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隙碎筆》讀后感 推薦度:
- 病隙碎筆讀后感 推薦度:
- 病隙碎筆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病隙碎筆》讀后感(通用21篇)
灰蒙蒙的天空下,死氣沉沉的四周長滿了一簇簇帶著尖刺的荊棘,一抹扎眼的鮮紅色在荊棘叢上晃蕩著,那是一只氣球。盡管四周危機重重,但它依然執(zhí)著地朝太陽的方向掙扎。這是我看完《病隙碎筆》這本書后腦中浮現(xiàn)出的史鐵生的一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病隙碎筆》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坐在輪椅上完成的一部,讓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為什么這么說?史鐵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為腎功能的逐漸衰竭,二十歲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輪椅上。但它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氣去接受現(xiàn)實。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應(yīng)該去學(xué)習(xí)的。
當(dāng)我在讀《病隙碎筆》時,我很少從文字中讀出史鐵生的悲觀。沒有悲天憫人,沒有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樂觀的去對待。這對我感觸很深。是什么支持著他呢?從《我與地壇》不難看出,在他的母親還未過世前,是母親支持著他,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但在母親過世之后,信仰成為了他生活的.一個部分。初讀《病隙碎筆》時,我對于其中的信仰問題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過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罷了。但細(xì)細(xì)品位才對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許在經(jīng)歷了天災(zāi)人禍,病痛的折磨時,史鐵生無依無靠。但他相信著老天為你關(guān)閉了一扇門,必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他過,但在之后能重新站起來的人不多。史鐵生就是一個。他信仰著,堅強著,自由的生活著。
讓我欽佩史鐵生的還有一點,在獨到幾篇關(guān)于史鐵生對社會的看法時,我看到了他依舊滿懷熱血。他悲嘆著世界的黑暗。他鄙視著貪污的官員,沒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說,細(xì)讀一本書,可以更了解作者這個人。讀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我強烈的感受到了這點。史鐵生的堅強,樂觀,深深打動了我。我想,在接下來的成長道路上,他的精神也會隨時激勵著我!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2
最早知道史鐵生這個名字,源于中學(xué)語文課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與地壇”,那時候只知道老師要求背誦某些文字非常優(yōu)美的段落,背誦的過程中自己會把那段描寫立體化,在腦海中編織一個個唯美的畫面,還能驚嘆作者在悲慘的境地下對于生活的觀察竟那般細(xì)微。但無法體會一個命運多舛的人要寫出如此輕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氣,內(nèi)心做了多少掙扎與嘆息,才能化悲痛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觸史鐵生,這個斷腿又罹患尿毒癥的殘疾人,在病中對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這些思考集結(jié)成書,就是《病隙碎筆》。其文字流暢,感情真實不做作,好像在寫個體命運的悲慘,又處處透露著抽象的終極關(guān)懷,因為人人都會生病,感冒發(fā)燒、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貴,所以一個健康人依然能對一個殘疾人寫出來的文字“感同身受”,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這篇隨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過《圣經(jīng)》的,所幸自己已將《圣經(jīng)》粗淺讀過一遍,能夠理解他說的那句話:“生活,正如上帝指給約伯看的那樣,從來就布設(shè)了兇險,不因為誰的虔敬就給誰特別的優(yōu)惠”。上帝因為“魔鬼”撒旦的挑撥,想要試探下他眼中的義人約伯對自己的忠誠度,結(jié)果用個各種方式降災(zāi)給約伯,折磨他的肉體、剝奪他的財產(chǎn)、離散他的子女,這個過程中還有約伯的三個好友不斷的勸說約伯,叫約伯離開他的上帝,別再信仰上帝,約伯卻一一回絕了,依然對上帝不離不棄,依然虔誠的信仰上帝。這些行為上帝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隱退,原來上帝看上的義人果然名副其實。上帝一高興,就把那些原本屬于約伯的幸福統(tǒng)統(tǒng)恢復(fù)。
帶著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苦痛兇險并不因為自己虔誠祈禱而減少,對別人也一樣,這樣想過之后他就可以釋懷了。這句話擴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樣,不要對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為上帝給每個人的關(guān)愛或災(zāi)禍?zhǔn)菬o法回避的。但這好像又有宿命論的嫌疑,且透著極度的悲觀。史鐵生以這個例子來安撫心靈,是在喚醒自己對生活的勇氣。在這個意義上,他又是樂觀的,盡管這種樂觀充溢著悲劇色彩。