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幽微的人性》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幽微的人性》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最近河北邯鄲的初中生事件,因其犯罪手段殘忍,令人發(fā)指,尤其涉及未成年犯罪,引起全國熱議。目前案件正在審理中,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終的審判結果。而我在思考,惡劣事件的背后是什么?本是如花的少年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受害者如何做,可以避免陷入如此危險境地?恰巧本周橡果書店閱讀會書目是《幽微的人性》,來自李玫瑾教授的書。這是我第二遍閱讀此書,這次帶著問題再去看,另有一番收獲。
市面上有很多很多的育兒書,從日常喂養(yǎng),生病護理,以及基本的心理了解,比比皆是。但李教授關于心理撫養(yǎng)的內(nèi)容還是獨樹一幟的。她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警示我們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親自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幽微的人性》是談話體的模式,從具體案件出發(fā),從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生活背景、心理狀態(tài)剖析人性。囊括了教育、醫(yī)療、婚姻等諸多方面?v觀這么多真實案例,什么人容易犯罪?
犯罪心理跟醫(yī)學類似,比如人生病,有一些病像感冒、拉肚子、胃疼,都屬于普通的、日常的小疾病,但是人一旦生下來心臟就有問題,或者腎有缺失,或者哪兒有病,這個病就是終身的了。在心理現(xiàn)象當中有終身的和日常的兩類,犯罪也有這兩類。
有些人因為是某種人,這決定了他必然犯罪,我們稱之為“危險人格”,具體分為不同的類型。第一類是反社會性人格,核心特點是行為沖動、無視規(guī)則、缺乏道德感。他們往往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沒有預見性,也缺乏同情心和內(nèi)疚感。這種人格往往是先天性的,好比心理上的高位截癱。
第二類是犯罪人格,這類人早年正常,但家庭有殘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的是父親吸毒,有的是酒鬼,有的根本就不如責任,有的母親是精神病人,或者母親也生活艱難、沒有文化等等。一個孩子在這種殘缺的家庭被生下來,他的生活是非?蓱z的,自生自滅。十多歲就離家出走,去外面生存。最開始一般是拾荒,緊接著就會遇到跟他們搶地盤的人,然后相互欺負,學會打架和相互傷害,一般進少管所兩三年。出來時基本過了18歲,要家沒家,要能力沒能力,所以他們基本的生存方式只能是不擇手段。這種人犯罪的特點是,動機非常簡單,但手段是非?膳碌摹榱耸畮讐K錢就把一條人命弄沒了,為了幾分鐘的快樂就把人一家子殺掉了。我們認為不值得,但是他不管,他就這樣做。他活一天,他所有的需要,都會以犯罪的方式來解決,非?膳。
第三類是缺陷人格。這一類在生活中特別常見,因人格問題犯罪的,至少有一半是這樣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早年心理正常,因為他的家庭是完整的,有愛他的爸爸媽媽,甚至還有爺爺奶奶,還有更多的人,所以他從小是有寵溺撫養(yǎng)背景的。所以這種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熟悉的人也都特別好。這類人有正常人格,但他的人格缺一塊。大家知道寵溺是什么,就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給什么,你不愛聽我就不說,你怎么高興怎么來。這種撫養(yǎng)方式很容易養(yǎng)成人想干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比較任性。第二個性格特點就是橫,說不得。你要是說他,他心里真的恨你,甚至會報復你。這種性格上的缺陷會導致他特別自我、自私,因此這種人是沒有觀念的,做事沒有底線,誰擋我的道,或者誰讓我恨,我就報復誰。
危險人格在重復類犯罪當中是比例最高的,我們需要辨別哪些人具有人格危險性。最最重要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人格問題都源于早年,所以我們在早年要把人教育好,減少人格上的異常。
中國有句古話:“七歲看老!币簿褪钦f,從7歲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行為發(fā)展模式,F(xiàn)代心理學在研究人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也指出:人格的核心部分——性格,其形成的主要時期就在人出生至青春期之間(0-12歲)。人在出生或最初的幾個月完全依賴他人,不僅需要他人提供一定的食品和衣物,還需要他人提供情感撫養(yǎng),而情感撫養(yǎng)恰恰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所在。
人在出生后的早期最先發(fā)育的是情緒情感活動。當嬰兒最初的情感需要得到良好滿足時,就會產(chǎn)生安全感,并形成友好、溫和、親社會的種種性格。反之,嬰兒就會形成情緒不安、易驚易躁、敵視和怪異等性格特征。這就要求在嬰兒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必須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撫養(yǎng)人,經(jīng)常更換撫養(yǎng)人不利于嬰兒的情感教育。對于嬰兒的情感需要,撫養(yǎng)人不僅要給予微笑、擁抱,還要給予一定的言語刺激。對嬰兒的輕聲細語既是情感撫育的一部分,也為嬰兒今后的思維發(fā)展和社會交往能力奠定基礎。如果撫養(yǎng)人缺乏對嬰兒溫柔的言語刺激,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就容易出現(xiàn)語遲、不善于表達等特點,并由此導致不善于與人交往、心理活動內(nèi)傾的孤僻性格。許多變態(tài)人格和精神疾病患者具有這種內(nèi)向性格。
