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12篇(優(yōu))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1
老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炮會,以慶去年豐收,祈望來年興旺。
在7歲那年,我興志來潮,跑去跟爸媽說去看炮會,結(jié)果迎來的卻是一個堅決有力的“不”字。理由很簡單,我還小,一個人去自然不行,而父母日里工作也是幸苦,要父母陪著去自然不合情理。我也就只能呆在家里,自取自樂。
那天中午,午飯我吃得很少,也很快,早早地放下了碗筷,跑上自己的房間,悶在里面;叵朊磕晔暹^后,班里同學(xué)圍在一起,談?wù)撆跁氖虑椋胂胱约阂仓荒茉谝慌月犓苏f。每當(dāng)同學(xué)們問到我,我也只能扭過頭去,嘴里道著說了幾年的同一句話“我爸媽不讓我去……”
少頃,門外有人喊起了我的綽號“老山羊”,我一聽,哦!是“冬菇頭”——他來干什么呢?我邁出門口,徑直朝門口走去!笆裁词?”我一臉疑惑地問!敖裢硪黄鹑タ磁跁!你都沒去過呢!”我往屋里瞟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他走進(jìn)屋里,很有禮貌地向我父母問了個好,然后說:“叔叔阿姨,我今晚想和你兒子一起去看炮會,行嗎?他好多年沒有去過,錯過了好多精彩。∪绻銚(dān)心安全問題,我可以寫包票,晚上我們整個班一起去,出不了問題的!我今晚一定一根毛都不少地送他回來!卑謰屢姟岸筋^”寫了包票也就放心了。就將信將疑地同意了。我當(dāng)即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和“冬菇頭”約定晚上7點半在家里等他,他會帶著全班來,集中后再一起去。到了晚上7點20,我的心情更加激動了,時不時跑到門口看看“冬菇頭”來了沒有。終于,7點28分,他到了。我跑了出去,與同學(xué)們會合后,我向父母道別后,大家向著寨子進(jìn)發(fā)。伴隨著一路上的月光、花草,我們一路上熙熙攘攘,邊走邊笑來到了寨子的祠堂,炮會就是在這里開始的。
一般來說,炮會是在晚上8點開始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7點50分了,很快就要開始了。盡管還有10分鐘才開始,然而祠堂門前早已擠滿了人,所有人都在等待著炮會的開始。
8點到了,村長組織大家離中間的臺子遠(yuǎn)些,避免開炮時火花會傷到人。第一項節(jié)目是“開炮迎新",意思是說點燃煙花來迎接新的一年,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看到這煙花的人萬事如意,財源滾滾。村長點燃了煙花的引信,大家一起盯著引信燃盡,然后“嗖”的一聲,煙花開始燃放,“轟、轟、轟——”近百響后,第一項結(jié)束。第二項叫做“二炮對接,連響定天” 。內(nèi)容是說將鞭炮和煙花的引信連起來,點燃鞭炮,如果能連著響,那來年就是一個吉年,人人走好運。第二項開始,對接完成后,村長點燃了鞭炮,“啪啪啪---”千響的'鞭炮響盡了,焦點就集中倒了引信上,一陣煙霧散去后,我看到了一點火光——引信點燃了!緊跟著64響的煙花也叫囂了起來。
最令人激動的還是第三項“得炮者興”。因為等村長放完沖天炮以后,炮殼會落下,這時只要誰撿到了炮殼,誰就會福星高照,萬事如意。村長開始放炮了,所有人都在等待著“福運”的到來!班病币慌跊_天,“轟”炮鳴夜空","咚“炮殼落地。正好在我的腳邊,我馬上撿了起來,只是不知道關(guān)于它的祝福是不是真的。接著是唱戲,粵戲。這個我們都不感興趣,便要回去。
臨走前,“冬菇頭”又?jǐn)?shù)了一下人數(shù),齊了才回去。
我回眼望去,原來寨子是這么美麗——,我怎么以前就沒有來看看呢?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2
中秋節(jié)就只僅限于吃月餅和賞月嗎?我想并不是這樣,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老家的奇特風(fēng)俗——燒塔。
燒塔這個風(fēng)俗習(xí)慣早在元朝時就有了。相傳在元朝末年,蒙古貴族采取種族歧視,對漢族人非?瘫,還經(jīng)常把漢族人送來的馬匹和金銀全沒收了。這就引起了漢人的不滿,但蒙古貴族覺得還不夠,就把五戶人家分給一個蒙古貴族管制。蒙古人還做賊心虛,只允許五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這就讓漢族公民們感到非常氣憤,于是就秘密地把八月十五起義的消息傳給了其他公民,其他公民們紛紛表示同意,有人還建議用燒塔為號。雖然這次起義并不成功,但燒塔這個習(xí)俗卻流傳至今。
在燒塔前先搭塔,塔是由石頭、瓦片、木頭等物品搭建而成的。搭建燒塔是有講究的:一是需要注意合理的架構(gòu),以免塔會倒下來。瓦塔累砌也是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用紅磚條和灰磚條砌,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構(gòu)建。為了使塔身通風(fēng)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兩個門,一個用于投放燃料,另一個用來則掏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的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上。
在八月十五那天,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搭建燒塔。在那一天,人們起得早早的,為的是道路邊或到老房屋上撿瓦片。我看著勤勞的人們起的那么早,我也跟隨著他們一起起來。他們有的彎著腰在地上早樹枝,有的爬上房屋去找瓦片,還有的去坍塌了的老房子上找紅磚條和灰磚條。
我饒有興趣地跟在爸爸后面,左顧右盼,爸爸沖我笑了笑然后對我道:“是不是看著眼饞啦,走,咋們自己去找材料!”我大叫幾聲:“萬歲,萬歲!”就跟著爸爸到林子里去撿樹枝和瓦片了。準(zhǔn)備這些東西為的是晚上燒塔用的。我和爸爸越走越深,材料也是越撿越多。我興奮不已,時不時高呼幾聲:“嗚呼,嗚呼!”撿完以后我就回去睡午覺了,但我卻聽見了悅耳的歌聲,我奇怪地從床上跳下來,好奇地探出頭咋一看:原來人群從林子里回來了!他們一邊走一邊大聲唱著歌:“撿完嘍,回家嘍!”人們就在這歡快的`氣氛里度過了一上午。到了下午,我睡過午覺跳下床對老爸道:“爸,現(xiàn)在我們要干什么呀”“我們要搭塔啦!”爸爸對我說。我大步流星地跑出去說:“那我們就開始搭塔吧!”