史鐵生也能對生活抱有希望,我們這個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鐵生只看到上帝降災(zāi)給約伯,卻沒有看到上帝恢復(fù)約伯幸福的一幕,可見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選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棄民”,作為上帝的選民,即使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但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終會“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結(jié)局總歸是好的。而一旦成為“棄民”,則無論如何努力進(jìn)取,如何虔敬的祈禱,都無法擺脫被上帝拋棄的命運。由此我又要說,上帝其實是不公平的。史鐵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視自己的遭際,要安撫受傷的軀體與心靈,可為什么他沒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無意,還是無奈?真的存在上帝嗎?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3
翻開《病隙碎筆》,靜靜地閱讀,里面的語句十分質(zhì)樸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而且有的話還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dāng)我讀完這本書時,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鐵生精神。
史鐵生是當(dāng)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幾乎在病痛中度過,他癱瘓,得過褥瘡,患尿毒癥,可他卻十分樂觀。他不感嘆命運不公,還把人生比作話劇,有矛盾和沖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嘆,還說生病也是一種經(jīng)歷,還曾對別人說“我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薄辈〕扇航Y(jié)隊地來把我的身體的部分當(dāng)做樂園”等話。這些話雖然幽默,我卻笑不出來,反而為他感到難過?伤恍枰,他認(rèn)為苦難是必經(jīng)的,人不能總哀嘆“我怎么那么倒霉!保驗椤毙疫\很多,人不嫌多!睆乃鶎懙拿恳痪湓捒梢钥闯鏊臉酚^向上,而這就是鐵生精神。
和他相比,我覺得自己十分渺小。當(dāng)自己被燙傷時,一會兒哭,一會兒鬧,總發(fā)脾氣?蛇@和鐵生的病痛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對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們都實在太不堅強了。我時常能聽到有些人因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沒幾天就死了的事;時常都能聽到身邊人遇到一點小挫折便抱怨命運等等。
此外,在這本書中,他還談到了自己對世界與時代進(jìn)行審視,對生命的意義進(jìn)行思考,且每一點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當(dāng)你在讀《病隙碎筆》時,就等于是在聽史鐵生,這位大師,在為你講一堂關(guān)于人生命運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課。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淺的書,值得我們?nèi)テ纷x。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4
三月的陰霾和霉雨天氣,濃罩著整個天地,接近一個月的日子,都很少見過陽光,偶爾的陽光出現(xiàn),也像是古時待嫁藏在深閣的少女般,剛一探頭,又躲閃了進(jìn)去。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卻也難受。網(wǎng)購的史鐵生的書《病隙碎筆》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時候看《病隙碎筆》,卻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記者問史鐵生職業(yè)是什么?史鐵生說:“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生活的苦難,但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他照亮了我們的內(nèi)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yīng)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么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里,已經(jīng)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xiàn),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xiàn)著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5
當(dāng)我翻開《病隙碎筆》時,那位與病魔作戰(zhàn)的勇士,又出現(xiàn)在我眼前。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我們都是自己的人生戲劇中的主角,我們不能隨意更換自己在人間戲劇的角色,所以,我們要盡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雖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們所以需要戲劇,是需要一處自由的時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暢表達(d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戲劇,而我們同時又在別人的戲劇中扮演著或輕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當(dāng)然,它里面還有對信心的理解!靶判募热徊恍枰孪鹊脑S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lǐng)受!彪m然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但是現(xiàn)在我面臨著高考,對于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對困難停滯不前的勇氣,是我彷徨時的引路燈,是我失敗時激勵我前進(jìn)的動力!
