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時間:2022-10-24 15:55:56 文婷 學習心得 投訴 投稿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5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5篇)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通過學習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和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委員的一封信》,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今年星會議的主題是“如何進一步增強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對xx文化的認同感”。11月份董事長專門致信全體黨員委員,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推薦全體骨干觀看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內(nèi)省不疚”。為何臨近年終,董事長不談如何創(chuàng)利,如何加強管理;反而要談忠誠度,文化認同感,我認為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董事長在《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xx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我們自身。xx目前正處于高速發(fā)展期,在高速發(fā)展階段還存在一些與企業(yè)發(fā)展背道而馳的事情。如有對企業(yè)不忠誠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進取,有抵御不了誘惑。這些現(xiàn)象都需要我們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業(yè),把企業(yè)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的企業(y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想這才是我們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談一談自己對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

      通過對于丹教授《論語》心的講座的學習,使我感覺到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領導者。我們xx的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備強烈的事業(yè)心和堅強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等,都是強調(diào)領導者要注重個人道德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陶冶和完善。

      領導者要使員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業(yè)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覺地約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禮之事。三要“不驕”,在企業(yè)取得一定績效時,不沾沾自喜,千萬不可隨之驕傲起來,滿足于現(xiàn)狀。四要“寬眾”,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禮”。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無論是對直接公眾或是間接公眾都堅持恭敬、誠懇、有禮貌。

      修身是搞好企業(yè)是萬事之本,我們xx的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煉自己的經(jīng)營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上穩(wěn)操勝券,立于不敗之地。

      去年在普瑞會議上董事長提出了集團公司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為我們描繪了美好的藍圖,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難,亮劍爭贏,這就需要集xx骨干隊伍的精氣神,聚我們企業(yè)xx魂。正如我們常說的三流企業(yè)靠老板,二流企業(yè)靠制度,一流企業(yè)靠文化。xx要完成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必需要讓企業(yè)文化統(tǒng)領我們的心志,建設一只團結(jié)廉潔的骨干隊伍。

      接下來,我談一談為何要加強企業(yè)文化認同感。

      什么是企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業(yè)的精神、宗旨、核心價值觀、經(jīng)營理念、最高目標、行為規(guī)范、形象標識、產(chǎn)品品牌與立業(yè)使命等基本內(nèi)涵和功能,可以說企業(yè)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個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業(yè)家們從自身的實踐中體會到,創(chuàng)建企業(yè)文化是用心錘煉的過程,自醒自悟比學習借鑒還重要。

      所以,我們xx的每個員工,應該用企業(yè)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學企業(yè)文化,用企業(yè)文化,行企業(yè)文化。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做宣貫企業(yè)文化的排頭兵。而我們企業(yè)文化無論如何都要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讓企業(yè)文化落地。

      最后,我談一談自己對企業(yè)忠誠的理解。

      在企業(yè)里,什么是忠誠?我認為,在一個不斷追求發(fā)展的企業(yè)里,忠誠同樣也是品性、靈性和韌性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在企業(yè)里,忠誠是服從于企業(yè)的價值觀,以企業(yè)的發(fā)展為己任,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忠誠是出色的理解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須具備的手段;忠誠又是不隨波逐流、百折不撓的意志,是一種面對困難“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良好心態(tài)。一個員工,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幾方面的品質(zhì),才談得上“忠于職守、忠于使命”,才能為建設和發(fā)展企業(yè)發(fā)揮作用。否則,所謂“忠誠”只能是一句空話。

      如果努力去培養(yǎng)塑造自己的品性、靈性和韌性,提高自己的忠誠度,那么,不論你在哪個崗位上,都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色的業(yè)績,為企業(yè)作出貢獻。對企業(yè)來說,一個以優(yōu)秀的品性、靈性和韌性為企業(yè)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就是英雄,是一個忠誠的員工。

      因此我作為xx的一名員工要司其職,要忠誠xx,忠誠企業(yè)法人治理機構(gòu),忠誠xx全體員工,忠誠企業(yè)法人治理機構(gòu)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放心,忠誠xx全體員工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滿意。

      xx人對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以優(yōu)異的工作業(yè)績回報xx。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2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墩撜Z》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xiàn)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jīng)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論語》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墩撜Z》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里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在自省也!彼刮业男睦锞镁貌荒芷届o,,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diào)整自身的'修養(yǎng)。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里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yè),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yè)學好,所以嘗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fā)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庇行牡耐瑢W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獲更多的。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4