既然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在生命的早期,那么,它的關鍵環(huán)境也就不言而喻。家庭,可謂人類的搖籃。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庭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生物體”(嬰兒)被撫育成能夠獨立進入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盡管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還會經(jīng)歷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及工作場所,但無論我們走出的社會圓圈有多大,家庭永遠是這個圓圈的軸心,也是我們的歸宿,直到我們成熟、獨立,然后組成一個自己要負責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關鍵場所。要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須有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
每個有幸福童年的人都會回憶起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恩愛和對子女慈愛,是每個兒童幸福成長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條件之一。當一個家庭出現(xiàn)裂痕、殘缺時,受害最重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賴父母和家庭的兒童。
家庭穩(wěn)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在這一前提下,父母的修養(yǎng)水平又決定著孩子未來的人格。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不僅教基本的生活常識,還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教我們?nèi)绾巫鋈。人在出生后?~2歲內(nèi)主要發(fā)展的是行動能力和言語能力,其間的行為大多是自發(fā)的,并在大人的獎賞或懲罰中得到鼓勵或抑制。但是,人從3歲起就開始出現(xiàn)一種認同傾響,即不自覺地模仿身邊的大人,將他看到的大人的種種行為復制出來,并逐漸變?yōu)樽约旱男袨榉绞剑热缯疹櫺⊥尥、模擬大人的說話口氣等。這時的行為模仿猶如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的最初印跡,深刻而難以抹去。父母或其他撫養(yǎng)人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樂于助人,是否堅持原則,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他們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都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格發(fā)展方向與道德水準。這種最初的印跡往往伴隨一個人終生。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一定要好好修養(yǎng)自己的言談舉止。
再回到邯鄲事件,結合李玫瑾教授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為人父母除了給予基本的生活物質(zhì)條件,保障孩子安全,更需要給孩子提供精神情感滿足。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不要只聚焦精英教育,聚焦學習分數(shù),而是要更多地去滋養(yǎng)內(nèi)心,關注身心健康。
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可否認,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雖然要善良的活著,但也要懂得保護自己,沒有理性的善良就是愚蠢了。
當然,也無需過分焦慮,成天擔心、害怕孩子出問題,只要家庭和睦,夫妻相親相愛、相互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尊德重禮,處理問題時有理有節(jié),我們的孩子就差不到哪兒去。
【讀《幽微的人性》有感】相關文章:
幽微的人性讀書筆記09-17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05-01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12-03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熱門]11-29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800字10-07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14篇07-19
讀書心得DD讀《人性的弱點》有感05-20
人性10-06
《人性的弱點》讀書心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