到了晚上,人們將自己下午搭建的燒塔搬出來,又將上午撿的樹枝拿過來圍觀的人群見了先是歡呼再是鼓掌搞得像是迎接主席一樣!又過了一會兒人們就將木頭投放到燒塔里,然后高呼:“一、二、三、放!”霎時間燒塔的底層瓦片就已經(jīng)燒的火紅了!火花伴隨著風(fēng)燒的越來越高,越來越猛!霎時間,火光沖天,仿佛一朵怒放的紅杏!圍觀的群眾激動不已,有的高呼“壯觀!”,有的高舉手機(jī)拍照,還有的踮起腳尖想看得更清楚。
不一會兒燒塔里的火漸漸熄滅,人們的心也從激動變?yōu)椴簧。臨走前人們還向燒塔投去不舍的一瞥,然后才戀戀不舍地走回家睡覺。我跟在爸爸的身后,回望著那已被火花燒的只剩下木灰的燒塔,心里以有些不舍。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對我說:“來年我們再來看,可能比這個更漂亮,更精致呢!”火紅的火在人們的夢里燃燒,他們會永遠(yuǎn)記住這壯觀的一幕!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3
1、我的家鄉(xiāng)有一些習(xí)俗,無論是誰也無法改變。在過年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務(wù)必要趕回去跟家人團(tuán)圓,吃團(tuán)圓飯。
2、我家鄉(xiāng)的除夕,家家都要守歲!不到十二點不能睡覺。在十二點的時候,家家開財門,爆竹響了起來、煙花照亮了夜空,美麗極了。對于我來說,除夕最熱鬧。
3、過年啦,家家戶戶都要吃美味的臘八粥和吃那鮮美的餃子。臘八粥有許許多多的干果熬成的,就像呢璀璨的星空,豆、米、花生、核桃……那都是美麗星星,在湯汁這個美麗的“宇宙”中閃爍著。
4、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就是地方上長期流傳下來形成習(xí)慣的言行舉止。
5、清明節(jié)的折柳、戴柳的習(xí)俗,后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
6、寒食,指寒食節(jié)。元宵,指元宵節(jié)。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jié)一樣,生活豪奢,無節(jié)制的尋歡作樂。
7、就是從古到今家鄉(xiāng)每年都會做的事,比如北方人過年放鞭炮,吃餃子,給長輩磕頭拜年,壓歲錢,守歲啊這些都屬于家鄉(xiāng)的習(xí)俗。
8、風(fēng)土人情;傷風(fēng)敗俗;隨鄉(xiāng)入鄉(xiāng);移風(fēng)易俗;有傷風(fēng)化;熱腸古道;民風(fēng)淳樸;安居樂業(yè);世外桃園;窮山惡水;
9、農(nóng)民伯伯拿著鋤頭在田間勞作
10、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就是家鄉(xiāng)人的習(xí)慣。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fēng)俗的傳統(tǒng),“為政必先究風(fēng)俗”、“觀風(fēng)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xùn)。最高統(tǒng)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fēng)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fēng)民俗。
11、真善真美,路不失遺,夜不閉戶,尊老愛幼,互幫互敬,誠實守信,童叟無欺,買賣公平,辦事公道,吃苦耐勞,窮而有志,不怕困難,勇于奮獻(xiàn),熱心服務(wù),樂以助人,不計報酬,真誠可靠。永做貢獻(xiàn)。
12、家鄉(xiāng)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jiā xiāng,基本意思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xiāng)”、“老家”、“故園”等。離開這個地方后,才知道這里是家,非常想念,想家,家想,謂之家鄉(xiāng)。
13、就是當(dāng)?shù)厝松a(chǎn)生活的習(xí)慣
14、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你記住了嗎?
