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卡夫卡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卡夫卡的讀后感1
其實書是四月底就讀完的,至今才落筆讀后感,倒不只是因為懶惰。
更多還是因為剛讀完時的感覺,像是播種后還沒有發(fā)芽的土地,你知道種子在那里,營養(yǎng)和水分也算充足,發(fā)芽是遲早的事,只是總是看不到發(fā)芽的跡象。所以,也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感覺下筆。
這幾天的某個早上,我昏昏醒醒,電話響了,那個總是讓我覺得在用力吸我進去的無底的深淵,再次發(fā)出了沉重的呼喚。我所有的堅強和快樂,又一次被這不定時的呼喚,輕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淚可以表達的傷感,遠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萬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試圖逃脫,卻總是如詛咒般糾纏我的,再次將整個的我淹沒。
我感覺我所有積極的意志在這無盡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里,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如同15歲的卡夫卡,面對他的“詛咒”,也曾試圖逃脫,以為遠走可以擺脫“詛咒”,但是命運總還是以各種方式,讓該來無一例外。
雖是不一樣的境遇,卻有著同樣的痛苦,讓我覺得,那個遙遠虛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個自己。
書中說,“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時的我,那我該是怎樣的我?或者說,我該是怎樣的我,才可以從命運的沙塵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為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吧。
即便依舊對生活和命運有很多的不解和不滿,但是不會只想著逃跑。不管是主動進入,還是被動被卷入。那些命運非得是要給我們的,那些無法回避的,都要學會勇敢的去面對。當我們看透了命運的把戲后,不管它再施以怎樣的暴虐,我們都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早就猜到了。那時的我們,就是真正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了吧。讀后感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很多網上的讀者評論說,從書中得到了很多治愈。我讀的時候,還對這些評論產生了疑惑。直至現在,我的“詛咒”來折磨我時,我終于感受到了,來自書中,其他讀者說到的那些治愈了。也許往后的很多時刻,我會常想拿出來再讀一讀,和卡夫卡互相鼓勵,一起在命運的沙塵暴里,成長為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來讀一本書,和愛上一個人一樣,是需要一點點機緣的。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都有可能會錯過對方。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機遇里,你遇見一個人,一本書,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覺得剛剛好的,書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么人和書,就都是對的。
除了故事本身給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認,讀村上的書,總能開啟音樂的大門。
村上的書,我讀的少,加上這本,也才兩本。但是每次搜索相關內容時,總能看到來自各方評論中提到村上對音樂的喜愛,并常在作品中運用音樂,來使人物更豐滿,亦或推動故事發(fā)展。
《海邊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國后,在四國高知市的街上亂逛進到了一家咖啡館,聽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杰作”,音樂帶給了星野感動,他從咖啡館主人那里知道了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的關系。
魯道夫大公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貝多芬的主要贊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貝多芬為感謝魯道夫大公而寫的,也是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一首。
星野為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老頭中田來到四國,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內心其實是有掙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個過渡。
文中說:“全都是偉人、天才,人世間就麻煩了。必須有人四下照看,處理各種現實性問題才行!边@讓跟隨中田一路前來,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這般的意義所在。也才有了后邊,義無反顧繼續(xù)幫助中田完成各種奇怪事情的執(zhí)著。
為著書中這一情節(jié),我特意找來了“大公三重奏”去反復聽,確實是好聽的曲子,只不過,不懂音樂的我,除了好聽,聽不出更多。但還是會覺得是一份奇妙的緣分,在文字里認識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許也會在我人生迷茫的時刻,給出一些朦朧的建議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大概就是一些傷痛的治愈,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網查找了關于這本書的'很多解讀,有的說,村上的很多小說都是一種寓言,而“卡夫卡”是關于存在的寓言;有的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本小說,是村上對二戰(zhàn)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國民實施的類似“集體昏睡”的精神催眠,來誘使國民陷入對戰(zhàn)爭的迷戀的一種隱喻;有的從心理學解讀“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對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寓言的一個擴充版解讀。
也許吧、也許吧,也許這本有些晦暗的小說里,確實寄托了作者無數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經歷的一絲絲共鳴而已。
當這本書讀到最后,卡夫卡對那個叫做烏鴉的少年說,
“可是我還沒弄明白活著的意義。”
“看畫,聽風的聲音,這你能辦到,最好先睡一覺。”叫烏鴉的少年說,“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這樣吧,也許我們也總是感到,即便經歷再多,還是覺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仿佛走出了原來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這時就需要想辦法在內心存住一個理智的聲音來時時提醒我們,真的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前路迷茫也沒什么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經歷過的困苦,都會幫助你獲取開啟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會不斷成長更好的你自己。
