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1
《史記》讀至此,我就知道該停下來寫點什么了,或許,不單單是為了我心目中英雄——他,還有他的她吧!他是項羽,他喚他的她為“虞姬”。
于是我穿越這千年蹉跎歲月的層層阻擋,走進與司馬遷一起塵封的那一冊汗青,走進只屬于他與她的那個夜晚,走近他與她于亂世之中的那段并不倉促的對白。
我來的那個夜晚,垓下有一個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只是,無論是垓下還是天下,楚霸王的夜晚都來得太早了。
月色初上,寂靜了這一片狼藉的戰(zhàn)場。項王的烏騅馬靜靜地立在帳外,與曠野里的風一起陷入伸手可觸的落寞之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項王轉(zhuǎn)身進帳的那一刻,留給身后的明月一個過于落寞的背影,一如他的沉默無言。他累了,是的,他太累了,以至于可以暫時忘記這還是楚漢爭雄的一片殺場。
“王,你回來了!”
虞姬迎了上去,卻心疼的一眼看穿了他眼中一望無際的孤獨。
項王笑了笑,沒有解下戰(zhàn)甲,就徑直上了床。帳里的燈越發(fā)亮了,是了,夜又深了。
不久,項王就睡著了,不知夢中他又回到了他昔日的戰(zhàn)場,獨擋著千軍萬馬,還是回又到了他與她的初見,碧月映西樓,總之他笑了,并且用一個充滿孩子氣的聲音輕喚:“虞姬!虞姬!”
坐在他身邊的虞姬征了一下,一滴淚不經(jīng)意落到了她的王的臉上,睡夢中的項王并沒有被驚醒。虞姬充滿愛憐地輕輕地為她的王拭去。
“王,我在!王,我怎會離你而去?”
帳外歌聲驟起,楚韻獨有的相思與纏綿似一味溫柔的毒藥,喂給每一個站在帳外的士兵。虞姬站起,于倉皇的夜色中輕輕的嘆了一口氣。
或許,這一仗真的不用再打了,勝負之數(shù),任何一個人都已了然于胸,她又憑什么不知道。
項王醒了,他明白這歌聲意味著什么,他自己尚且無法抵御,又憑什么要求他的士兵。在那一片交織的楚歌聲中項王為自己默默地置了酒。連眼神的'交流都不需要了,虞姬則拔出項王的佩劍舞動起來,舞出這個英雄末路的曠世悲涼。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擊案緩歌,把每一個字都敲進了虞姬的心里。
虞姬。∥以撃媚阍趺崔k。克耐趼錅I了,面對著千軍萬馬這紅塵的戰(zhàn)場,他可以稱王,面對著他最心愛的女人,他卻落淚了。
而虞姬,這個處于亂世的女子,此刻卻出奇的清醒了,因為她可以允許她的王失敗,卻不允許她的王絕望。他是她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神,所以她不愿給他倒下的機會。
這一支舞所擁有的決絕和悲壯已遠遠凌駕于她的西楚霸王之上,因為這是一支死亡之舞。舞的盡頭,燈滅了,虞姬倒下來,帶著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男人的最后的一絲牽掛。
“虞姬!”他抱著她,淚如雨下。
他忽然明白,原來這場戰(zhàn)爭一被開始就不再只屬于他,也屬于她。
“王,你的劍!彼f,“突圍吧!”
他哽咽著,接過劍,不去看她的眼睛,卻終究點了點頭。
突圍?沒有你,我的突圍又在哪里?