15、我的家鄉(xiāng)真美麗,人杰地靈五谷豐登,民風(fēng)淳樸,物產(chǎn)豐富,土地肥沃,鄰里和諧。
16、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風(fēng)俗,都具有強(qiáng)烈的'民族特色,例如白族、蒙古族、傣族……我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也毫不遜色。
17、大年三十,是吃團(tuán)圓飯,全家圍在一起,便有了年的味道,菜也是豐富多彩,大魚大肉,有雞、鴨、魚、青菜、海帶、肉丸、香腸等。味道好極了,特別是在喝上一杯葡萄酒,那就更美味了。全家其樂融融。
18、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風(fēng)俗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中國。每一種不同的風(fēng)俗宛如一縷縷情思牽動著不同地區(qū)游子的心,在我美麗的家鄉(xiāng)――xx,有著幾種充滿特色的風(fēng)俗,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19、我們這邊每年二月二要吃煎餅,還要給娘家去送。
20、臘八的時候結(jié)過婚的女子不能吃娘家的米,我們這邊有種說法叫:吃了娘家米一輩子還不起。這些都是習(xí)俗
21、在中國,數(shù)不勝數(shù)的特色風(fēng)俗,各有千秋,中國人民用智慧和團(tuán)結(jié)組成了一個文明的大家庭。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hù)、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呵護(hù)中國這個溫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22、朋友,有空來我們這里過重陽節(jié),看看我們這里的重陽節(jié)祭水大典,很隆重的。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4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耳邊不時響起弟弟在背語文書上的春節(jié)童謠,但是跟我們這兒的風(fēng)俗還不太一樣。這不,來看看我們的臘月二十七,在干什么吧。
這一天,媽媽又把車子開到了奶奶家,只見門前幾輛車的齊刷刷地停成一豎排,媽媽也將車子停在了這一行列中,我和弟弟都走下車來,滿臉的疑惑。奶奶走過來,把我和弟弟拉入了人群!澳棠蹋@是在干嘛呀?”我好奇地問!敖裉煳覀円堒嚿衲!蔽乙琅f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請車神?為什么要請車神呀?”奶奶笑了笑,說:“請車神就是我們的一種風(fēng)俗,這也是人們對平安出行的一種寄托。你們倆在旁邊看著,不要瞎動?xùn)|西。”
估計是時辰到了,只見爺爺搬了一張小方桌擺在所有車子的前面,奶奶在屋里端出一個大豬頭,一只大公雞,還有一條鯉魚,都是熟的,整個的`放在方桌上。然后爺爺又拿來一瓶酒三個酒杯,三雙筷子,一個香爐一把香放在方桌上。只見爺爺先在三個酒杯里倒了一點酒,然后拿起三根香,將它們舉至略微高出臉龐,彎下腰拜了三拜,站起身,把三根香插入了香爐。而一旁的奶奶呢,嘴巴里不停地念叨著……我一頭霧水,問道:“奶奶,為什么要在這兒倒酒呀?難道我們要在這里吃飯嗎?”“這里可不是給我們吃的,這些酒和菜都是給車神們用的!蹦棠袒卮鸬。說著,就拉著我和弟弟在方桌前的一個草把子上磕了三個頭。
磕完頭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又繞著這些車走了一圈。只見幾輛車子的頭都朝向同一個方向,我一一走過每輛車子,現(xiàn)在中間的這輛車子上放著一個果盤,我腳墊了墊,想看看果盤里都放了些什么,只見里面放著幾個紅紅的、誘人的大蘋果和幾根黃黃的嫩嫩香蕉,還有桔子等。弟弟饞得垂涎三尺,剛想伸手拿來嘗嘗,就被奶奶攔住了,“現(xiàn)在還不能吃,要先讓車神吃,等會請完車神再拿下來給你們吃,吃個蘋果,平平安安”。
忽然,我看到了媽媽、爸爸和爺爺每人手里拿了一個草把子,一袋紙錢,沿著車子的輪胎,走著,走到一個輪胎前就跪下來開始磕頭,每一個輪胎旁都要磕三個頭,并且燒一把紙錢。只見他們雙手合并,兩手高舉過頭,然后身體向下傾,兩手再分開,放置身體兩邊,那樣子是如此專注,每個動作都做得真心實意。家里的車子只有他們?nèi)齻人開,所以要他們?nèi)齻駕駛員磕頭。而奶奶也不閑著,又開始念叨了:111、115、919……車神們,你們趕快來吃哦,多拿點錢去用用,保佑我們一家開車在外平平安安……我也在心里默念著——保佑我們?nèi)页鲂衅桨病?/p>
一圈磕下來,爺爺他們又回到了小方桌前,又在杯中倒了些酒,過了一會兒再倒一次,共要倒三次。別以為這樣就結(jié)束了哦,媽媽、爸爸和爺爺又一次回到了車上,他們將車子都朝前移了移,奶奶說:只能往前,不能往后退哦。這也寓意著以后一路平安、一帆風(fēng)順。
現(xiàn)在車子越來越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開車一路平安,也就有了請車神這個風(fēng)俗,也不固定在哪一天,一般是春節(jié)前的兩三天,有的人家就在車子前面燒點紙錢,有點去寺廟里請……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寄托了人們對平安出行的一種渴望,是啊,誰不希望可以出入平安呢?其實,每個開車人自己也是“車神”,遵守交通規(guī)則,小心行車,會“保佑”大家出入平安。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5
今天是大年三十,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過除夕夜,路上的人很少,我想是因為大家都在家準(zhǔn)備過除夕夜吧。
晚上六點多,飯已經(jīng)做好,吃飯前,奶奶讓爸爸先放一掛鞭炮,然后大家都要喝一小杯酒,再開始吃飯,桌子上有各種好吃的菜,我吃的津津有味,吃完飯我們大家一起看春節(jié)晚會,我最喜歡的節(jié)目是小品,魔術(shù)和唱歌了,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歌手吧,歌手有三個人,一個是xxx,一個是xxx,一個是xxx,我很喜歡他們唱的《青蘋果樂園》和《愛》,他們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在一起唱歌了,為了這次春節(jié)晚會,他們又在一起唱歌,很好聽!還有魔術(shù)也很好看!
四個多小時過去了我還沒有感覺到瞌睡,這個除夕夜過得太開心了!