卡夫卡的讀后感2
一直想寫《海邊的卡夫卡》的讀后感,思緒沒來也就擱淺至今。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文字,我很佩服他那有血有肉的寫法,創(chuàng)意、想象力的結合和運用使整部小說妙筆生花,讀者所看、所思盡在腦海的聯想中。真真切切,實實在在,讀得令人煩悶的,內容血腥惡心的,心情隨之激動或平伏的……
就像自己受了無形的牽制,獨自闖進、穿越幽深的山林,所有的預想,可能或不可能發(fā)生,但它總存在于你的浮想聯翩的大腦中,難怪村上春樹的作品這么受歡迎了。
如里面十五歲的`主人公——田君卡夫卡君,他有一點像我的是,喜歡圖書館,終日喜歡沉隱于書海之間,尋找隱藏其中的隱喻(metaphor)。
長長的小說,我記下了許多有味道的句章,只得短短的感言。
文字,有她的魅力,正是作者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與譯者厚實的功底,才成就了一部佳作華章。
卡夫卡的讀后感3
《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著。小說中,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是一位十五歲少年,他幼年被母親丟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決計“成爲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他沉溺在深深的孤單中,默默錘煉身體,停學離家出走,孤單的、無依無靠地逃往生疏的遠方;當他投入到波濤洶涌的成年世界之中時,那里有希圖損傷他的力氣,那種力氣有時在理想中、有時也來自理想外。
同時,又有許多人情愿解救或許最終解救了他的靈魂。村上春樹經過描寫一個少年的故事(之所以主人公是少年抽象,是由于少年依然還有“可變”性,他們的靈魂仍處于綿軟的形態(tài),而未被固定。他們身上相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要素尚未結實確定,他們的肉體在無邊的'荒野中探索自在、困惑和猶疑。)把那種如此搖晃、蛻變的靈魂細致入微地描畫在(小說)這一容器中。籍此展示一團體的肉體終究將在怎樣的故事性中聚斂成形、由怎樣的波濤將其沖往怎樣的地帶。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這一切又是通過類似古希臘悲劇中的“卡桑德拉預言”、“俄狄浦斯情節(jié)”,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jié)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沖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通過事十五歲的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他的靈魂仍處于綿軟狀態(tài)而未固定于一個方向,在他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在他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命運就是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經不是跨入時的你了。在小說中,村上以其獨特的邏輯語言,摧毀了夢與真實、現實與超現實、此世與彼世之間難以攀越的高墻,填平了橫亙人世與異界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田村卡夫卡作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在世界的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游移,在波濤洶涌的世界上,有企圖傷害他的力量,也有溫存和美好。好在年輕,他終能經得住折騰,世界對于他來說,還有許多經歷需要他去看,去聽,去感知,去體驗。
村上的文學,如同幾米的《又寂寞又美好》。我原以為,繪本的優(yōu)勢在于無聲的畫面超越了文字。而我訝于村上的文字:簡單的黑與白,卻奇跡辦地,以文字超脫了文字本身,編織了不可思議的世界。
卡夫卡的讀后感4
這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仿佛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fā)下,動探不得。
以前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到達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惶恐之后,余下的辦法只有一個——理解。習慣了就好。到那里,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期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狀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jié)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煽ǚ蚩ú贿@么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最后,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最后把他逼瘋了。他想克制,又無法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zhàn)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占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惡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樣!但是,他又對以前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此刻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里,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能夠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也許,比原先還要完美,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但是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后,生活又滑回了原先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但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的讀后感5
碌碌無為的工作總是讓我們有很少的閑暇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的讀物及其他,總以為工作和生活是人生的第一使命,稍有偏離便會覺得是離經叛道。腿傷恢復之際,無疑成了我肉體和內心放縱的時刻。
與《海邊卡夫卡》相識是在13年評選“諾貝爾文學獎”之時,由于入圍作家莫言與我是同地老鄉(xiāng),所以對其也特別關注。村上春樹作為同期入圍選手也在關注之內,只是自己一直對日本的作品不甚喜愛,不止書作包括影視作品也是極少看,我猜是自己不成熟的內心還沉浸在某一渲染著憎惡仇恨的時期,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釋然博大。讀完卡夫卡雖然偏激仍存,但至少內心稍有平和。
