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5篇(熱)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yǎng)),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淺淺認識總結(jié)如下:
一、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huán)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二、孩子的早年撫養(yǎng)方式非常重要。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jīng)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yǎng)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三、培養(yǎng)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人的本質(zhì)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guī)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對于這些規(guī)矩我深有體會,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尬,家里長輩就會數(shù)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xiàn)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關于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guī)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yǎng)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fā)現(xiàn)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wǎng)課,因為作業(yè)或者班級事務去聯(lián)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fā)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xiàn)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yǎng)。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四、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xiàn)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吧斫檀笥谘詡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diào)榜樣的作用。
五、培養(yǎng)孩子的耐挫心理,F(xiàn)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于糾正我們的錯誤。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jīng)常批評我的學生。但我會告訴他們“敢說你是因為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xiàn)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
“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zhì)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同的。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2
花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yǎng)》,感受頗深,這是一本值得每一個爸爸媽媽認真讀的書。以前我也有聽過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視頻和音頻,也學習過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但是看完這本書會讓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撫養(yǎng)、教養(yǎng)、性格的形成與家庭和父母息息相關。
全書共分為7個篇章,作者開篇用案例來講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及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接著用兩個篇章來分析人的.心理行為的形成、心理行為的發(fā)展與早期家庭養(yǎng)育和家庭養(yǎng)育方式有關;然后用兩章告訴讀者心理撫養(yǎng)重在養(yǎng)心教育,養(yǎng)心教育重在語言、情感、認知方式和父母的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最后兩章闡述了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心理教養(yǎng)決定一個人的品行,一個人的性格決定著命運。全文用近幾年來的犯罪案例來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及產(chǎn)生行為的家庭背景,采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告訴我們在養(yǎng)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確的撫養(yǎng)應該是什么樣……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看完《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才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jīng)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啟發(fā)和引導逐步實現(xiàn)的,F(xiàn)在的社會普遍性的教育焦慮,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注重各種能力特長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養(yǎng)。一個人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將決定著他是否能夠回饋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因素。其實初為父母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生活得開心快樂,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樂觀面對,遇到困難能迎難而上……但是隨著孩子上小學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長是焦慮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數(shù)和名次。焦慮是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不清晰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作為父母看完這本書會明白孩子養(yǎng)育并不會止步于哪一次考試,哪一次犯錯,而是一項伴隨自己一生的成長的探索之路。
為人父母,我們自己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從書中能從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對我們早年撫養(yǎng)的痕跡,從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優(yōu)點和缺點。對于這些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從中學習并不斷成長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這種成長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養(yǎng)育之路才能引導孩子的成為你想要的樣子。有人說“貴族是三代以上養(yǎng)出來的!彼责B(yǎng)人是人生的一種修行。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3
因為李玫瑾老師的書實在是太精彩,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在做筆記,其中最深刻的幾點體會就是:
首先,作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則必須養(yǎng)!尤其是對于0-3歲的孩子,最佳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是一個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當孩子在一個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長的時候,他會有更多的機會訓練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證孩子在任何哭鬧的時候,有人響應,有人天天陪著說話,給孩子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愛。
養(yǎng)育者隨時的在線,和溫柔以待,會讓孩子養(yǎng)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在未來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信任他人。
再則,一個人重要的成長階段分為幾步:
0-3歲,情感撫養(yǎng),撫養(yǎng)人要用全部的愛去耐心呵護和幫助孩子;
3-6歲,性格教養(yǎng),要規(guī)范和約束孩子。這一過程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帶來的體驗時常是痛苦和磨難,說白了,就是立規(guī)矩的過程。
6-18歲,能力培養(yǎng),這是心理發(fā)展的第三個臺階,主要由不同層級學校的老師通過教育活動來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歲以上,自我修養(yǎng),這是心理發(fā)展的第四個臺階,由獨立進入社會生活的個體自己來完成。
而每個階段的養(yǎng)成,又對下一個階段起到?jīng)Q定性作用,一旦錯過某個階段,再想彌補,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親情,還不一定收效。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養(yǎng)育比掙錢重要的多。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4
看完后會有心頭一緊的感覺,會有一絲絲危機感,甚至有一絲絲焦慮,因為可能會意識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錯誤,這是我個人看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個人感覺養(yǎng)育孩子還是需要放松自己,畢竟犯罪事實是個案,不是通病,養(yǎng)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無奈,例如某個階段的陪伴缺失,本書提出問題是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反思,需要意識到養(yǎng)育孩子心理撫養(yǎng)和性格撫養(yǎng)的重要性。這應該是這本書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講的是心理層次的剖析,所以也給我們打開了更多看問題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沒有問題!