帳外,敵人的號角已然響起,他的對手是誰,再也不重要了。失去牽掛的項王變得無比強悍,又變得無比絕望。而他留給她的那個點頭,是男人給女人的一個永遠無法兌現(xiàn)的諾言。
項王又跨上了他的烏騅馬,一如他的第一次出征,戰(zhàn)馬還在嘶鳴,而手中的劍卻早已折斷了。他將走近了他歷史的最后一個篇章,帶著一個王者的所有未卜和必然。
我知道,我只是一個多情的旁觀者,我可以穿越千年的歷史,卻無力改變這個故事應有的結(jié)局。
王的她死了,她的王也會死,縱然上天還會給他一次機會。
好想看看烏江,看看烏江上那個如血的殘陽,看看那個最后一刻仍然固執(zhí)于“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的男人的臉上的最后一份堅毅。
他注定是英雄,卻注定得不到天下,但他與她卻曾經(jīng)擁有唯一的彼此,這就夠了。
我嘆了一口氣,知道逃不出歷史的黑字白紙,只好重重地合上了翻開的汗青。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2
因為看黥布列傳諸多情節(jié)與項羽有關(guān),返回來把"項羽本紀"看了一遍,感觸良多。
項羽世代為楚將,其叔父項梁。
陳涉起義那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把項梁叫去商量,說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時,俗話說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則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將。項梁腦筋轉(zhuǎn)得快,立馬心里就有了主意,說,桓楚正逃亡在澤中,我侄子項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來。然后他叫項羽持劍立在門外,讓他看其臉色行事。項梁回到郡守房間,說“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項梁就把項羽叫進房間。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項羽手起劍落,一劍斬了郡守的頭顱,就這么簡單地殺了本欲與他們一起起事反秦的會稽郡守(可憐的人啊,對項梁叔侄本無惡意,結(jié)果連名字都沒留下就成為項羽劍下亡魂)。項梁持郡守頭,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間,一時間左右大亂,項羽所擊殺數(shù)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項梁召集認識的各路豪強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舉吳中兵,征集下割各縣壯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吳中豪杰為校尉、侯、司馬等職,其中有個人沒得職位,去問緣由,梁曰:“前日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能任用公!北娔私苑。于是項梁自任會稽守,項羽為裨將,管理下屬各縣。
剛一起事就充滿血腥兇暴,比較起來還不如像陳勝吳廣那樣,塞個紙條放到魚肚子里,刻個石碑埋在土里之類的,有點浪漫主義色彩呢。不過項梁基本上是個有點頭腦的人吧。
說到這里,其實項梁項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書中有交代,項羽從小就是胸懷大志的人,當年項梁與項羽因殺人避仇躲到吳中,秦始皇巡游會稽,兩叔侄在人群中觀禮,項羽就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項梁較為老成知道利害,趕緊掩了侄子的口離開,但心中已有些罕異。這個情節(jié)也許有演義的成分。不過兩叔侄在會稽比較有名,項梁“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項羽則是天生有神力,“長八尺許,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叔侄倆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吳中有些聲望和勢力,這些背景應該是靠譜的。
另外,從本篇一開始的描述已經(jīng)看出,項羽很有個性,對自己的武力比較自信,但是學習就有點不大上心,“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恨鐵不成鋼,項羽還有理由:“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表椓耗私碳椨鹈钟穑┍,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磥,項羽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放到今天絕對過不了高考關(guān)。那么,項羽的成名是否證明:自古以來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好勵志);但是,項羽最后的失敗是否又證明:無論如何,不學習始終無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勸學勵志的好題材)。嗯,好像前后有點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這么個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結(jié)論!缓靡馑迹矣诌M入話嘮模式了。
回到戰(zhàn)國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項梁起事后,廣陵人召平矯陳王詣封項梁為楚王上柱國,令他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時陳嬰也在東陽起事,東陽豪杰聚了二萬人想擁立陳嬰為王,陳嬰反復推辭不愿牽頭,告訴一眾軍吏,說項家世世為楚將,不如讓他們?yōu)閷,“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東陽豪杰以兵屬項梁。后來,黥布、蒲將軍也以兵屬項梁。共六七萬人,軍下邳。項氏軍隊逐漸壯大。
然后經(jīng)過一番混戰(zhàn),先是打敗了秦嘉,兼并秦嘉軍隊,再與秦章邯作戰(zhàn),項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時項梁聞知陳王的確切死信,就召諸別將到薛城議事。范增建議立楚王。項梁從其議,乃求楚懷王孫叫“心”的,立為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此時劉邦已于沛縣起事參加了這次議事。
幾月后,項梁帶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于東阿。田榮帶兵歸齊后,順便趕走了齊王田假,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國田角逃到趙,田角的弟弟田間也在趙地不敢回齊。項梁破了秦軍后乘勝追擊,并催促田榮一起攻秦,田榮提條件,要項梁殺田假才會助楚攻秦,項梁拒絕,同時趙國也不殺田角田間“以市齊”。“齊遂不肯發(fā)兵助楚!边@件事導致后來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田榮的份,田榮不服,叛楚。
項梁派劉邦、項羽屠城陽,攻定陶(未果),殺李由,攻外黃(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漸有些驕傲。宋義勸項梁驕兵必敗,項梁不聽。結(jié)果秦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于外黃,項梁死。
唉,項梁有頭腦會兵法,與項羽的.勇武相配,本來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可惜就這么死了,天不佑項羽啊。