整部書的結構我想象成一段“三角”形體,三點之間開始看似豪無銜接性,后來卻意識到三點之間都是虛線相連,有著妙不可言的關系。其中一個點就是整部書的框架,好比一塊強有力的磁鐵,而其他兩點呢無疑是兩段涉及兩位看似無關聯的主人公的故事,好比鐵塊,它們受磁場的影響逐漸地朝磁鐵方向靠移,最終三角的形態(tài)成了一個渾實厚重的圓點。緊緊相串。
一點講述的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因想要逃離“他將親手殺父,并玷污自己的母親和姐姐”的詛咒離家出走,但在這個過程中仍舊身不由己的驗證了預言,而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巧妙的事。
另外一點則講述的是一位五十幾歲的老伯中田聰,其小時在山梨區(qū)借讀,在一次上山摘蘑菇發(fā)生意外昏迷,醒來后記憶全無,無法識字,影子也只有別人的.一半,腦袋也落得不好使,但稀奇的是他可以和貓君對話。雖腦袋不好使,但品性不壞也算安分守已,做了二十幾的木匠活,失業(yè)后靠知事大人的補貼和偶爾幫助找貓得來的報酬生活。他在找貓的過程中,遇到收集貓靈魂的變態(tài)殺貓狂瓊尼·沃克(少年的父親)將其殺害。其實殺他并非中田之意,實質是他的兒子進入了中田的身體,借他殺了自己的父親。而后,他憑著某種使命感的意識一路向西,借助外人的力量一路從東京來到高松,也是少年所在棲身的城市,尋找“入口石”。
少年在高松一所甲村私立紀念圖書館棲身,結識了二十幾歲的管理員大島及五十歲的館長佐伯。富有音樂天賦和才華的佐伯小時與甲村家庭的長子青梅竹馬,一直相戀,直到15歲時她的愛人死去,從此她便消失。直到二十幾年后,她又回到了這個生長的地方,便開始管理甲村的這個圖書館。與她相愛的甲村長子曾經在圖書館的某一房間住過一段時候,而卡夫卡因無處要去,便在這個房間里居住。每晚,他便會看一位15歲的少女都會出現在房間里,坐在椅子看墻壁上那副以海為背景一個少年背影的畫,是如今五十幾歲佐伯的活靈。他深深地迷戀上這個少女,也迷戀上了如今上這個和自己母親年紀相仿的佐伯。他也一度猜測,佐伯是小時拋棄自己,帶著姐姐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某一晚上他與佐伯真真切切地交合。
由于警方懷疑他是以共同作案嫌疑人到處搜查他,大島不得不送他回森林里的小屋藏身。他懷著頑強的意志和精神進入迷宮一般的森林,在其深處的“入口處”偶遇到了六十年前(當時處在戰(zhàn)爭時期)走失,怎么找也沒找到的兩位士兵,帶領他進入一個奇異的部落。
卡夫卡的讀后感6
世界萬物都是隱喻。當你用一顆體味生活的心去看待周圍每一件事物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實際上身邊的一切都在向你傳達生命的真諦。
我們都在毀滅,都在喪失,是因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毀滅與喪失之上的,我們的存在不過是其原理上的`剪影而已。作為這個世界上的微小存在,我們無從對周圍的世界做出許多改變。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適應而沒有征服,但適應也不是屈服,屈服于身邊的一切,而是將自己變得堅強,堅強的足以征服身邊的一切,然后才能夠適應,才談得上適應。我們就是在這種屈服與征服的邊緣,尋求著中庸的適應。因為,無論是征服還是屈服,最終的結果只是毀滅,唯有讓自己的世界無比堅強,才有在毀滅當中的新生。
例如風,既有飛沙走石的狂風,也有舒心愜意的微風,但所有的風終究都要消失。風不是物體,而不外乎是空氣移動的總稱。側耳傾聽,其隱喻即可了然。
卡夫卡的讀后感7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fā),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蹲冃斡洝凡⒉皇侵魂P系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著他同時又超越著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長著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后,他首先關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板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板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爾仿佛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著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tài)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著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后,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备窭锔郀栂M氖沁@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后繼續(xù)讓他工作,并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并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后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伙計成為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yǎng)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yǎng)家的機器。他之后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梢姼窭锔郀柾耆珕适Я俗晕,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tài)。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為“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系,人就無異于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后,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fā)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著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fā)出“噓噓”聲來