我覺得它同時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例如為什么談戀愛要了解對方的家庭,為什么要問對方家里老人的情況!俺粑断嗤丁薄案徊贿^三代”的科學心理依據(jù)。
本書從犯罪的'事實倒推回人的成長階段,從而讓養(yǎng)育者明白養(yǎng)育一個孩子該從哪些地方著手。例如,書中從撫養(yǎng)缺失帶來的后果角度講了嬰兒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從性格養(yǎng)成角度談了男孩子為什么要窮養(yǎng)。為什么不要死盯著孩子的成績,為什么成績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養(yǎng)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書核心點是孩子養(yǎng)育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應該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撫養(yǎng)的經(jīng)歷,有誰陪著,是怎么陪伴的,這些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和命運。
這本書非常容易看進去,特別適合不喜歡看書的父母,因為淺顯易懂,都是大白話,并不是理論性非常強的一本書,它的觀點全部在標題上表明,很多其他養(yǎng)育書籍中的理論觀點在這本書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場景講述。例如延遲滿足,這里講的是吃葡萄理論,先吃大還是吃小。通書都是用案例的形式來講述,案例貼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平時刷手機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書感覺有部分思維方式是父母輩的,例如孩子做錯事的一些處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輩一貫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看到父母輩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我們比不上的優(yōu)勢,例如我和先生曾討論過,父母的性格可能會把孩子帶的更開朗等等。所以大家千萬不能焦慮,如果能親自帶,那是最好的,現(xiàn)實情況暫時無能為力時,盡量把情況調(diào)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著,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書里面有個別觀點做法是個人不太接受的,這個看個人培養(yǎng)的傾向。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5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論你的孩子多么可愛,也無論你有多么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范圍,所以心理營養(yǎng)也要多樣化。一個12歲的男孩,晚上與同伴跑到網(wǎng)吧去玩,整夜都沒有回家,媽媽因為找不到孩子而萬分焦急。第二天孩子終于從外面回來了,媽媽憤怒地訓斥了孩子,還用院子里的掃帚打了他兩下。然后孩子進屋睡覺去了,媽媽以為這事就算過去了。可是等這個媽媽做好飯,進屋叫孩子吃飯時,才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死了,原來這個孩子進屋就找了一瓶農(nóng)藥喝下去自殺了。僅僅被媽媽訓斥、打了兩下就自殺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還是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才導致孩子出現(xiàn)自殺的心理。有人說可能是這個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見。其實,面對孩子死亡媽媽痛苦萬分,這個媽媽平時從來不舍得打罵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在擔心和焦慮的雙重作用下打了孩子。對于孩子自殺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分析結(jié)果:導致這個男孩自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寵愛,什么事都順著、護著孩子,更不允父母說孩子。過分溺愛的'結(jié)果是讓孩子對家人的愛產(chǎn)生了錯覺,認為他是這個家里最重要的人,并養(yǎng)成驕縱的性格,于是就產(chǎn)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給你看的報復心理。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價是慘痛的,就這樣輕易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給孩子的愛里加點鹽,就是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批評、糾正,再犯時可以適當體罰。孩子做錯事,父母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我們不表明對犯錯這件事的態(tài)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則與底線,也不知道家人對他不光是寵愛還有會責罰。有的父母不建議斥責孩子,更不建議打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沒有原則地打罵孩子我當然不贊同,但孩子犯了錯連父母的斥責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嗎!止學時同學的欺負、嘲笑,老師的嚴格要求、工作時面對上司或同事的刁難,打壓,這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能應對嗎!我們從小呵護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愛護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后能成為獨擋一面的人,不是一個只有玻璃心、只會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不驕縱孩子、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體會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愛!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6
