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教育演講稿錦集6篇
演講稿特別注重結(jié)構(gòu)清楚,層次簡明。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shù)难葜v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演講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教育就是習慣》。
江蘇省原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研究員曾撰文指出:當下的教育,對學生現(xiàn)范的要求提得過早。所謂過早,是指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時候,就用條條框框限制學生。教育部課改專家劉堅教授也認為:如果在學生剛進入學校的時候,我們在教育教學上就強調(diào)這樣、那樣的習慣,試想當學生對面新知識的時候,還會有多大的把握進行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很顯然,兩位教授在小學生“習慣培養(yǎng)”方面是持穩(wěn)重、謹慎態(tài)度的。那么小學教育到底該不該、要不要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下面一組鏡頭。
一個人去應征工作,隨手將走廊上的紙屑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被路過的面試官看到,因此他得到了這份工作。原來獲得賞識很簡單,養(yǎng)成好習慣就行了。
有個牧場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讓孩子如此辛苦,農(nóng)作物一定會長得很好的!蹦翀鲋魅嘶卮鹫f:“我不是在培養(yǎng)農(nóng)作物,我是在培養(yǎng)我的孩子。”原來培養(yǎng)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頭,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就行了。
在電視畫面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國外的孩子,在客人到家里來做客時,會像大人似的充滿自尊、自信,他們懂文明、講禮貌。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有客人來訪時,一些孩子見了生人不是畏畏縮縮、扭扭捏捏藏在大人的身后,就是在客人面前亂折騰胡鬧,任意打斷大人間的交流,不講文明禮貌,有時弄得父母很是難堪。其實,這一切都緣自做父母的從小忽視培養(yǎng)孩子自尊、自信、自重和人際交換能力的良好習慣所致。
1988年,世界75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所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答到:“是在幼兒園!薄霸谟變簣@學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東西要放整齊,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飯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痹瓉,基本的倫理道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需要從小養(yǎng)成的。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的增值,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绷己玫膶W習習慣的形成,對于學生日后乃至整個一生的學習、工作都能時時地、悄悄地發(fā)生積極的影響。上述系列鏡頭便是最好的佐證。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不能靠自己來完成,需要教師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特點科學施教來逐步形成和完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保證。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勿庸置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簡直是一句空洞無力的口號。
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币馑季褪切r候形成的良好習慣和天生一樣牢固。確實,兒童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guān)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性格的收獲;播上性格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身受其累!敝逃胰~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比~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正如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的那樣:“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其實,教育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習慣的培養(yǎng)也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難,最主要的就是掌握習慣的培養(yǎng)原則。
傳統(tǒng)教育特別注重標準化和規(guī)范性。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有專家學者提出小學教育更應著眼于“大智慧”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這一觀點的正確性毋庸置疑。但由于理解的偏差,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由此就可對學生學習上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放松要求,甚至可以完全放棄。眾所周知,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標準和規(guī)范的社會,標準和規(guī)范是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之一,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首先必須具有強烈的規(guī)則意識。教育要規(guī)范,“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規(guī)范”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而“規(guī)范”也有力地促進了現(xiàn)代各學科在國際間的交流與發(fā)展。小學教育培養(yǎng)“大智慧”與加強小規(guī)范”并不矛盾。我想沒有人會說:對小學生學習規(guī)范嚴格要求就會降低學生的智慧,而對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范放松了就會提高學生的智慧。恰恰相反,“大智慧”和“小規(guī)范”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耙(guī)范”意識強的人做事細致有序、思維嚴密周全,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比“規(guī)范”意識淡薄的人更能取得成功。如果教育教學中能做到“大智慧”和“小規(guī)范”并舉,豈不兩全其美?此時,對規(guī)范的尊重,才既是對人性的尊重,又是對創(chuàng)新的尊重。
傳統(tǒng)的不一定都是糟粕,流行的也未必全是精華。傳統(tǒng)是繼承的基礎(chǔ),承前方能啟后,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亦是如此!疤岣哒J識是必要的,轉(zhuǎn)變觀念似乎言重了,現(xiàn)在,是我們尋求東方和西方教育理念之間的中間地帶,保持科學平衡,取得辯證統(tǒng)一的時候了(我國著名教育家張奠宙語)!闭n改專家、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斯苗兒于《課堂常規(guī)——在自由與限制中把握分寸》一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要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作為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貫穿滲透于學習活動之中,貫穿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正如我國當代教育家李希貴所言:教育的根本說到家就是培養(yǎng)習慣。
我的演講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教育演講稿 篇2
美的語言,才是愛的教育。雖然我在幼兒教育這一行業(yè)僅僅工作不到兩年,可是我已深刻領(lǐng)悟這句話的含義。
開學時班里來了一個小姑娘,怯怯的不愛講話,不會自己搬凳子坐不會自己找座位不會寫字。我每天都要教她自己做事情,可收效甚微。終于有一天我著急了,在她點名不喊“到”時沖她說:“你怎么回事啊,你不會講話嗎!真是的!