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皬乃律畹牡谝惶炱,父親就認為只有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chuàng)傷。父親朝著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后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為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準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里的家具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fā)現什么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fā)生的一切!彼齻兌枷M囊惶旄窭锔郀柲軌蚝闷饋,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于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后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為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里,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凄涼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著椅背談論著對未來的展望”,計劃著今后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后,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zhèn)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為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背負著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yè)生產中,存在著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為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為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于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借著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仿佛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故事!耙惶烨宄浚窭锔郀枴に_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fā)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一只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著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于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ǚ蚩ㄖ皇侵v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句子,質樸自然,語調超然、平淡,并不設置懸念和沖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fā)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郁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ǚ蚩ㄊ腔闹嚨,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回避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的讀后感8
“在這個世界上,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向來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余地!边@是書中一位主人公——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的一句話。田村卡夫卡的思想與靈魂讓我十分羨慕與敬佩,他是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他在孤獨中前行,在獨行中成長。卡夫卡給頑強的性格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虛構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常常讓人眼前一亮。在書店挑書的時候,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當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以為會與小說家卡夫卡有關聯,但是我完全想錯了!逗_叺目ǚ蚩ā肥谴迳洗簶涞囊徊块L篇小說。有人說,這是一部虛擬的寓言故事,敢于擺脫束縛,直面社會。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
書中兩條線索并行,一條線索就是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并逐漸成長的經歷。田村卡夫卡為了掙脫父親的冷酷與詛咒,毅然決然地在十五歲生日離家出走。他試圖去另外一個地方來擺脫父親的詛咒,但那些詛咒如同宿命般還是發(fā)生了,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他努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安身之地便是圖書館!拔也幌嘈攀终频募y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畢淑敏的這句話也是書中十五歲少年的寫照。但他也曾試圖拒絕現實、逃離到“森林”,來追求精神成長。不過最終也接受了“母親”的勸告,直面現實、融入社會、承擔起責任。
田村卡夫卡是我們每個人的的影子,我們都是田村卡夫卡的現實人。成長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有身體上的成長,同時也追求精神成長。我不相信宿命論,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都不存在宿命。人生都是通過自己努力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們要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中不免會遇到挫折、孤獨、迷茫,但這并不是我們一蹶不振的理由,恰恰相反這些更應該成為成長道路上的精神豐收。韶華易逝,我們就該抓住人生最美好、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時間里加倍努力去追求李相和報復。這樣,當你老了的時候,才能夠在回首年輕過往的時候不后悔、不遺憾。
謝謝《海邊的卡夫卡》,我相信自己終會由軟綿未定的靈魂變?yōu)樽铑B強的少年。
卡夫卡的讀后感9
終于把《海邊的卡夫卡》讀完,我坦言,距離作家的思維還是有些距離,小說里面很多場景的設置,情節(jié)的構造,以及語言的對白我都沒法理解和領會,或許得等到另一個階段再讀一次。這種境況多少讓我有些沮喪,一直認為繪畫、音樂和閱讀是能帶領人類通向另一世界的橋梁,如同《海邊的卡夫卡》里的“入口石”。它讓我們不僅僅只是活在這個物質世界的某種物質,能讓我們以更為廣闊的角度了解這個世界不僅僅是這個世界,這個我不僅僅是這個我。
由于教育背景的緣故,我對繪畫一竅不通,對音樂也只是個膚淺的消費者,但自己起碼是掌握閱讀這門技能的。然而近來讀到的.幾本著名小說,我都很難理解作者的某些情節(jié)構造和語言對白,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的閱讀技能產生了懷疑,這意味著我將被堵在通往另一精神世界的大門之外,以行尸走肉般的姿態(tài)活在這一個世界之中!
甚至開始規(guī)劃,以后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掌握繪畫、音樂和閱讀的技能,當然,僅僅只是技能,不一定要做出成就,否則就會陷入功利的累贅,就像掌握駕駛的技能一樣,至于他以后用不用,全然由他自己來決定。起碼不至于如今天的我一樣,雖然知道另一世界的精彩,也想要感受另一世界的精彩,卻因教育背景的緣故,困難重重,某種程度上算得上是個有殘障的人!