      《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即所謂萬事皆有定數(shù),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大人”可以解釋為長輩、長官、長者或也可以理解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點“敬畏”的常識。這種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對自己、對世界的清醒認識,始終保持一種謙虛求實的態(tài)度。阿q常說的一句話是:“老子先前比你闊得多了!蹦鞘菬o根據(jù)的妄自尊大。比較起來,手里有權(quán),口袋里有錢,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長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說得很是透徹:“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湯不以天下與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中!边@里的“不敢”,便是“敬畏”。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傳統(tǒng)上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關(guān)于學習的問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關(guān)于交友的問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關(guān)于胸懷的問題”。

      “學而時習之”中的“學”與《莊子·天下》篇“百家之學”的“學”相同!皩W”有作動詞用的“學習”,有作名詞用的“學說”等,這里應為后者,指思想主張,對社會、人生的總體認識。“時”不應解作“時!被颉鞍磿r”,而應解作“時代”,也可引申為社會!傲暋辈粦鳌皽亓暋敝v,而應作實踐、采用講。下面的兩句與之相應,第二句中的“有朋”其實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這樣,《論語》首章孔子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思想:如果我的學說被時代(或社會)所行用,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悅嗎?退一步說,如果時代沒采用,可有人能夠理解我的追求,贊同我的學說,或者從遠方來與我一同討論問題,不也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不但社會上沒人能采用,甚至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的學說,我也能夠坦然面對,不慍不惱,正確對待,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的這句話受到許多人的贊賞。他如此博學,還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精神十分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還要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對于提高我們邊檢人的業(yè)務水平和服務水平,都是有益的。在我看來,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yǎng)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同時,這句話也體現(xiàn)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加強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guān)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孔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為思考,思維;“罔”讀wǎng,意思為迷惑,昏而無得;“殆”讀dài,意思為沒有信心。這一句話的意思為: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說明了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jié)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有句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眲e說半部論語了,就單單幾則論語就告訴了我做人與學習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里面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話說某一天,子路來孔子家學習,穿著非常華麗的衣服,慢慢的.走了進來,孔子讓他換一件衣服,子路聽到后連忙回家,換了一件非常樸素的衣服回來了。卻還是原來的樣子?鬃泳蛯λf:“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班里數(shù)學測試,成績出來后,我有一道題不懂,就去問老師。老師講過后,問我明白沒有,雖然我沒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說,怕老師說我笨,結(jié)果下一次考試又沒有答對,去掉了8分。

      《論語》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弊迂曊f:“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yōu)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yōu)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在現(xiàn)今社會中,由于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做人乃至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的道德體驗。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边@是《論語》的精華之一,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是說朋友的重要,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有一種說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又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論語中,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我感觸較深的首先是: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引導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其次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這樣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寬容,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guān)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第三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yǎng)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淡定,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nèi)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么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是“天命”。不見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痹谶@里說了“知命、知禮、知言”三個境界。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于丹認為,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理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論語》中那些充滿了溫暖的、新鮮的、樸素的小故事告訴我們,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說,讓自己修煉好,是對社會、家、國負責的第一前提,而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態(tài),而是一種樂觀、光明的態(tài)度。一切從修身養(yǎng)性開始,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去把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有一顆讓自己快樂的心,讓自己成為一縷陽光,去照亮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這不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它同樣適用于當今社會,同樣是我們?nèi)烁竦拇髿g樂所在。因為他人的歡樂,世界的歡樂與我們自己修身養(yǎng)性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這大概就是《論語》給我們最大的借鑒和經(jīng)驗所得。

      結(jié)合實際學習《論語》感到最大的收獲還在于凈化了心靈、調(diào)整了心態(tài),盡管我們在一些事情的境遇中可能會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事實”的顛倒,但仍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只要你靜心去體會,過程比結(jié)果更能讓人感悟真諦。遇事不要過分計較,又要寬以待人,坦然淡定的處世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中的陽光和雨露,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諸多真誠的回報與快樂!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9