劉邦項羽帶兵離開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兩人商量,項梁軍破,士氣受損,不如回守,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這邊章邯破了項梁軍隊,認為楚軍已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時,趙歇為趙王,陳余為將,張耳為相,兵敗后逃入巨鹿城中!罢潞钔蹼x、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這時候陳余帶兵駐于巨鹿城北,稱為河北軍。
楚懷王見項梁軍被破于定陶,就來到彭城親自領(lǐng)兵,這時候齊國的高陵君因為在項梁失敗前聽到宋義對項梁驕兵必敗的預言,對宋義十分信服,就在楚懷王面前極力推薦宋義,“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悅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
但是,事實證明,這個任命是失敗的。
宋義率兵行至安陽,停留了46天,項羽催促,說目前秦軍圍趙王于巨鹿,要趕快“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nèi),破秦軍必矣”。宋義則說“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贝虻氖菗炻涞靥易拥闹饕。宋義是主帥,只好聽他的。但是宋義做得有些過分,乃遣其子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而此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極其憤怒,乘早上朝見宋義之機,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眾將皆懾服,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將軍誅亂!比缓蟠蠹覔砹㈨椨馂榇砩蠈④,并派人去追殺了宋義之子宋襄。派人報懷王,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黥布、蒲將軍等皆屬項羽。這個,又一次手刃上司,奪得指揮權(quán)。項羽實在不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下級。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項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懷王只是個橡皮圖章,項羽成為楚國的實際統(tǒng)帥。
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后,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派黥布、蒲將軍帶二萬兵士渡河,救巨鹿。戰(zhàn)事稍有勝利,陳余又請求援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捌聘林邸边@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到巨鹿就圍了王離,與秦兵交戰(zhàn)多次。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諸侯兵也到了,不過均作壁上觀,楚軍則以一當十,楚兵呼聲振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結(jié)果大破秦軍巨鹿解圍后,“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矣!贝藭r,項羽(楚軍)之勇無人能敵,項羽憑楚國戰(zhàn)功成為諸侯統(tǒng)領(lǐng)。
然后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責備章邯,章邯就派長史欣去秦宮請示匯報,但是趙高把持秦政,讓長史欣等了三天還沒見到趙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軍中,幫章邯分析,推測趙高可能害章邯:“今戰(zhàn)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zhàn)不能勝,不免于死!蓖瑫r,陳余也寫信勸章邯叛秦,章邯猶豫了。偷偷派人與項羽定約。約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軍。此時敗軍章邯固然已無戰(zhàn)意,勝者項羽軍也糧草怠盡人困馬乏,于是兩軍于洹水南殷墟議和。項羽立章邯為雍王。但是,主帥是降了,士兵卻出了亂子: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難免傲慢,如今情勢改變,諸侯吏卒自然對秦兵多有奴虜行為,秦兵們私下就有了怨氣。諸將聽到風聲,告之項羽,“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guān)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項羽以為然,“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新安城南!薄,一聲嘆息。不知道當時章邯等人對此事作何感想……
項羽這一路腥風血雨殺過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完全沒有半點夸張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了,以鴻門宴為轉(zhuǎn)折點,項羽的人生曲線從上升開始折向下沉。不過這一篇已寫得太長,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寫吧。
這次把項羽本紀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顛覆了以前對史記本紀的看法,本來我一直吐槽本紀沒有世家和列傳寫得精彩的,現(xiàn)在重新看了這一篇項羽本紀,簡直驚艷。寫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話,也許以后在繼續(xù)往后看列傳的同時,可以時不時的返回來重新看幾篇本紀?辞闆r吧。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3
之所以稱之為粗讀,主要是時間不足,又患于文言文功底的淺薄,幾乎只是草草瀏覽,若要說讀懂,則還是靠了譯文。雖說如此,憑借這次的閱讀和已往對項羽這個人的認識,還是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與見解,借此表述一下而已。
他是狗熊,亦或是一代梟雄?讀罷掩卷,這個問題卻始終揮之不去。也許,項羽真就是兩者的統(tǒng)一吧。若是客觀的評價歷史,單方面的不滿,單方面的崇敬都是不可以的。雖說《史記》中摻雜了許多司馬遷的觀點,字里行間溢出的是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但是,卻仍舊有許多地方,他的情感與我的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指望著什么還原歷史真相,我更渴望從人性,從項羽的本質(zhì)上來閱讀《史記》,從中發(fā)掘我想要的。
他是熊。在書的開頭就草草地為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绊椉贂r,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少時的項羽,幾乎可以說成是一事無成,他沒有毅力,不用心鉆研,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一種浮躁之氣。由此聯(lián)想,20余歲的他,血氣方剛,頭腦發(fā)熱,又怎能敵過能屈能伸,老奸俱滑,沉著穩(wěn)重的50余歲的劉邦呢?