春節(jié),人們俗稱“過年”。那么,人們過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習(xí)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著清潔自己的房子,貼對聯(lián),購買年貨,然后把買來的新花草擺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豐富的團(tuán)年飯。人們吃完團(tuán)年飯后,就在規(guī)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zhuǎn)播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鄉(xiāng)村的除夕是這樣過的:大清早,人們就起來了。換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門前貼對聯(lián),家家戶戶的院里都掛上了紅燈籠。晚上,家家戶戶的燈籠都亮了,紅紅火火一片。每家門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聲。人人挨家挨戶到處串門,好不熱鬧。
大年初一,城市和鄉(xiāng)村的人們,都帶著年貨,有的去廟里上香;
有的去親戚朋友家拜年;
還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這就是中國人們過年的'習(xí)俗。
除夕夜是我們大家跟人團(tuán)圓的時候,是我們一起歡樂的時候。
在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打掃房間。我們每一天都有任務(wù)分配,第一天我和媽媽打掃大廳,爸爸負(fù)責(zé)打掃墻角的蜘蛛網(wǎng)。第二天,我和媽媽打掃廚房和衛(wèi)生間,爸爸負(fù)責(zé)拖。第三天我和爸爸打掃電腦房,媽媽打掃臥室。第四天我們打掃客房。這一夜是除夕夜,我們都很高興,一起來就穿起了新衣。我和媽媽忙著洗衣服。我洗好后去買爆竹了。下午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大人們?nèi)ベI給爺爺和奶奶的紙錢了,等到下午4點時我們會給爺爺奶奶燒紙錢。下山后,我們一起到大伯家吃飯。
我們做上了大圓桌。我們一起說說笑笑,一起講笑話,看誰說的好,紅包就歸誰。我們吃好后就去放鞭炮。我們一起出去玩,到了12點的時候我又開始放鞭炮。
除夕夜我們都很開心。
一年結(jié)束了,在除夕夜是團(tuán)圓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jié)彩的,慶祝一年平安結(jié)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
在除夕這天,家家都忙著貼春聯(lián),我們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里的對聯(lián)還是由我來貼的。其實這貼對聯(lián)的學(xué)問也蠻大的,你去年時只要一看這對聯(lián),你就會知道。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打算,也會知道在過去一年里,這家人家里發(fā)生了什么喜事,你看這對聯(lián)神不神呀。
在這一天最高興的還是小朋友們,他們早早地就叫著讓大人接年了,因為接完年之后就可以放煙花了。放煙花時,幾個小孩子在旁邊叫著,跳著,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就連大人也都被他們感染了跟著叫起來。放完煙花一家人圍在桌前吃團(tuán)圓飯,最有趣的就是吃餃子了,而且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里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著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著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除夕夜是最難忘的一夜!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xiāng)在川北地區(qū)的南充市嘉陵區(qū),那里不僅山美、水美、人情美,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們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蠐蟆節(jié)”了。
相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襲擊了我們老家,村民們苦不堪言。后來經(jīng)高僧指點,知道這是“蠐蟆瘟”在禍害人間(“蠐蟆”是方言,即“癩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鄉(xiāng)親們模仿蠐蟆圓鼓鼓的形狀,用竹子制作蠐蟆燈,祭奠后,將蠐蟆燈扔進(jìn)河里,以趕走“蠐蟆”,祈求來年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從此,家家戶戶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fēng)俗就延續(xù)了下來。
每年正月十四,午飯后,大人們無論多忙,總會放下手中的活,為孩子們精心制作蠐蟆燈。蠐蟆燈用嫩竹制作,先用細(xì)竹篾編成竹環(huán),再砍一定長度的竹子,將最上方的竹節(jié)劃破,向中間擠壓,形成紡錘狀,將竹篾編扎進(jìn)去。接著,在竹節(jié)下方,填上一些濕泥巴,里面插一根蠟燭或者自制的煤油燈。最后,在竹燈的表面糊上一層紙,并留一個小孔點燈使用。
蠐蟆燈可以做成了很多樣式:如方形的、圓形的、魚兒形狀的、五角星形狀的,應(yīng)有盡有……看到各家門外擺放的蠐蟆燈,我們無不盼望夜晚早早到來。
等待著,等待著,夜幕終于降臨了,先是村里一兩個蠐蟆燈亮了,沿著田坎向前移動,紅紅的蠐蟆燈,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著,村子里左邊、右邊,提著蠐蟆燈的人都紛紛走出了家門,到處都是星星點點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盤上的`蠐蟆燈,掀開紙糊的門,把蠟燭點上,蠐蟆燈立即映紅了大家的臉,爸爸在一旁再三囑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燒著紙了”……送蠐蟆的人越來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大家朝場鎮(zhèn)上涌來,頓時,街道上變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紅流”不約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蠐蟆燈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幾個大人一同抬的蠐蟆彩燈了,上面還寫著“愛我中華”幾個醒目的大字,多么濃厚的愛國情誼呀!街頭的男女老少,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一齊高呼著:“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這聲音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不光送蠐蟆的人群歡呼著,連路邊棲息的夜鳥,也忍不住探出頭來,和我們分享這無窮的快樂。
來到西溪河邊,孩子們高舉著蠐蟆燈不肯離去,在家長們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戀戀不舍地將蠐蟆燈甩進(jìn)河里。
送走蠐蟆后,下一個“節(jié)目”便是搖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搖得“莎莎”作響,我跟大家一樣,選了一根長勢正盛的嫩竹,一邊搖晃一邊唱著:“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樣高,嫩竹長,我也長,我跟嫩竹一同長!
