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時間:2022-10-13 16:32:13 讀書筆記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精選8篇)

      《美的歷程》用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與單純的文學審美有著本質的不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美的歷程讀書筆記(精選8篇),希望能幫助到您。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精選8篇)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1

      何謂美?是燈火絢爛的夜晚街道,是葉落知秋的幽靜哀愁,是字字珠璣的精致書本?“美”本是飄渺之物,當它附在特定的事物上便有了意義,不如說,美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散發(fā)著清香的靈魂。

      《美的歷程》一書是李澤厚先生所作,共分十章,以歷史縱向時間為軸,細致地描寫出了“美”的發(fā)展歷程。從遠古時代到滿清時期,從氏族紛爭到王朝統(tǒng)一,“美”一直貫穿在時間長河中,流經(jīng)世世代代,流進人們的生活。

      遙記當年金烏耀日,蟾蜍拜月,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神秘的圖騰與巫術禮儀,狂熱的原始歌舞展現(xiàn)出了屬于遠古時代的蒼勁力量。由線條和簡單圖案構成的象形文字,將“美”具象化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凝聚在抽象的紋飾符號上。夏鑄九鼎,鼎臥饕餮,夏商時期不可謂不是沉重神秘的青銅時代。人們信奉君權神授,青銅器上獰厲的圖案成了王權的象征。雖然后來隨著神權的淡化,圖案線條向著流動活潑的方向發(fā)展,但曾經(jīng)那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卻是無可替代的。功利與自然,嚴謹與不羈,春秋戰(zhàn)國是儒道兩家互補發(fā)展的時期。

      孔子于禮樂的實踐理性,莊子于自然的熱烈情感,“美”隱在情理結合的審美規(guī)律里,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的無限韻律和建筑的色彩結構中,成為流動的時間進程,整齊華美的視覺體驗!耙卤辉~人,非一代也!鼻瓕⑺寺南胂蠛蜔霟嵘畛恋那楦腥谌搿峨x騷》,成為楚漢時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世代相傳。楚辭之美,美在其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和傳自遠古時期的活力。漢朝藝術受之影響,始終擁有蓬勃生機,浪漫激情。磅礴的氣勢與古拙渾然一體融入畫中,成就了雄渾厚重的樸實之美!懊馈钡谋憩F(xiàn)形式中人的覺醒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繪畫文字等藝術開始著力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智慧和品格,“氣韻”“風神”成為了魏晉新的美學趣味。這個時期的文學主體由宮廷消遣進化到了初步對人物、山水的吟詠。注重寫實與審美規(guī)律的藝術創(chuàng)作令“美”更加優(yōu)美、純粹化。

      值得一提的是魏晉時期詩的創(chuàng)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人們藏在詩中的感情毫無疑問是熾烈的,然而他們內(nèi)心,生活中的矛盾又使他們不得不感慨生死,寄情世外。如此熾烈又哀痛的.錯雜情感,使“美”在矛盾中閃亮。隋唐時期宗教藝術盛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佛教。“舍身飼虎”“割肉貿(mào)鴿”的故事在洞窟壁畫上極盡呈現(xiàn),同樣流傳在民間?陀^上講,這些麻醉人的宗教故事實在虛妄無義。然而這些虛幻的頌歌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很是廣泛。從虛幻走向世俗,刻畫出了這個時期虛實結合的美。除開宗教不談,李唐王朝的詩書文化實在燦爛奪目。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哀嘆,唐詩如同朝氣蓬勃的少年,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經(jīng)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生涯的唐代文人的豪邁風度在詩篇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種豪邁明快爽朗的美,是唐詩獨有的。其書法,特別是痛快淋漓的草書,也將這種美盡數(shù)傾注在筆墨間,奏響了盛唐之音。隨著唐文化逐漸加強了對情感色彩的捕捉,其美學逐漸增強了悠閑靜美的哀愁之意,宋元的山水藝術開始在歷史長河中嶄露頭腳。其山水藝術意味深厚,自由寬泛,重在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寧靜。

      從渾厚的筆墨到精致的刻畫,從整體的畫面到剩水殘山的特寫,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宋元文化始終帶給人們平淡自然、細潔凈潤之美。這是一個鋪畫滿丹青水墨,充滿靈氣的時代。由浪漫到感傷,由感傷到批判,明清文化為我們展開來一幅世俗風味與浪漫文藝共存的畫卷。市民文藝是人情世故的津津玩味,歌頌贊揚,諷刺嘲笑,樸實卻簡潔豐富。如輕煙如夢幻,自由風流似乎成了當時浪漫文藝的代言。濃厚的民族風格,人生空幻的時代感傷構成了明清時代樸實夢幻的美。

