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 篇1
謝老師本著生本理念,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生為主體,課前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上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最后老師再小結。這一堂課有以下特點:
1、 教師的語言非常的`簡潔明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教學形式多變,教師注重學生的朗讀,除了個人讀、齊讀外還有教師范讀。
3、 課堂最精彩之處在于教師分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通過舉生活中的例子,“胖子和瘦子”的故事,由淺入深,循循善誘。
本課可改進之處:
1、 在理解重點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可配合學生的表演;或者用“既然……就……”“因為……所以……”的句式來引導學生理解
2、 背誦部分可以把課件做成填空形式讓學生背誦,更照顧中下生。
3、 本課結束時缺少深入的德育滲透,可以通過本課的學習告訴學生在我們生活中如何巧妙用語言來減少矛盾和爭執(zhí)等。
《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 篇2
聽了葉老師執(zhí)教的《楊氏之子》,受益非淺。我認為本堂課的教學體現(xiàn)出葉老師教學扎實,感受到課堂知識充實,情感受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這五實中又透露出“巧”:
一、課堂導入“巧”——未成曲調先有情
老師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并播放課文的誦讀,配上畫面。在課前,葉老師讓學生誦讀古詩,體會古文特點,這樣很輕巧地讓學生以舊知拉近古今語言的距離,在心理上順利地接受語言,讀課題讀得有節(jié)奏,并以課題入手,舉例子,我是葉家女,就稱“葉氏之女”然后由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姓什么,是“ 之子或之女”,學生答得其樂融融,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為繼續(xù)學習做了態(tài)度定勢。
二、 “巧”授學習方法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一個問題:怎么才能能讀懂它呢?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看插圖。而這些方法都利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在多媒體課件上,然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注釋”和“聯(lián)系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頻頻看大屏幕。感覺到這個方法是我們學習古詩總結出來的,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運用,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并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并且培養(yǎng)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而葉老師則是讓學生到多媒體的屏幕前,自己動手劃分朗讀的停頓和節(jié)奏,讓學生產(chǎn)生了主動探究的'念頭。于是老師采取范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品味。
三、悟主題“巧”
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葉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xiàn)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的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聰明的人用心說話,高明的老師用平實的語言牽引著學生的心思,這堂課足見葉老師的大智慧。
【《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相關文章: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1-29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范文06-01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范文05-30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推薦]08-09
小學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6-12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04-22
楊氏之子作文03-26
楊氏之子教案12-07
《楊氏之子》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