在酒吧認識的一個老板幫他介紹了一個工作讓他去面試。
托尼一大早就來到面試處,面試他的是一名音樂家同時也是一名心理學(xué)博士(唐·謝利),見面后托尼才知道對方是黑人,因為要南下做全國巡演,需要一名司機兼經(jīng)理人幫他負責整個巡演的行程安排以及處理全程可能發(fā)生的異常情況,后面在一番討價還價中托尼被選中,謝利博士給了他一本綠皮書先熟悉下路線。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謝利博士一行四人從一個又一個的城市做著巡演,途中有發(fā)生一些矛盾和沖突,但都得到了妥善的解決,結(jié)局也很溫馨,正好是平安夜。
這次就不做太多劇透了,希望大家能認真的把它看完,不管是去電影院還是自己從網(wǎng)上下載。這部電影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思考,下面我就挑幾個能觸動我的情節(jié)來拓展下吧。
1、幸運石
最開始他們路過一個旅游小鎮(zhèn)托尼要下去買點東西,看到商店擺在外面的紀念石頭,正好有一塊綠色的石頭掉在地下,托尼撿了起來直接揣進口袋,被謝利博士的同伴看見并告訴了他。謝利博士是一個文化涵養(yǎng)都極高的音樂家,時刻保持著自律,認為即使沒有人看見托尼也不能這樣做,后面讓托尼花錢把這塊石頭買下來或者放回貨架上去,托尼覺得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和謝利起了爭執(zhí),后面因為謝利是他的老板沒辦法又把這塊石頭還了回去。
但后面幸運石一直在托尼身上,他們最后一站結(jié)束后開車回倫敦的時候謝利讓托尼把它放在車上保平安,影片快結(jié)束的時候這塊幸運石出現(xiàn)在了謝利博士的家中。這也意味著兩人的關(guān)系逐漸緩和,最終成為朋友,這塊石頭也是托尼最后送給謝利的。
2、觀念的改變
影片最開始,托尼的妻子請了兩名黑人到他家中修理冰箱,托尼回到家就把黑人喝過水的杯子丟進了垃圾桶里面,但是她的妻子又把杯子撿了出來清洗后繼續(xù)使用,說明托尼最開始也是種族歧視的。跟謝利在車里對話中他就是這樣的觀點,黑人都愛吃炸雞,那么你謝利就應(yīng)該要喜歡吃,你不吃就說明你不是黑人;你是黑人音樂家,那么你謝利就要認識那些黑人歌手唱的歌,你不認識就說明你不是黑人。
后面托尼因為看到謝利在臺上給那些白人貴族彈奏鋼琴的時候被深深的折服了,隨著慢慢的了解謝利博士以前的經(jīng)歷托尼的觀念開始朝好的方向轉(zhuǎn)變。受到不公的待遇也不動手打架了,給她妻子寫信的時候也不是像記流水賬一樣,都說明托尼的變化。
3、最后的選擇
時時刻刻維護自己尊嚴的謝利其實內(nèi)心深處需要托尼這樣的朋友,他從一開始對托尼存在偏見到后面幫助他寫信以及托尼打了警察不得已動用自己關(guān)系來解決問題,側(cè)面都說明慢慢的把托尼當成自己的朋友了。演出到最后一站的時候,把維護自己的尊嚴交給托尼去選擇,最后托尼選擇合同違約讓謝利拒絕出演,兩人一起離開。
這部電影改編于真實發(fā)生的事,劇情上還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地方。強烈推薦!