聽爸爸媽媽講,很多成都人甚至廣安、遂寧周邊的人,都不知道我們老家的“十四夜送蠐蟆”風(fēng)俗。現(xiàn)在,這樣的民俗只在西充話地區(qū)以及附近地區(qū),比如嘉陵、順慶、西充、南部一些鄉(xiāng)鎮(zhèn)比較盛行。而且隨著外出打工潮,這樣的民俗瀕臨滅絕,不過政府開始重視了,現(xiàn)在,家鄉(xiāng)開始舉辦“蠐蟆”節(jié)這樣的活動了。
小朋友,我們家鄉(xiāng)的“蠐蟆節(jié)”也吸引了你吧?歡迎正月十四到我家鄉(xiāng)來作客,相信你一定會被這一獨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7
河南,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眾多傳統(tǒng)民俗源遠(yuǎn)流長,也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五年級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鄉(xiāng)春節(jié)民俗的風(fēng)采和濃濃的親情。
臘月二十五的清晨,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撒落……呼吸著熟悉的空氣,聽著遠(yuǎn)處隱約傳來的鞭炮聲,我感到年節(jié)的味道愈發(fā)濃重了。走進(jìn)屋里,一切都煥然一新,做好準(zhǔn)備迎接新春:床單換了新的,窗戶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幾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家電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節(jié)前總會念叨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買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臘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聽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走進(jìn)客廳,全家人都圍坐在茶幾旁,精心地挑選著春聯(lián)。我悄悄地挑出一個大紅的“!弊郑谒澈笳成蠋锥坞p面膠,再把它倒著貼在門上,寓意著!暗健绷。“貼得好!”外公贊賞地說,我也開心地笑了。媽媽在窗玻璃上貼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動有趣:正中央有一頭憨態(tài)可掬的小豬,小豬的腳邊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開著蓮花,水里有游魚在嬉戲,正所謂“連年有余”!小豬的頭頂有蝙蝠在飛舞,象征“!钡搅恕巴獯笱┘婏w,紅紅的窗花映襯著皚皚的白雪,窗花越發(fā)紅艷而白雪越發(fā)晶瑩了!叭鹧┱棕S年”,這個詞在我腦海里突顯出來。
下午,外公在廚房里剁著肉餡,外婆揉著面團(tuán),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團(tuán),就收獲了外婆嗔怒的批評。終于能包餃子了,大家齊上陣——媽媽包的像金元寶,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卻奇形怪狀,各不相同,有一些卻不合時宜地張開了“嘴”,需要大人們來加工。歡聲笑語中,年夜飯準(zhǔn)備好了,大家放開了肚皮,一邊盡情地享用,一邊相互說著吉利恭喜的話,歡聲笑語讓房間里溫暖如春?粗实拇和恚_心地?fù)屩t包,間或著打電話給遠(yuǎn)方的親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聲中,走來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陽從窗簾縫隙中射入,讓我看清了床頭四個鼓囊囊的大紅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們收起來,就跟著爸媽出去向親朋好友拜年了。我們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給五姨婆的祝福,讓她老人家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熱鬧的大街上,大人們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熱情的.寒暄,彼此道著祝福。
我們呼朋喚友一起去逛廟會。廟會里可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條街上烏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獅的地界兒,大家看著身體通紅而鬃毛金黃的“獅子”,在舞獅人的操弄下,“獅子”嘴巴一張一合,靈巧地在木樁上騰空跳躍,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引得圍觀的人們陣陣驚嘆和雷鳴般的掌聲。賣糖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表演魔術(shù)雜耍的,唱著我聽不懂的家鄉(xiāng)戲的,還有各種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物品的,隨著大家彼此的恭賀新春的祝福聲,家鄉(xiāng)的年俗味道就在這里蒸騰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春節(jié)走遠(yuǎn)了,我們也踏上了歸途。不管我身在何處,不管我年方幾何,這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和濃濃的親情,將永遠(yuǎn)留在我的記憶中。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8
“叮鈴……”除夕的第一道鈴將我鬧醒,迷迷糊糊地睜開雙眼,已隱約聽見樓下的鞭炮聲,我興奮的快要跳起來了,雖然只穿著單件睡衣,但過年的熱情似乎已經(jīng)讓我忘記了寒冷。
廚房里,父母已經(jīng)開始忙活著洗菜,包餃子。今年爺爺奶奶姑媽大伯都會來我家吃年飯,以往過年,我們總是吃辣魚臘肉,菜薹,藕湯等等,這些都是武漢人在熟悉不過的年夜飯菜了,而今年我們要按照爸爸老家的風(fēng)俗準(zhǔn)備飯菜——包餃子,爸爸說還要包一枚幸運餃子,據(jù)說吃到幸運餃子的人,新年一年會好運相伴,一想到這里,我心里樂開了花,好像幸運兒就是自己。