他是雄。他是貴族出身。“項氏世世將家,有名于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在封建社會初期,貴族出身,加之秦王暴政,項羽不知憑此籠絡了多少民心。又加之“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更是說明了項羽先天條件好,有著成為一代豪杰的各種條件,梟雄之相!
他是熊。本已接近“天下無敵”的他,在鴻門宴上坦言“此沛公左司王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出賣了為他報信的曹無傷,可見做人之無心機;又“君王為人不忍”,不殺劉邦,錯失良機,可見之優(yōu)柔寡斷;又“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顯示其人目中無人,驕傲自大,不夠低調(diào)。
他是雄。漢二年春,“項王乃西從大蕭,晨擊漢軍而來,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余萬人”。體現(xiàn)了他的作戰(zhàn)才能,英勇善戰(zhàn),為人們所敬佩,感慨。
他是熊,礙于面子與那層虛榮與羞恥之情,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亡我,我可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爸两袼柬椨穑豢线^江東”,他失去了最為寶貴的東西——勇氣與希望。過了江東,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又有誰會知道呢?歷史也許就在項羽的一念之間而被顛覆,為什么不勇于嘗試呢?逃避的人是膽小的'人,膽小的人絕不是勇士!
他是雄。司馬遷曰:“夫秦失政,陳涉難守,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王諸侯來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他是熊。司馬遷又曰:“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為征經(jīng)營下下,五年卒之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由引觀之,項羽的確是“熊”與“雄”的統(tǒng)一。既然沒有絕對,沒有所謂的盡善盡美,那么我將盡力學習項羽的“雄”的一面,摒棄項羽“熊”的一面,“博古以為通今”,就讓項羽的故事永遠塵封在歷史的卷軸之中,讓我的故事在明天更加精彩!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4
這學期期選修了史記導讀這門課,所以有機會認真的讀一讀這部史家經(jīng)典著作。
記得初次讀《項羽本紀》,是在高中的時候吧!記得那個時候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經(jīng)常要被迫讀一些十分生澀的古文,然而我卻是從那時侯起,漸漸迷戀上了古典文學,對于別人的無奈來講,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欣喜的吧!
人們都說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愛,他的兒女情長……
再讀本紀,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發(fā)生在垓下:當四面楚歌的項羽獨帶二十八騎,憤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緊緊握住作為證明其自負把柄的話:“是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之后,面對敵眾我寡的`局勢,他堅定地對所剩不多的部下說:“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苯又,他的諾言都一一實現(xiàn)了……重聚戰(zhàn)將后,那個悲美英雄悠悠問道:何如!就在此處,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氣所震懾,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欽佩上了他,即便,這個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歡的:因為他的自負,他的優(yōu)柔……末路的英雄總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何況那個英雄是項羽,那個場景是在垓下。
總觀全篇,項羽的諸多缺點導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數(shù)忍喜歡,他實在是過于嗜好殺戮:在發(fā)跡之前,誘殺無辜縣令,而那人正是要資助他去暴的資助者;而后,他又殺卿子冠軍宋義,而且他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為宋義延誤戰(zhàn)機,只為保己,而這個人又是義帝親封的上將軍,謀略過人,亦曾經(jīng)預言過項梁的失;而后項羽屠咸陽,坑秦兵,盡失民心。這樣一個雙手沾滿了無辜生命的鮮血的人,后人僅僅因為那段霸王別姬的逸事,烏江自刎的悲壯,便十分的懷念他,贊譽他為悲美英雄,所謂英雄,不單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德行!