      當年的一切已成過去,也許那些時代的珍寶已經(jīng)被時間征服,但是我相信“美”是永遠不會被時間埋葬的。它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款款而來,宣示著美的歷程將指向未來。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2

      對于美,我總覺得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不同人對于美有不同的認知,如同時尚一般,隔3年就會有不一樣的美的理念,不一樣的美的流行。但是閱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后,讓我對于美又有了新的認知。美不僅是每個個體個性化的概念,從社會角度而言,更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共同的文化印記。

      《美的歷程》一書沿著時間的線軸,回顧了中華文明自誕生時刻直至明清之際整個的美學演進歷史。從石器時代龍鳳圖騰的來歷,到夏周的青銅時代,先秦諸子對中國實用理性主義的影響,到楚漢浪漫主義的發(fā)展、魏晉風度的形成、南北朝時期的佛陀世榮、唐宋時期詩歌與書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畫的意境、最終到以明清小說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每個時代對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

      例如魏晉時期,人們津津有味的談論的并不是功臣名將的赫赫戰(zhàn)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執(zhí)拂塵、口吐玄言,捫虱而談,辨才無礙。重點展示的是內(nèi)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脫俗的言行,漂亮的風貌。所謂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觀,體現(xiàn)出人的內(nèi)在智慧和品格。兩漢動的行為之美讓位于魏晉的靜的玄想之美。“言不盡意”“以形寫神”“氣韻生動”作為美學理論和藝術原則在這一時期被提出。瀟灑不群、飄逸自得的魏晉風度產(chǎn)生的的歷史背景卻是充滿動蕩、混亂、災難、血污的社會和時代。戰(zhàn)亂的年代里,時刻面臨著生死的考驗,巨大的政治恐怖陰影下產(chǎn)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義。如同阮籍,表面看來瀟灑風流,骨子里卻潛藏深埋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憂。

      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經(jīng)濟上,東漢以來的莊園經(jīng)濟日益鞏固和推廣,大量個體小農(nóng)和大規(guī)模的工商奴隸經(jīng)由不同渠道,變而為束縛在領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極強的農(nóng)奴或準農(nóng)奴。政治上,與這種經(jīng)濟背景相對應,分裂割據(jù)、各自為政、世代相沿、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階級占住了歷史舞臺的中心。這種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使得意識形和文化心理上發(fā)生巨大變化,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兩漢經(jīng)學崩潰,代之而興的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時期,哲學重新得到解放,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抑了數(shù)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諸家,重新為人們所著重探究。議論爭辯的風氣相當盛行。與頌功德、講實用的兩漢經(jīng)學、文藝相區(qū)別,一種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純”哲學產(chǎn)生了。與這種思潮相對應的美學觀念,特征就是——人的覺醒。對生死存亡的哀傷,對人生短促的喟嘆,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陶潛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對人生對生命強烈的欲求,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政權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nèi)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因此繪畫藝術作品里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要求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這種追求“氣韻”“風神”的美學標準正是與魏晉思辨智慧、人的覺醒相一致。

      從這本書中,學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將其放置于時代背景之中。藝術的發(fā)展是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時,此時孕育的文化,與經(jīng)濟繁榮、政治昌明的藝術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遠。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無我的、簡約的、華麗的……美有不同的形態(tài),而這不同的形態(tài)正是解碼歷史的重要鑰匙。

      現(xiàn)在經(jīng)常聽到一些人批判現(xiàn)代的審美,從日韓傳入的中性審美,男性的審美以趨于女性化的陰柔白凈為美,取代了硬漢的粗獷式審美,這又有什么樣的社會背景?萌系審美又有什么社會原因?這種審美取向是主流的還是非主流的?這種集體的社會文化觀念、集體的審美趨向對整個民族心理有什么影響?如果說經(jīng)濟形勢可以靠政府這只看的見的手進行調節(jié),那么審美意識的走向是否可以上層構建或調節(jié)?還是只能自下而上的漸進式演化?