我是一個普通的女生,在那些漂亮的女生的光環(huán)下,確實有點自卑,但是,這本書中“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xùn)|西:愛的期盼,與怨憤的積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險,或者轉(zhuǎn)身,在愛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選擇解放。這本書,我會永遠(yuǎn)珍藏的!好好研讀!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6
持續(xù)看了很久的這本書,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頁,讓我對于史鐵生這位當(dāng)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觸到這位文學(xué)家還是在語文課本上,不過,這次的機緣巧合是數(shù)十年后的重逢了,而這本《病隙碎筆》光看書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沒有猶豫就買了回來,不過,起先看了幾頁并沒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書,但是,這幾天,當(dāng)我身體抱恙,心態(tài)不佳的時候,重新翻出了這本書,打開之前書簽的地方,繼續(xù)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這本書剛剛看完,所以,印象還是留在我腦海中比較深刻的,書中對于史先生支持“安樂死”的觀點,我非常認(rèn)同,雖然這本書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時至今日,安樂死還是沒有被法律認(rèn)可,也是一種無奈。
書中還寫到對于“尷尬”的獨到見解,史先生的.觀點讓我對“尷尬”一詞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見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經(jīng)歷非一般人能有,想必這番解讀自有其深意。
這本書,我起先以為是一本病重的時候的隨筆,沒想到,里面談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許多,倒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有機會可以再讀,我的感受是,這本書在不同的年齡看會讀出不同的感受,體會到不同的內(nèi)容和新意。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7
生一爐火,擇一本書,品其中之精華!}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dǎo)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辟,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yán)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diào)換,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rèn)為當(dāng)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yīng)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圣的詞。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yuǎn)遠(yuǎn)觀望,默默陪伴。
帶著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兇險,并不因為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說,我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xiàn)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xiàn)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zhàn),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8
第一次讀史鐵生的作品,是兒子初一語文課本中的課文《秋天的懷念》,從課文中能看出作者命運的多舛。但是讀了《病隙碎筆》后,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難用“命運多舛”是遠(yuǎn)遠(yuǎn)不能形容的。雙腿癱瘓,雙腎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癥”,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連他自己都說“我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作”?吹竭@些的時候,我的心里真的覺得很壓抑,什么是生活?是生下來,然后努力活下去嗎?
而他,卻在那輪椅上,思索和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diào),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的抗?fàn)帲凰w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dá)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特別是他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薄捌鋵嵜繒r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zāi)難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看到這些文字,我們作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還有什么理由埋怨這樣不滿那樣呢?
或許身邊很多人這樣比你好那樣比你強;或許你會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卻得不到回報,有人輕輕松松卻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鐵生在書中說的那樣,“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么準(zhǔn)確,“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苯邮苊\并坦然面對,可能人就會活得不那么累,不那么期期艾艾吧。
當(dāng)我們?yōu)橐恍┥瞵嵤聼⿶罆r,不妨想想史鐵生,想想《病隙碎筆》,然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是幸福的!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9
一部人生的筆記。
《病隙碎筆》寫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與病魔抗?fàn)幍臅r期,史鐵生以調(diào)侃的語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彼侨绾螌懗鲞@樣一句話,以一顆平靜的心,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換做是別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個竟日坐在輪椅上的人,以一種獨特的視角,為我們闡述不一樣的人生哲理,他對死和生的'追問尤為精辟,把生與死當(dāng)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說:“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總能看清楚生命本質(zhì)。
早些時候他為病魔所困,后來他漠視病魔,這樣的堅強超脫讓我們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們總是找到許多借口回避我們的失敗,我們總是把客觀存在的困難夸大,而事實卻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種壞習(xí)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蔽覀兛偸菍⒑玫耐洠鋵嵞切┑姑沟氖虏攀俏覀兯浀。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們用筆寫出或者用口說出那樣簡單。深刻的體會,要與一個人所經(jīng)歷的生活相聯(lián)系,不然沒有任何意義。史鐵生以多年的經(jīng)歷總結(jié)出的很多有意義的東西,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我知道,有些東西,只有經(jīng)歷過才能學(xué)會分辨,一個人的一生,也總是存在著一條必須一個人走的路。
