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1
輕輕翻開《道德經(jīng)》的扉頁,我彷如夢回春秋……
函谷忽見騎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無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幾多盡渾沌?
那令人驚嘆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結晶;是一位隱士對后世的囑托;亦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哲學的成果!
說到《道德經(jīng)》,中外很多人都曾給其寫過書評。譬如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盧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而作為讀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梢哉f,它是一部曠世奇書!
它森羅萬象,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給我思考最多的,還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致堅。”“上善若水”,僅此一句話,便叫人體會到了水的意境、善與德的境界。
的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歷來是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低調(diào),不爭,適應,柔韌,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謂“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卻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她,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事事計。人進我退,彼擠我溢,能屈能伸。她,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盡管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過頭來,品味老子對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來,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的標準與處世修養(yǎng)的尺度,同時更體現(xiàn)出一種順其自然而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yǎng)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說的是道的雄渾而不張揚;以水喻德,說的是侯王的虛懷若谷心懷天下;以水喻政,說的是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不得不說,老子思想的哲學體系是嚴密的。因為侯王心中有道,就會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與德為政,而達到無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統(tǒng)一的,特點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個最為貼近的喻體,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國便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純凈、透明、如此簡單。其實,往往,最簡單的東西卻是最好的。它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寫老子所倡導的無為,是順應民心的無所作為,是一種簡單的為政之道,也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說水,他說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國也應當像水。我說,純凈如水,會收獲一份純美的結果;穿過世俗的紛繁,會回到最初的純凈。我想,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在如今的現(xiàn)實意義吧!
“上善若水”堪稱我們的座右銘!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經(jīng)》更多了幾分玄妙外的靈動。水映《道德經(jīng)》,萬古英靈智慧開。俯覽人間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關口,一片紫氣東來!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2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jīng)》,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jīng)》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感悟《道德經(jīng)》,修身養(yǎng)性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兜赖陆(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兜赖陆(jīng)》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diào)心、調(diào)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yǎng)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3
《道德經(jīng)》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
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
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證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所要到達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shù)臅r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就應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xiàn)貼合自己潛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zhàn)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chuàng)。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xiàn)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jīng)》惜字如金,字字經(jīng)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4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jīng)》,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jīng)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jīng)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jīng)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只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xiàn)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jīng)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jīng)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jīng)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xiàn)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jīng)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5
1、道本平常,獵奇偏矣
君子之道,發(fā)端于夫婦之間的相處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陰陽合和之道。如能順天時依天理而動、率天性而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萬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與萬物的準則,使內(nèi)外合諧一致,這樣便能因時而動,行動也總是合宜的、沒有不恰當?shù),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來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沒有什么隱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時代,人們卻厭煩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別,這樣便使人趨向于旁蹊曲徑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紀綱,其實都是用為化民的工具,但當今的人不這樣看,將其大幅度刪改;而且還喜好新人而討厭老臣,經(jīng)常更改國家的政策法度,將先代的經(jīng)典楷模全部除去,這樣做簡直如同傷損人的元氣一樣嚴重。朝廷沒有良好政治規(guī)則,民間則沒了可以效法的榜樣楷模,因而農(nóng)民懶惰自安,田土荒蕪,生出草萊也不去治理,財富的源頭也會窮盡;頹廢奢侈的花費越來越多,倉庫里只有虛耗,顆粒無存,財力的儲備也將耗空。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氣的消耗磨損而不再有什么積累是一樣的嗎?
不重視內(nèi)養(yǎng)、只求華麗的外表,因此服裝追求極致的光彩華麗,刀劍追求精致漂亮,飲食追求珍惜名貴的食物,財物追求越多越好,卻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變得多么的匱乏,卻還在期望著枝葉越來越繁榮,這樣做還想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在施為而無所阻礙,豈不是太難了嗎?這都是由于不能隨順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導致的。就象盜賊偷東西,藏住了頭卻露著尾;如同立起來的竹桿,只看到了影子卻看不到竹竿,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亂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說什么嗎?