      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就聽說過《論語》這本書,但卻沒有真正地去看過。當時,在我的想象中:《論語》這本書和其他的書沒什么兩樣的,當我現(xiàn)在真正地讀完《論語》后,才覺得二、三年級時我那幼稚的想象是大錯特錯!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是我讀完《論語》后,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照著做,借鑒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這是這句話的意思。在我們?nèi)粘I钪校刻於紩佑|各行各業(yè)的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還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個人有個人的優(yōu)點。只有向別人的優(yōu)點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缺點,這樣,自己才會變得更加優(yōu)秀。

      其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句也是出自《論語》的話,和上一句意思大概相同。這一句話告訴我們:聰明而又好學習,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肯定有許多方面不如別人,那么我們要不恥下問,將自己更加完美些。我記得偉人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笔前,只有做到不恥下問,那么,我們不是離完美更加近些了嗎?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huán)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么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于丹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說人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三種壞朋友呢?友便辟,就是性情特別暴躁的。遇事不能冷靜理性地幫你分析判斷。友善柔,就是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在你需要選擇時,他的優(yōu)柔讓你失去機會。友便佞,就是心懷鬼胎的朋友。不走正道,阿諛諂媚之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從自身修養(yǎng)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于丹以為,人與人之間不是越親密越好,要保持合適的距離,不管是上下級,朋友間,父母和子女間,皆如此。凡事“過尤不及”。子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币馑际钦f:“對待君主勸諫過多,就會遭到侮辱;對待朋友規(guī)勸過分,就會被疏遠。”還說,帶刺的豪豬就是多次在靠近和遠離之間試探出一個最佳距離,既可以彼此獲得溫暖,又可以不傷害對方。人,亦如此。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論語》是孔弟及后人記述孔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它記述了孔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墩撜Z》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guān)于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孔夫子的那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依然歷歷在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墩撜Z》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我們在平時學習中,不但要努力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通過學習《論語》后,使用明白了在科學技術(shù)日新月異、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jīng)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本書分了7個部分來解讀論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感覺很多道理是在社會生活中比較實用的!墩撜Z》強調(diào)人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夠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那么這個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盡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個人已經(jīng)盡力了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結(jié)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結(jié)果,凡事還是要懂得知足常樂吧。

      有人說過了三十歲就要給自己一種減法生活。這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拿我來說吧,我總覺得少一件衣服一個包一雙鞋,經(jīng)常為了要買什么樣式的而苦惱。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東西,但是說明我的心靈不夠平靜很空洞,所謂心靈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還是需要精神的更加豐富,而遠離物質(zhì)的紛雜才是所謂的"減法生活”吧。不管是怎么生活,人最終還是想追求快樂的。書中講過一個寓言故事說:三個工匠在造一所宮殿。有人問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他說:“我在砌磚”同問第二個工匠,他回答“你沒看到嗎?我在干苦力!倍谌齻工匠卻愉悅的說:“我正在造一個宮殿!”誠然,第三個工匠是最快樂的。第一個人很現(xiàn)實,目光也很短淺;第二個人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祥林嫂”,在他心中不會有快樂;而第三個人心中充滿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難處,而是憧憬著成功后的喜悅。我想這樣的人,不管成功與否,至少他的人生充滿了陽光和快樂,我想要這樣的人生。

      再說為人處事交朋友這部分,這部分給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時候小朋友之間鬧別扭我的父母總是責備我;長大了到社會上交往,他們總是讓我覺得我是欠別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錯肯定在我。(當然,我不是責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時候教育他也是遵循這個原則的。按照黑格爾“正、反、和”的哲學理論,人生是要有這樣一個過程才好。這是后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個哲學論斷。)這樣下來,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就覺得十分苦惱,我很謙虛很低調(diào)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歡欺生的人會把矛盾引發(fā)到我的.頭上來。經(jīng)過幾年的滾打,我樹立了自己的處事原則,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而不是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投桃報李”。咋聽起來孔子這么告訴他的弟子,感覺有些出乎意料。其實孔子是告訴我們處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當然也決不贊成以怨報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態(tài)度坦然地面對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了解的這一點,我覺得為人處事仿佛輕松愉悅了很多。有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如果你又是個正直的人,那么我想會交到益友的。因為真正的好朋友不會只聽得進去贊揚褒獎的話,更應該聽的是批評和反面的意見,因為坦誠實在的意見是人生進步的動力。

