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15 18:37:12 教育反思 投訴 投稿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克與千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nèi)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依據(jù)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fā)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xiàn)給我們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zhì)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shù)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

      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shù)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diào)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shù)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xiàn)。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2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zhì)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zhì)量概念。但是教材呈現(xiàn)給我 們的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我們教師要吃透 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 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學 會了認識商品的質(zhì)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是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shù)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誘發(fā)學習的動機

      我在設計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拋棄了傳統(tǒng)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將教材知識與 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寓數(shù)學知識于學生課堂實踐的活動中。例如:在教學內(nèi)容引入時,我選擇了 “喝水”這個引子,學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嘗試,可當知道了講臺上放的一桶 水就相當于10千克水時,才明白原來10千克這么多!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激發(fā)學生投入到對知識的追求和探索中去,這樣學起來就很輕松了。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 去建構知識。學生 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我想這樣可以活躍死氣沉沉的課堂氣 氛,改變一下單調(diào)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的 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 中探索獲取新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學生 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shù)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 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稱 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 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 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diào)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 的體驗空間。在本節(jié)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shù)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 后,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 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jīng)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 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 自己身體親身經(jīng)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

      在本節(jié)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 還沒有說完活動規(guī)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 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 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 完成得更好。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3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zhì)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zhì)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zhì)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后,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臺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后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并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zhì)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質(zhì)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后,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并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4

      “克與千克的認識”是“數(shù)與代數(shù)”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jīng)驗,雖說這一知識在教材中初次呈現(xiàn),但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購買物品的時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識,另外,此年段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自學、應用、拓展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誘發(fā)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xiàn)給我們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zhì)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shù)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圖釘、大米、黃豆、橡皮、食鹽、牛奶、蘋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9種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種以上。通過一次性稱出5個蘋果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再逐一稱出5個蘋果的重量分別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計算比較,找到誤差等活動使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diào)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1角的硬幣、5角的硬幣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xiàn)。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5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由于沒有基礎,在課前,就讓父母陪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diào)查有關“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diào)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zhì)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較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我精心地進行了設計,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先通過出示一個大雪梨和一個小雪梨來比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較,引出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zhì)量。再讓學生出示課前準備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幣、水果、鉛球、圓片、兩袋鹽等,接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zhì)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zhì)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臺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快樂。

      不足之處: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興趣很高,但學生有時沒有等老師講完活動規(guī)則時就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6

      在學!扒髮嵄钡谋荣愔校覉(zhí)教了一節(jié)《克與千克》,聽了

      領導評課后,感覺到自己很茫然,對新教材的編排有些困惑,通過這一節(jié)課與參與新課程的教師共勉,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覺到教師不是鐵路警察,不是只管這個階段的知識教學,在質(zhì)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師應該有更廣博的知識結(jié)構,也許我們不需要全部都講給學生聽,但是我們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同時,我也感到,如果在課前能多查閱一些資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學錯誤的出現(xiàn)。

      2、自己正在實踐的是課改教材,這節(jié)課的備課過程讓我感到教材給與我們教師實踐的空間很廣泛,然而我卻感覺到自己越來越不會上課了。教研員老師特別強調(diào),現(xiàn)在備課如何才是一節(jié)好課,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看對學生是否產(chǎn)生了實效。我覺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得特別清楚,能不被學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只有根據(jù)自己學生的實際備出來的才是一節(jié)好課。教師怎樣才能了解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想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還是挺不容易的。

      3、這節(jié)課的目的就是要給予學生有關“克和千克”的準確認識,可是在授課是我沒有通過實際的工具測量給學生這個準確地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地方。今后再授課時,教師要準備一架天平、一臺秤,通過教師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克和千克”。學生手里至少有一個彈簧秤,在測量一千克時,讓學生通過測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體,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質(zhì)量與物體的體積沒有關系。然后可以再讓學生顧及“一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時”準備大小不同的蘋果,讓學生對于“克與千克”和“物體的質(zhì)量”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

      4、對于這類需要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課程內(nèi)容,教師平時一定要對學生操作學具時的基本要求貫徹始終,否則,學生在不該操作的時候玩學具,不僅學具不能幫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

      5、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guī)范,不能過于隨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幾何課程時,教師在備課時,我認為像自己這樣的年輕教師一定要仔細考慮自己的每句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概念和清楚的表達。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7

      二年級學生由于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認識《克與千克》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從以下組織教學活動:

      1、 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生活經(jīng)驗、積累新的生活經(jīng)驗。

      克與千克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質(zhì)量單位,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這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學生并不會認真地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進一步激活,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zhì)量,還讓學生實地去菜市場買500g菜,去水果市場買500g水果等,并逐步會計算價錢。這樣將數(shù)學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時,實現(xiàn)“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實踐中”的數(shù)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也能夠較為靈活地解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

      2、 通過有效的體驗活動,建立1克與1千克質(zhì)量觀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這個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準備的1千克的鹽(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針、2分硬幣等均可)。由于準備的實物比較多樣,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直觀感受,積累了比較充分的生活經(jīng)驗。由于學生將親手感受過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質(zhì)量留給他們的直觀印象作為一個標準,因此,學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質(zhì)量單位的問題上判斷比較準確。