2、與其求諸外,不如積三寶而盜天地之氣
這一章里說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無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鴻鴻蒙蒙,天地初開一氣、先天元始祖氣。也即孟子所說: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一念。從無所知時,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這樣的良知發(fā)動,要知道它并不難,難在合時宜的應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這樣做,就非常不容易了。當良知發(fā)動的時候,眼前即是,轉瞬則易受智巧的誘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覺,流于后天認知的限制里,這是順其所往而行,所以說是可畏的。修行的人,當良知發(fā)動的時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劍,能識別妖魔,斬斷情絲,從采藥到還丹,皆由良知而發(fā)動為良能,則能一路平坦,無有奇怪,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為平坦的原因。
可惜啊,大道是平常無奇的,但那些急躁的人總想快速達到功果,往往不走康莊大路,而走旁蹊小徑,還自以為得道,甚至終生不悟,真是讓人感嘆啊!俺笔菍ι淼谋扔,若要修飭此身不至于覆滅,必須閑邪存誠,而后,能人欲才能開始盡為去凈、天理才能得以完全。久久如此,靈光煥發(fā),心田何至荒蕪?精神團結,倉廩何至空虛?無須文秀而自然有榮華,無須精美的飲食而能飽足,又何必追求華美的服飾、名貴的食材?況且,自心慧劍銳利,身外的利刃無須使用;精氣神三寶俱全,生命的能量便用之不盡。象這樣,真的能盜取天地靈陽之氣以為丹。今世之人不然,不行中庸之道,而越來越趨向走邪徑,一身的塵垢,除不勝除;而且由于妄作胡為,招來兇禍,導致元陽盡失,塵垢與紛亂此來彼往,心田鮮有空洞了靈之時,變得荒蕪至極,如此,關竅豈不會被完全閉塞上了嗎?力倦神疲,毫無充盈之象,財力缺乏而只能哀嘆,精氣都被耗盡了。追求外在的榮耀,而文采是將;追求利劍的鋒利,而腰帶是尚,也已經(jīng)是末節(jié)了。與其挑剔飲食、快意于珍貴佳肴、追求富裕的貨財,不如象學道的人那樣,巧妙地利用機關,盜回元氣,固守內(nèi)在而不發(fā)越于外在!兑住吩唬鹤饕渍,其知盜乎?就是這個意思啊。如果放棄它而追求別的,身命會越來越離散,豈敢再云大道?
有些注本說,“介然”那幾句,是倏忽間有一線之明,何嘗不是真知?但是要驗證它實踐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說這是可畏的,這說明大道的實踐是不易的。下一節(jié),言說學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飾而不追求真跡,好其虛名,只是見影不識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來,所以說是盜竿。這樣的理解也是對的。
古來,凡是有道的人,肌膚潤澤,毛發(fā)晶瑩,這類效驗,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嘗可以用來做定論的'。另外,煉精煉氣,陽火一臨,陰霾難固,如同霜雪見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陳年老病都化為瘡瘍膿血,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這種情況不但初學的人會有,即使到大丹還時,也有變化,三尸六賊,流血流膿,臭不堪聞。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過,在經(jīng)典中參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誠,去濁留清的道理,層層皆有陰氣的消除、陽氣的潛長,學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除此之外,不要說身體光榮、行步爽快這些,不可以當做什么終極成就,即使是能飛空走霧、出鬼沒神,霎時千變,頃刻萬里,也不以當成是大道本來。那些奇奇怪怪的效果,于異端邪教、劍客游之類都能煉習,不要誤認是真理。如果將外在的表現(xiàn)當做是本真,必定會受到奇途的盅惑,變?yōu)楫愵,可惜一生的精力啊,竟然用于旁門左道,本欲出世卻墮入三途六道,這不是令人痛惜嗎?
太上此章,是教人從良知上體認,才能無所差誤?上М斀竦男奘浚蛔非笕蓊伡毮、身體康強,哪里知道外務勞役身心,會致使心田荒蕪、精力空耗,先天精氣傷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內(nèi)三寶團聚,外貌自然有光采。與其馳逐于外在而夸耀飲食,莫不如求之于內(nèi),寶精裕氣。當內(nèi)財充足,外財也自然會完備。同樣是盜,為什么不盜天地靈陽之氣,而去盜圣人修煉的虛名呢?(是不是傻啊?)
羽謙讀后感:
——行于大道平常二字做起來真是不易,安全的冗長的盤山路與隧道埡口,怎么選?家常飯菜與風味佳肴,怎么選?食療與藥補怎么選?內(nèi)補氣血與外打美容針,怎么選?傳銷式的短期高回報投資,穩(wěn)賺的項目,做不做?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如果被人笑問“你是不是傻”,目前只能默默地“呵呵”,在我這個年紀,再有十年,就可以看出來到底誰傻了。不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此,在內(nèi)煉的方法也是這樣,踏實行持,遏欲存誠……,依祖師心法去做,內(nèi)景十分平穩(wěn),氣息也安和順暢。安全!
——去濁留清在去除陳年固疾、陰消陽長的過程中,確實有些有趣的現(xiàn)象。我曾連著半年多左右眼輪著起針眼,去年開始排氣味很重的氣和大便,今年開始修女工,如果順利的話,面色和皮膚將會很快有改善。此章說,這些表現(xiàn),都不是大道本身,不要以這些效果為目標,慎養(yǎng)內(nèi)三寶,令之團聚,盜取天地靈陽之氣,才是大路。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6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經(jīng)》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jīng)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笔钦f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并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而少私寡欲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于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墒俏蚁胝f,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tài)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己當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己的生命來愛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于發(fā)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斗,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吧倌陱妱t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tǒng),它通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該保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于一個從面對面交際向全面數(shù)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jīng)》里做人處事的道理并且沿襲發(fā)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使之始終保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2-28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精品09-0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一章讀書筆記05-02
道德經(jīng)名言02-09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句子09-27
道德經(jīng)學習心得02-05
道德經(jīng)學習心得05-06
道德經(jīng)名言15篇02-10
道德經(jīng)中最勵志的句子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