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小寒的諺語及習俗

    時間:2022-10-07 01:03:58 諺語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小寒的諺語及習俗

      諺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yàn yǔ,是指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諺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關于小寒的諺語及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關于小寒的諺語及習俗

      小寒諺語:

      1、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2、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3、臘月三場白,家家都有麥。

      4、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5、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6、臘月三場霧,河底踏成路。

      7、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8、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9、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還接。

      10、草木灰,單積攢,上地壯棵又增產。

      11、牛喂三九,馬喂三伏。

      12、薯菜窖,牲口棚,堵封嚴密來防凍。

      13、數九寒天雞下蛋,雞舍保溫是關鍵。

      14、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15、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16、小寒節(jié),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17、避免畜啃青,認真訂獎懲。

      18、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閑舊習慣。

      19、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20、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21、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22、干灰喂,增一倍。

      23、臘月栽桑桑不知。

      24、臘七臘八,凍死旱鴨。

      25、臘月三白,適宜麥菜。

      26、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27、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28、九里的雪,硬似鐵。

      29、麥苗被啃,產量受損。

      30、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31、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節(jié)氣習俗:

      氣候觀測資料表明,我國大部地區(qū)從“小寒”到“大寒”節(jié)氣這一時段的氣溫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及“街上走走,金錢丟手”等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時節(jié)的寒冷。由于氣溫很低,小麥、果樹、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凍寒。

      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這是因為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于小寒節(jié)氣之后的大寒,處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成為大寒。

      冬至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那為什么最冷的節(jié)氣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我們知道,一個地方氣溫的高低與太陽光的直射、斜射有關。太陽光直射時,地面上接受的光熱多,斜射時,地面接受的光熱就要少,這是主要原因;其次,斜射時,光線通過空氣層的路程要比直射時長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熱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熱也就少了。冬天,對于北半球,太陽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氣都比較冷。太陽斜射最嚴重的一天是冬至,這樣說來,冬至應該最冷?其實不然,最低氣溫卻是出現在冬至后一個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間。這是因為,冬至過后,太陽光的直射點雖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時間內,直射點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國大部地區(qū)白天的熱量收入還是頂不住夜間向外放熱的散失,所以溫度就會繼續(xù)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熱量趨于相等為止。這類似于一天中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點左右的原因。至于小寒和大寒節(jié)氣哪個更冷?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歷史資料統計表明:不同地點、不同年份情況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北方大寒節(jié)氣的平均最低氣溫要低于小寒節(jié)氣的平均最低氣溫;南方則反之。

      按古代歷書記載,小寒節(jié)氣的物候特征為“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始鴝”。小寒天寒地凍,陽氣萌動,候鳥大雁順陽氣而活動,此時出現北飛跡象;喜鵲是感陽氣萌動而筑巢的留鳥,小寒開始筑巢穴,并將巢門南開,以躲避北方寒風侵襲;雉,俗稱山雞,也感陽氣而發(fā)聲,小寒時節(jié)開始鳴叫。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開始本節(jié)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

      小寒天氣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產農事、生活習俗。農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地里已沒活,都要進行歇冬,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等工作。過去,牛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勞力,需特別養(yǎng)護。小寒天氣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間多在牛棚馬廄燒火取暖。小牲畜御寒更加謹慎——單獨鋪上草墊,掛起草簾擋風。講究的人家會用溫水飲牲畜,盡量減少牲畜的體能消耗,預防疾病,并且在飲水中加入少許鹽,補充冷天牲畜體內鹽分的流失,增強牲畜的免疫力。平日我們到見牲畜舔墻根、喝臟水的現象,就是牲畜缺鹽,以舔舐墻根泥土中鹽堿、或從臟水中攝取鹽分的表現。南方地區(qū)小寒節(jié)氣需要做好油菜清溝、小麥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強冷空氣,則在地里灑草木灰、作物秸稈或蓋糞等幫助作物度過最冷時節(jié)。根據多年農事經驗,人們往往會以小寒氣候推測來年的氣候變化,早早做好農事計劃,如山東地區(qū)就有“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云霧天,來春定是干旱年”的俗語。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xù)為春節(jié)作準備。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yǎng)身體的做法。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進入小寒節(jié)氣,也已進入數九寒天,飲食以冬季進補為主。冬季干冷的時候,醫(yī)學專家提醒人們注意冬日養(yǎng)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養(yǎng)腎防寒”: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民諺也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足見冬日養(yǎng)生進補的重要性。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但不要千篇一律,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順其自然為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為主。

      當然,民諺也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日養(yǎng)生最為重要的還是加強身體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專家們提倡,要根據各自的身體情況適當進行一些體育活動,特別是在陽光出來時鍛煉為佳。強身健體,增強御寒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養(yǎng)生途徑。

      南京、廣東的小寒風俗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jié),也是老中醫(y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jié)前后。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jié)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huán),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小寒的諺語及習俗】相關文章:

    關于小寒的諺語10-06

    24節(jié)氣小寒諺語10-06

    小寒祝福短信07-14

    小寒問候短信11-06

    小寒的祝福句子02-23

    小寒節(jié)氣句子03-13

    小寒吃什么10-05

    小寒優(yōu)秀教案07-29

    小寒的祝福短信07-14

    小寒的祝福語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