只見媽媽熟悉的拿起一塊餃子皮,放一勺肉陷進(jìn)去,再將餃子皮對折,然后將邊緣捏出均勻的褶皺,一個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包好了,看到這我已躍躍欲試了,可剛拿起餃子皮手和餃子皮就黏住了,爸爸趕緊說:“你剛洗手,手上的水要擦干,再沾點面粉才可以!蔽矣謬L試的包了幾個,可個個像打了敗仗的士兵,歪七扭八,而媽媽包的都像凱旋歸來的將軍一般,昂首挺胸。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快完工時,我的手藝也慢慢地變好了,趁爸媽去炒菜不注意時,我小心翼翼從口袋摸出一粒堅果,悄悄地放入餃子餡中包好,迅速將這枚“幸運兒”混入這批餃子的隊伍中。隨著家人們的到來,媽媽也開始煮餃子了,白白的.餃子像美麗的天鵝爭先恐慌后的跳入水中,起初都沉住氣,靜靜地躺在鍋底,可沒過一會,“天鵝們”都按耐不住了,有的翻著跟頭,有的跳著芭蕾,有的則悠閑地散步,鍋里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大家圍著桌子坐了一圈,桌上的菜也陸續(xù)擺滿了,光看著就夠咽下三四口唾沫了,“這個魚,是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年年有余,”姑爹笑著說。在年夜飯上吃魚,是一種地方習(xí)俗和美好的象征,大家一起舉杯“乒乓”這是碰杯發(fā)出的清脆響聲,各種祝福語伴隨著這種清脆的響聲,此刻真是一片美好。
這時餃子端上來了,貌似人人都想交好運。都迫不及待的開吃了。大家都各踹心思,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鞍,我吃到了,真的被我吃到了,”仿佛中了大獎一樣,瞬間臉上笑開了花。這時,爺爺已邊安慰弟弟妹妹說明年還會有,一邊漏出了神秘的笑容,“你們雖然經(jīng)常吃餃子,但有人知道餃子的由來嗎?知道為什么吃餃子嗎?”弟弟妹妹們頭都搖的像撥浪鼓似的,接下來爺爺自然要給我們講講了!跋鄠髋畫z造人時,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總會凍掉,于是黃土人想了個辦法,用線將耳朵固定住,另一頭放在嘴里就行,后來老百姓為了紀(jì)念女媧的功績,用面捏成了人耳的形狀,內(nèi)包有線(餡),用嘴咬(吃)……”大家邊吃邊聽得津津有味。爺爺說完,便神秘的掏出紅包,說收了這個紅包都要好好學(xué)習(xí)啊,緊接著姑媽的,大伯的,爸爸的,一會桌上擺滿了紅包,看著面前的這些紅包,我和弟弟妹妹們眼睛瞇成了一條縫,臉上露出了滿足的表情。一頓豐盛幸福的年夜飯在紅包中結(jié)束。
看春晚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飯后,大家都聚在電視前喝茶聊天,等待著春晚的開始,屋里家人們歡聲笑語,屋外,鞭炮聲不絕于耳,一片其樂融融……
就這樣,除夕在人們的嘻嘻哈哈中歡笑著迎來,又在人們的嘻嘻哈哈中歡笑著離去。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9
說起風(fēng)俗,不得不說起家鄉(xiāng)轟轟烈烈的春節(jié)!按竽耆畠,喜氣迎門兒……”我望向窗外,雪影中掛著艷艷的燈籠,點點明光輕瀉在門前的窗花兒上,鑼鼓聲中萬物異常有滋有味,年的氣息愈發(fā)濃厚了些,我也對這辭舊迎新的時刻心馳神往了。
春節(jié),講究氣氛,家家戶戶都設(shè)法兒讓自家紅起來,熱鬧起來。果真,春節(jié)前的某個清晨,陽還惺忪著,藏掖在月布下的霧靄中,爸爸早已拎回一大袋窗花、門神之類的物件。媽媽招呼家人來選幾幅,這下可熱鬧了!斑@字,絕!貼門上準(zhǔn)好看!”爺爺捋著花白的胡子靠譜地說,“門神也英勇!”“這窗花手工精巧哇!”……你一言,我一語,終于將年紅送上家門兒!澳昙t者,只為紅紅火火也,亦可以熱鬧其庭院之氣氛”這句俗語可不是亂來的。年紅一上,家中處處彌散著這年味兒了,這寓意著往后我們一定過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風(fēng)俗的氣息也喜氣連綿地融進(jìn)這歡聲笑語中了。
這副“!弊謨嚎烧嫣貏e,竟然比王爺爺賣的糖葫蘆兒還紅。我也選了副年紅,嗯,貼哪兒好呢?大門上還空蕩蕩的,就貼這兒吧!我剛想往上一貼,奶奶正巧走過,攔住了我:“寶兒,福咋倒著貼呢?”我胸有成竹地回答說:“奶奶,福到了呀!”奶奶卻點了點我的鼻頭,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孫女,大門口的可不講這一套了!”見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奶奶繼續(xù)道:“相傳啊,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60大壽之際病了,孝順的康熙皇帝又是齋祭又是拜佛,還寫了個福字請福續(xù)壽。這福字形窄而狹長為痩,諧音壽即長壽之福,御福加璽后,成了佳世不可倒掛的福字!”奶奶邊說邊將“!闭(guī)規(guī),平平整整地貼在門上,一雙巧手撫平翹起的部分。暖陽照在正正的“!鄙希顾优c眾不同。也許,這預(yù)示著春暖花開時,健康長壽彌散在人間,我也期待著新的輪回,盼望著新的起點。濃郁的年味兒就這么不留痕跡的融進(jìn)了這暖陽、福字之中了。忙活完年紅,我便飛奔向舞獅場。這惟妙惟肖的生靈,總能滿載著祝福和歡悅。我挎著包,擠進(jìn)了人群,暖烘烘熱乎乎的。隨著一聲聲哨聲,“叮——”舞獅表演拉開了序幕,獅頭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眼角鑲了兩三朵祥云,嘴唇厚實而寬大。獅子腳步急促,有時騰飛,用小巧的'鼻尖輕觸枝頭的鈴鐺,清脆的聲兒在耳蝸中盤旋。俄而之間又伏在地上,似乎在為一只玲瓏的眠蝶怦然心動,又仿佛在為沒追著金蜻蜓而懊惱。猛然間,它飛奔到我面前,鼻翼聳動,將腦門拱進(jìn)我的掌心,周圍有人歡呼起來,我便洋洋得意地朝他們一笑,親吻了獅子的額頭。接受了武士的青睞,也就意味著接受了滿滿的福氣。
春節(jié)中,必不可少的習(xí)俗便是“年夜飯”了。我家的年夜飯是由爺爺毛遂自薦主廚而成。最誘人的莫過于那盤八寶飯了,外層的一圈呈色翠綠,柔嫩光滑,上邊綴了幾顆困倦的綠豆,它們臥在那兒,懶懶地倚在飯上。八寶飯中央立著顆棗子,紅潤而有光澤。每一盤菜都深深逗引著全家人的味蕾,這飽含福氣的各類菜品在餐桌上大展風(fēng)采。年味也就熱氣騰騰地融在這色香味俱全的團(tuán)圓飯中了。
晚間,夕陽已去,皎月方來,萬物漸漸沉睡在了朦朧又圣潔的月光下了。屋內(nèi)卻是歲火沸騰,燈盞通明,守歲的活動開始了。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溫暖可親的融進(jìn)這明暗兼?zhèn)涞臍q火中。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格外豐富,分外樸實。祝愿年復(fù)一年,年味只增不減,來年更加美滿,我捧了把瑞雪灑向空中,望它永兆豐年!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10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晚飯過后,一個人坐在沙發(fā)上,靠近窗邊,肌膚沐浴在窗戶玻璃里映襯的煙火中,眼前茶幾前的綠植盆栽的花花草草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是有說不盡的悄悄話?蓯旱男滦凸跔畈《驹诤霞覉F(tuán)圓的日子里作威作福,間隔了親人們的團(tuán)聚,破壞了家人們團(tuán)聚的美好場景。我在沙發(fā)上發(fā)著呆,思緒飄到了去年的除夕夜晚。
基本上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會和父母在鄉(xiāng)下外婆家一起度過,家人吃過年夜飯后,就圍坐在炭盆邊一起守歲。炭盆里燃著的火很旺,且有一股淡淡的樹木香味。在童年的記憶中,這木碳的淡香味,就是除夕夜的特有氣息。
家鄉(xiāng)的過年有許多習(xí)俗,放鞭炮、吃餃子、貼春聯(lián)可我第一時間想起的卻是守歲。等待著春晚上的新年鐘聲的敲響,等待見證自己的成長,我喜歡和家人一起守歲的氣氛。
