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推薦度:
-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推薦度:
-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
在這個寒假里我讀了兩本書,《明朝那些事兒》(壹)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在這兩本書里最喜歡的一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壹)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guān)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壹)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jié)束為止,敘述了明朝最堅苦卓絕的開國過程。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謀斷,更在于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對社會局勢的清醒認識。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恐@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朱元璋pk陳友諒,誰堪問鼎天下?戰(zhàn)太平、太湖大決戰(zhàn)。臥榻之側(cè)埋惡虎,鏟除張士誠。徐達、常遇春等不世名將乘勝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靖難之役。高潮迭起,欲罷不能。
也許,我們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這么一句話: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們有什么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quán)力。也許有的人說,是現(xiàn)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本的理想,但是我想說,正因為現(xiàn)實太殘酷,所以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xiàn)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在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做每一件事,我們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會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會讓你在失敗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于崩潰;會讓你從困境中發(fā)現(xiàn)機會。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2
崇禎皇帝自縊于景山時,《明朝那些事》也以第七卷結(jié)束。 明月持續(xù)了數(shù)年,明朝的歷史終于深入了所有婦女兒童的心中。 且不論廟堂江湖的種種八卦,單就普及明史的社會效果而言,作者功不可沒!
是時候結(jié)束了。 《明朝那些事兒》將無數(shù)跌宕起伏的故事匯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 作者一直用他特有的幽默手法從多方面進行解答,令讀者時而歡笑時而感嘆。 但到了歷史的盡頭,作者自己再也無法以幽默的方式淡化明朝滅亡對讀者的悲慘影響,只能草草完成。 不是作者懶,估計是作者不忍直視這最后的悲劇吧。
孫承宗死后,作者所在的明朝明顯加快了滅亡的步伐。 盜賊入侵北京和崇禎生前的種種活動沒有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話語明顯增多,如“幽默的不是歷史,而是我”、“因為他(崇禎) )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很殘酷”,從中讀出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明朝滅亡的憐惜與不甘。 但作者馬上放飛自我,歸咎于齊,“你明朝,齊已盡”! 接著作者指出“以史為鑒”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本質(zhì),說這取決于人性的欲望和弱點。 這種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上的很多事情,還是可以啟發(fā)后人的! 雖然歷史的丑惡和悲劇一直在重演,但不能以此來完全否定歷史的“借鑒”功能。 比如,“潛規(guī)則”從封建時代就開始盛行。 一方面,這種“丑惡”一再重演,但也正是有識之士以史為鑒,才能總結(jié)和公諸于世,為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chǔ)。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3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著讀著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于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小說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shù)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于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眾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后世的書,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為他的支持,我們?nèi)缃癫艜吹竭@不朽的巨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xiàn)在的北方,放眼望去,盡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為遷都,才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筑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說下去是說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zhàn)爭和打仗,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jié)束他的一生。終于,在遠征途中,那個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波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為鑒,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為鑒,我們自己會收獲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4
以前對王守仁這個人的印象只限于書本上對他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但是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對王守仁各種事跡的介紹以后,發(fā)現(xiàn)以前實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寧說“聰明的唯心主義與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其實,我覺得王守仁的理論比“聰明的唯心主義”還要高一個層次。這一篇先寫他理論的形成,下一篇寫怎么用它來指導實踐。