對李玫瑾老師的崇拜由來已久。今天有幸讀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撫養(yǎng)》的第二章。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在這一章里,李玫瑾老師列舉了幾個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歸結(jié)于社會,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問題所導致的。如果經(jīng)常在社會上找原因,而不從內(nèi)求,這就叫做歸因偏差。
這樣的人性需要反思。社會是不具有責任能力的社會,即使有責任也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為。社會是靠你我他共同來創(chuàng)造的,出了問題去指責社會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具體的人的問題和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關系搞清楚。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對社會有客觀公正的評判。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7
這本書是在我讀了李玫瑾老師《幽微的人性》后就加入了書單的,只因與她的三觀太過契合。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看過幾乎所有采訪她的節(jié)目,她的所有講座、視頻、博客我都有聽有看,她對于養(yǎng)育孩子的觀點、理念,我都認可,并且在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落地生根、發(fā)芽長大。
所以,對于她的感激,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這本《心理撫養(yǎng)》,依然是通過豐富的案例來說明一個主旨觀點:在孩子小時候給他足夠多的真正的愛,比賺多少錢、買多少他喜歡的東西重要得多。一個家庭,不管貧富,都要把陪伴孩子而不是用金錢表達愛,更能讓他受益終生。
以下這些李玫瑾老師說過的話,都對我有著至深的影響:
她說,要從自己做起,建立一個良性的家庭傳承模式。于是,我所經(jīng)歷過的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的東西,我會有意識地把它們變成溫暖的模樣給孩子,比如歡迎孩子的小伙伴常來家里玩、過夜,每年過生日都請他自己決定請誰參加,名額不限;比如盡量不吵架、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比如遇事先自我反思,而不是相互埋怨,自己做錯了就坦誠道歉;比如以自己的足夠自律來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比如在成長路上只把自己作為參照物,不以任何其他人為參照物;比如多多徒步,在豐富的社會交往中提升孩子與世界的聯(lián)結(jié)……
她說,你的心胸有多寬闊,你的人生就有多寬闊,反之亦然。于是,我試著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原先封閉的、孤傲的、防備的、戰(zhàn)斗的狀態(tài),慢慢轉(zhuǎn)變?yōu)殚_放的、平和的、善意的、和諧的狀態(tài)。這一轉(zhuǎn)變是漫長的,先后歷經(jīng)若干年的時間,但它又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成效并不是體現(xiàn)在我多賺了多少錢、升職有多快,而是體現(xiàn)在我與外界關系的一點一滴上,更加和諧美好了,更加圓融真實了,也讓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利他,最終還是會利己。
她說,讓孩子在幼年時走出家門,多接觸人與社會,是一種有益的.心理培養(yǎng),千萬不能以為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于是,從娃六歲開始就帶他徒步,迄今為止累計徒步80+次,收獲頗豐。關于徒步的好處,我想另外行文記錄,在此特別想說的是,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都要看見孩子,都要堅信他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
這本書出版于20xx年6月,我在16個月后才讀完了它,的確算不上早,但作者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三觀,早已在我多年關注她的過程中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體現(xiàn)在了我養(yǎng)育孩子的一點一滴中;蛟S書的語言略有重復,文采并不斐然,但其平實又真實的敘事方式,還是讓我再一次領略了她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8
一、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贊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后天養(yǎng)育造成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帥”“你真神”,不說別的,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出現(xiàn)自我認知障礙,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當他獨立走向社會面臨難題或面對更強的對手時,往往不能接受現(xiàn)實。”
鄭淵潔說:“鼓勵能將白癡變成天才!钡挥锌滟潧]有直面問題的批評也可能把天才變成白癡。走上工作崗位后,見識過很多類型的同事,有的人對自己的迷之自信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現(xiàn)問題總是找別人的原因,最后面臨難題(甚至并非不可解決的問題)時心態(tài)轟然崩塌,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這大概就是“自戀型人格”的惡果。
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不教而善”。
“在心理學史上,從弗洛伊德到榮格都在研究后天經(jīng)歷對人心理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知道,人生經(jīng)歷形成的記憶不僅停留在相關的神經(jīng)細胞中,還會遺傳給后代。這意味著我們今天學習和努力的經(jīng)歷,會成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為我們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經(jīng)的努力,所以我們會在某種情況下重現(xiàn)他們的行為模式!