      所有這些問題不一定會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過程就是成長。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3

      曾單純的以為,美只不過是一種客觀存在;曾天真的以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題;曾可笑的以為,美是遙不可及的;曾簡單的以為,美就是秋日梧桐靜靜灑落的身影,就是金黃的銀杏葉緩緩飄落的畫面。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俯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維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走進《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感動。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fā)展。全書共分十章,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chuàng)造它們的作者們。其內(nèi)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淀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筑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它不單對現(xiàn)代流行作了回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后,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它經(jīng)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和平生活,激烈的戰(zhàn)爭。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yōu)槌橄蠡、符號化的。也正是美作?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 這些旋轉、重復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獰厲的美奠定了基礎。

      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chuàng)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并不作機械的重復和僵硬的規(guī)范。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

      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激蕩前行,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和明朝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推動了中國命脈的發(fā)展。魏晉的思辨帶來的人類追求,與先秦理性精神影響了中國人信仰與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學的`同化影響中國人的個性,明末的資本主義思想萌芽批判大中華的弊病,這多元的思想推動中國滯后的身軀。而這些,在萌發(fā)或形成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化特征和審美意識。若說中國文化之美的巔峰,我認為唐朝宋朝各有千秋。唐代詩詞重情,而宋朝則詩重理、詞重情;到明清則無論怎樣的文化載體,都愈趨世俗、白話、易懂。同為盛世王朝,唐宋與明清卻相隔兩岸,各有特色。

      幾百年的距離,足以讓尚且是世界焦點的中國墮落為落日余暉。因唐代國土的安穩(wěn)、經(jīng)濟的繁榮、外交的和諧、政治制度的完善、科舉制度的首創(chuàng),人民獲得了自由、開放、相對幸福的生活空間。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便有更開闊的視野去品味山水美景、思考人生意義,把個人的情感、理想、抱負放到生活的首位,從而形成抒情的美的爆發(fā)。而到了明清,嚴格閉塞的經(jīng)濟制度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上層的政治制度已經(jīng)頑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囂塵上,于是人們開始突破制式,掙脫封建統(tǒng)治的束縛,追求世俗中最簡單、自然、人性化的情感與事物。即使歷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類的進化繁衍的契機通常都是既破又立。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nèi)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先人對內(nèi)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睹赖臍v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jīng)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4

      高中時讀李澤厚《美的歷程》,看到作者在青銅禮器一節(jié)引用了一句話:“有虔秉鉞,如火烈烈”,語出《詩經(jīng)·商頌》,描繪戰(zhàn)士出征的殺伐雄心。大概是覺得這種狀態(tài)有如高三,筆者便把這句話寫下貼在桌上,半是激勵半是調侃。本以為久遠的詞句太過晦澀難宣,卻未料穿越千年,見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鉞,如火烈烈,是見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貝爾提出,此觀點否定再現(xiàn),強調純形式的審美性質。從人首蛇身圖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貼服地面,微微彎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預示著它將作為中國西部、北部、南部許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一個主要的圖騰旗幟而高舉飄揚。離開了繪就人首蛇身的線條,便無意義與美;離開了圖騰的意義,人首蛇身圖案也不成其為美。

      圖騰稚拙,青銅獰厲。情感被火焰燃燒熔化,澆筑成巨大的青銅符號,渺小蒼生被宛若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驅策,跪伏于獰美的禮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這一層意義時,方懂得了青銅的冷與重。

      而后形而下之器,發(fā)展演變?yōu)樾味现。青銅留存千年,原始宗教情感卻逐漸淡去,情感、觀念、儀式這宗教三要素,由孔子引導和消溶在世間關系和現(xiàn)實生活中。荀子又將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人生態(tài)度發(fā)展為《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另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孔子時代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尊重,一方面發(fā)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無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鏗鏘鐵誓,還是“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的縹緲清談,都將深意蘊于文字間,寄于文字外。后來者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忠君愛國式倫理政治觀點、韓愈“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顏真卿“忠義之節(jié),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的卓越人格,無不昭示美學規(guī)范中兼有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伸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為筏,擺渡過時間的大風大浪,筆者潦草地見證了一場美的歷程。稍作歇息,兩岸風景映入眼底。符號、線條等形式本身輕簡,卻因沉淀了社會內(nèi)容而有了萬鈞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記憶,太過信任也太過依賴所謂的理性與科學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觸動。筆者無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對久遠的文明之美時,添上一些以民族記憶為基底的純粹審美。