      人生之道,對于我還是件任重道遠的事情。畢竟我剛剛踏入而立之年,經(jīng)歷的事情還很少,我希望能到達書中所說的“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境界。他講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這就是六經(jīng)注我的境界,是三十歲這個年紀所應該具備的心靈自信的能力。我還在努力,希望好的學習能導致我的行為改變。

      《論語》如波濤洶涌的大海,博大精深。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不間斷地學習。

      關(guān)于學習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孔子說:“愛好仁德的人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愛好智慧的人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愛好誠信的人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爽的人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的人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的人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論語能幫我們解決許多困擾已久的問題,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話,也許只要讀透其中一句都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吧斫讨赜谘詡鳌保坝H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敖處熃逃⒆右托摹,我們經(jīng)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

      現(xiàn)如今,許多人工作壓力大,精神負擔重,憂郁、牢騷多,工作生活樂趣少。像我們教師又何曾不是這樣呢?我?guī)缀跆焯炜吹嚼蠋煹钠v身影,天天聽到老師不滿的聲音。我一直困惑,為什么會這個樣子,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有時還真有誤會和矛盾,心情同樣不佳。這些都影響了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生活的樂趣。最近看了于丹的心得,感覺很好,有修身養(yǎng)心,去郁悶之效,使人心胸突然開闊。

      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guān)與內(nèi)心相連!墩撜Z》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nèi)心充滿幸福感,F(xiàn)在的我們都有這等心胸嗎?人人有了,集體多和諧,校園多美妙!我得修煉!叭伺c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論語包含的東西,是精神上的追求,值得思考的,還太多。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在這一周的學習過程中,自己真是汗顏,不學則以,一學才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是才疏學淺,對于經(jīng)典中的很多字的讀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認識。幾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讀不順暢,反復聽,反復讀幾遍之后才算是能夠順利的讀下來。雖然有譯文,但對其原文的理解還是有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開始查資料,聽群里各位老師的分享和導師的講解,才漸漸明晰其中內(nèi)涵。

      雖然我才剛剛開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自己是名中國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驕傲!

      一周的學習下來,自己的感觸也頗多。在這一篇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個有德之人,而這個不是從知識或書本上獲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體驗中以及做人做事上歷練出來的。

      總結(jié)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養(yǎng)這方面做得很不夠,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現(xiàn)問題才開始反思,去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里。才開始不斷地學習和自我修正,通過學習《論語》的學而篇,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的:踐行,而踐行也是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務大眾。也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和提升,而非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系統(tǒng)。求同存異才是共同發(fā)展和進步的意義。

      楊教授講到"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反復讀學而篇的時候,我體會到:這個"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同的關(guān)系該如何相處。而這個關(guān)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們跟父母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我們跟父母的關(guān)系和睦融洽了,我們跟世界的關(guān)系也就和諧了。所以孔子一再強調(diào)"孝悌".父親是天,是陽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母親是地,是陰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載、接納的象征。這兩種能量都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與父母的連結(jié)順暢也就表示我們的陰陽能量的平衡。而這樣的平衡狀態(tài)下,我們對外,不管是和同學朋友的關(guān)系、還是和同事領導的關(guān)系都能自如應對。如此,人與人相處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當今很多人的財富、疾病、人際關(guān)系以及親子關(guān)系的問題,追根溯源幾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關(guān)系的問題上?梢,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看透了這個問題,F(xiàn)在的教育界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們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滲透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那我們國家必將繁榮昌盛。

      當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個基礎,自我的修行還是靠自己的毅力和決心。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不斷的反省和覺察自己的。這也是為了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心,因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生命中幾乎所有的痛苦都與"道"有關(guān),萬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個維度。人人都應該行在"道"中。這個"道"在世間一切事物上運行,比如我們的身體,生命、做事,家庭、關(guān)系,施與受、財富、事業(yè),心思意念,命運等等。我們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運行著。