我們對未來的渴望總是那樣的強烈,愿望那么多,然而當(dāng)我們真正去面對時,卻發(fā)現(xiàn)身上少了很多應(yīng)對困難的法寶!皭,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著那美麗與和諧的皈依,再從那美麗與和諧中互相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都是相依相隨。倘若是音符間的相互隔離與排拒,美麗與和諧便要破壞!卑褠蹘г谏砩希胖С治覀兊謸踝璧K我們的種種磨難,提供有利的條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過,惟死不可逃脫!笔疯F生以平靜的口吻對我們說。當(dāng)我們認(rèn)識到自己的渺小時,我們才會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寬容,才能學(xué)會平和的接受生活。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0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彼钌蠲靼祝屪约簩懽鞯臅r間只會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而日漸麻木的心靈,然后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jìn)行審視,對生命狀態(tài)和人生意義進(jìn)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關(guān)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等諸多感悟文字。
他的一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并且積極對待生活。他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shù)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笔前。l(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時呼吸是多么順暢……人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塵世猶如浮云,人生彈指即過,是福是劫是禍?齊克果曾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jìn)入永恒!彼劳鍪俏覀兊膅t;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長路的盡頭守候著我們,我們是無法拒絕的。這是我們唯一的路,我們無法回避,只有徑直地走過去。但當(dāng)我們走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一路播種一路耕耘,讓身后的路鮮花遍地插柳成蔭。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只在乎過程本身,結(jié)果怎么樣,那都是次要的。過程本身就是結(jié)果,感受我們一生應(yīng)該感受的.,經(jīng)歷應(yīng)該經(jīng)歷的。在歷史的洪潮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無中來,回?zé)o中去,誰也不是誰,就像在過100年誰又會記起我們呢?親情、愛情、友情,才是我們在這短暫的行程中最真實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頭連著希望,一頭連著生命,兩頭繃緊了,人生才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某錆M生氣。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閱讀《病隙碎筆》就當(dāng)成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生命的追問,雖然我對它認(rèn)知淺薄。我想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無法理解他的邏輯思想吧;也或許是我的那個靈魂的自我太局限,無法夠及他的高度吧。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1
最近讀完了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筆》,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散文,倒不如說是史鐵生先生的隨筆集,這并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與思考,同時解答著聲明的難題,正如這本書的名字,《病隙碎筆》,簡單明了且直白,這本書中所寫也就是史鐵生先生在長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歡《病隙碎筆》,是因為史鐵生面對跌宕起伏的不公命運時的理智與堅定內(nèi)心,讀完這本書,不禁要感慨史鐵生先生對生活的坦然豁達(dá),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對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徹大悟的通透感受。
對于史鐵生先生,是誰也不陌生的。從《我與地壇》,到《務(wù)虛筆記》再到現(xiàn)在的《病隙碎筆》。有人評價史鐵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嘆,單是疾病帶給史鐵生先生身體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雙腿癱瘓后,又是腎病又是尿毒癥,而最后也因腦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靈,精神方面帶來的打擊。就像在《病隙碎筆》一書中所說的,“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jié)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
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這樣調(diào)侃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一點東西。這本書名字為《病隙碎筆》,但其中內(nèi)容與“病”又無太大的關(guān)系,書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個鮮活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苦難的探索,似于一個思考者對于哲學(xué)的最基本問題的探索與辨析,史鐵生先生一直在尋找答案,窮極一生的思索,他雖然殘疾無法行走,卻從未停下過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句“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記得在過去讀時,從未想過將其與生死相聯(lián)系,只是認(rèn)為是普普通通的一場往來,但在史鐵生先生看來,這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以這一句話作為墓志銘,對于史鐵生先生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掃盡塵囂,不帶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為世界作出改變,哪怕是微小的改變,不失為一種成就,不枉來人間走一趟。
不得不說史鐵生先生是樂觀的。他在書中寫道“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得到滿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鐵生先生并沒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從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淪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顆,將這些疾病帶來的折磨痛苦轉(zhuǎn)化為思考的動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奧義。人之生老病死,史鐵生早已看淡,雖然失去雙腿只能依附輪椅的他曾經(jīng)在年少時也有過失意,惱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進(jìn)地壇,望著地壇的花花草草與建筑物,往來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義……幸運的是,史鐵生終于有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筆》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鐵生先生在開篇所講,“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喜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個,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鄙钪O自己是那個不幸者,領(lǐng)悟透徹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運的安排”。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2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受苦受難的人,他二十多歲就雙腿癱瘓,后又得了腎損傷、尿毒癥等病癥,但他很頑強地活了下來,走上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路,出了四五本書,是一位令人敬嘆的作家。
也許是年紀(jì)相差太大,也許是他的思想太深奧,我怎么也讀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沒有分章節(jié),也沒有標(biāo)題,一路讀下來我卻找不到一個主題。像散文又沒有一個不散的“神”,像雜文卻又沒有一個明確的論點,說是日記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陳述
