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折疊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北京折疊》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折疊》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很早之前就在《小說月報》上讀過這部小說,當時雖然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折服,但讀后感覺這更像是一部揭露當下社會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與劉慈欣著的《三體》和安迪·威爾著的《火星救援》這樣的硬科幻小說有著明顯的不同,小說中提到的三個空間基本上是現(xiàn)實社會和環(huán)境的寫照。
作者筆下的北京,城市被劃分為三個空間,第一空間與第二、三空間處于土地的正反兩端,當?shù)谝豢臻g存在于地表時,第二、三空間則沉于地底。每過24小時,整座城市會發(fā)生翻轉。翻上地表的城市開始生活運轉,而被翻下去的空間里的人則進入睡眠。人為分配的不僅是空間,生活在第一空間里的五百萬人能夠享用連續(xù)的24時生活。而當他們陷入睡眠時,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間,則需共享這寶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著2500萬人口,從次日清晨6點生活到夜晚10點;第三空間生活著5000萬人,從10點工作到清晨6點,隨后他們再次集體進入睡眠,地面翻轉,第一空間的人們開始重新接管城市。每個空間里的人們獨立生活著,卻又因為各種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說的主線并不復雜,情節(jié)也比較平淡。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受生活在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委托,去給他愛慕的生活在第一空間的女生依言送信傳情的故事。整個故事就發(fā)生在短短的一天之內(nèi),老刀經(jīng)歷了三個空間的旅程,最終完成了任務并獲得了報酬,返回了屬于自己的第三空間。
小說中城市被劃分為三個空間,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這也可以理解為把人劃分為了三個階級,只是這種階級劃分不再是理論上的,也沒有暴露出明顯而激烈的沖突,而是物理層面的隔離,甚至連時間也被人為劃分,像第三空間的人每天真正活著的時間只有8小時,此外就將進入強制休眠。
作者筆下不論在哪個空間的人們生活的都很正常,表現(xiàn)也都很溫和。小說的主人公一番游歷后,也并未對這個制度產(chǎn)生更激烈的情緒,但說實話,恰恰是這種莫名的和諧,讓我讀后細細思量,倍覺恐懼。
在常識中,上層階級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對底層社會的無窮的壓榨基礎上的,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往往掙扎在痛苦的邊緣,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一段時間,當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不堪忍受后,往往會奮起反抗。但在小說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不再必須參加勞動,機器人足以完成絕大多數(shù)工作。像老刀所在的第三空間的垃圾工們,垃圾完全不需要這么多人來處理,處在第一空間的管理者們只是怕他們失業(yè),讓他們手頭有事做而已。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剝削階級通過剝削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來賺取利潤。而小說中像老刀之類的垃圾工們的勞動其實已經(jīng)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更談不上榨取剩余價值,當然也就不存在剝削了。這樣的結果更容易產(chǎn)生階級的固化,造成更嚴重的社會不公平。
小說中三個空間的劃分也體現(xiàn)了社會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間規(guī)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絕大多數(shù)是勞動艱辛收入微薄的社會最底層;第一空間則是有著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享受豐富的物質,且統(tǒng)管三個空間的貴族階層;第二層是中間層。第一空間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間和時間資源都最多,第三空間則擁擠不堪而且時間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間的1/3且是晚上,可以說是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雖說只是一部只有短短兩萬多字的科幻小說,但對照當下的中國,卻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北京折疊》讀后感】相關文章:
北京折疊讀后感(3篇)12-08
小學五年級《展開與折疊》教案03-12
在北京作文04-18
《北京》教案03-01
北京的教案09-14
北京的作文03-06
北京的冬天作文03-02
游覽北京作文05-11
北京的秋作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