除夕那天我發(fā)誓,一定要把今年整場春晚給熬夜看完,為了這個吹出去的大話,我還特意泡了一杯奶茶來為自己提神,看著還在廚房里忙碌的外婆,正忙活著給大家包著守歲吃的餃子,我迅速的挽起袖子,打算幫外婆一起包餃子,看著桌上整齊排放的餃子,便好奇地問著外婆,“除夕守夜為什么要吃餃子,而不是吃饅頭湯圓什么的呢”外婆立刻解答了我的疑問,笑呵呵的說道:"你看餃子形狀和元寶是不是很像,人們除夕夜吃餃子取“招財進(jìn)寶”的意思。外婆又問到“你知道為什么我們要守歲嗎?"我的好奇心立刻又被外婆勾起,外婆沉思了一會,便開始了她的精彩的故事講述"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就會如饑似渴地跑出來害人。它在半夜進(jìn)門,一進(jìn)門,什么也不干,直奔床邊摸睡著了的小孩的頭。小孩子接著就會頭疼發(fā)熱,病情越來越重,最后會變成傻子。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dāng)然不希望那個無惡不作的“祟”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傻子呀。于是就在除夕的晚上整夜亮著燈,守在孩子身旁,他們整夜不能合眼,一直提防著興風(fēng)作浪的祟,這就叫“守祟”,后來因為祟與歲諧音,而且因為過一年長一歲,就把“守祟”改為了“守歲”。"外婆繪聲繪色地講著,我的`眼睛睜的銅鈴大,手心冒著涼汗,緊握著外婆的手聽完了這個古老的傳說。
家人在一起團(tuán)聚的時間總是感覺像鳥飛兔走般的快,我抬起頭看了眼掛在墻的鐘,23點58分,離守歲成功只有兩分之差,此時外面世界仿佛被爆竹聲給籠罩著,即使相隔1米遠(yuǎn)的人們都聽不見對方嘴里說出來的話,只看見彼此的笑容滿面,電視上的春節(jié)年歡晚會上的主持人們拿起話筒,開始大聲的倒計時來10、9、8、7、6過年咯!我也興奮的歡呼起來:“我又一年守歲成功了,我又長大一歲咯”此刻外公正拿著打火機(jī),在門前點燃一個巨大的煙花,我捂著耳朵臉貼著門上的玻璃往外看。只聽"嗖"一枚絢麗的煙花飛上天空,炸出來一朵朵五顏六色絢麗的煙火,F(xiàn)在,雖然科技高度發(fā)達(dá),人們不再迷信,也沒有“祟”這個妖怪,但親人們依然為我們守歲。我想,這守的更多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孩子美好的期望、深情的愛吧。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和報答他們,為他們守歲,守著他們慢慢變老,守著他們平平安安。
雖然今年的除夕無法和和親人們一起守歲,但家人的心卻是無法切斷的,就像家鄉(xiāng)的習(xí)俗會永遠(yuǎn)流傳下去一樣,守歲與我緊緊相連。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家鄉(xiāng)風(fēng)俗。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11
我們家鄉(xiāng)每逢到春節(jié)都是熱鬧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場,各種各樣的年貨,各種各樣的玩具,讓我可是非常心動的。 我們的除夕習(xí)俗其實全國都一樣,大家都要一起團(tuán)聚吃飯,開開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輩都去給長輩拜年,而我們呢?可說是大豐收,紅包滿了自己的口袋,裝滿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時,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熱鬧,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街上掛滿了新異的燈籠,街上的人個個臉上掛滿了笑容,可見得春節(jié)多么熱鬧啊,我的家鄉(xiāng)就是這么熱鬧,這么喜慶,這么歡喜。 客家人過年風(fēng)俗 過年
“百節(jié)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shù)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jié)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zhǔn)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岸痢币坏,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飯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zhǔn)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孩童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后,要擇定吉日在屋內(nèi)掃塵,打掃衛(wèi)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干干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人孩童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shè)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tuán)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孩童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tuán)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孩童發(fā)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guī)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dāng)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zhǔn)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tuán)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又叫“上元節(jié)”,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游樂活動到達(dá)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yù)先發(fā)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 篇12
“煉火場景宏大,氣勢壯觀,熱鬧非凡,表演集音樂、舞蹈、體育、武術(shù)、戲曲于一身,是一門綜合性藝術(shù)。”
這里,是群山環(huán)繞的凈土;這里,是山清水秀的凈土;這里,是空氣清新的凈土。這里,是北緯二十八度四十九分到二十九度十九分之間的圣地——磐安!