現(xiàn)在回頭看來,書中還是有值得我學(xué)習(xí)和回味的東西的。比如他說:“文學(xué)是挺講究的東西,寫作不然,沒那么規(guī)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fēng)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shù)”這是他對自己寫作的一種自解自嘲,同時也給我一些啟示。寫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專科畢業(yè),學(xué)了技巧才能寫好。只要你的靈魂有話說,你就寫吧。
“人有一種壞習(xí)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的,我們總是將好的忘卻,其實倒霉的.事情才是我們所要忘卻的。清點背包上不應(yīng)該帶上路的東西,時時準(zhǔn)備著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許,當(dāng)我們遇見苦難和挫折時,我們應(yīng)該好好想想史鐵生,我們不應(yīng)該面對挫折、困難時,竟然還不如一個殘疾!所以我們要活出生命的堅強和勇氣!指導(dǎo)老師:魏永紅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3
翻開《病隙碎筆》靜默的閱讀,里面的語句十分樸質(zhì)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有的語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dāng)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懾于鐵生精神。
曾有記著問史鐵生職業(yè)是什么?史鐵生說“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作!钡拇_,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它照亮了我們的內(nèi)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yīng)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么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里,已經(jīng)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xiàn)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xiàn)著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達(dá)。浪活著,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jù),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恒。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雖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4
作家總是需要在文字里隱含什么東西,對于殘疾人來說這顯得很方便,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讓人以為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鐵生對生命世界和各種深刻問題的認(rèn)識,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嘩眾取寵的工具,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頭腦帶給他的彌補內(nèi)心傷痕的禮物。他很難有機會擁抱自然,接觸社會,這使得他能擁有這種層次的思想境界顯得更為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文學(xué)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殘疾而生。如果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史鐵生也許不會從事作家這個行業(yè),但他對世界的認(rèn)識依然可以獲得我們的認(rèn)可。
可以認(rèn)為史鐵生的人生是悲慘的,連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縫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鐵生飽嘗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醫(yī)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狀態(tài)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同情他。畢竟人在臨終前大都是悲慘的,在花叢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數(shù)。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個悲慘的自己。我們會因為一些一時的慘劇而同情某個人,但那種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們最終同情的還是自己。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5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為他寫一些文字。對于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寫點東西吧。于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yīng)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rèn)識了地壇。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xué)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
職業(yè)是患病,業(yè)余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diào)侃自己!恫∠端楣P》是哲學(xué)性的散文,是一個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并無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xué)思考與辯析。一直是在尋找,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yǎng)自己品行的人,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信念。為活著而思索,為思索而活著。
關(guān)于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后來為《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xiàn)奇跡,反而又有新的災(zāi)難降臨。
關(guān)于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rèn)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吹饺怂赜械牟荒芎拖拗疲@是智慧的起點?吹讲⑶医邮苋怂赜械南拗,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于信仰的思考,皆發(fā)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tài)。當(dāng)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chǎn)生達(dá)觀的認(rèn)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dāng)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dá)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yuǎn)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xù)。所以,史鐵生說:"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于能夠到達(dá)的目的地,但并非沒有目標(biāo),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biāo)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zhì)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xiàn)方式只能是內(nèi)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jīng)是信仰的成立。
對于"職業(yè)是患病,業(yè)余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斗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弦,終成絕響。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6