卡夫卡的讀后感10
卡夫卡,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都熟悉的名字,二戰(zhàn)后,卡夫卡浪潮席卷全球,他那荒誕怪異的文字至今仍受人追捧。
卡夫卡生于1883年,父母均為猶太血統,他熱衷于文學和寫作,但在父親的強烈要求,大學選擇學習法律專業(yè),最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進入一家保險公司任職。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面前,卡夫卡深陷孤獨與抑郁,催生了他那荒誕的思想和文字。1924年,他因身患肺結核無法進食而離世。他生前發(fā)表的文章反響平平,幾乎無人問津,在他死后,交代他的摯友布拉德將他留存的手稿全部燒掉,他認為那一堆瘋狂,毫無用處的垃圾。布拉德并沒有聽從卡夫卡的遺言,而是畢生都在整理,發(fā)表卡夫卡的留存的手稿,如果不是布拉德的堅持和篤定,卡夫卡的思想和文字便要永遠隱匿于歷史的夜空里。
卡夫卡一生都活在父親的陰影里。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家里的經濟支柱,在家里具有絕對的權威,他也肆無忌憚的使用這種權威?ǚ蚩▽懥艘环忾L信《致父親》,在信中詳細控訴了父親對他的打壓式教育,和自己在恐懼和高壓中度過的童年。寫信的目的是為了擺脫他的父親,但他甚至沒有勇氣把信交給父親,顯然,父親的陰影他始終無法逃脫。
卡夫卡的文字是荒誕的,"閱讀卡夫卡,經歷的是迷惑"。我們都習慣于對任何事物進行解釋,以求得理性的理解,但在卡夫卡的作品里,一切不可能的事情毫無邏輯卻又理所當然的發(fā)生著。他的著名短篇小說《變形記》,開篇便是"格里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fā)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直巨大的甲蟲"。沒有人關心他為什么變成一只甲蟲,甚至包括格里高爾自己,事情就這樣發(fā)生,沒有任何解釋。甚至他第一反應還是要搭乘早班火車去上班,作為曾經全家的經濟支柱,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不能再為家人提供任何經濟支持,甚至還需要家人照顧,逐漸地被家人憎惡和拋棄,妹妹對他惡語相向,父親對他出拳頭,給牛頓已靈感的蘋果,砸向了格里高爾,他也逐漸自暴自棄,在因蘋果砸中而發(fā)炎的傷口和絕食的雙重作用下死去了,格里高爾的離世對全家來說如釋重負,當天父親和妹妹便出去郊游,享受著格里高爾離去所帶來的春日陽光和美好未來。親情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紐帶,但是在高度工業(yè)化,高度物質化的社會中,所有關系都置于赤裸的利益關系之下。格里高爾的困境是卡夫卡的困境,也是現代人的精神困境。面對他的困境,卡夫卡通過寫作和文字,找到思想和精神釋放的出口,那對于我們,出口又在哪里?
在面對社會權威的打壓和生存法則的刁難面前,卡夫卡選擇躺平,"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一蹶不振",他認為挑戰(zhàn)權威也是獲得權威的一部分,真正不受權威束縛的自由,不是去正面對抗權威,而是從權威邊上悄悄溜走。我們應該做的是無視權威,即遠離權威?梢岳斫獬上麡O避世,同時也有一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度。這也是陶淵明為歷代文人所尊重和推崇的原因,很多時候最難的不是費勁心機的迎合,千方百計的適應,而是義無反顧的離開。
在尼采殺死上帝后,卡夫卡認為我們丟失了根基,人類在無窮無盡的虛無中飄忽不定。我從前認為我們不需要有信仰,信仰科學就夠了,當我意識到科學的有限性后,我開始發(fā)現全無信仰的人就如同無根的浮萍一般,沒有篤定的信仰而隨波逐流,往往并不可靠,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既然上帝已死,我們也需要圣諭,如果我們聽不到圣諭,我們就自己給自己虛構一道"。我們有時要做自己的上帝。
卡夫卡的文字就是這樣生動又抽象,荒誕又離奇,描述了一種真實又不真實的世界,讓人在清醒的時候大夢一場。
卡夫卡的讀后感11
《變形記》是篇幅不大的一個小故事。三個小節(jié)。
格里高爾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責任感的人,生活給他太多壓力。故事讓他在一夜之間變?yōu)橐恢痪薮蟮募紫x,變形之后,他所關心的家人卻沒接受他的變形,拋棄了異樣的他。這是一個因為變異,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絕望死亡的悲劇人物。
他的父母年紀大了,根本沒什么經濟收入,他的妹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經營。變異后的格里高爾對誰來說都是一個負擔,因為剩下的人必須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現為心痛和憐憫,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格里高爾復原的期待逐漸削減為零,也嘗試著堅持,但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私欲和無力感。時間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憐憫,附和產生了厭惡和憎恨,他們最后都把格里高爾當成是負擔,誰也不愿承擔這個當初照顧他們而如今卻變異的親人。當格里高爾絕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拋棄格里高爾之后,三人坐火車外出接受陽光沐浴時心里如釋重負的描寫,或許帶著冷漠和悲劇的氣味。但是誰又能斷言格里高爾的家人最終的拋棄就是冷漠無情呢?我卻更愿意相信,最終的拋棄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們有能力,他們絕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這是一個無弱拍、強硬到底的社會,有太多人承受著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那種無法克服的、荒誕的恐懼使人發(fā)生異化現象。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jié)過于夸張,因為人難以變形為動物。但是生活中心靈變異的事實卻存在。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精神層面的變異更值得當今社會的重視;蛟S我們過得比幾十年前好,但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變般千變萬化而又難以捉摸。這也是心理學在現今社會大受關注的原因。我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吃得飽,穿得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
每一個人都該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要讓自己毀滅在自己的手里。要知道人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錯綜復雜的人生就像是一團線,你要準確無誤地纏好每一根細絲,要學會游刃有余地處理自己情緒。
不要以為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就可以繼續(xù)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須在相對平等的狀態(tài)下才能存活。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它的累積只會滋生分解同情和憐憫的化學物質。任何情感紐帶都無法綁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感觸好大,心里好酸!