      3、 教師應在在《克與千克》的學習中讓感受數(shù)學語言的嚴謹性。

      在教學填寫單位名稱的練習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的問題時,教師注意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語言的嚴謹性,說明為什么一定要強調(diào)“合適”。因為1包瓜子的質(zhì)量其實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單位來表示的,但是因為1包瓜子的質(zhì)量比較輕,所以用克作為單位來表示是更加合適的。

      整體來說,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但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購買已知500g物品的單價數(shù)學問題仍然是有困難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8

      教學“克與千克”這個內(nèi)容。在學習時,學生由于沒有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nèi)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

      “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zhì)量概念,盡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通過出示一個大蘋果和一個小蘋果的比較,又用大蘋果和一包薯片比較,引出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zhì)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自己準備好1千克的物品,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還在小組內(nèi)互相說說自己所帶物品的重量。事實勝于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2、樂中學,學中思。

      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些物品,例如:花生米、圓片、鹽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可與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臺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培養(yǎng)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9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伺c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zhì)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zhì)量單位,而質(zhì)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jīng)驗。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

      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同學們觀察購買的物品,從而引入質(zhì)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2分硬幣和5粒黃豆,和重約1千克的鹽,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zhì)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0

      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diào)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diào)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zhì)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后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zhì)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zhì)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臺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臺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1

      "克與千克”是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在學習時,學生由于沒有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nèi)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

      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zhì)量概念,盡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zhì)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體驗成功的喜悅。

      2、樂中學,學中思。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zhì)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于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3、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準確、樸實、有效”。

      簡單明了的由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jīng)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zhì)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zhì)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zhì)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聽說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

      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么樣?

      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么樣?

     。▽W生活動)

      師采訪冠軍:你為什么要選“XX”,不選“XXX”呢?

      師:“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zhì)量的單位?

      師小結(jié):“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zhì)量單位是什么嗎?

      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匯報。

      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diào)查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奈锲返馁|(zhì)量現(xiàn)在交流一下好嗎?

      師小結(jié):同學們說了那么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2.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ǘ嗝襟w課件出示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

     。ń榻B天平的組成、用法)

      3.認識“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蝸!

      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只蝸牛的體重?

      (學生興趣高漲)

      師:那我們應該選擇什么秤來稱呢?

      師:那我們一起來稱一稱這只蝸牛的體重。

     。ㄊ痉恫僮鳎

      師:我們來看游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師:以蝸牛為標準,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嗎?

      師:我們分小組來稱一稱看誰估量的最準。

     。ㄐ〗M活動)

      師:每個同學拿一個2分的硬幣掂一掂試一試,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說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師:同學們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稱一稱,好不好?

      聽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物品的質(zhì)量,然后再用天平稱出物品的質(zhì)量。

      (2)稱好的物品的質(zhì)量用近似數(shù)表示就可以。

      師:剛才有的學生想知道我們的數(shù)學書有多重,用標尺上的刻度不夠,我們還有個辦法用法碼來稱。

      說明:游標撥回刻度0,在右盤放入砝碼,直至天平平衡。

      將砝碼和標尺上的質(zhì)量加起來就是數(shù)學書的質(zhì)量。

      師(拿出一袋鹽):誰來估量一下一袋鹽的質(zhì)量?

      師:我們來一起看一看質(zhì)量標注,一袋鹽500克,那兩袋呢?

     。ò鍟1000克)

      5.認識"千克"

      師:如果再重一點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還合適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家里常用的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稱的用法?

      我們分小組從你的材料袋里稱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我們稱出了分別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師:雖然體積不一樣,但質(zhì)量是相同的。

      師:同組同學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師:你能估計一下你的凳子、書包有多重嗎?

      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并匯報。

      6.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才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誰重?

      (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zhì)量。

      師:也就是說 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說1000個1克是1千克。

      三、應用拓展

      1.認識常用的臺秤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彈簧秤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臺秤,你能讀出臺秤上的數(shù)據(jù)嗎?

      2.認識健康秤

      師:誰能說出他們的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課后小結(jié):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diào)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zhì)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本節(jié)課重點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nèi)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3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shù)學”和“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干、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zhì)量單位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關系。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數(shù)學知識,而是我們?yōu)閷W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shù)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并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4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zhì)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nèi)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zhì)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zhì)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zhì)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zhì)量。把我們的數(shù)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zhì)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diào)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jié)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臺秤的知識經(jīng)驗,課前就布置學生在家搜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臺秤,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臺秤怎么稱物品的重量?接著讓學生認識臺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說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說有5個,有的說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發(fā)現(xiàn)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shù)是不同的。然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里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睂W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shù)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營養(yǎng)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說。我于是話鋒一轉(zhuǎn):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臺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后,學生展示匯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在這節(jié)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shù)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xiàn)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shù)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jīng)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nèi)容進行了適當?shù)膭h減和增加,讓學生經(jīng)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tài);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jīng)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yǎng),并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diào)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復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并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范文04-13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09-23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10-30

    千克,克,噸的教學反思01-12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3-31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5-20

    《克、千克的認識》數(shù)學教學反思03-24

    《克、千克、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3-05

    認識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2-23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