此書雖無與其另一作品《我與地壇》那般,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但仍在2002年時,獲得了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且被文藝評論家譽為“史鐵生最具靈性的生命筆記”,可歌可賀。本書乃是在作者身處艱難困境中,對神性和人生終極意義所做的一次艱苦卓絕而又輝煌壯麗的追問和眺望。在書中,史鐵生從生命的困惑與痛苦出發(fā),對所處的世界和時代進(jìn)行審視,對人生意義和精神寄托不斷追問。
字里行間中,可以看出,史鐵生的寫作與生命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寫作之夜”,他經(jīng)歷著生命的苦難,卻表達(dá)著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nèi)心。
作者一生如此多災(zāi)多難,“鐵生”二字似乎又暗含著堅韌長壽的意蘊,作者自想,可能是前世有什么不好的記錄,所以此生便活得較為長久,以此作為補償,將功補過。作者還曾想借此前世的罪過與今世的補償,來警戒正在腐敗的官員們,可還是想想作罷,認(rèn)為那些官員們會無動于衷。由此可見,腐敗官員的影響是多么地惡劣,欲挽回其過錯,又擔(dān)心白費力氣,對其喪失了很多信心。即便作者對其無所作為,可難道這不該引起官員們的深刻反省嗎?個人犯錯,損人又不利己,還沒意識到要趕緊懸崖勒馬嗎?回頭是岸。
沒有誰天生堅強,史鐵生也一樣。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他也曾迷茫、絕望,甚至想要放棄生命。還好,作者及時醒悟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存在嗎?要是沒有了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會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乍一看,他的觀點似乎有些偏頗,但卻不無道理,世界本來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矛盾組合而成的啊。此外,這也算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安慰吧。
在他對生命的叩問中,我讀到了一種堅韌、奮發(fā)的精神,這種精神可以凌駕苦難,超越生死。情緒低落時,徜徉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我感覺,自己悲涼的心在被一點點捂暖。
作者曾說過:對他而言,職業(yè)是殘疾,業(yè)余是寫作。本書的書名,無意間印證了此話,可謂有相得益彰之妙。
本書雖為病隙閑散的隨筆,但依然充滿了濃重的哲學(xué)氣息,閃爍著智慧與哲理的光芒,關(guān)于生命,關(guān)于信仰,關(guān)于愛情,關(guān)于自然規(guī)律……時時處處引人深思。
或許,因為自身的殘疾,進(jìn)一步豐富了人生經(jīng)歷,所見增多,所感增多,便期盼自身能得到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認(rèn)可,從而改善現(xiàn)在的處境,可又左右迷茫,想找條路,又不能用腿,于是便用筆去找。然而,太渴望之下,身心俱疲,又會走進(jìn)殘疾。似乎在作者看來,殘疾與寫作有著隱含的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但真的一定是這樣嗎?不一定吧,殘疾之下,想要改善現(xiàn)有處境,如何選擇,人各有異,只不過作者選的是寫作這條路罷了。此外,過于渴望,也可能創(chuàng)造出身心愉悅,精神煥發(fā),從而更快地恢復(fù)健康的奇跡呢。
“人可以走向天堂,但不能走到天堂”,對此,我的理解是,天堂,是精神的歸途,虛幻而非真實存在,只不過是作為人類的一個信仰,一個精神的支撐,從而促使人類不斷地向善,向好的方面發(fā)展。我想,作者有時應(yīng)該也很苦悶吧,他以筆代腿,想要到往天堂,卻無奈,天堂之路太遙遠(yuǎn),怕是無法到達(dá),便感嘆:天堂是精神的恒途,不能走到,只能走向。似乎合理,但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些許的妥協(xié)。作者認(rèn)為,天堂,若是可以走到,那便意味著信仰的終結(jié),意即天堂是人類靈魂所追求的最終目標(biāo),但我認(rèn)為不然,為什么天堂就一定是終點站呢?有什么證據(jù)或理由可以證明呢?如果不能證明,那么可能還會存在更高的階梯,引導(dǎo)我們不斷朝著新的方向前進(jìn)。
靜讀此書,我感受到一種滌蕩心靈的力量!鞍l(fā)燒了,才體會到不發(fā)燒時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時的嗓子多么的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直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shù)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時,才意識到端坐時的日子是多么晴朗。終于醒悟,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苦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毙腋1揪褪窍鄬Χ缘,如果無法改變環(huán)境,那就改變心境吧。
生活不會總是順心如意,不可避免的尷尬或許會讓人難堪,但這尷尬,也是一種可貴的能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反躬自問是一切愛愿與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發(fā)現(xiàn)你處在了尷尬的地位,這不值得驚慌,也最好不要逃避,不如由著它日日夜夜的驚擾你的良知,質(zhì)問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進(jìn)退維谷之日可能也是別有洞天之時。史老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尷尬,值得欣慰的是,他能夠坦然直視,找出根因,不斷完善。
透過文字,我的思想也和史老一起,在無邊無際的宇宙里徜徉。史老說,“我們太看重白晝,又太忽視黑夜”,此言,我深表贊同。處在喧囂紛雜的社會中,我們很難讓自己安靜下來。只有黑夜時,我們才能更多地靜靜冥想。西方推崇懺悔,可東方人卻總是不肯反思,或者說很少進(jìn)行真正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我們在黑夜里過著所謂的夜生活,以致白天總是處于昏昏噩噩的迷茫之中。史老此言,算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吧,黑夜和白天同等重要,我們理應(yīng)合理安排。
讀書,讀的不只是書,更是自己的內(nèi)心,個人反思也好,與書中之人亦或作者交流也罷,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提升,這種與己與人的交流習(xí)慣,值得我們一直保持下去。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7
最初聽到史鐵生這個名字來自于語文課本《我與地壇》,依稀記得老師的介紹,鋼鐵般的意志、堅強、與病魔抗?fàn)幍鹊取5窃谶@本書中我讀到了最真實的史鐵生,走進(jìn)他的內(nèi)心,體會他的“笑看人生”。
翻開書本就是就能看到滿臉慈愛,眼神炙熱,微笑看著前方的史鐵生,寄語“你能夠與我一同笑看”。心中不禁對老先生心生敬意,這樣一位和藹慈祥的老先生與我腦海中的完全不同,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癥”,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意志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diào),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fàn)。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dá)出來的卻是歡樂和充實,臉上的笑容代表內(nèi)心的陽光與灑脫,這讓我忍不住想走進(jìn)他的內(nèi)心,觸摸他的文字。目錄將文章分為六部分,表達(dá)自己對生命、對世界、對生活的的看法,是一本記錄自己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
在他的筆下,我看到了心酸與無奈、掙扎與無助、恐懼與堅強、無望與期盼……但更多的是在黑夜中自己冷靜的思考,心中執(zhí)著的信仰。難以想象史老先生能將自己的生病風(fēng)趣地稱為生活體驗之一,從他一開始的怨天尤人,飽受病痛的折磨,人生的不如意讓他喘不過氣來,到后開通過自己的文字把冷靜下來的思考進(jìn)行細(xì)膩的剖析。在作者看來名字中的“鐵生”二字,是自己病不死的保佑,正是他內(nèi)心的堅強與不屈的毅力,讓我們看到了平凡的普通人對病魔的抗?fàn)帯?/p>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文字“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祥。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shù)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jīng);杌枞徊荒芩枷耄透討褢倨鹜諘r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zāi)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钡拇_每個人都要學(xué)會享受當(dāng)下的幸福生活珍惜現(xiàn)在,無論在哪里身處何種處境,我們都應(yīng)該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永遠(yuǎn)相信自己就是那個幸運兒,能看到旭日東升自己是幸運的;能與愛人看浪漫晚霞自己是幸運的;能感受山谷的清風(fēng)自己是幸運的;能與家人一起吃飯閑聊自己是幸運的……這樣想來我們不用羨慕不用攀比,自己已經(jīng)就是最幸福的了,其實幸福是什么,它沒有答案,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