三、狠得下心來。有原則、立規(guī)矩。
“所謂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與他人有關的社會行為方式。人的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個喜歡的東西時,若是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滿足,會養(yǎng)成一種性格;若是哭鬧無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滿足,則會形成另一種性格。所以,對初涉世事的幼兒來說,撫養(yǎng)人在滿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處事,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guī)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較容易融入群體和社會。”
四、心理撫養(yǎng)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
“脾氣不好,在小范圍內(nèi)可能只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但當一群人都脾氣很大時,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塵暴一樣,球迷發(fā)狂后的破壞力就是證明。如果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就會影響國家形象。”
所以,心理撫養(yǎng)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yǎng)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yǎng)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yǎng)育方式,要養(yǎng)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yǎng)太多那種“哭著長勁”的暴脾氣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聰明的母親應該學會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完成的,讓孩子盡早學會自理。另一方面,母親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顯示堅定的一面,即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須堅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但態(tài)度要溫和。母親的嚴格應該是“和善而堅定”。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是為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個榜樣應該是孩子將來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調(diào)解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父親因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輕易地動用暴力。父親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有力量,但我從不濫用!蔽腋阒v理,跟你探討,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為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父親若能夠以自己的見多識廣、開闊的心胸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可以告訴他“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過頭來看就不大了”,這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胸襟。父親要給孩子朋友般的感覺,做一個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9
1999年,李玫瑾教授就登上了央視《今日說法》欄目的舞臺,解析各種犯罪心理問題,講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話題。
人的心理問題和早年的養(yǎng)育密切相關。也因此提出了“家庭是人生的起點,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yǎng)”的觀點。她強調(diào),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撫養(yǎng)比物質(zhì)撫養(yǎng)更重要,人的性格比能力更加決定命運。
所有的社會問題,無論是道德滑坡,還是貧富分化,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同樣是遭遇不公、感到絕望,有的人能熬過艱難、重新開始,有的人卻以身試法、一毀俱毀。為什么同樣的社會刺激,落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呢?
