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1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轿独僦械墓枢l(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币晃痪W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2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舌尖感受的國度,這首先應該歸功于大自然的饋贈,給了中國一個地大物博的物質基礎。其次要認識到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和疆域面積很大的多家,各地區(qū)、各民族有著自己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全國各族人民得以品嘗到各族美食。
中國人向來講究飲食文化,無論是在家、宴請、旅游都會伴隨著賞心悅目的美食、回味無窮的人間美味,縱使只是穿腸過,縱使只是淺嘗輒止,留給舌尖卻是久久淡不去的回味。走遍大江南北,各式美食遍布全國各地,這也大抵是人們不辭勞苦、不遠千里前去的原因吧,在自己的身邊總是找不到真正的特色,只有深入民間,深入當地,才能發(fā)現真正的傳統(tǒng),真正的美味。但不論到哪里總會有各類快餐相伴,眼前充斥著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無論走到哪里總是充斥著各類食品添加劑,或許在我們品嘗美食的`同時,可以想想傳統(tǒng)的美食不僅給我們五臟六腑不一樣的享受,更給我們飲食安全,讓我們學會善待食物,講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初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讓我想起家鄉(xiāng)河南的美食—胡辣湯、繪面,想起母親做的美食,“那種家鄉(xiāng)的味道、兒時的味道”遠比舌尖的感受更能沖擊心靈,更能讓自己在感激上天的饋贈,讓自己去嘗試做一些食物,回饋自然、報答母親。
讓我感受頗深的一集中有一位老農自家做飯,用的是價格是冬筍十倍的春筍,因為在他看來這種食材盡管在市場是分價格的,可是在自家的食物中,品嘗到最好的味道才是最大的價值。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廚師分級別,食材不分,每天吃著山珍海味并不意味著這種生活方式很高貴。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里,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在城市化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沒落的是小村莊、衰敗的是大家族、被埋沒的還有中國千年的飲食文化,大自然給我們饋贈,我們靠自己的雙手挖掘、加工、制作出精良的食材,我們靠智慧摸索出一道道菜譜,我們靠一種親情用心做著每一道菜,在美食中品嘗著人間親情,品嘗著人生百味,品嘗著歷史的厚重感。
片刻,美食已在腸內九曲十八彎。良久,各種滋味卻是才下舌尖,又上心頭,美味和團聚缺一不可。
當今中國,城市是如此相似,可以用來區(qū)分的也只有城市的飲食習慣和彌漫在街市上空的氣味了。
人類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3
在本書中,作者對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各種菜肴、小吃都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作者喜好引用典故,書里面動不動就會出現大量的與之相匹配的古代雜聞逸事,既有知識性,又不失趣味性。
我還是做我的散兵游勇,隱于市井,在偏僻的地域和不知名的餐館間搜尋,那些讓人終生難忘的滋味。既不騙吃又不騙喝,頂多是真正被打動了,寫點文字,“騙”點兒稿費。足以用來潤筆兼潤筷子了。
喜歡作者幽默風趣的文字以及瀟灑的心態(tài)。有“流動”,才有精彩嘛!
那段時間,經常去汪宅求教,有幸品嘗到主人按江南風格烹制的菜肴,總喚起心頭絲絲縷縷的鄉(xiāng)愁,恰似煙波江上的點點帆影。
作者曾經拜汪曾祺老先生為師。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食物,是寄托鄉(xiāng)愁的最佳載體——毋須多言語,味道全包含。吃,就行了。
現代社會,口腹之樂也絕不是無償的;人間盛宴,錢財是真正的背景。
美食家,絕對是建立在有錢的基礎上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燒錢的程度與速度,上不封頂。
我案頭堆放著許多與美食相關的'古籍:袁枚的《隨園食單》、李漁的《閑情偶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張岱的《夜航船》,乃至《東京夢華錄》、《揚州畫舫錄》、《夢粱錄》之類。近來,又添加了一本明代中醫(y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作者在古典飲食文學上的造詣堪稱百科全書,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熊掌,是中國飲食中的“大彩”。烹調的過程卻相當于一場馬拉松:“規(guī)定有泡、發(fā)、燜、刮、剔、浸、漂、切、煨,以及扒、燒后續(xù)加工等十幾道工序,要用猛、旺、大、文、小、微等七八種火功。烹制加工的時間,至少在三天以上。講究一些,要一個星期。精細繁復的加工工藝,難度極高的技術要求,連許多廚師都沒有聽說過。這就是以在精神上把很多人徹底征服。”
但凡登得了大雅之堂的美食佳肴,其上桌的背后都有著一長串繁瑣的“經過”。這個過程越是冗長,似乎這道菜的價值越高。
那時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們不會因為餃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會因為來到天子腳下,就忘掉故鄉(xiāng)。
食物,是解鄉(xiāng)愁的最佳途徑。據說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國人,恨不得穿過電腦或者手機屏幕,去舔舔上面的中國美食。阿門!
這本書寫的和以往我看過的美食書最大的不一樣在于,作者是一個詩人,詩人眼里的美食自然而然的帶著些許的詩情畫意,增加了一份畫面感。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1-12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4-07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5-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6-04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7篇06-04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1篇04-07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通用25篇)08-16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優(yōu)秀12篇】11-12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精選17篇)05-24
觀《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范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