回到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與智慧,坦誠與豁達(dá)!吧鵀槿,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么英勇無畏、多么厚學(xué)博聞、多么風(fēng)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無知無能的地位!笔疯F生教會我們接納這個苦難的世界,自己追求的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zhì)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在病痛中作者找到了生存的真諦,只要生活的希望不滅就有機會化解苦難。
最后我也希望每一位讀這本書的人,都能與我一同笑看!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8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這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新看法。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沒有特別精彩優(yōu)美的語段,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簡要的、是樸實無華的。
他在病中,領(lǐng)悟出了一種很現(xiàn)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體驗生活的`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耍朋w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他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zāi)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的醒悟引人深思:生在世上,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不可能不遇到困難;但我們也是幸運的,我們的經(jīng)歷,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人們都認(rèn)為他是不幸的,但即使不幸,他也用他強大的內(nèi)心、不屈于命運的勇氣、樂觀的精神、不卑不亢地在路上前行著。
當(dāng)我們在抱怨命運的時候,他在開篇就給了我們一句對命運的闡述:“所謂命運,就是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diào)換!笔疯F生先生承認(rèn)生活存在差異,接受上天安排的命運,不埋怨上帝的不公。在他看來,老天為你關(guān)上了一扇窗,就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門。他也說過,“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夢境存在,那么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么多實際的好處,他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彼冀K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希望,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命運呢?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句子就是我開篇所提到的,他雖然被病痛折磨著,卻也幸福著。他不甘心命運強加于他的苦難,將自己的經(jīng)歷用筆記錄下來。他一直呼喚著光明的到來,不斷地探索生命的意義。
他這個人充滿著自信,充滿著陽光。他的文章給人以動力,讓我們不再畏懼苦難。他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他的經(jīng)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了解到生命是如此的珍貴和美好。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9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你可以在陽光下看到在風(fēng)中搖曳的絢麗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邊享受海風(fēng)帶來的絲絲涼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間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溫暖的陽光也會被烏云遮蓋,再美麗的花朵,也抵擋不住狂風(fēng)暴雨的侵襲。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尋找積極樂觀的人生,卻實屬不易。
在這個寒假前,對于史鐵生我無一了解。而看完《病隙碎筆》后,我對他便有了新的認(rèn)識,對他心生敬仰。史鐵生是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在最美好的年紀(jì)失去了雙腿。也許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來,但這并沒能擊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對于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不僅僅是一部屬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滿生活體驗的人生筆記。這本書是他在生病治療間隙寫下的片段隨筆。篇幅很長,語言精簡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面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和判斷,只有作者在那時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
從文字間可看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dá),“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zāi)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地直面命運的挑戰(zhàn)與不公。他在病痛中漸漸悟出一條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會想起沒有生病的好,只有發(fā)燒了,才會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有多么愜意。”史鐵生以一種調(diào)侃的'口吻說道,“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或勝或蒜的意向,別開生面的游歷!彼砸环N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病魔,并為自己的生病觀上另一種名稱“生活體驗”。
史鐵生對這個世界是多么的熱愛,苦難于他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生命的饋贈,讓他體會出了生命更深層的意義,生命似乎正如他書中所說的,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20
這本書從信仰講到神明,從宇宙論及生死,由殘疾至愛情,最后便是靈魂與深思。這是一本充滿了深刻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
史鐵生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有神論者,他用矛盾性的寫法和自己豐富的閱歷來告誡人們:上帝不會眷顧某個人,處于自己的角色,那便盡力的扮演好他。他從信徒約伯和自己筆下的畫家Z看到了自己。一個相信上帝,一個相信愛情?伤植徽J(rèn)為史鐵生只是史鐵生,他不僅是約伯和Z,還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終于想通: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鐵生。
在誠實與謊言中,欲望與命運中,他悟徹了白晝。白晝會帶來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縛從而顯得拘謹(jǐn)、猶豫,甚至慌不擇路。但當(dāng)一俟白晝遁去,夜的自由到來,脫下一張扁平的畫皮,剩下的東西才是史鐵生。我想,這也是許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書讓我回韻良久并深刻剖析生與死的`關(guān)系。人的死亡是否會帶來靈魂的不滅?史鐵生并沒有直接回答,因為他也無能為力。倘若有人說:“靈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強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死亡是絕對的寂滅,并無靈魂的繼續(xù),是否是想引起宗教斗爭或引起上帝的注視?
