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答謝中書書翻譯
答謝中書書翻譯參考(一):
山與河的秀麗,自古以來是人們共同談賞的。那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一天早晨,薄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dāng)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那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阿!自從謝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謝中書書翻譯參考(二):
山、水秀麗的景色,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談?wù)。山,高聳入云;水,清澈見底。兩岸石壁直立,五顏六色,交相輝映。綠樹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霧將散未散時,靈猿麗鳥啼鳴;夕陽西下,潛游在水中的魚兒歡快地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但從謝靈運后,就沒有人能欣賞到這般秀麗的景色中了。
答謝中書書翻譯參考(三):
山川景色的秀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那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阿。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翻譯參考(四):
山川景色的秀麗,自古以來人們都欣賞。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那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阿。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原文: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注釋:
1、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完美世界。
2、亂:此起彼伏。
3、與(yù):參與,那里指欣賞。
4、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5、歇:消散。
6、美:美景
7、四時:四季。
8、翠竹:翠綠的竹林
9、自:從。
10、是:這(是)。
11、山川之美之:的。
12、競躍:競相跳躍
13、未:沒有。
14、五色交輝:那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15、共:都
16、將:將要。
17、奇:指奇山異水。
18、山川:山河
19、實:確實,的確。
20、俱:都
21、者:……的人了。
22、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xué)家。
23、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那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鱗指代魚)
24、青林:青蔥的林木
25、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此刻河南太康)人。
古今異義
1、四時俱備(時古義:季節(jié)今義:時間)
(備古義:具備今義:準(zhǔn)備、具備)
2、夕日欲頹(頹古義:墜落今義:消沉,委靡)
3、曉霧將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曉古義:清晨今義:明白)
4、古來共談(談古義:稱贊今義:談?wù)?
一詞多義
書: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謝答中書“書”:書信。
與: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那里指欣賞;
念無與為樂者:和。
古文答謝中書書賞析一: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寄給謝中書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jié)構(gòu)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這篇小品文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可從以下幾方面細(xì)細(xì)品味。
一、古人比肩,知己相伴
陶弘景酷愛山水之美,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藥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學(xué)等方面,都有必須貢獻。如他以前制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yī)學(xué)上。他總結(jié)了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問世后幾百年間藥物知識的發(fā)展,編了《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在本草學(xué)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文學(xué)成就卓越,著有《陶隱居記》。他追求高雅的情懷,具有安貧樂道的品質(zhì),內(nèi)心渴望與古代的林泉高士想比肩,因此在文章中寫到:自康樂以后,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在自己內(nèi)心與謝靈運相比較。
同時為了把自己所賞江南之美,娛情山水之樂一吐為快,于是給好友謝中書一同欣賞,于是把眼中所見、心中所想付諸筆端,一字一句娓娓道來,寫于信箋中,寄給遠(yuǎn)方的好友,也能夠說是自己的知己,證明自己的志向所在,同娛同樂,同喜同歡。與知己暢談,與朋友共同分享自然之美。
二、寄情山水,情真意切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因此而隱居茅山,他自號為華陽隱居,他隱居于山水之間,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在自然山水的熏陶下寫文章,練書法,畫山水畫,研究丹藥,自娛自樂,自得其樂,并樂在其中。這樣從中求得心靈的安慰,實現(xiàn)自我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陶弘景放棄俗世的逐名逐利,把自己的一腔熱情寄托于山水之間,欣賞體會自然之美,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付諸筆端,一吐為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真意切。
三、駢散結(jié)合,凝練靈動
文章以四言句子為主,長句為輔。既有駢句的整齊,又有散句的靈動?傮w來看,言簡意賅,語言凝練,結(jié)構(gòu)靈動。同時,短短的六十八字里,有山有水,有鳥有魚,有青林翠竹,有夕陽西下的沉靜,有春夏秋冬的變化。
有色彩的搭配,有明暗的變化,有高峰入云的立意高遠(yuǎn),有自然之水的涓涓流淌,有青林翠竹的生機勃勃,有猿鳥游魚的喧囂活躍,有充滿夢幻之美的薄霧繚繞。里面的資料可謂包羅萬象,容納萬語千言,讀來眼前會聯(lián)想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多彩多姿的畫面,給予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在這篇優(yōu)雅精致的小品文中,調(diào)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用真情寫作,真正打動讀者的心靈。它有其獨特的文學(xué)價值和精神追求,我們唯有感受體會文章的獨特魅力,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
古文答謝中書書賞析二: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dāng)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述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fēng)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yuǎn)、高遠(yuǎn)的視角極目遠(yuǎn)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對動景的描述。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給人以聽覺的享受,結(jié)合視覺和聽覺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透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chǎn)生完整、統(tǒng)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是欲界之仙都”,那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阿!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透過高低、遠(yuǎn)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結(jié)尾的話外之音: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欣賞景色的妙處了,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樂趣并深感自豪,期望與謝靈運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達了作者沉醉與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能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自豪之感。
古文答謝中書書賞析三: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jié)構(gòu)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yuǎn);之后的“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于耳;形態(tài)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后呼應(yīng),上下貫通。就是最后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tǒng)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dāng),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jié)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十分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證明自己之所好,并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多么用心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觸,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dāng)高的美學(xué)價值的文學(xué)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鑒賞好處。