人其實是“養(yǎng)育+教育”的產(chǎn)品。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往往不是因為眼前的遭遇,而是根源于這個人早年的`養(yǎng)育情況。
如果一個人,童年時受到的養(yǎng)育和教育有重大缺陷,沒有經(jīng)歷過“愛的撫養(yǎng)”,就會變得冷漠殘忍,不僅會讓自己的一生受到影響,也會讓別人,讓整個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家庭是什么?是我們每個人的起點,是我們第一所學校。但是很多人覺得,工作和事業(yè)比家人重要,賺錢比陪伴孩子更有意義,正是這些錯誤的認識,讓很多家庭看似結(jié)構完整,其實功能不全。
一個好的家庭,不光是要結(jié)構完整,有家人在側(cè),給孩子提供照護和陪伴;還要具備應有的功能,關愛孩子,就要做到用心撫養(yǎng)。生育不是一拍腦門的決定,必須對下一代負起責任。
首先,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不要急于責怪孩子,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做個什么樣的人,最好能自己先成為這樣的人;言傳身教的力量,比物質(zhì)獎勵、身體懲罰來得更加直接有效。
另外,事業(yè)再重要,也絕不能忽視家庭。
不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以身作則,教會他們?nèi)绾螢槿颂幨、如何用積極樂觀地態(tài)度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因為這些心理資本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再有,珍惜和孩子相處的過程。
同時,親自陪伴孩子成長,也是父母自我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在撫育孩子期間,父母會遇到很多以前沒遇到過的問題,需要不斷學習和擴充人生知識。
最后,要想改變孩子,得先改變父母。
重點不應該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長。當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家庭教育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根兒在大人身上,得先教育大人。
自己只是養(yǎng)大了孩子的身軀,卻沒有認真養(yǎng)育孩子的心靈。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一個美好、健康、快樂的未來,就要在早年家庭養(yǎng)育中,注重對孩子的心理撫養(yǎng)和心理教養(yǎng)。這兩種心理養(yǎng)育,將為孩子奠定一生的心理基礎。其中,心理撫養(yǎng)主要側(cè)重于情感關系的建立,是心理發(fā)展的第一個臺階。
情感是缺失的,他們?nèi)鄙賹ι鎸嵉母惺堋?/p>
一個人的情感發(fā)展,最關鍵的就在于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情感營養(yǎng),比如父母的擁抱、撫慰、笑容、聲音,細心的對待和足夠的寬容。
聯(lián)合國兒基會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歲之前被怎樣撫養(yǎng)或者照料,會影響他們后半生的大腦功能。很多中國家長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以為孩子小,除了哭鬧、吃奶就是睡覺,就什么都不懂就更談不上教育。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給他任何的撫養(yǎng),都是他的心理營養(yǎng),是他未來的心理資本。
只有父母用辛苦付出建立了孩子對家的依戀,父母才能擁有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和約束力。
這個約束力實質(zhì)上是一種情感的力量,是父母通過良好的親自撫養(yǎng),使孩子依賴、信任自己,從而對父母產(chǎn)生的一種依戀情感,
父母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yǎng),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邊上學時,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見到父母就像見到了陌生人,會緊張、拘束、害怕,心理距離會持續(xù)很久。
這時候,孩子即使能接受父母的管教,那也是一種“外部控制力”,是來自父母的硬性要求,絕不是來自我們說的父母的“心理約束力”。
心理發(fā)展的第二個臺階,它是指在建立了初級情感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行,讓孩子的情感更加完整地發(fā)展。
三歲這個關鍵的年齡段開始,父母就要花時間開始帶孩子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比如串門,去公共場所玩耍等等,通過創(chuàng)造和他人接觸的機會,給孩子立規(guī)矩,告訴他怎樣才是恰當?shù)淖龇,來奠定孩子未來行為教養(yǎng)的基礎。
第一,要培養(yǎng)孩子的耐挫心。
如果犯了錯誤,一定不能護短,父母要該訓就訓、該批評就批評,就像給孩子打心理的疫苗一樣,可以增加他們內(nèi)心的抗壓能力。這樣,等孩子長大后,走到社會上,遇到更多的艱難,才能經(jīng)得住風浪。
第二,要培養(yǎng)孩子的溝通能力。
父母從小就要教會孩子怎么好好說話,這是對他非常重要的一種社會行為方式。
第三,教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如果從小對孩子過于放縱,隨時滿足他們的要求,那等孩子過了3到6歲,上學后就會坐不住。
生活里的東西都不是白來的,需要辛苦去掙。
我們有意而為地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克制,逐漸培養(yǎng)他的耐性。只有做好眼前的節(jié)制,才能獲得長遠的滿足。
培養(yǎng)孩子,心理撫養(yǎng)比物質(zhì)撫養(yǎng)更加重要。她認為,很多犯罪行為的源頭出在早年的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上,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有著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走正路,過得踏實而幸福,那父母絕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孩子小時候,父母要親自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通過陪伴、關愛和智慧的引導,對孩子進行情感撫育和性格培養(yǎng),這個過程意義深遠。
,它不僅可以幫助家長修正自己的育兒方式,也可以幫助成年人逐本溯源,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療愈。書中有很多實用的育兒小方法,也能給成年人自律、自修提供啟發(fā)。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0