這里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最讓我敬佩的是這兒舉世聞名的民間技藝——煉火!作為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之一的它,讓這兒世世代代生存的磐安人無不感到驕傲!煉火是因人赤腳在通紅的火炭上表演而出名,煉火人也都是男性。儀式一般在農(nóng)歷十五和重陽節(jié),同時這也是秋祭活動的重要項目。煉火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流傳在我們磐安縣的雙峰、仁川、深澤一鄉(xiāng)。這一活動既有原始社會狩獵后慶祝狂歡場景的不羈,又有神秘崇高的巫術(shù)色彩。既有藝術(shù)氣氛,又不失親近生活現(xiàn)實,而且還顯得更具地方特色些。
煉火人都是自愿參加,據(jù)村里人講,煉火人要提前三天吃齋后才可以參與。在傍晚時候,村里人已經(jīng)開始張羅準(zhǔn)備儀式了,村民們帶著一籮籮的木炭,鋪到畫有八卦圖案的圓形花壇上。煉火人穿著獸皮樹衣,頭上包裹著豹紋的頭巾,倒還真像返回了原始社會一樣,但也顯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了?粗x開始還有好一會兒,我又瞎逛了一圈。再等我回來時也已經(jīng)開始了,想必也必定是錯過了不少新鮮環(huán)節(jié)吧。比如:火浴凈身、巡行……可惜呀可惜……
這一會兒有人敲著鑼,有人打著鼓,也有人吹著號,氣壯山河的氣勢就像一群野象奔涌而來。震天撼地的強(qiáng)勁似乎要搖裂了大地一樣。
直徑大概十五米的木炭已經(jīng)在熊熊燃燒了。灼熱的氣流讓我們這些圍觀者都不得不后退些。那些壯漢們手中握著鋼刀,上下擺動著,不停鼓舞士氣。領(lǐng)頭人一聲怒吼,就沖進(jìn)火里頭,后面的人也跟著怒吼,跟著咆哮,跟著沖進(jìn)火里,揚起的火星就像太陽風(fēng),肆意舞起。隨著一陣風(fēng),火星平攤成了一堵火星墻,紛紛揚揚,最后漸漸散去。我們圍觀的人都被揚起火星的熱氣逼后幾步,可壯漢和老人們卻一路小跑過火炭,而且只有怒吼壯勢的表情,并無一絲的痛苦神色。要知道這剛燒紅的`火炭可是達(dá)到七百多度啊!
領(lǐng)頭人拿著鋼刀在火炭下一插又一抬,然后再用力一揚,烈火一陣涌起,像涅槃重生的鳳凰一樣,張開雙翅,昂頭鳴叫。像這生命之火,激情熱烈地在綻放,在詮釋,在釋放,在吶喊!天哪!這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熱烈,生命的執(zhí)著,生命的偉大!生命不就是如此嗎?張揚、沸騰、瘋狂、狂野、不羈!我感動了,我驚呆了,我感嘆了,我嚇住了!這才是生命!這才是生命。∵@樣壯觀宏偉的場面,又豈是我這稚嫩簡單文字所能表達(dá)出來的?只有你親自體驗,親自欣賞,才能體會那種熾熱!因為生命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之物。
“煉火是浙江省土生土長的漢族原生態(tài)民間藝術(shù),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qiáng)不息、赴湯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參煉者赤腳在通紅的炭火上表演而不會被燙傷。這種神奇現(xiàn)象已引起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極大興趣!
這樣有著濃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應(yīng)該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呀!這是磐安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磐安人的一部分!民間文化需要我們?nèi)ヒ娊,需要我們(nèi)ケWo(hù),更需要我們?nèi)鞒!讓民間文化——煉火,在磐安這塊凈土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讓這圣火燃燒著磐安,讓磐安蒸蒸日上,更燃遍大江南北吧!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相關(guān)文章: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10-05
家鄉(xiāng)風(fēng)俗作文10-05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09-25
家鄉(xiāng)風(fēng)俗作文11-03
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作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