我說完就忘記了,沒想到第二天在點名之前她就趴在桌子上哭,怎么也停不下來,終于我搞明白了,原來她怕我再說她啊!昨天我說的話很快就忘記,可是孩子卻記得,她認為我不喜歡她了,也很害怕我訓她,這才對我抵觸膽怯。
我很后悔對她那樣講,她剛來本就對新環(huán)境陌生,我為什么不鼓勵她還訓她呢?幸好事情還可以補救,我輕輕的對她說:“昨天是老師不對,老師道歉好嗎?”她點點頭,“那我們來一次點名好嗎,跟老師一起喊到好嗎”終于在我的鼓勵下她喊出了“到”,我很高興的表揚了她,看到她挺直身體變得自信的笑臉,我也明白了,給予孩子最美的語言,才能收獲孩子的愛。
記得《窗邊的小豆豆》里面的一個小故事,里面的高橋同學永遠不會長高,小林校長努力的'消除他因身體殘廢而產(chǎn)生的自卑心理,而女教師給孩子講了一個有關(guān)尾巴的故事,并開玩笑的對高橋同學說:“恐怕你有尾巴吧”,校長很生氣,認為這個問題會讓身體有殘疾的孩子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這個可親可敬的校長連說一句話都在為孩子著想,那我們呢?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是否都為孩子著想了呢?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是否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激勵孩子呢?我們是否時時刻刻銘記用最美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呢?
教育演講稿 篇3
各位領(lǐng)導、老師們:
人要會做夢。優(yōu)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著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jié)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
各位老師,這是朱永新《新教育之夢》一書中的一段話。是啊,人生本來就如夢。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yè),就注定了我們的人生是“教師人生”。
“教師人生”要求教師不再把教育僅僅作為一門職業(yè)、一個手段、一項工作、一件事情來看待、來處理,而是當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來對待、來體驗、來充實、來完善。
“教師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靈動!敖處熑松毙枰袆印8袆幼约,感動學生,感動家長,感動社會,感動中國,感動未來。當然,“教師人生”還需要責任,需要體驗教育的快樂,感受教育的幸福。
此刻,我站在這里,站在“做學生喜愛、家長滿意教師”的演講臺上,我內(nèi)心誠惶誠恐,我不敢亮嗓高喊:我是學生喜愛、家長滿意的教師!我的耳旁縈繞著一串串的問號(?),你是一位學生喜愛的教師嗎?你是一位家長滿意的教師嗎?前日翻開王蒙主編的《吾愛吾師》一書,我的心一下子就緊縮了,手在不知不覺中顫抖。我有些害怕,與書中的這些教師比起來,我的差距實在太大了。為師者應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冰心先生回憶葉圣陶先生時,說他總是“謙和慈藹,淳樸熱情,一股純正誠懇之氣撲面而來”;著名作家汪曾祺之師沈從文對學生“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這一份笑容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發(fā)自對學生真誠的喜歡、對教育的全身心投入,也出自他們很高的學識與修養(yǎng)。正是有了這份真誠的笑容,學生們先“親其師”而后自然會“信其道”。
我,一個選擇“教師人生”的我,難道不應該在學生的回憶里留下一點什么?不應該在家長的口碑中樹立點什么?感謝學校這次演講,讓我重新認識了一下自己,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享受教育,我的教育理想。希望通過對自我和“眼中的我”認識的四點反思,來闡述我的享受之樂,理想之道。
做一個有習慣的教師