      如果我們沒有行走在道中,不論是身體、做人、做事、修行等各個層面就會出現(xiàn)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是來給我們找麻煩的,而是一個個的信使來提醒我們,告訴我們有問題了,需要去修正,他們只是生命的信使,萬物與宇宙之愛經(jīng)由他們把信息送給我們,好讓我們?nèi)タ匆妴栴}處理問題,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繼續(xù)回到了"道"中,一切就會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抓住那個仁德賢良的根本,讓它在心中豎立起來,才能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有了這樣的一顆心,做事就會遵循事物的本質(zhì)及規(guī)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德行之后也需要運用好,那就需要"禮",而這個禮以恰到好處為可貴,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個詞"界限" .有了這個界限,我們會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這樣也就會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暫時不是合適的時機。而一旦超越了這個界限,自己也將同樣的承擔后果,而這個后果可能往往超過自己的承受力,傷人傷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義。"

      總之,有了學習的方向和態(tài)度,有了德行的標準,接下來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自己內(nèi)在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且穩(wěn)定,那么,接下來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他人,服務社會!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論語·學而》“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

      大意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別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jīng)常溫習了嗎?”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當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覺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有沒有對家人或別人撒謊;有沒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沒有做到給自己一定的懲罰。這樣,就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原句有幾點要注意,“忠”字代表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信”字,有兩種含義,一是誠信,二是信用,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為人處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這位大儒家學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起源,講究修身。《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里面所講的就是以修身來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jīng)不重視道德的修養(yǎng),傳統(tǒng)觀念出現(xiàn)危機,這是孔子不愿意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nèi)求的修養(yǎng)方法。

      人如果能做到日三省,則能成就大業(yè)。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單位吧。在這個集體里,就有體育課上的猛將、美術(shù)課的繪畫巧匠、書法好手。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士”什么意思?“士,事也!盵1]也就是說,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來為大家做事,他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個位置,故而《漢書?食貨志》說“學以居位曰士!焙髞磉x士用科舉的辦法?凭褪且粋方面的才能,舉就是推舉。就是通過考試看誰有能力,有能力者為士。從鄉(xiāng)試開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鄉(xiāng)試考的好的叫中舉,就是你可以向上推舉的意思。在全國舉行的會試中,考的最好的叫貢生,貢生就是等著向皇帝進貢人才的意思;实鄣钤囈院螅谝幻褪恰斑M士”。通俗的說,就是進級為士。這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這句話的來歷。既然被選上了,就有了升遷,就有了官職的大小,“是以為大夫卿士!盵2]后來把出來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吧。

      做公務員首先是為老百姓辦事的。那么古人對于士有什么要求嗎?有。在這里曾子為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說,出來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耙恪本褪菆砸、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為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里的標準是什么?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lián)撠熑,你不愿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為自己為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fā)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茍地為國家辦事,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才沒有什么后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后已,否則就是行尸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誠然,經(jīng)過兩千多年歷史淬煉的經(jīng)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經(jīng)典著作之所以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為一代代人去閱讀賞鑒。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學習它,研究它,非但不是開倒車,更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開卷有益。這些先哲圣賢有價值的生活經(jīng)驗是我們現(xiàn)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藥,有時這劑良藥是大瀉之藥,瀉掉身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有時候則是大補之藥,補上身體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yǎng)。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想讓自己人格健全、想讓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須喝上這些大瀉藥和大補藥。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才能擔當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的重任。

      學習《論語》,就是蕩滌我們的思想浮塵,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確實,誠以為人,誠以立業(yè),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xiàn)。才能推動經(jīng)濟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xiàn)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干,必須認真讀書并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循環(huán)、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于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學習后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jié),總結(jié)是提高的基礎。每個人都要求養(yǎng)成經(jīng)常思考問題和總結(jié)自己的好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形成自己有理有據(jù)的判斷,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請示匯報。隨時將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悟記錄下來,雖然有時只是只言片語,但卻是有感而發(fā),是自己對某一觀點的總結(jié)。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guān)聯(lián)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獲新知識?傊,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于人、無愧于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02-23

    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02-01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5篇03-22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5篇01-26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范文04-21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范文12-07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08-10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05-04

    《論語》學習心得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