卡夫卡的讀后感12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后,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后,余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里,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jié)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煽ǚ蚩ú贿@么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于,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于把他逼瘋了。他想克制,又無法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zhàn)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占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惡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ǚ蚩ú粌H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里,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后,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的讀后感13
從來沒有人像村上這樣訴說過少年的第一次愛:“我最初感覺到的,是一種不同于任何東西的強有力的什么在自己心中萌生、扎根、茁壯成長。那是一種切切實實的感覺。被囚禁在肋骨牢獄中的炎熱心臟則不理會我的意愿,兀自收縮、擴張、擴張、收縮……睡的時候我似乎哭了,醒來時枕頭又涼又濕,但我不知道是為什么流的淚。”
肋骨成了牢獄,無故淚濕枕頭,再也沒有比這更精確的對最初的愛戀的描述了。那種純粹的原因不明的悲傷浸透了整個心靈和整個身體,最初遇見愛的感覺便是:震撼。然而當人意識到為什么流淚的時候那種感覺或許已經退卻了,這就是記憶的悲哀。然而村上的這部小說把它明明白白地點了出來:就是愛。再說一遍:愛情。
田村卡夫卡愛上了深夜在他的`房間凝望那一張叫做《海邊的卡夫卡》的畫像的幽靈少女。這種愛卻是絕望的幻想,在心里狠狠生根。
村上強調了這種絕望的幻想的愛,它不是一種可以言說的人產生出來的感情,而是屬于人的一部分像巨大的咒語的力量一樣成為人身體的一個部件,我想它是一個絕好的部件,它支配著佐伯永遠活在過去的時光、過去的愛的體驗里,夜夜?jié)撊松镒蠲赖膲艋卯斨小?/p>
沒有經歷愛情的青春便是并不完整的青春,因為青春真實是一個認識的狀態(tài),完成了認識青春便飄搖而去,那么人感慨逝去的白衣飄飄的年代是因為明了了青春的真義,知曉它會如同純真一般從身上脫落。愛讓人明了這個道理,是這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碎不及防地跌進幻夢,日復一日奔向世俗。命運和死亡
《海邊的卡夫卡》構筑了兩個世界,一個現實,一個虛幻,人在兩個世界游移,心在希望和絕望之間闖蕩。所有的人都進人了看似荒誕的重構的生命,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和佐伯、櫻花仿佛皮影戲里的主角只是作為一個構成成分出現在命運的背景上。少年卡夫卡在真實和虛幻的沖擊中找到了命運的“人口”,像佐伯年輕時唱過的《海邊的卡夫卡》里所宣示的那樣: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人口的石頭,張開藍色的裙據,注視海邊的卡夫卡。
死亡在村上的小說中總是經過了特殊的淡化,好像人生命中、身體里、靈魂里的東西而存在著,在他的書中令我們悵然的不是死亡而是消失。
卡夫卡的讀后感14
格雷戈爾,一個擔任著重要職位的公司職員,在家里也有著維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沒了他,家里就沒有一個能掙錢的人格雷戈爾的妹妹,才十七歲,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掙錢維持家庭生活、格雷戈爾的爸爸,幾年之前就破產了,五年沒工作了,估計自信心也沒了、格雷戈爾的媽媽,更不用說,繞著房子坐一圈都喘氣。
而可憐的格雷戈爾,在一天剛剛醒來時卻意外的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令人惡心的蟲子(⊙o⊙)!。他百般嘗試的從床上下來,可剛一下來就撞傷在了床腿上。這只可憐的.蟲子的慘遇估計誰也無法料到。
從此以來,沒人愿意再看見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給他送來吃的,天天關心著他。格雷戈爾的爸爸媽媽從此一見到他這只惡心人的蟲子就會昏過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爾父親的公司倒閉時營救出來的財產了,廚工和女傭也先后被辭退了,格雷戈爾漸漸成為了被人驅趕的對象,而他感到別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動也始終控制著他,他不能走得太遠。一系列的不好的情緒困擾他,最后,可憐的格雷戈爾在凌晨三點呼出了最后一口氣。
唉,可憐的格雷戈爾,一個相當受別人歡迎的人,變成了一只可憐的蟲子,誰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該是多么無奈,漸漸地被人疏遠,被大家所驅逐,所厭惡。許多人所厭惡的格雷戈爾是多么可憐啊!