      就如那場千年前的征伐之戰(zhàn),將士秉持斧鉞,自詡正義之師,又畏馬革裹尸,由是心焦似火,烈烈不息。絕非消弭在八個字間的前朝硝煙,而是灼燙聞者胸口的此刻心焰。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5

      《美的歷程》是中國美學的經(jīng)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數(shù)千年的文藝、美學納入時代精神的框架內(nèi),揭示了眾多美學現(xiàn)象的歷史積淀和心理積淀,具有渾厚的整體感與深刻的歷史感。本書將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書中夾敘夾議,見解精到,文字簡潔,明白曉暢,曾影響了一代青年,引導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時間內(nèi)讓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得到美的熏陶,確實是一部很好的讀物。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xiàn)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藝術,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最先想到唐詩。唐詩正是盛唐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詩歌藝術的頂峰。那么,它何以出現(xiàn)在這一時代呢?作者的分析給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時代,帝國初始,在政治、財政、軍事上都非常強盛,對外開疆拓土,軍威四震,國內(nèi)則是相對的安定和統(tǒng)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貿(mào)易交通發(fā)達,同樣也帶來了異域的文化。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chuàng)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tǒng),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

      在政治上,官階爵祿日益代替閥閱身份,成為唐代社會視為最高榮譽所在。先前的門閥士族被壓制,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與擴大,科舉制度的確立,使得知識分子可由考試而做官,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突破了先前門閥世胄的壟斷,一條充滿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們開放。等待著他們?nèi)ラ_拓。個人、民族、階級、國家都處于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就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藝術,孕育出了唐詩。它蘊含著對有血有肉的人們現(xiàn)實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執(zhí)著,滲透著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這都證明,《美的歷程》是一部小書,篇幅不過十幾萬字;《美的歷程》又是一部大書,它考察了從遠古圖騰到明清繪畫、工藝達數(shù)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fā)展。讀之使人神馳千年,遨游于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領略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捕捉到華夏民族美的足跡。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6

      《美的歷程》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jīng),對于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nèi)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zhàn)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根據(jù)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和擴大在生產(chǎn),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jù)的'猜測。

      對于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著階級的產(chǎn)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后的為了統(tǒng)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征著神秘,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zhàn)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征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并不在于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guī)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xiàn)著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征。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筑,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著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筑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復雜嚴謹?shù)娜后w,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xiàn)著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xiàn)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夸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瑯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xiàn)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為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說,同樣也是附和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礎。在明末發(fā)展到極致后,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yōu)楦袀奈膶W。代表作為《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說,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一唱三嘆,流連忘返。我們感受著,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7

      《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李澤厚先生的美學專著,合稱《美學三書》。先生在結語中寫道,《美的歷程》是“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鳥瞰式的觀花”,期望讀者能通過閱讀這部小書“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tǒng)卻并不模糊的印象”。

      其實先生太過自謙了。《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雖然我并未完全讀透《美的歷程》,但是每讀一遍,每次也有新的體悟,豐富了很多,同時彌補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遺忘了的知識。《美的歷程》的覆蓋面很廣,從遠古圖騰講起一直到明清時期的美學,涵蓋了歌舞繪畫、建筑雕塑、詩詞繪畫、宗教文化,是我們?nèi)A夏文明古國的美的巡禮。

      這本書我覺得特別好的一點是,把美學和當時所處的整個時代、社會有機的連接在一起,不是單獨的來、就事論事討論“美”的本身,顯得特別的具體而不空洞。把復雜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解釋開來,顯得形象而不呆板。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書。

      時代在不斷進步,美學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近現(xiàn)代談美的名家有很多,近代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等,現(xiàn)代又有蔣勛,F(xiàn)今的書市上,蔣勛被炒的很火,書賣的'又好又貴。貴有貴的道理吧,而李澤厚先生的《美學三書》,算是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讀物。

      我對美學的認識還很膚淺,只能做為一個半懂不懂的門外漢,難得窺見天音妙語,便如醍醐灌頂,受益良多了。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于人有思想,會去了解這個“世界”,會去認識“自己”,因而產(chǎn)生審美。而動物,僅僅只是單純的活著。