給爸爸媽媽推薦李玫瑾教授的這本書《心理撫養(yǎng)》。閱讀育兒領域的書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們內(nèi)在的某種一致性:都是為了孩子們生命更好的.發(fā)展,內(nèi)心平和喜悅,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這本書的重點很清晰,就如書名一樣,希望家長們意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外顯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發(fā)育,作者稱之為“心理撫養(yǎng)”,關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因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學出身,書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實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這些案例過于極端,犯罪的人畢竟是人群中極少的一部分。
但我認為這恰好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能夠從書中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從“性本善”,在早年不當?shù)募彝ソ逃拢饾u喪失人性,走向罪惡的深淵。
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里死掉,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些地方。這種逆向思維,同樣適用于養(yǎng)育孩子,我們知道孩子會被如何養(yǎng)廢,就永遠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1
這本書涉及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書中的內(nèi)容和建議具有很強實用性。人的成長是一件及其復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業(yè)有成,家庭和諧,生活幸福。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jīng)歷中找到影子,“早年經(jīng)歷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
書中首先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xiàn)象“歸因偏差”,“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這種認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難意識到其存在并進行糾正;與“歸因偏差”相對應,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歸因,“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時,人能夠不把緣由歸結(jié)于外部,而從自身找原因”;同時這種轉(zhuǎn)變是可以實現(xiàn),覺察到自己的反應,提醒自己,進而養(yǎng)成習慣。
對于教育小孩來說情感撫養(yǎng)和性格教養(yǎng)同樣重要,情感撫養(yǎng)意味著小時候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親情和陪伴。”三歲以前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人的脾氣與初生前三年的照顧程度密切相關!睂τ诂F(xiàn)實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如果不能由母親親自撫養(yǎng),也要由固定的人撫養(yǎng),形成穩(wěn)定的依賴關系。書中提到情感撫養(yǎng)的作用在于“可以決定人性、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
性格教養(yǎng)體現(xiàn)在不溺愛,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懂得感激與分寸。父母要讓孩子接觸外部的世界,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培養(yǎng)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要從小練就!爱斔麧u漸長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礎上,補充反面的`內(nèi)容立威于他,訓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睍刑岬竭^度溺愛的孩子,遇到挫折會動不動以自殺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應對困難的應對方式有多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會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性格教養(yǎng)的目的是養(yǎng)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jīng)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個性!弊髡咛岢尯⒆釉谒臍q前后開始學習跑步、游泳,一項運動會讓人終身受益。
作者還對選擇伴侶提供了建議,“真正但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zhì)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毙愿袷遣灰赘淖兊,培養(yǎng)好的性格,選擇性格好的人相處。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2
“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可以傾盡所有,辛苦照顧,投入錢財?shù),可就是這樣,有些孩子大一些就‘不認賬’,對父母不但不感恩,還一肚子的不滿,這讓許多父母非常痛苦,他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其實這里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們只養(yǎng)大了孩子的身軀,卻因為不懂而沒有認真的養(yǎng)育孩子的心靈”。
