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風俗作文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過年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過年風俗作文1
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有歌聲飛揚的壯族三月三歌會、載歌載舞的傣族潑水節(jié)、有花香彌漫的藏族采花節(jié)……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們快樂無比的彝族年,你如果走進涼山彝家山寨,你會被彝族淳樸的風土人情深深地折服,你會為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深厚重而拍案叫絕,而走進彝家的彝族年,你一定會駐足不前,流連忘返。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tǒng)的重要節(jié)日。彝族年一般選定在農歷的十月,是莊稼收割完的日子,是豐收的季節(jié)。彝歷年帶有慶祝當年、祭祀祖先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之意思。
彝族殺過年豬十分講究,過年豬一般要喂養(yǎng)一年,喂得越肥越好。經(jīng)過臘制后豬膘越肥、越厚,就表示主人的勤勞,是富裕的象征。過年前一個月,家家戶戶就準備好一壇蕎麥酒,過年前三天,各戶人家都要劈夠過年三天燒的柴禾,備夠吃的米面、鹽巴等。在過年前一天上午,每戶人家把屋內外、院子周圍打掃干凈,以表示除舊迎新
彝族年的那天早上,天剛蒙蒙亮,阿瑪(外婆)家四周就響起了一陣刺耳的尖叫聲,每家每戶都在殺年豬慶賀這一年的豐收。阿瑪家也不甘落后,爸爸和舅舅合力拉出早已準備好的年豬,將它摁在地上,豬側躺著,四腳朝左,拼命地掙扎。爸爸趕緊雙腿跪在豬的身上,手腳并用讓豬動彈不已,舅舅拿著一把鋒利的尖刀刺進豬的喉嚨,頓時,豬的尖叫聲震耳欲聾,刺破青天。漸漸地,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弱,身體也停止了掙扎。
彝族年砍豬肉也非常講究。一般人們會將最好的豬后腿整塊的砍下來給老人拜年,有的地方也將豬頭肉整個拿去給老人拜年,以表敬意,祝愿老人們幸福健康、長命百歲。剩下的'就砍成小塊小塊的放到火盆里燒烤,等考好后放在碗里。撒上鹽,供奉給死去的先靈,燒肉敬仙靈之后全家人方能坐在后盆邊,吃著燒烤,喝著美酒,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拜年是彝族過年的一大內容。彝族年豬宰殺后的第三天,各家各戶都要外出向親友、長輩、家門拜年,哪怕路程再遠、路途再艱辛,也要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去拜年。一到彝族年,縣城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只見背背簍的、提竹籃的、挎口袋的人絡繹不絕。年幼的到長輩家拜年、弟妹到兄姐家拜年,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回家拜年、親朋好友們偕老扶幼也加入到拜年的隊伍中……有彝家諺語為證:“每到彝族年,天有大雁過,地有拜年人!卑菽甑娜藗個臉上喜氣洋洋。每到一家都爭著唱豐收歌、說祝福詞、送拜年禮物,主人家熱情地端上美酒、拿出佳肴款待來客,其情其景令人難忘。
“過年三天盡情地吃,沒有吃錯的道理!币妥迥昃褪亲彀偷墓(jié)日,人們在這一天全家團聚,豐衣足食,共享天倫之樂。如果您有機會來到彝家山寨,您一定會被彝家美酒的香甜所陶醉、被彝族人民的熱情所感染、被彝族人民美滿的生活所感動……
過年風俗作文2
過年了,年前的大雪凍不住大街小巷里熱鬧的鞭炮聲,人們的臉上都蕩漾著愉快的笑容。說起過年,免不了提到吃。
對于吃,重慶人更是妙“手”生“花”。大年三十夜,重慶人家里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鲞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重慶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于有富。吃完年夜飯,來看看重慶人過年的活動吧:重慶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4種。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多為商家所用,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喧染助興的功能。重慶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和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云會和絲弦鑼鼓;既無節(jié)奏又無言詞的重慶人統(tǒng)稱為亂劈柴。所謂紙鳶就是“鷂兒”。
鷂兒用細竹為骨,制成飛禽形狀,用紙或絹粘在上面,穿上線迎風放飛。重慶人向來心靈手巧,鷂兒的形狀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還有以竹為笛,把它綁在鷂兒的頭上,使風聲入笛,其聲如箏,這種類型的鷂兒才是風箏。另外,過去重慶人還別出新裁地用很長的紙條,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線中,等到鷂兒放到高處,將竹圈和紙條附線迎風而上,被重慶人稱作燈鷂。龍燈的涵義比較寬泛,說小了它是用紙或絹蒙成各種形狀,能夠為燃燭避風的燈罩;說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燈會的統(tǒng)稱。原先重慶的船燈,一般以細木為骨,扎成船的形狀,再蒙上皮紙或嵌上玻璃;還有馬兒燈,用細竹扎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用紙糊上,分為前后兩截,每截當中點燃一支蠟燭,分別系在兒童前后身上,象騎馬的樣子;再有走馬燈,燈中豎以麥秸,秸下插在細釘當中,燈的上面是紙制的風車,四邊掛著紙剪的人和馬,用燭煙驅動風車,旋轉燈上的.人馬。走馬燈和船燈,只能懸掛不能行動,而其他形狀的燈則可以隨龍燈大隊一起喧鬧于大街小巷之間。
花爆就是煙花和爆竹的總稱。最大的稱煙火,要在空曠處搭架引放,以看煙花流熒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點燃后既聽其聲又觀其形;再次是炮杖,尤為少兒所喜,燃放后只為聽其驚心動魄的一響。那時候重慶百姓燃放的花爆,多為花筒,比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鬧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處都可施放的九龍取水、二龍戲珠、白鵝生蛋、老鸛彈霞等等。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老重慶的過年習俗,反映了重慶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重慶人的福氣。