      有些現(xiàn)代人的通病是凡是更多追求結果,而不僅滿足于過程。固然結果非常重要,然后過程是否也有相當?shù)膬r值呢?生活中不缺少美,或許我們?nèi)鄙侔l(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美學的意義在于我們在物質層面不單是要做一個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而且在精神層面,我們的靈魂是干癟還是豐滿,不然同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生命的價值,是多元的,而在審美的層面,我們每個個體,又是否非常的充實?我們?nèi)A夏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美學精神,又是否得到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在我對美的認知中,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當為妙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美學的價值,在于讓人活出味道。至于是什么味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譬如一支酒,可白可黃、可干可甜,可以是江南陳釀,也可以是蜀中老窖,至于口味是典雅還是醇厚,是清爽還是濃郁,是溫潤還是強勁,看每個人的喜歡。不過大概沒人會希望自己的人生,會成為寡淡無味的劣酒吧。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篇8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先生的重要美學著作。它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一個鳥瞰式的宏觀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沒有在書中對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特征作詳細具體的解釋闡述,而是總結概括性地對各時代所體現(xiàn)的美學思想精神做出精練的歸納,并從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為讀者理清中國古代“美”的發(fā)展脈絡。

      閱讀本書之前我也接觸過一些介紹和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的著作。而《美的歷程》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認為本書與其他美學著作區(qū)別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jié),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征及美學思想。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于中國美學史的發(fā)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并不像西方藝術發(fā)展一樣斷斷續(xù)續(xù),而是渾然一體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編寫美學史時能夠不破壞藝術發(fā)展的連貫性,不輕易劃分時代或為其強加一個所謂的“藝術時代特征”,卻能使整部著作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對中國美學了解之深以及他處理如此長的歷史材料時的高明之處。

      好的美學著作不僅能夠告知讀者自己的美學觀點,而且還會留下空間讓讀者去思考。而《美的歷程》便讓我在閱讀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跡。

      一、美的起源

      作者在第一章“龍飛鳳舞”中多次提出,遠古圖騰時期的器物(包括用小礫石等制作的裝飾品)“并非為審美而制作”。這種觀點是被普遍接受的。在舊石器時代,勞動人民離“為審美而制作”器物還有數(shù)十萬年的距離。那么我們用審美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器物是否有意義呢?我們是否只能夠用“巫術說”、“宗教說”、“勞動說”、“游戲說”這些藝術起源的理論去分析它們呢?

      我并不這么認為。雖然我也認為用“巫術說”和“宗教說”解釋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對美的意識和覺悟是可以從中獨立出來的。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及:

      “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紅穿帶、撒抹紅粉,已不是對鮮明奪目的紅色的動物性的生理反應,而開始有其社會性的巫術禮儀的符號意義在!

      在山頂洞人的眼中,紅色有其特殊的社會意義,這種意義也許還不能被看作是審美意義,因為它完全服務于宗教禮儀。但是人們選擇紅色而并非其他顏色作為特殊意義的象征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我們知道“紅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適的官能刺激。這種刺激也許是動物性的,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籠統(tǒng)地歸納為“動物性的生理反應”了。所以我認為,山頂洞人選擇紅色作為某種特殊的社會意義象征的過程應該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雖然這種審美與動物本能的反應之間的界限仍然比較模糊,但前者絕對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

      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我們之所以可以用審美的角度去看待遠古時期的器物和巫術禮儀,就是因為我們和當時的勞動人民一樣具有這種相似的審美意識。

      二、美的傳遞

      從青銅三代開始,一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的清朝,中國工藝藝術一直沒有中斷過發(fā)展的步伐。工藝作品,從饕餮青銅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優(yōu)秀的工藝作品往往歸社會的上層所有。工匠與社會上層的審美情趣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李澤厚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出社會發(fā)展對一時期的藝術特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照這個觀點,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層所代表的藝術趣味應該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從工藝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精神卻淡化了階級之間的審美差別。

      以饕餮青銅為例,“青銅的鑄造者是體力勞動者甚至奴隸”,一些大型青銅器的制作更要由數(shù)百位奴隸共同完成。如果代表著統(tǒng)治階級的威嚴、力量和意志的饕餮紋是由這些奴隸設計完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說明奴隸能夠理解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精神呢?