這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里面的一段話,也是我看到感觸最深的一段話。當一個生命呱呱墜地,家人關注的只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身體層面的撫養(yǎng)。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認為一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除了哭鬧、吃奶就是睡覺,這個時候根本就不存在教育,這恰恰是一個巨大的家庭教養(yǎng)誤區(qū)。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從母體被緊緊的包裹的子宮中來到這個世上,周圍沒有了任何包裹,他頓時就失去了安全感,他會通過不停的`伸手動腳來去觸碰世界,感覺到邊緣尋找安全。所以孩子只有在母親的懷抱里面被緊緊的抱著的時候,聽到母親的心跳與哺育的時候他才是安靜的,因為這個時候他覺得他是最安全的。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zhàn)時期有很多遺留下來的孤兒,這些小嬰兒被放在保育所里面,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員為他們吃奶,換尿布,但是這些孩子還是有很多死掉了,他們并沒有生病,這是一直令很多保育員不解的地方,直到后來他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孩子是因為沒有擁抱與撫摸,沒有父母情感的交流,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孤獨與恐懼,而這種無助的恐懼殺死了他們。所以,從出生后的每一天,除了身體的喂養(yǎng)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養(yǎng)育,這也是他未來的心理資本。在孩子身體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心理的撫育是時時刻刻伴隨的,也是極為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養(yǎng)大了孩子的身體,卻看不到?jīng)]有長大的孩子的心靈。
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讀的書,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國家長去仔細研讀的書。希望所有的家長能夠透過看到孩子90%的內(nèi)在,從而養(yǎng)育一個身心健康的擁有美好未來的孩子。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3
昨天浩浩媽問我一個問題,說孩子有唇腭裂,如何養(yǎng)育才不會讓孩子會自卑,還有這個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說還是不說好,孩子的爺爺奶奶說是不要和孩子說明事實。
嗯,這是一個好問題,剛好我新買了一本書《心理撫養(yǎng)》,這是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謹教育寫的,我看了幾個章節(jié),感覺不錯,對于我們養(yǎng)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決定和大家一起伴讀這本書,這本書一共82個章節(jié),一個晚上一個章節(jié),我會抓一個點和大家聊聊心理撫養(yǎng)的這件事。
現(xiàn)在相對于我們的父輩爺爺輩們來說,我們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卻缺了心理營養(yǎng),心理的撫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營養(yǎng)更缺少一點,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費金錢做手術,照顧,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長,但我們擔心啊,萬一孩子自卑呢!一個自卑就能讓孩子難過了。
那么我們來學習好了。
第一章節(jié),沒有時間思維的人容易迷失。
這個章節(jié)主要說是一個叫周全的殺人犯,李玫謹教授說,這個人什么都好,就沒有一個叫時間思維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聰明才智犯罪,但忘記了自己其實可以把時間拉得長一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干正道也會取得財富的,而不是急著去犯罪得到錢而早早斷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個階下囚下場。
這一個章節(jié),冰哥也看了,因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們聊了一下時間思維的事,他說,犯罪真不值得的,因為人的一生其實很短的,如果犯罪還會加快結(jié)束自己的壽命。冰哥是明白的。
時間思維是什么?我們?nèi)绾斡眠@個時間思維來看待我們孩子的成長?
我是懷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還有不少媽媽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沒做手術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級啦,開始有像大家所擔心別人笑話孩子的情況了。冰哥就說過有同學說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說,沒關系,把他的話當空氣了。
我經(jīng)常和大家說,不用著急,這些所有的困難都會過去的,以終為始的思考問題也是我現(xiàn)在愛用的。孩子在孕期,我們可以想,這個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孩子在正畸,這個也只是一個過往而已,最終就是可以做手術的。七個月不長牙,一歲不長牙,如同鄺院長說的,不會沒有牙的。
這些真的'只是暫時的,想要的目的都會達到的,而我們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長到那個可以做手術的時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擔心,手術的恐懼,術后的煩鎖護理,這些都是暫時的。這些都過了之后就沒有其他事了嗎?不會!
不知道大家看過《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里連長說,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這些問題。
日子慢慢過,一天會比一天好,我們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級了,也會有一年級的問題,老師打電話和我說冰哥跳繩不及格讓我在家讓孩子多練練,我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都練上十來分鐘,終于可以從每次1個跳到每次30個甚至40個了,但是,他的同學都能一次跳100個了,可是這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進步了!