有人說,習慣成就人生;也有人說,習慣決定成敗。教師的習慣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師在教育場景中形成的一種相對固定、相對一致的教育行為方式。一個教師如何面對學生、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展開教學過程的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如何處理和同事的關(guān)系,都存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當這種行為方式延伸到各種新的教育情境中、延續(xù)到各種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一個學校組織大部分教師共有習慣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教師一種自在狀態(tài)的教育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進而成為一種教師文化。
教師的習慣有好壞之分、優(yōu)劣之別。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有的老師往往習慣于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談話或直接找學生家長;當學生的試卷上出錯的時候,有的老師習慣于要求學生將錯題訂正并再做幾遍;當拿到一本新教材新課文的時候,有的老師習慣于找課文中的知識點并照搬“教參”;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習慣于面無表情,習慣于不茍言笑,習慣于講講講練練練,習慣于僅僅關(guān)注結(jié)果而不顧過程,習慣于僅僅布置書面作業(yè);在家長會上,有的老師習慣于數(shù)落學生的缺點,習慣于只談學習成績,習慣于危言聳聽,習慣于要求家長給學生施壓;在處理與同事的關(guān)系上,有的老師習慣于單打獨斗,習慣于競爭,習慣于對同事橫挑鼻子豎挑眼;在處理與學生的關(guān)系上,有的老師習慣于批評,習慣于罰站;當一種教育改革來臨的時候,有的老師習慣于質(zhì)疑,習慣于墨守成規(guī),習慣于以不變應萬變;面對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師習慣于抱怨、傷感、憂愁,習慣于放棄心中的目標、追求、理想,習慣于遠離與逃避……毫無疑問,此等習慣是壞習慣。
有的教師習慣于欣賞與贊美學生,習慣于尊重與關(guān)懷學生,習慣于幫助與激勵學生;有的教師習慣于與同事相互理解與支持,習慣于與同事交流與合作,習慣于與同事研究與探究;有的教師習慣于拓展教材,習慣于引導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開展探究、體驗、交往、實踐等學習活動;有的教師習慣于多讀書、勤思考、善積累、重反思……這無疑是教師的好習慣。
教育演講稿 篇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講的話題是關(guān)于“自制力”的問題。美國是世界上綜合國力很強的國家之一,美國的法律健全規(guī)范,每位公民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自覺地遵照法律行事。
有一個美國留學生叫凱瑟琳。寒假里,凱瑟琳隨她的一個同學到河南老家過年,春節(jié)那天,同學家里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招待凱瑟琳,當同學的父親為她斟滿一杯酒讓她喝的時候,她卻只是禮貌地舉杯而滴酒不沾,同學問其原因,她說她的家鄉(xiāng)在美國西雅圖州,當?shù)氐姆梢?guī)定,公民年滿21歲才能飲酒,她才19歲,還不到飲酒的年齡。同學的家人勸她,這里是中國,不是美國,入鄉(xiāng)隨俗嘛,再說,沒有一個美國人會知道她曾在中國飲過酒。凱瑟琳卻說,自己雖然身在國外,但自己仍然是美國人,仍然應該遵守美國的法律。盡管酒的味道很香,但她始終克制自己沒有飲酒。這令同學的家人十分敬佩!
同學們,作為學生,我們學校有校紀,班上有班規(guī),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是很明確的,你能不能時刻克制自己遵守校記班規(guī)呢?出了校門,你還能不能像在學校里一樣見了老師問好,見了小同學主動幫助呢?還能不能像在學校一樣不隨地吐痰,不隨地扔紙屑呢?同學們,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讓你變得強而有力,一個有自制力的人,是最堅強的'人,是最不容易被打—倒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人,不管遇到多么大的挑戰(zhàn),他都能克服!