卡夫卡的讀后感15
文:馮專。最近讀了幾本日本暢銷書作家的暢銷書,主要是東野圭吾和村上春樹的。有《惡意》、《白夜行》、《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再加上之前閱讀過的《嫌疑人X的獻身》和《解憂雜貨店》,打算暫時不再讀日本的小說了。且就《海邊的卡夫卡》寫寫讀后感。
所謂讀后感,就像人們看完電影離場時一邊扔掉飲料瓶一邊說“這電影不錯”、“某某的表演甚是精彩啊”、“這電影我都要睡著了”之類的。誰都可以說話,不在乎說得準不準確,說得對不對,說得是否讓大家都滿意。本來才疏學淺,沒讀過多少書,是不便于發(fā)表意見的,但這東西就像有什么話到了嘴邊,不說憋不住,不說會不舒服。
在書城里暢銷書顯眼的位置,日本文學區(qū)兩個長長的書架上分別滿滿地擺放著東野和村上的書,就像是這二人的專區(qū)一樣,足以說明他們在銷售量上所做的貢獻。老實說,日本這兩個作家是不能拿來進行比較的。就一般的感官而言,東野的小說是近幾年來最流行最暢銷的,以偵探推理為主,情節(jié)十分引人入勝,環(huán)環(huán)相扣,出其不意,深受讀者喜愛,所以其新作一本接一本。不過我卻覺得,東野和村上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二人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我只有打比方來說,東野圭吾就跟中國暢銷網絡作家天下霸唱、天蠶土豆差不多一樣,心中只有暢銷、只有感官、只有迎合,卻沒有思想,沒有深刻,沒有永恒。并不能要求所有文字都必須要如此才算有意義,畢竟,沒有誰閱讀是為了接受作者的一番教育引導,也不是誰閱讀都是為了去找尋生命的意義,發(fā)現世界的本質。所以,存在即合理。只是如果要對這類似的小說進行分類、甄別,推薦給青少年的話,至少應該謹慎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東野代表作的《白夜行》,時間跨度大,人物形象多,能夠駕馭自如,展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能。但其刻畫的人性之黑暗,社會之陰晦,讓人難以承受,我有幾日甚至因此而無法入眠。而里面涉及的大部分情節(jié)都是在這些人物從小學至中學階段所發(fā)生的,我想對于青少年是十分不合適的。
說到村上春樹,大名鼎鼎,諾獎陪跑多年。但由于我讀書甚少,在近期因為《新周刊》雜志專題介紹之后,勾起了我的閱讀興趣。對于深刻的作品,沒有人可以說能完全讀懂,也沒有誰說我的閱讀理解是最正確的。而作者在回答別人的提問和疑惑時,也是模棱兩可,保持神秘。《且聽風吟》如此,《挪威的森林》如此,《海邊的卡夫卡》也是如此。
《海邊的卡夫卡》情節(jié)說起來很簡單,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為了追求一種自己并不清楚的想要的生活,離家出走。從東京到四國,在高松一個私人圖書館寄居。期間發(fā)生了一系列離奇的事件,慢慢揭開了一個神秘的世界,找回一段無人知曉的故事。與此同時,小說還有另外兩條線索并列展開,一條是尋貓老人中田的故事,一條是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一群孩子在森林里的離奇昏迷又蘇醒的事件。隨著故事的發(fā)展,最后三條線索匯聚在一起,相互印證。僅僅這樣總結,也許我們對這本書還是不知所云。村上運用了一種諾貝爾文學獎很青睞的寫作手法:魔幻現實主義,讓整本書的風格顯得神秘又獨特。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受到其父親的詛咒——遲早要弒殺親生父親,與自己的母親和姐姐交合。無論他如何主動地逃離現實,無論他怎樣極力的擺脫命運的詛咒,可最終也逃不過宿命。雖然這一切都是在夢中發(fā)生,卻又真實地發(fā)生了。所以,作者所營造的世界,并不是一個平面的二維世界,也不是我們感知的三維立體世界,而是有另外一個世界與現實世界平行存在。那也許是我們的內心,因為“世界是我們內心的隱喻,內心是世界的隱喻”。那也許是我們的夢境,夢也許源于現實生活,在潛意識里的呈現,也許那不受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只能信馬由韁。也許那一個世界存在某一個角落,比如森林的'深處,有一個入口,并且有兩個三十年前失蹤的士兵把守,里面還有田園河流,仿佛世外桃源,極樂世界。雖然部分情節(jié)有些牽強,雖然有些內容顯得多余,但既然如此受尊崇,我還有什么說的呢。
本書最想要表達的思想也許有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于人生命運的思考。每個人都有一個宿命,都背負著惡意的詛咒,都承受著不公平的痛苦。比如田村卡夫卡所面臨的命運安排,比如從小被母親拋棄的現實。他特立獨行,他讓自己變得強壯,他十五歲時離家出走早有預謀,他覺得,十五歲生日這天,是時候了,是時候去選擇自己的生活了,是時候去擺脫命運的詛咒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切的思想和行動,怎樣離家出走,在車上遇到誰(櫻花:隱喻中是他的姐姐),怎樣來到了高松,怎樣走進了甲村圖書館,這一切其實本身都是被命運所安排妥當了,他無法掙脫,甚至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還在命運的掌控之中,一步一步的踏進旋渦,一步一步的逼近真相。后來,他只好認命:就讓那詛咒一個一個地實現吧,當這些程序完成之后,自己也許就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了,成為不受任何人控制的自己了。