今天的讀書體會就聊到這,感謝大家與我共讀,愛是共同成長,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之前對唇腭裂也是一無所知的,養(yǎng)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媽媽也是第一次,冰哥說媽媽是50分的媽媽,希望媽媽多學習,做他的好媽媽!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4
《心理撫養(yǎng)》的作者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她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教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教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yǎng),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比如,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生后的家庭養(yǎng)育密切相關。
與其他兒童教育類書籍不同,這本書從社會問題的視角著手,直擊早期家庭教育對人的性格養(yǎng)成、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提到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又源于早年的養(yǎng)育,孩子的問題多是身邊的大人造就的等等。從家庭是人生的起點開始到性格培養(yǎng)決定命運,從基因遺傳,到意識、觀念、情緒、情感、意識、品行等多方面細致深度地講解。例如,“心理品質(zhì)的基礎取決于遺傳,所以優(yōu)生優(yōu)育很重要。人的心理具有客觀性,即使是同一對父母,在不同時間生下來的孩子都會存在這種客觀的差距,所以要因人施教”以及“心理發(fā)展有跡可循。在心理發(fā)展的`四個重要的臺階中,18歲之前就占了三個這18年可謂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兩個臺階(0-6歲)。這讓我們知道,父母早年認認真真地養(yǎng)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影社會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還不懂什么是未來的年紀時,父母應以智慧的方式對孩子有所約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無知無畏地錯過人生的某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睍辛信e了作者在幾十年工作中接觸的青少年犯罪者的事跡,通過與他們的溝通交談,尋跡到他們在早年撫養(yǎng)時家庭出現(xiàn)的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風格,終而作出犯罪行為。讀時不禁讓人反觀自身的問題,唏噓家庭撫養(yǎng)的重要。
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重注能力的培養(yǎng)。能力雖然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它排在心理撫養(yǎng)和心理教養(yǎng)之后。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很多錢更有價值。與其給孩子存錢,不如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能養(yǎng)出一個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15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困擾,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心理撫養(yǎng)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方式來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而通過閱讀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調(diào)節(jié)情緒和處理壓力。
心理撫養(yǎng)的重要性
心理撫養(yǎng)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來調(diào)節(jié)和平衡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心理撫養(yǎng)不僅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還可以提高個體的情緒和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而閱讀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則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獲取心理撫養(yǎng)的知識和技巧。
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的特點
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通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介紹一些有效的心理撫養(yǎng)方法和技巧。這些書籍通常會結(jié)合實際案例,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致的分析,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心理撫養(yǎng)的原理和方法。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還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練習,幫助讀者更好地應用心理撫養(yǎng)的技巧。
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的效果
通過閱讀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心理撫養(yǎng)知識和技巧,從而更好地調(diào)節(jié)情緒和處理壓力。這些書籍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需求,從而改善人際關系。
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的推薦
在眾多的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中,有幾本經(jīng)典的作品值得推薦!度绾胃咝狃B(yǎng)自己》是一本介紹心理撫養(yǎng)方法和技巧的實用指南,通過簡單明了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心理撫養(yǎng)的原理!缎睦頁狃B(yǎng)的藝術》則是一本關于心理撫養(yǎng)的.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著作,通過對心理撫養(yǎng)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撫養(yǎng)的技巧。
心理撫養(yǎng)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來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通過閱讀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調(diào)節(jié)情緒和處理壓力。我們應該積極地閱讀心理撫養(yǎng)類書籍,提升自己的心理撫養(yǎng)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05-19
零售的心理戰(zhàn)讀后感,零售心理戰(zhàn)讀后感11-07
《心理罪》讀后感10-06
心理咨詢讀后感09-26
心理學讀后感10-06
《心理月刊》讀后感范文09-15
女心理師讀后感11-14
《心理學》讀后感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