同學們,為了將來我們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能成為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人,讓我們像凱瑟琳和那個美國商人一樣,時刻克制自己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
教育演講稿 篇5
親愛的新教育同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jié)。
平時,在我的身邊,無論是精神世界中,還是現(xiàn)實生活里,都一直少不了一線教師的身影。教師節(jié)則更不例外。
教師節(jié),是社會各界對教師給予特別關(guān)注、特別尊重的一天。對于我們教師自己而言,這個節(jié)日,應該是在喜悅平靜中反思自省的一天。
新教育實驗,是以教師成長為起點的實驗,這些年來,一線教師在新教育實驗之中的飛速成長,已經(jīng)不再是神話,而是一個又一個在我們身邊涌現(xiàn)的佳話。
在我們的節(jié)日里,我們應該自。簽槭裁催有一些老師,也許還包括我們自己,并沒有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在教師這個職業(yè)之中,綻放出生命本身應該具有的光芒?
前些天,我剛剛參加過一次中國醫(yī)學人文大會。在這個會議上,我聆聽了許多醫(yī)學界的專家,對醫(yī)學中的人文精神展開討論。
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第四軍醫(yī)大學校長樊代明教授,就是醫(yī)學人文精神的傳播者。樊教授特別重視閱讀、寫作和講演,主張醫(yī)生應該通過閱讀吸收正能量,通過寫作儲存正能量,通過演講釋放和傳播正能量,他自己已經(jīng)出版90多本著作,大部分是個人專著,在國際上發(fā)表論文700余篇,為醫(yī)學同仁的157本寫過序言。
比如,中國癌癥基金會理事長、原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院長趙平先生,則更是以《人文精神是醫(yī)學之魂》發(fā)言直抒胸臆,講醫(yī)生應具備的醫(yī)德與人文主義情懷:“今之名醫(yī),需心存仁義,博覽群書,精通道義!彼麆倓傇诘诙䦟脟颐t(yī)盛典上獲得了“國之大醫(yī)”的殊榮。
那一天,我非常感慨。因為常常有人說,醫(yī)生治療身體,教師治療心靈。事實上,現(xiàn)代科學早就證實了身和心緊密相連。一個孱弱的身體很難擁有一副強大的精神,而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體能。所以,醫(yī)生和教師,其實都是針對人的職業(yè),是職業(yè)上的殊途同歸。
就像趙平先生提出的那樣,醫(yī)生要重視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生病。因為,盡管科學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世界上仍然有許多疾病是無法治愈的,如癌癥的治愈率只有不到40%。只有把人作為中心,而不是把病作為中心,才能真正地讓人性的光芒照耀這個世界,才能真正讓患者幸福安寧。
醫(yī)生是如此,教師更是如此。只有我們把人作為中心,而不是把分數(shù)、考試作為中心時,我們才會真正地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要,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每一位教師,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最好的教師,也就綻放出了自身最美麗的'光芒。
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讓教師呈現(xiàn)出我們期待的教育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法,讓每一個教師都能成為最好的教師呢?
對此,新教育實驗早就提出了“職業(yè)認同”和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專業(yè)交往的“三專發(fā)展”的模式。這兩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足夠的職業(yè)認同,不可能有真正深入的三專發(fā)展,因為內(nèi)在缺少足夠的動力,一個人,不可能走得很遠。與此同時,缺少真正的專業(yè)發(fā)展,再多的職業(yè)認同也只是浮在表面,無力在行動中落實。
在醫(yī)學人文大會上,我曾經(jīng)想過一個對我們教師來說很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為什么沒有學過醫(yī)學的人不可能拿起手術(shù)刀上手術(shù)臺,而沒有學過教育學的人可以毫不膽怯地走上講臺呢?這說明,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仍然很有漫長的道路。但是,一位真正的好教師,一定是在這條道路上長期修煉過的,一定是像仁醫(yī)那樣有著高明的專業(yè)水平的。
親愛的新教育同仁,在科學技術(shù)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人們的幸福并沒有隨之水漲船高,最大的問題就因為人更容易被物質(zhì)蒙蔽,而忽視了自己內(nèi)心的豐盈。我們希望,以教師的專業(yè)重振人文精神,就是希望能夠讓所有的科學技術(shù)都有著生命和人性的溫度,從而能夠真正服務于人,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以人為本的時代早已到來,用人性的光芒照亮我們教育的前路,用“三!钡姆椒ㄍ苿游覀儗I(yè)的精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無論我們保持怎樣的姿態(tài),最終都必將擁抱這個時代。