過年風俗作文3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chǎn),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我們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很懼怕“年”來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胡子爺爺快躲一躲。白胡子爺爺很平常的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怒氣沖沖的就朝院子里跑過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嘭嘭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就開了,白胡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胡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里都堆著一燃燒一邊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jié)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lián)、紅窗花、紅福字,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大年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壓歲有諧音“壓祟”的'意思,所以長輩受拜以后,就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而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拔呢斏瘛必敳蔷,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jīng)常與“!薄ⅰ暗摗、“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其實我們的春節(jié)還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值得我們去了解它,還有去傳承它,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回憶。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過年之際,我們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與家人失去團圓的機會吧!
過年風俗作文4
春節(jié)又被稱作為“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中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年節(jié)古稱“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歲時節(jié)日,亦被稱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jié)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jié)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jié)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jié)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jié)器具等等。
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間,一直都有一個關于“年”的傳說故事。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崩掀牌湃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守歲放鞭炮貼春聯(lián)拜年演變
起源:春節(jié)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yè),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chǎn)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
最后用一個中國傳統(tǒng)來結束我的作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貼窗花,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訪親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
過年風俗作文5
貼春聯(lián)、揮春:對聯(lián),又稱春聯(lián),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lián)和春條。每幅對聯(lián)都有橫披和一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shù)牡胤,如門柱上等。其實因春聯(lián)(包括對聯(lián)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qū)將春條稱為揮春,有別於春聯(lián),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有人家在門上兩側貼上春聯(lián),而門楣上則貼上橫披。也有人家在室內室外貼上「!、「春」等紅紙,甚至把這些字倒轉來貼,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蒸年糕:除夕夜,俗稱「年三十」,是每年農歷的最后一天,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忙著蒸年糕!改旮狻褂屑樵⒁,象徵年年高升。家庭主婦對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講求,因為蒸年糕的成敗是關系著未來一年的運途。
