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推薦度:
-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推薦度:
-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匯總(5篇)
在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dá)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1
夕陽西下,留下一片執(zhí)著的余輝也漸漸隱去,皎潔的月光升上枝頭,落在書頂,瀉在筆尖,日復(fù)一日的循壞,使生活變得不像樣子,天地間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嗎?無奈的回想一圈一圈蕩漾開去,投入歷史的波流激起陣陣漣漪。
他來了,帶著一陣陣菊香,帶來了與自然相合的闊達(dá)心境。面對官闕,他選擇了歸園,選選擇了自然的那份恰適。他追求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有著‘阡迫交通,落英繽紛’的理想。它綻放了壓在了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豐碑永立在田間之上。
背負(fù)了太多的陰影,讓他真的好累好累,岑溺于過去,也必將讓失掉了現(xiàn)在與未來。于是他選擇了離去,離開這世俗的爭斗,煩人的喧囂而來到南山之下,采菊品茗,一個人閑適清凈,與鳥為樂,與落英伴舞......他是如此清閑快樂。
他一定是寂寞的,他常嘆息著與月亮飲酒。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讓他在山間孤苦伶仃。在一個渾濁的世道上,他失去了改變一切的信心。他心中的那份高潔注定洗滌不凈世道的污濁。所以,他寧可離隱山間,也不愿被凡塵所污染。沒有人陪伴他的時候,他選擇入夢尋求另一個世界。他踩著淚光漫落得路途,卻更覺舒暢,至少那里不會有官場上的貪得無厭,不會有世俗的爾虞我詐。于是,他笑了……
歷史沒有送去什么,他為如今的世道吟唱了一個陶淵明,一個在山間辛苦耕耘,緊衣縮食,而偏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者,一面反襯社會的明鏡,在鏡中,沒有落英繽紛的詩境,還呈現(xiàn)出一種令人厭惡的腐臭,一面歷史的明鏡照耀出了一個畸形的社會。何時,才有菊花開滿地,面對南山而坐的閑情?這位山間采菊的老者,您何時才會了了心愿,何時才能不再孤單?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兩杯清風(fēng),拂醒南山的曙光,穿過東籬的柵欄。你認(rèn)清米斗中的渾濁,背負(fù)荷月的草鋤,你遺忘沾露的衣裳。我看到你笑著閃亮的雙眸,眼神中也閃過一絲哀傷。隱者,不就是隱匿著疼痛的勇者嗎?
我身處燈火闌珊的世道,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位老人:舞著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旁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2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luò)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后,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著濃艷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鐘愛于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里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dāng)無數(shù)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凈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yùn)的悲哀,當(dāng)悲哀已經(jīng)注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dāng)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余生,陶淵明卻在用余生去“轉(zhuǎn)換人生視角,另辟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東籬,悠然于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注定品嘗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為,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癡心不已地做著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xù)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著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zhí)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凈土世界里。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里靜靜綻放,清香悠遠(yuǎn),沁人心脾,蕩氣回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后,風(fēng)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熏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閑。佛經(jīng)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而陶潛凌于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fēng)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注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托,辜負(fù)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3
語文課本中,我們陸續(xù)讀過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長思,一個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陰,來到了我們眼前。
種豆的農(nóng)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棄官不做的詩人愛上了農(nóng)耕生活。開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鋤晚歸,有天際的一彎新月相伴,勞作之余的疲憊少了許多,一絲成功的愉悅襲上心頭。雖然農(nóng)藝還有些不精,卻永遠(yuǎn)擺脫了象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氐搅巳找箲涯畹奶飯@,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不違眼中所愿,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個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農(nóng)夫。
采菊的隱士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隱田園的詩人是有著怎樣的恬淡寧靜。勞作之余,更有賞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繞籬獨賞怒放的菊花,駐足細(xì)瞧,忍不住采擷一朵在手,細(xì)細(xì)把玩,把盛開的花兒,別在遠(yuǎn)處南山的發(fā)簪上。夕陽下,幾對競飛的鳥兒結(jié)伴還巢。此中真意,又有幾人曾領(lǐng)會掌中的一陣幽香充塞了詩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敗的菊,撩撥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隱士。
可愛的先生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知何許人的五柳先生有著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在于求知的.滿足,精神的愉悅。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鄉(xiāng)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瀾,脫離污濁的塵世。常著文章,只為自娛,不求功名利祿,只為表達(d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樣的平凡普通,那樣的平易近人,那樣的可愛。分明就是一位鄉(xiāng)里的賢達(dá),家中的一位長輩,左近的一位芳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安貧守節(jié)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黑暗現(xiàn)實遮不住詩人探求的目光。窮困潦倒的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圖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們自食其力、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這不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個夢嗎!那一片燦若云霞的桃花,注定會沉浸在人們不懈追求的夢境中,芬芳萬載。外表平靜,內(nèi)心火熱;自己貧病交加,生活困頓,還不忘天下蒼生,憧憬著人類有著美麗的伊甸園。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著純真性情,高潔品格,曠遠(yuǎn)胸懷的古代先哲。一個農(nóng)夫、一位隱士、一位可愛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4
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為深,明,意為明智;元,意為善良,亮則為正直,明亮。
淵
生活是現(xiàn)實的的,因此培養(yǎng)了人們現(xiàn)實的性格。極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zhì)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边@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為官兩次,結(jié)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為官83天。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環(huán)堵蕭然,不避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wǎng),為“絲竹耳亂耳”,為“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么壞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jīng)濟(jì)來源,何樂而不為?
可陶淵明不為衣食住行,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zhì)的迷惑,于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明
陶淵明閑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為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為形役,讓心為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dāng)然,他也為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边@便是他的明智與高于世人之外。
元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便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于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yǎng)。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zhàn)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zhàn)爭?释谰煤推降乃枷敫星椤
亮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fēng)尚。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dāng)成一種風(fēng)尚。因此,當(dāng)時出現(xiàn)了很多以酒為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jīng)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jīng)常邀他去喝酒!凹淳贫,曾不吝情去留。”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于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5
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fēng)亮節(jié)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當(dāng)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fēng),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jīng)風(fēng)雨,多次復(fù)出又多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yuǎn)擺脫了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wù)農(nóng)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nóng)民保持著融洽的關(guān)系。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并序》表達(dá)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并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fàn)師o果后,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毅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jié),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dāng)了江州祭酒,相當(dāng)于當(dāng)?shù)氐?教育部部長,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么個小官,周圍也盡是腐敗,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yīng)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xiāng)里老兒而卑躬屈膝,所以在發(fā)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嘆后,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糊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fù)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jié)刻畫進(jìn)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表達(dá)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贊美與仰慕,陶淵明50歲后生活日漸貧困,最終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時,東晉十六國的紛爭已過去了七年,但卻并沒有新時代的繁榮,南北朝雙面對峙,戰(zhàn)爭依然不斷,偉大的詩人是在戰(zhàn)亂中貧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歲。
陶淵明雖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則代表了封建社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終是我眼中偉大的天才。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相關(guān)文章: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04-29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通用】01-04
【精選】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10篇12-05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5篇05-02
【通用】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8篇01-04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300字(精選31篇)08-07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500字(精選15篇)08-29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02-25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精彩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