期待我們的新教育同仁和更多的一線老師,能夠更為主動、更為積極地調(diào)整自己,充盈自己,能夠真正以人文精神審視教育,審視自己的教學,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從而在教育生活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滿足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創(chuàng)造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演講稿 篇6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所以孩子的教育就顯得特別的重要,養(yǎng)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應掌握的教育藝術(shù),然后面對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我們的民眾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最近幾天,“最小背包客”江西上饒的4歲小女孩雯雯在網(wǎng)絡上“火”了,從雯雯的背后,我們能看到他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同樣,南京瑯琊路小學威尼斯水城分校40多們學生家長提出勸退一名熊孩子,我們看到的都是教育問題。因材施教,孩子的教育以家庭教育為圓心,以學校教育為半徑,家庭與學校教育共同畫出世界上最美的圓。
孩子的教育,從小開始,同時需要從心開始,現(xiàn)在的家長們都是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忽視孩子本身的喜好,在我們身邊,大多數(shù)父母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歐美的父母會特別教導小孩必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其中也包括說“NO”。但在我們很多家庭,如果反駁父母,面對的將是挨罵,或挨打,所以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做父母的也要一起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要成長。溝通,是父母與子女心靈交流的橋梁;關(guān)愛,是父母與子女共享溫情的殿堂;包容,是父母與子女和諧共進的引路牌。
被稱為“中國最小背包客”的雯雯,她從1歲零3個月開始,便跟著父母徒步旅行!澳_起泡也得繼續(xù),沒上過幼兒園,一年中有六七個月都在吃野菜、睡帳篷,每天差不多都要步行五六個小時,一天要走十多公里路……”面對這樣一份“教育成績單”,有家長會驚訝,這個虎爸虎媽真厲害,同樣,也有家長會心疼雯雯。4歲正是和小伙伴無憂無慮玩耍的年紀,可是父母卻帶她走了最艱苦的路,不可否定,這可以讓雯雯變得獨立,自主,可是她的童年是否缺少了些什么呢,父母有沒有反思這個問題,有沒有換位思考一下,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呢,有沒有忽視過孩子的想法?別忘了,教育孩子,從心開始。
現(xiàn)行的一句流行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累爬了多少孩子!焦慮壞了無數(shù)家長!日常加強孩子的三觀教育,讓他們順其自然的成長,是再好不過的教育方式。近日,南京浦口瑯琊路小學威尼斯水城分校門前聚集了眾多該校學生家長,稱他們的孩子都在三年級某班就讀,家長們提出了給自己孩子調(diào)換班級,或者要求班上一調(diào)皮“熊孩子”退學。而學校堅持不拋棄不放棄幫助“熊孩子”。學校的不拋棄,不放棄,是教育本身的內(nèi)在,其他的家長也應該想想,孩子那么小,思想并不成熟,不應該多給孩子些寬容嗎?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權(quán)利,但要針對特殊情況,采用一些不同的教育方式,從“熊孩子”的背后,我們需要看到孩子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他的,是否做到關(guān)愛,溝通,學校也應該加強與孩子父母的溝通,加強對孩子的引導,讓孩子更好的融入到集體中來,孩子的本性是天真,可愛的,只要家長和學校用愛心,用細心,用耐心,孩子的教育將會不成問題。
在看到網(wǎng)上這么多熱議的`時候,我們是否在思考,孩子的父母是否在思考?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換位思考,有時候,別拿孩子當孩子。應當樹立起基本的規(guī)矩意識,從小就要教會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尊重和敬畏。同樣,父母也需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個好“參謀”;理解孩子的行為,做個好“伙伴”;愛護孩子的身心,做個好“護理”。需要我們所有的家長,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要看到,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用陽光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具有陽光心靈的孩子。關(guān)愛,使孩子健康成長;尊重,讓孩子獨立自主;溝通,讓我和孩子成為朋友。教育孩子,并不復雜,只需從心開始,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會有愛相伴。
【教育演講稿】相關(guān)文章:
教育的演講稿07-17
教育演講稿06-10
教育演講稿06-13
教育的演講稿04-19
教育孩子的演講稿10-07
感恩教育演講稿10-06
感恩教育演講稿10-05
健康教育演講稿10-05
有關(guān)教育演講稿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