《綠皮書》觀后感8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是暴躁易怒,愛用拳頭解決事物的白人老哥,卻有著一個貧窮而溫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過人,富有天分的音樂家,坐擁金錢與名氣,卻一個人獨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紳士小哥。兩位看似不相關(guān)的人,一同前往那個白人至上的美國的南方。這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呢?這便是美國著名電影《綠皮書》所展現(xiàn)的故事。
《綠皮書》看似是一部喜劇,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其間所描寫關(guān)于種族歧視的片段更是數(shù)不勝。從片名就可以看出,綠皮書是當時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為當時南方許多地方都不歡迎并不對黑人開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闡述了種族歧視,從黑人音樂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間侍者去用友好的虛偽與氣象,他指了指門外林地中的臨時廁所,用餐時無人愿坐在他身邊而且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雞,(當時白人認為黑人只能吃炸雞),在他在一大群虛偽的'上流人中的吃著低下的食物,這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人種歧視,將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觀的向觀眾展現(xiàn)出來。
《綠皮書》這部電影雖然是關(guān)于種族歧視的電影,但一點兒也沒有暴力情節(jié),不像曾經(jīng)關(guān)于種族歧視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樣,《綠皮書》是利用人性的虛偽將種族歧視完美的展出,這樣卻更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此外《綠皮書》中有一句臺詞讓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獨的,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是啊,有時候我們就應(yīng)該勇敢的第一步,因為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會感受到歡樂與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從一開始對黑人生來的厭惡,甚至將黑人用過的杯子直接扔進垃圾桶到開始主動的幫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讓黑人小哥幫他寫信再到與黑人小哥成為好友并邀請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誼沖破了階級、沖破了種族、沖破了一切。
其實,上帝造出這么多膚色就是為了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讓種族之內(nèi)相互攻擊欺凌,所以請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絕種族歧視,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以前聽過一句話“每個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總會有那么多女孩在對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獨。沒有一個人是天生高貴,也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卑賤;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合群,也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孤獨。孤獨,其實只是自卑的一個最高的境界罷了。綠皮書里有一個人,似乎是認定了自己是孤獨的人,一個天生應(yīng)該孤獨的人“我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將自己劃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卻又不配是男人。一個人,是要自卑到了一個什么程度,才能將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個孤獨圈子里生存,更何況是一個天才。
唐·雪利,一個近乎音樂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書》,本已感嘆于傅聰?shù)牧钊梭@嘆的音樂天賦,接近夸張的領(lǐng)悟力,對音樂的極度敏感使傅聰可以在短于常人的時間里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據(jù)電影里對他的介紹,從3歲便開始演出,14個月內(nèi)到白宮表演2次,雙博士……同樣是學(xué)藝術(shù),雖然不是一個領(lǐng)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個人是一個在音樂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至少在1962年的美國,尤其是美國南部的致命問題——他是黑人。
在談這部電影之前,一個必要的功課便是了解背景。在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的近100年內(nèi),黑白兩色人種在美國,尤其是美國南部仍然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我是現(xiàn)代的黃種人,在沒有種族歧視的中國,不明白當時由膚色而引起的沖突,但大概和中國古時候的元朝時的分化無異。似乎是在這些社會,總是要有一種人天生被別人踩在腳底,而還有一些人這天生高高在上。電影里頭有一個片段,男主人公托尼,一個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為車子壞了,而只好將車子停在路邊修理。而他的老板雪利也下了車,一望無垠的田野里盡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著他們,他們也望著他。一個帶著探究,為何一名黑人可以讓白人為其服務(wù);一個帶著心酸,明明是同類,為何命運殊途。其實那些黑人只不過代表了當時美國的絕大部分的黑人罷了,也許若不是獨特的天賦,他也許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員。我莫名想起一句和這部電影無關(guān)的話: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當你凝視別人的心時,別人也在凝視你的心。
【《綠皮書》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綠皮書》觀后感06-04
綠皮書觀后感10-06
綠皮書觀后感11-03
《綠皮書》觀后感06-12
《綠皮書》觀后感【熱】11-28
《綠皮書》觀后感【推薦】01-14
【推薦】《綠皮書》觀后感12-01
【薦】《綠皮書》觀后感12-03
《綠皮書》觀后感【精】11-30
(優(yōu))《綠皮書》觀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