王守仁早年和當時的其他書生一樣,是學習朱熹理論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萬事萬物中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維。用現(xiàn)代的話講,朱熹的思想是認為人欲是導致社會混亂、犯罪等不良現(xiàn)象的源頭,應該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能推動社會進步。所以我們要努力認識、掌握天理,用天理來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王守仁在學習朱熹理論的時候,覺得似乎這種理論和現(xiàn)實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體哪里不對,于是就邁上了漫長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學,命名為心學。幾乎影響了往后明朝的所有歷史,并給現(xiàn)代人也帶來無數(shù)啟迪。
這里無法說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歷程,只摘選幾個我影響特別深的。
王守仁在沒有頭緒的日子里,到處游歷。又一次拜訪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得道高僧----某個寺廟的方丈。兩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學認識,可是總是談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長時間沉默。然后王守仁問:家里還有人嗎?方丈答:有,老母親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長嘆一聲: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慚愧,因為他認為這表示自己修行不夠。王大聲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親是天經(jīng)地義的,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慚愧呢?結(jié)果,那個方丈直接卷鋪蓋,回老家,看母親,不當和尚了。然后王守仁當然是遭到寺廟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給說得還俗了,這還了得!然后被趕出門。
通過這件事。王守仁認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觀規(guī)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為朱熹對天理的解釋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詞,讓人意會。王守仁在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探求,并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不斷思考,終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階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兩者是一回事。心學由此誕生。
大凡這種說萬事萬物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理論,表述方式總是似是似無,人們的理解也千差萬別。比如對論語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疤炖砭褪侨擞钡囊馑际牵疤炖怼(客觀規(guī)律)是由人來認識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維,成為了“人欲”(主觀思維)的一部分。通俗點,我們?nèi)硕加欣碇呛透星。理智就是人對“天理”的認識。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兩者本質(zhì)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種層面上應該是相通的。
最初,小時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無理由地通過感情來做判斷。后來,又發(fā)現(xiàn)其實感情是比理智更復雜的思維活動,因為理智的東西用計算機模擬比較容易,而感情基本無法模擬。所以覺得應該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認為,具體到細節(jié)的事情上,主要遵從理智的判斷,在戰(zhàn)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順應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感情發(fā)展。不過我始終無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聯(lián)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這句話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5
今天讀到石亨幾個罪有應得的結(jié)果,會大快人心。而于謙那種為民請命的人,最終也是平反昭雪了。俗話說公道自在人心,還是很有道理的。也許會有失敗和落寞,但是總有人是向著光明努力的。
很欣賞作者的人生觀,充滿了正能量,總是站在一個比較公正的角度上評古,很有意思。語言幽默,才華橫溢,認真評論每個人的'性格,讓我們看到了一幕幕鮮活的歷史。
好思想寫出好的書籍,文化的傳遞,有益于人類進步,感念于作者這種有正能量的人?梢詮娜莸谋磉_對正義的追求,對丑惡的抨擊。那些歷史的小丑在瞬間只剩下了灰塵,只有那些品行高尚的人無論時間如何流逝,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祖國的棟梁。
我在作者描寫朱祁鎮(zhèn)和于謙、李賢的性格時會覺得作者使用的筆墨較多吧。會覺得朱祁鎮(zhèn)是一個性格很特別的人,讓人容易體會到溫暖。而于謙是那種剛正不阿,正直無私的人,令人敬仰和學習。李賢是深謀遠慮,愿意為英雄討個公道而赴湯蹈火的那一種人。無所謂對錯,卻各有精彩。
每每讀到這些地方,會覺得生活的奇特,性格的豐富,也會感覺自己在打開一幅畫卷,每個人的形象紛至沓來。宛如光彩陸離的霓虹,隨意地匯成不同的顏色,在人生的路途中交織成各種七彩的畫面,讓人感嘆人的神奇,自然的神奇。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6
史書讀的不多,數(shù)來數(shù)去也就那寥寥幾本,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這和我的心態(tài)也密不可分,對于史書我總是帶著一種功利性去讀,恨不得吧所有內(nèi)容都記住,為了考試而讀書。而史書總是一絲不茍,嚴肅的,讀來讀去雖說不會枯燥無味,但也很難做到樂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兒》大名,對于同學口中一致好評的史書,不免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證那句“歷史本來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時間讀完7本書,心中感慨萬千。歷史是一個舞臺,當年明月用一種近乎調(diào)侃的語氣為我們描述了一場又一場沙場馳騁、指點江山之豪氣,勾心斗角、奸臣當?shù)乐诎,成千上萬個人們在這個舞臺上出演過,有的人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光彩,施展才華造福百姓;有的人卻是懷才不遇,窮酸落魄流落民間;有的人勾心斗角,終于位極人臣。但不論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的舞臺劇,在他們的推動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進。
要說讀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寫起。讀完書,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當年,明朝國富民強,明朝艦隊之足跡遍布東南亞,盛世的出現(xiàn)讓明朝不斷強大,可所謂物極必反,明朝終是沒有逃過一個滅亡。
當時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考試可能出現(xiàn)的活題進行復習時,就想過一個問題:為何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歷史,我終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英雄人物脫穎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輩,而他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不斷變得更強大;國家亦是如此,最終,經(jīng)過不斷地戰(zhàn)爭,終于有一個強國,取得了桂冠,一統(tǒng)各國,然后戰(zhàn)火銷聲匿跡,雖有小打小鬧,但無傷大雅。過了幾任皇帝,世襲制的弊端就出來了:總有那么幾個皇帝如同紂王、隋煬帝一樣暴政,接著,農(nóng)民起義、朝廷內(nèi)斗、邊境叛亂紛紛而起,又成為了一個亂世。歷史,就是一個圈。