他的生命誕生,源于他的母親;他的命運轉折受到詛咒,源于他母親特殊的命運,源于被母親拋棄;最終,他從那完全“自由”的世界逃離重返現實世界,也終于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到了“那個世界”里的佐伯對他說:你要回到原來的世界,去過原來的生活。即使在那個世界里,“沒有被人愛過,沒有被人需要過,找不到生活的意義”,F在她賦予了他一項意義,委托給他一件事情,那就是“希望你記住我,只有你記住我,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無所謂!倍P于生活的意義,就是看畫,看那一幅受過詛咒的《海邊的卡夫卡》。
小說討論了很多主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人生命運的把握,對親情的理解,以及對虛幻世界的想象,包括對戰(zhàn)爭的思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控訴。但對生命意義的尋找,恐怕是最重要的主旨。田村卡夫卡在尋找,佐伯在尋找,中田老人在尋找。其中協助中田的卡車司機星野,這個小小的人物在(www.simayi.net)幫助中田的過程中,竟然神奇地發(fā)現,原來自己的生命越來越有價值,原來自己也能聽懂音樂,從來不看書的他也要去追尋貝多芬的人生,在中田去世之后仍然要堅持完成中田未完成的使命。他感受到來自發(fā)現生命價值所帶來的幸福感。走在街上,蕓蕓眾生,或抬頭仰望,或低頭沉思,或滿含笑意,或急切匆忙,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無論他活著的動力是什么,至少都有。只是有的意義在有的時候顯得微不足道,或者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捍衛(wèi)這意義。
但小說最后的結局是美好的,神秘世界的大門被關閉,各個角色各歸其位,田村卡夫卡君終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存在的意義,他要回去向警察說明情況,繼續(xù)完成初中的義務教育。當第二天“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這一個結尾情節(jié)的安排,是負責任的安排,不繼續(xù)故弄玄虛,不留下伏筆,讓人胡亂深思。他告訴我,告訴我們,告訴迷茫的人們,不要逃離。不要以為逃離需要勇氣,參與世界,繼續(xù)生活,才更有勇氣!叭俗畲蟮挠職,莫過于看透的世界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這何嘗又不是所謂的“大隱隱于市”呢?這一點和《麥田的守望者》里呈現的人生意義稍有不同,在那個年代歐美作家心目中,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更具有理想主義氣質,更符合浪漫的自由思想。
最后,我還感覺,莫言的《蛙》中呈現的魔幻現實主義,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呈現的呈現的魔幻現實主義,比村上這本《海邊的卡夫卡》要自然,要合理。魔幻與現實,也許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反思現實,追尋意義。我有點納悶,偉大的文學作品,為什么都是反思傷痛,都是讓人悲戚,都是令人神傷?什么時候,出現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感受輕松與幽默,在快樂的閱讀之后能靜下來認真思考,這樣不是更好嗎?但全世界的人們,似乎都已經被數千年來文人哲人帶入了一個思考痛苦的凝重氛圍。人們早已經習慣地說:“世界本來如此,人生來皆苦!
是的,這樣說的理由很充分,但總要有人來思考,是世界本來如此,還是人心如此?
【卡夫卡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卡夫卡語錄10-03
卡夫卡經典名言02-17
卡夫卡名言09-29
卡夫卡經典語錄110句04-23
卡夫卡經典語錄 11篇12-26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7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1-24
卡夫卡變形記讀后感03-29
變形記卡夫卡讀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