佳句賞評: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作者選取了兩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疊翠、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這是一天最美的開始。山,陽光相擁,霧,緊緊依偎。漫步崎嶇的山間小路,看舒緩的溪水流淌,品輕巧的小鳥婉鳴,聽通靈的猿猴長嘯,樂趣無限。山是質(zhì)樸的、獨特的,水是自然的、靈動的。多么清凈的山水阿!一如梵音自天際間飄來,頓時讓人耳聰目明,如悟禪機。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輝鋪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蕩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齊: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齊粼粼生輝;調(diào)皮的錦鱗,時而在水底覓食、嬉戲,時而跳出水面,攪動陣陣漣漪,圈圈蕩漾到遠(yuǎn)遠(yuǎn)的岸邊。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人間煙火。語言簡明、質(zhì)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2、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俊俏的山,直直聳立,有白云輕繞;俊美的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嬉戲。溪水兩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絕倫:綠樹、青草、翠竹、紅花、藍(lán)天、白云……四時不同、景色各異,五彩繽紛、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個性是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機盎然。這一句是概括描述,作者緊緊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點染,便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圖。
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tài)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贊美青山綠水的,個性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之后描述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最后,作者發(fā)出慨嘆:從謝靈運后,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夸張、擬人,有正面描述、側(cè)面描述……說不完無限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fēng)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詩中情感: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fēng)光,本身就構(gòu)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構(gòu)成文學(xué)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gòu)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fā)端,然后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fēng)物的客觀形態(tài),也是作者對山川風(fēng)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tài)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fā)現(xiàn)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fā)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歸隱林泉的高潔志趣。
漢魏時,極盛于漢代的辭賦,在形式和資料兩方面都逐漸產(chǎn)生變化,最后在南北朝時代構(gòu)成新的賦體——駢文。駢文注重形式整齊、藻飾華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體,成為這時期的代表文學(xué)。在這段時期,駢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都是傳誦千古的山水名篇,風(fēng)格雅淡,文字清麗,能夠和謝靈運、謝朓的山水詩比美。
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xué)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rèn)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于老莊哲學(xué)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yī)藥等都有必須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增收魏晉間名醫(y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chuàng)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xué)的發(fā)展有必須的影響(原書已佚,此刻敦煌發(fā)現(xiàn)殘本)其資料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陶隱居集》、《真誥》、《真靈位業(yè)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yǎng)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jǐn),來源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shù),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忙。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fā)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色彩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shù)日不散。先生學(xué)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于后:《學(xué)苑》一百卷,《孝經(jīng)》、《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nèi)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樸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并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歷》五卷,《續(xù)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shù)數(shù)》二卷,《風(fēng)雨水旱饑疫占要》一卷,《算術(shù)藝術(shù)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兇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藥諸法式節(jié)度》一卷,《本草經(jīng)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
,《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云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服氣導(dǎo)引》一卷,《人間卻災(zāi)患法》一卷。
另據(jù)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當(dāng)是其中的一部。是現(xiàn)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jīng)法》資料的醫(yī)學(xué)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jīng)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算是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的經(jīng)典巨著。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yǎng)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yī)術(shù);書法工于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
相關(guān)閱讀: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xué)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dāng)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謝中書書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答謝中書書教案02-17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07-21
答謝中書書教學(xué)設(shè)計11-15
答謝中書書課文反思01-06
答謝中書書教案15篇02-18
翻譯實習(xí)總結(jié)06-15
短文的原文及翻譯08-06
翻譯實習(xí)總結(jié)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