對于書中的內(nèi)容,不再多做評價,我只想高呼一聲: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鉆入題山題海中,尋找考歷史的精彩之處。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7
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情。
現(xiàn)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職業(yè)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個年代,科學家絕對是第一選擇。我當年也曾經(jīng)憧憬過自己拿著試劑瓶在實驗室里不停地搖晃,搖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但在長大之后,那些夢想的少年們卻并沒有真的成為科學家,至少大多數(shù)沒有。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數(shù)的.人、無數(shù)的事都明確無誤地告訴他:“別做夢了,你不是這塊料!這句話倒不一定是打擊,在很多情況下,它是真誠的勸誡。
就好比解縉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編制《永樂大典》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政治漩渦他玩不動。
這對我們也算是一個警醒,我們也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但是,我們擅長什么呢?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呢?如何將找自己擅長的這個時間縮短呢?相信這是困擾大多數(shù)人的難題。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但我知道這個問題始終還是要我自己來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8
在茫茫書海中,總有一些書吸引著我。有的就如那黑暗中的啟明星,領(lǐng)著我進入文明的殿堂。《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本緊緊吸引著我的那一本書。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用一種別開生面的方法來向我展示了歷史的有趣。我們平常讀的那先歷史書,都是用一種很古板刻板的方式來向我講解歷史。但這本書,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寫法。讓我了解歷史更輕松,讓我更有興趣的去了解歷史。
中國的歷史中,有很多的梟雄,例如項羽,劉邦,或者是王保保。但是,他們都只能被稱之為梟雄,而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不僅偉大,而且在個人的生命中,體現(xiàn)出他們生命的價值的人。
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比如說,在寫作的時候,要考慮到讀者的感受,試著用讀者的視角,心理來審視這篇文章。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隱忍。文章的用筆要生動。
這本書,明朝的年代和人物為主線,圍繞明朝17帝和其他小人物進行了全面的展示。以對官場的險惡,帝王的思想還有戰(zhàn)爭描寫最多。
讓我看的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看了這本書,我有了很深的感悟,時間的流逝,時代的更迭,無一不體現(xiàn)出時間的重要。我們在游戲,玩耍間,時間已迅速的流逝。告訴我要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吹綍淖詈蟛糠,我也在暗暗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古代的帝王喪失了本心。到底,是什么原因,激起了古代帝王對權(quán)力的追逐。是對貪欲的表現(xiàn)嗎?還是由于身邊人的各種壓迫?我希望這本書,能激起大家的共鳴,激起大家,對道德的反思!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9
從正式開始看這本書,到今天完整將它看完已經(jīng)過去了好幾個月。很多情節(jié)都不記清了,很多人的名字拿出來我也不知道他是誰,但是這對我而言并沒有關(guān)系。
歷史故事就是這樣,明明你已經(jīng)知道故事的結(jié)局,卻還是會被打動。善良、忠誠、氣節(jié)、堅持、正義,無一不讓人熱淚盈眶。
時代的潮流不斷向前,身處其中的人們被留在了原處,一個時代從出生走向滅亡,新的時代應運而生,又是一批人即將登上舞臺,你站在遠方,觀望著河流中的人做出的反應,看到他們各種各樣的情緒,你知道這些都是真的,但是你又不確定歷史是不是真是如此,你思考這些人在做出這種行為的時候在想什么,但是你也沒有結(jié)論,你能確定的只是你無力改變,也沒有必要改變。“走上這條路,就不能回頭了”,就像人在回望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感覺有些決定其實不算正確,但是如果真的可以重新選擇,結(jié)果也不會有改變,因為就只能如此了。
正經(jīng)的故事結(jié)束之后,作者又講到了徐霞客的故事,這是一個偉大的人,同時也是一個與朝代興亡基本沒有關(guān)系的`人物。這世上的人有千萬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征途,有人想要萬貫家財,有人想要建功立業(yè),有人致力于振興國家,有人只想安于一隅,其實并沒有誰比誰高尚,只是所求不同而已。
時代的潮流不重要,他人的期望也不重要,你所想要的,正因被你期待,才有了意義。雖千萬人,吾往矣,雖千山萬水,吾往矣。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0
假期里,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zhàn)爭描述得淋漓盡致,讓我欽佩。
從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隨郭子興對抗陳友諒,親自領(lǐng)兵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展開激戰(zhàn),最后大獲全勝。后來,朱元璋又滅了張士誠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來,和尚和皇帝有著天壤之別,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卻可以做到,是因為他遇事冷靜沉著,不半途而廢,在困境中也善于發(fā)現(xiàn)并把握機會,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帝王霸業(yè)。的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執(zhí)著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可以戰(zhàn)勝一切。
亂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爭奪皇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殺戮無數(shù),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但他登基后遷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編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把軍事、外交、經(jīng)濟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巔峰時期。從朱棣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為了建功立業(yè),作了不計其數(shù)的準備。盡管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明君!