年夜飯: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表示全家團圓。中國人又稱這種習俗為圍爐,因古人都是圍著爐子吃飯的。而當晚的菜肴中,魚是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壓歲錢:又稱「過年錢」、「紅封包」,廣東一帶稱為「利市」。吃過年夜飯,長輩會發(fā)壓歲錢給晚輩,讓大家討個吉利。
守歲: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整夜不眠,祈求雙親長壽,又稱「長壽夜」。
放爆竹:「爆竹一聲除舊歲」,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經(jīng)過去了,新的一年來了。傳說「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為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
穿新衣、新鞋:從衣帽到鞋襪都是全新的,意思是萬象更新。對小孩子而言,這是一件特別興奮的事。
祭祖、祀神:是春節(jié)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祈求能保佑信眾和子孫平安。
包餃子:新年的頭一餐吃餃子,餃子形狀好像古代較大的金銀錠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如果吃到餃子內有錢幣,表示新的一年會發(fā)財。
拜年:年初一,家家戶戶到親友家「拜年」,大家見面互相恭賀,說:「恭喜發(fā)財!」,祝福對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做牙:年初二,一般做生意的人用牲禮祭拜土地公。
接財神:年初五,一早接財神,表示勤勞好兆頭。
出年關:年初五,一般商人在這一天擇定吉時,開張大吉,回復正常營業(yè)。老板發(fā)「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
賞花燈: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那天,有賞花燈和猜燈謎的活動,非常熱鬧。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在中國已流傳很久。龍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人們認為龍掌管降雨,舞龍可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是每逢喜慶節(jié)日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舞獅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人們認為獅子有驅邪避鬼,鎮(zhèn)宅招福。每逢春節(jié)便敲鑼打鼓,到每家每戶,舞獅拜年,有吉祥的意思。中國人喜歡熱鬧,這民間習俗又可增加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
過年風俗作文6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苯B興水鄉(xiāng)人有著自己獨特的過年方式,頗有一些地方特色。雖然現(xiàn)如今年味兒淡了,但在真正的老紹興人身上,依舊保持著這過年的老習俗。
一進農歷臘月,老人們就忙得不可開交,各家各戶都忙著晾曬年貨。雞、鴨、魚、肉掛滿走廊,像是一個小型菜市場。晾曬如此多的年貨,并不是給自己的,而是給自己的左鄰右舍,討個好彩頭。大人和小孩們也各管各的去挑新衣與年貨了。早在臘月,家就充滿了年味兒。
一進臘八,祭菩薩的日子從這兒就開始了,而臘八只能算是一場開幕式。但老人們卻十分地重視。因為,在新年之際,神仙菩薩愿不愿意來保佑這家人,就要看他們在臘八那天吃什么,五谷雜糧必須樣樣齊全。因此,這臘八粥可大有講究:江浙一帶的粥分咸甜兩種,甜粥加入茨菰、薺菜、松子仁和紅棗等;如果煮的是咸粥,只需要在里面加入青草和油即可。其實,我們喝的不是粥,而是一鍋大雜燴。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菩薩最重要的.一天:祭灶王爺。在民間的傳說中。灶王爺不僅僅只掌管灶火。還考察人間太平,并將人們的過失告訴天帝,因此在那一天,有一些人家會拿出極富粘性的糖來供奉灶王爺,粘住他的牙齒,使他無法向天帝述說人們的過失。這只是少數(shù)人的做法。還有一些人就顯得有些隆重了。蠟燭點上;黃酒滿上;魚肉端上。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烧f白了,就是在向灶王爺說好話。祭灶王爺,這也只是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祝愿罷了。雖然這些習俗已經(jīng)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但人們祈求生活幸福美滿的宿愿不會變。
除夕那日是最熱鬧的,貼年畫和他、對聯(lián),年味兒十足。年夜飯的菜必須成雙成對,預示著十全十美。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卻沒有人動筷子。因為這吃年夜飯也有規(guī)矩與習俗:必須長輩們先動筷子,而且小孩子們不可以站起來夾菜,并且第一筷必須先是給別人夾的。這年夜菜也大有來頭:八寶茶為來年八寶進門;長生果和年糕預示著老人壽比南山,才子年年高中。其最重要的還是魚了,紅燒鯽魚、清蒸鱖魚。不過一般要剩一些,因為年年有余(魚)。此外,老人還故意讓孩子打碎一些玩意兒。這規(guī)矩小孩子都懂,每當打碎碗時,他們總會嬉皮笑臉的說:“歲歲(碎碎)平安嘛!!痹诔抢,沒有除夕守歲和放鞭炮,年味兒是少了,可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遍聊天,一邊看晚會。其樂融融,倒也是多了一份安寧與踏實。
正月初一,早餐吃的必須是湯圓。來年團團圓圓,而在這一天一家人是不會出去的,主要是用來休息,初二至初五,才會去別人家串門,用紹興俗話來講就是“做人客”。直至初六,熱鬧的春節(jié)結束了,只有少數(shù)人還在做客。那一天,大人上班,小孩子在家中無所事事。仿佛一切生活都回到了正軌上。
雖然現(xiàn)如今年味兒少了,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習俗卻會代代傳承下去。
【過年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過年的風俗作文02-04
家鄉(xiāng)過年風俗作文08-21
關于過年風俗的作文01-08
家鄉(xiāng)的過年風俗作文12-20
介紹家鄉(xiāng)過年風俗作文09-10
春節(jié)的風俗作文10-21
春節(jié)風俗作文10-19
春節(jié)風俗的作文07-28
過年風俗作文(通用29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