      若要排除以上所說的假設,就等于認為青銅時代的`工匠只是掌握了鑄造青銅的技術。然而技術是死的,它不可能和技術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饕餮紋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離開來。如果說社會上層掌握的僅是工藝品的“內(nèi)容和寓意”,而工匠們掌握的僅是“技術”,那么工藝藝術便是一個內(nèi)容和技術脫節(jié)的藝術,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由此我認為,以實用為其重要特點的藝術部類,如建筑、工藝等,是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審美交流的重要媒介。雖然這種交流也許并不是他們有意識的主動行為,但它不自覺地、客觀地融合了一個時期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

      三、美的表現(xiàn)

      人們往往用“美的再現(xiàn)”和“美的表現(xiàn)”來區(qū)別古代東西方藝術。這種區(qū)別在同時期的西方古典油畫和中國古典山水畫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雖然李澤厚先生沒有在《美的歷程》中提及,但“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的差別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初露端倪了。

      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二萬多年的馬德林文化,為我們留下了阿爾塔米拉壁畫(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窟)。以壁畫中的野牛為例,作者運用了赭紅、黑、褐等顏色,不僅勾勒了牛的線條,還填充了它的質感。除了嚴格地按比例刻畫出牛身、牛蹄、牛角、牛牦等細節(jié),還用陰影表達了牛的厚重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舊石器時代西方藝術已經(jīng)有力求真實、準確地再現(xiàn)自然的傾向了。

      與其時代相近的中國遠古壁畫往往只有一種顏色,而且都是簡練地刻畫出動物或人物的線條,同時刻意地夸張動物某個特征部位(如牛的角往往比其他部位要大和明顯),使人很容易辨別出各種動物的種類(這種夸張和有重點的表現(xiàn)與今后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無疑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中國遠古壁畫發(fā)展下去,就更能體現(xiàn)東方“自然的表現(xiàn)”的特點——從圣牛身上的饕餮紋到獰厲的青銅面具,都已經(jīng)離真實的自然事物很遠了。

      古代東西方藝術特征的區(qū)別還影響到了它們各自的發(fā)展方向。西方古典藝術的理性、寫實以及其嚴格的透視理論一直是畫家們必須遵循的法則(直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以馬奈為代表的印象派才開始掀起摒棄歐幾里得透視法的架上繪畫革命。)這些法則成就了歐洲古典繪畫的輝煌,同時也局限了歐洲藝術多樣性的發(fā)展——我們從作畫對象范圍的狹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以純粹的風景作為架上繪畫內(nèi)容的作品才剛剛出現(xiàn)(主要的畫家是代表英國風景畫派的透那)。但在中國,山水風景畫于中唐(8世紀)就已出現(xiàn),而在南宋(12世紀)達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達方式在畫家們的靈活運用下,使中國古典山水風景畫擁有更深厚的寓意。這種情況當然是無法離開以“自然的表現(xiàn)”為中國古典藝術的基礎對其發(fā)展的影響。這無疑使中國古典繪畫能在被繼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以上三點是我在閱讀《美的歷程》時的一些想法。碰到一些疑問時,我結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學知識做了比較多的假設,有時可能會比較武斷地下一些結論。這些假設和結論還要等我在以后的知識吸取和修正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完成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有另外兩本書的史料和美學觀點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此列出:《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劉方,《中國美術史》李福順。

      此外,在閱讀中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有待以后的關注以及老師的指導:

      在每個時代,歷史發(fā)展的特性都會表現(xiàn)在該時代的藝術特征之上。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確真實地符合這個理論。我很自然地希望把該理論用在當今的藝術發(fā)展之中。但我看不到當今復雜紛程卻缺乏靈氣的中國藝術界能夠反映這個時代歷史的發(fā)展。

      李澤厚先生在本書的結語中提到:“由于與物質生產(chǎn)相連接,在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年代,某些藝術部類如建筑、工藝……等等,就要昌盛發(fā)達一些,正如科學在這種時候一般也更有發(fā)展一樣!

      我相信當今中國處于“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年代”,但建筑、工藝的“昌盛發(fā)達”卻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更別說“文學、繪畫”這些“較少依賴物質條件”的藝術部類了。(如果有誰要告訴我文學和繪畫在當今已達到了昌盛發(fā)達的時期我必定會和他理論。)

      那么,李澤厚先生在本書中所說的藝術表現(xiàn)時代的理論是不是不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呢?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難忘的歷程》教案09-05

    成長歷程作文02-24

    細胞的生命歷程07-08

    心路歷程作文05-02

    我的成長歷程作文02-26

    細胞的生命歷程教案07-08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09-19

    《美的歷程》讀后感05-01

    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后感09-28

    《美的歷程》讀后感范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