每個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都是一部血淚史,許多皇帝都有他們過人的才干,也有陰暗的一面。從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學的是他們的大智大謀,抱有堅定的信念,為著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努力!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記“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的富強美麗貢獻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1
在我的印象中,電視劇、電影、小說或者一些故事很多都是描述秦朝、漢朝、宋朝、唐朝以及清朝的歷史,但是關(guān)于明朝的歷史,應該是比較少的。但是這幾年關(guān)于明朝歷史非常著名的一套書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他在網(wǎng)絡上真的是非常的火爆,所以我比較感興趣的拿來看了看,果然非常吸引人,這本書并不跟其他的歷史類書籍似的非常的嚴肅,而是用白話文的形式比較通俗的來描述了整個明朝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主要講述了朱元璋的一生。從他的出生到他建立明朝以及統(tǒng)治明朝70年間的`歷史。朱元璋出生于元末亂世之中,父母死于饑荒,他從赤貧起家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經(jīng)歷千辛萬苦,無數(shù)次躲過死神的追逐,終于建立起了一個朱姓江山,從一個破衣爛衫、沿街乞討的乞丐成為了一個龐大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朱元璋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可以說是開局就是赤手空拳,甚至是比赤手空拳還要慘,他從小就是一個貧困的家庭中,給當?shù)氐母晦r(nóng)放牛。后來因為天災是導致自己的父親母親哥哥先后餓死自己成了孤兒。但是這個時候他發(fā)現(xiàn)自己連埋葬親人的一塊兒地都沒有,幸虧有個好心人給他找了一個地方,用破席埋葬了親人,所以他現(xiàn)在非常痛恨元朝黑暗的統(tǒng)治。于是他就加入了軍隊,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驍勇善戰(zhàn),很快就成為了軍隊的最高領(lǐng)導者,并且通過自己的應用計謀打敗了勁敵陳友諒。并且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他獲得了非常多的大將,比如說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人,這些人在朱元璋建立帝國的過程中都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的時代有著無數(shù)的厲害角色,比如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等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zhàn)勝了這些敵人,用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并以無窮的精力為明朝設計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規(guī)范。
朱元璋雖出身貧寒,但是命運帶給他的痛苦卻使他的心從脆弱變得堅強,作者在文中寫道:“長期的困難生活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后只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不得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但他們的心從未屈服,他們不斷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
看歷史書不光看歷史情節(jié),更應該的是學習書中人物對于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人心是脆弱的,如何在逆境的成長變得堅強,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2
講故事講得清晰明了,非常好的一本書,每天看點兒居然也看了個把月。
作者寫書,我看書,因為這一個個的歷史故事,我們圍在一起有了短暫的會晤。
文末作者談到,讀歷史干什么呢?有人說是以史為鑒,作者以為不然。而讀歷史對于我來說很簡單,首先,好看,當個故事看,能打發(fā)時間,也能和這些故事熱熱鬧鬧湊一起,毫不寂寞。再則,處于年輕人的迷茫階段,從來沒有如此迫切的想要了解這些外在事物,也從來沒有這樣強烈地感受到自己一無所知。這些故事里都曾是和自己一樣得吃喝拉撒,能喜怒哀樂這般鮮活的人,說是以史為鑒,倒也過得去,看看這些和自己一樣又不一樣的人,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活過,看看個人在命運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又看看個人意志選擇可以是多么的強大,感慨唏噓一番,又胡思亂想半天,但真要說,能為現(xiàn)實做出什么指引憑借,卻是徒然。我只能說,我喜歡讀這些歷史故事,因為這些和現(xiàn)實,世界不相干的.人或事里面,隱藏了現(xiàn)在的這個自己所存在的終極密碼。
感謝當年明月這位歷史老司機所帶領(lǐng)的明朝穿越游。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3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十分有意義的書,《明朝那些事兒》第五部。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事情要努力、沉著冷靜、認真思考,遇到困難去反抗、拼搏,要用自己非常優(yōu)異的學問去付諸行動,做到知行合一,百戰(zhàn)不殆。
這篇文章講到徐階用自己的智慧打敗了嚴嵩,成為了明朝帝國的實際管理者。三十多年前嘉靖皇帝在柱子上刻下“徐階小人,永不敘用”的字樣時,絕不會想到這個所謂的小人將變成如今的“大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勢力將壓倒世間的所有強權(quán)——包括皇帝本人在內(nèi)。徐階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沉著才會變成對明朝有著極大貢獻的人。是啊!只要你付出努力,你的生活就像是神來之筆,多姿多彩。
接下來的時間里,我會以努力和認真思考作為準則來鼓勵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我會跟隨語文老師的腳步去遨游書的海洋,邂逅詩仙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遇見詩圣杜甫,感同身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我還會跟隨著數(shù)學老師去探尋數(shù)學王國的`奧秘;和計算機老師走進神奇的網(wǎng)絡世界,學會做ppt、學會在電腦上畫畫,在虛擬世界做一個“王”。這些都離不開像徐階一樣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付出千倍于別人的努力,就像話劇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辛勤的汗水,怎么能有舞臺上精彩的演出。