靈魂不死,只是猜想,科學(xué)無法證實或證偽。科學(xué)智能理性地建造未來,可它也有局限性。當(dāng)科學(xué)也不知何去何從,面對地球的毀滅、太陽的枯竭時,人類應(yīng)當(dāng)如何?依舊滿懷熱情地準(zhǔn)備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這種對未來無憑據(jù)的猜想和希望?
這時,迷信便不是迷信。可以稱之為信仰,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大部分人都不會放棄活著。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鐵生深知如此。在輪椅上,無論他信仰佛陀或上帝,最終憑借信仰的力量活了下去。科學(xué)無法為他帶來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這本書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對神性和人生終極意義所做的一次艱苦卓絕而又輝煌壯麗的追問和眺望。從困惑與痛苦出發(fā),審視世界與時代,表現(xiàn)對人生意義與精神寄托的不斷追求。讓人回味良久。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21
談及史鐵生先生,我想大部分人涌上心頭的是敬佩與憐惜之情。或許是天妒英才使他命運多舛,但毋庸置疑的是史先生仍是我國文壇中難以逾越的存在,接下來要談?wù)摰谋闶撬摹恫∠端楣P》一書。
《病隙碎筆》顧名思義是為在與疾病抗?fàn)幍拈e隙中所寫下的零碎筆觸。書中記錄著他是如何看待兩個自己一個被疾病纏身,一個擁有自由靈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猶在另一個世界的角度對生活、人生的理解與思考。不得不驚服,非同尋常的生活閱歷給了他卓越而深遠(yuǎn)的感悟與見解。
書的開始便談及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作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其中的約伯何嘗不是史先生呢?他將自己生命的不幸,樂觀地表述為追求約伯的信心。反觀當(dāng)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難與福樂都是我們要接受的全部,不能僅活在被拿掉苦難的世界。
人不是茍死茍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愿為驕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達(dá)內(nèi)心對生活的渴望,以及對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鐵生的偉大不單在于他個人的文學(xué)建樹,更在于他熱衷于以身試教向普羅大眾發(fā)出號召。他以自己身臨其境所特有的說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現(xiàn)的不單是自己對命運的反抗,更是對大多數(shù)人的救贖。
當(dāng)然,囿于見識有限,想要完全讀懂史先生對人生的參透還言過尚早,但哪怕我們所能讀出的僅是皮毛,也已是極大的受益匪淺了。
史先生在書中對生命這樣解讀,生命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試問,有多少人能像他這般淡化苦難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數(shù)人缺少這份透徹地看待生活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走了彎路,甚至漸行漸遠(yuǎn)。
在這個越發(fā)傾向于自我的時代,人們越發(fā)擴大地去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愿意去吃虧,于是不免淪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遺忘丟失掉幸福的真諦。
我們要仰望星空,但我們也得腳踏實地,適當(dāng)?shù)胤怕椒トニ伎忌囊饬x,去捫心自問初心何在。是我們改變世界而不是世界改變我們,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會讓我們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見恨晚的領(lǐng)悟。
【《病隙碎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病隙碎筆讀后感04-29
《病隙碎筆》讀后感04-30
病隙碎筆讀后感(通用15篇)10-28
碎碎的光陰作文06-06
碎碎念散文11-30
碎碎念作文04-08
那碎碎的光陰作文08-23
碎碎的光陰濃濃的情意作文08-19
隙組詞有哪些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