我覺得我也可以胸懷大志,我也能成為像徐階、王守仁那成樣功的人,能為國家能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我想我長大了以后,能像馬云那樣有自己的帝國;我也會細心努力地工作做好,悉心照料將我所期盼的事業(yè)辦的有聲有色,絢麗多姿。
這本書所寫的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曾流著心酸的汗水,真是讓我們受益匪淺啊!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4
《明朝那些事兒》是暑假的時候我在姨姨家看到的,我本是不喜歡看歷史書的,可是哥哥卻是個歷史迷。在姨姨家的時候我無意中翻看了起來。我之前覺得中國歷史上的哪一個朝代都是很無聊的。但在這個暑假里,“當年明月”讓我明白了,其實那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
《明朝那些事兒》,網(wǎng)絡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guān)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它以一種網(wǎng)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睹鞒切┦聝骸窞槲覀兘庾x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拇_,這套書寫得很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段說:皇帝召來一位猛將來拜見,這位同志的家中剛好死了人,于是,這位仁兄就穿著孝服,然后給皇帝磕頭。作者說這場景實在太像靈堂。讀到這,你一定捧腹大笑。作者很幽默吧?它讓我明白歷史原本就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是我們自己使它變得死氣沉沉。但我們可以用自己手中筆讓它重新變得鮮活起來。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讓我知道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讀史可以明志,希望涌現(xiàn)出更多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作品,讓更多的人體會到讀史書的趣味,讓大家愛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5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一本好書,是能讓人受益終生的,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為難得,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就甚是喜歡,而今重新翻開依然是愛不釋手。這不僅僅是因為作者獨特的寫史風格引人入勝,更打動我的還是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評,也許這些品評未必都是“正確的”和“客觀的”,但是透過這些觀點,你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并由此窺見并體悟到生命的普世價值與永恒意義。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寫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像話劇演員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以點帶面地連綴起大明王朝歷史長廊里承前啟后的歷史事件。對于他們,作者有褒揚、有貶斥,不過更多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
無論何時讀這套書,心里總有一種獨特的直觀樂趣,在作者的筆下,歷史不再是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它也開始變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學者書櫥,變身成為了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也許正如前人所云,歷史本不在帝王將相的家譜中,而在坊間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讀起,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個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自己與他們的距離感也漸漸消弭。有時仿佛會覺得自己是長著第三只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只眼去窺視著里面這些人物的命運沉浮,讓自己的喜怒哀樂伴隨著他們的命運而波動,于是一時笑,一時流淚,一時激動地像個憤青,一時你又沉靜下來思考。
然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都是關(guān)于勇氣、氣節(jié)、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實感,因為它們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繹方式。“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這是于謙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這是楊繼盛視死如歸的信念;“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但愿國家強固,圣德剛明,海內(nèi)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這是楊漣舍生取義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明代兩位姓楊的人物對理想與信念的堅守最讓我震撼!楊漣終生致力于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憑著自己對正義的堅守,勇敢地和閹黨魏忠賢作斗爭,楊繼盛位低官卑,卻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彈劾奸臣嚴嵩,兩人都在獄中受到了嚴刑摧殘,最終楊漣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賢的真面目,而楊繼盛則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嚴嵩的真面目?酱颉⒄勰、毫無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們的身體,卻沒有制服他們的意志和理想,他們從未放棄過對光明的追求,在慘無人道的時代里義無反顧地維護著正義!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信念,他們到死依然在堅持,一個到死都不放棄的人,該是用怎么樣的信念支撐著!也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在歷史的洪流里閃閃發(fā)光。
撥亂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階也是我敬仰萬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卻善于隱忍如司馬懿,目標實現(xiàn)卻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張良,為官則鞠躬盡瘁,兢兢業(yè)業(yè),為師則海納百川,獨具慧眼。當年,在嚴嵩父子的奸計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煉、楊繼盛也都相繼倒下了,然而徐階挺住了,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只為了一個目的:鏟除奸臣嚴嵩!在嚴嵩父子不斷的擠壓中,徐階終于找到了嚴世藩的致命弱點并給于致命一擊,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嚴嵩父子踏上黃泉路。而徐階的愛才之心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尊敬,正是他如歐陽修的慧眼識英才,才有了張居正的成長,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后輝煌——萬歷新政的出現(xiàn)!縱觀徐階一生,年輕時的他正直張揚、一腔熱血,隨著閱歷的加深,他變得老練深沉,但是唯一沒有變過的是——他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是的,變的只是處事方式,不變的是他為國為民的理想和抱負。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階,我心中的英雄。
世間已無張居正。數(shù)百年來,每每憶起張居正,后人總為他的離世帶給大明王朝的遺憾而唏噓不已。在我眼里,他更是一個將自己為國為民的理想和信念詮釋到極致的人物。他從一介布衣奮斗至首輔帝師,卓然是個奇跡,然而當他登上權(quán)力頂峰后并沒有志得意滿,而是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國家”這個概念和與其并無很大關(guān)系的百姓而向整個官僚體系發(fā)起挑戰(zhàn),改革弊制,嚴懲腐敗。為了改革,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他嘔心瀝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于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時他的下場將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慘。可是在歷經(jīng)無數(shù)腥風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著他的理想。因為他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quán)利。這就是他的理想,幾十年來,這個信念支持著他一天也不曾放棄!就這樣,他幾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帝國再次煥發(fā)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續(xù)70年?墒撬俏春淖訉O后代就慘遭抄家之禍,他自己也差點被鞭尸,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為萬歷皇帝的翻臉而心寒,同時更為張居正的善于謀國、拙于謀身而感動不已!張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quán)勢而凋亡!
面對著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楊繼盛和楊漣是用一種知識分子的方式,徐階和張居正則是用一種政治家的方式。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理念人,為信念而生活,講究“不可為而為之”;政治家作為一個務實者,運籌帷幄順應時勢,仰望星空而更關(guān)注現(xiàn)實,在恰當?shù)臅r間做恰當?shù)氖隆H欢还茉趺醋,本質(zhì)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都是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回百轉(zhuǎn),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們,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偉大的。今天,這些卻好像在失傳。當人們在談及方孝孺、史可法時,語調(diào)里有時卻充滿著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當時民族的主流文化?梢哉f,當人們越來越只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計算行為的有效性時,必然會漸漸忽視對精神的培養(yǎng)和道德的實踐,導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沖擊,理想信念不免會被扭曲,這個民族的將來會是多么的可悲!做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并要以之作為一種信念支持著自己不斷奮斗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實理想并非都是那些國家大義、民族氣節(jié)這樣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轉(zhuǎn)化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溫潤的品格,它們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時刻牢記腳踏實地的同時不忘仰望星空。對于我們從事檢察工作的人來說,就是不管在何時,都要牢牢謹記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
感謝當年明月的這套書,它用史實和智慧指引著世人,喚醒國人之靈魂,重現(xiàn)中華之文明!還記得作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段話: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jīng)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一個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個,就是秉持著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經(jīng)典語錄摘抄10-07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3-19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精選22篇)10-21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8-26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1-03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04-30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3-07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5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9-11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