他是當世無雙的勇將,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因為這個人內(nèi)心里并沒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說是胸無大志。徒有謀臣范增卻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項羽這個悲美英雄也只好在歷史上來充當這樣一個讓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憐的矛盾角色了。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5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西楚霸王臨終的悲歌,這是一個“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說項羽是個英雄,不為過。項羽自幼就有異于眾人的表現(xiàn)!绊椉贂r,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氣。而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這些話顯示出他從小就胸懷大志,與眾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時,他卻略知其意,不肯竟學。這又顯示出項羽的一些人性弱點。就是毅力不足,過分自信。當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時,項羽看到了就對他的叔叔說:彼可取而代也。這就是他的叔叔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過人,力能扛鼎。這些事情對于項羽的發(fā)展大有好處。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開拓自己事業(yè)的天地奠定了基礎(chǔ)。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項羽叔侄也順應天下之勢起義。他們叔侄殺會稽守進而占領(lǐng)了一席之地。這就是項羽最開始的資本。憑借過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謀略,項羽成為起義軍中較強的一支。而劉邦也在這時迅速興起,形成與項羽對峙抗衡的對等力量。巨鹿之戰(zhàn)是項羽最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這次戰(zhàn)役,扭轉(zhuǎn)了整個局勢,關(guān)東轉(zhuǎn)危為安。劉邦也得以順利地破秦入關(guān),攻占咸陽。項羽在這次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出的國過人的謀略和膽識的確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顯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劉邦,恐怕他不敢這么做。
說項羽是個匹夫也不為過。章邯投降,而項羽竟坑殺秦葙卒二十萬于新安。有一個勇士,一個有為的領(lǐng)導者變成里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這給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筆。項羽分封十八個諸侯國,自立為西楚霸王,擊殺義帝,諸侯王紛紛自立,直接導致了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此時的劉邦卻迅速崛起,這就是后來的楚漢之爭?梢哉f這是項羽自己親手為自己釀制的苦酒。
前期的項羽還是有勇有謀的,可是當他取得一定成績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點全部暴露無遺。例如鴻門宴上,項羽明知劉邦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卻優(yōu)柔寡斷,錯過了一個有一個殺死劉邦的良機。而他卻透漏給劉邦一個重要的消息,即將曹無傷出賣了。這不能不說項羽糊涂。項羽滿足現(xiàn)狀,止步不前,一味迷戀個人的武力和權(quán)勢,而劉邦卻清醒的'認識了新的形勢,采取正確的政策,蓄積力量,逐步改變了不利的地位。這樣看來,項羽與一般匹夫無異。尤其是在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日不滅,這種行為是何等殘暴。有人勸說項羽就關(guān)中建都,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典型的夸耀心里,缺乏政治遠見,這怎能稱霸于世?!這與市井之徒有何異?
項羽剛愎自用,缺乏政治遠見,不能知人善任(即使有范增為謀,亦不能用之計策),緊要關(guān)頭,舉棋不定,這都預示著他只能以失敗告終。最終導致了他被圍垓下。垓下之圍時,別姬,沖殺,贈馬,自刎等一系列事件,卻又顯示出了他的英雄氣概。不過也反襯出來了他的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思想(他至死都認為是蒼天亡他,不是自己或戰(zhàn)爭的過錯)。
總的來說,項羽既是一個有創(chuàng)業(yè)之才的英雄,卻又是一個缺乏長遠目光的勇夫。不過“政由羽出,號位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也說名了項羽的過人的能耐。而與劉邦的楚漢之爭,卻也令后人為之嘆息。假若項羽能卷土重來,或許漢朝天下不只是姓劉還是姓項了。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6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我只能說,造化弄人。項羽只應該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他有超群的軍事統(tǒng)帥才能,戰(zhàn)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云。他能夠以自我為中心,出奇制勝,一生經(jīng)歷大戰(zhàn)十余次。然而,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優(yōu)點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敗涂地的制約。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并沒有過多的否定項羽,但我們要了解項羽不能僅僅依靠《史記·項羽本紀》,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章中都有對項羽的記敘。
項羽是一個有著堅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礙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yè)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但是這一點就恰恰說明了他為什么不能夠成為一名政治家。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外還必須有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
項羽是不善于用人的,這一點是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比如說韓信,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后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xiāng),所以項羽的干部團隊沒有很杰出的人才。項羽還不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說,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qū)挻蟮。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說: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舍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說,項羽舍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里一直把玩,最后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舍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經(jīng)太長,而且一看已經(jīng)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chǎn)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qū)挻蟆?/p>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項羽在這個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項羽在這一方面的作為可以用“大仁小愛”來概括。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guān)愛。作為一個政治領(lǐng)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于身邊的人,真是關(guān)愛倍至,韓信曾經(jīng)敘述項羽的故事說:項羽對于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于身邊這些士兵們非常關(guān)愛,但這些只是小愛,至于項羽對于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guān)系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余萬秦的降卒,他們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jīng)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說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lián)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后說,項羽最缺少的是還是謀略,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他自己說:「自己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沟@只是戰(zhàn)場上每一次戰(zhàn)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zhàn)爭時,大方向的戰(zhàn)略遠比每場戰(zhàn)役的戰(zhàn)術(shù)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戰(zhàn)役因為戰(zhàn)術(shù)成功而勝利,但最后大的戰(zhàn)略卻失敗,那最后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zhàn)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zhàn)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勝利的,很少在小戰(zhàn)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zhàn)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zhàn)略卻是失敗的,最后導致結(jié)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zhàn)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zhàn)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么戰(zhàn)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人打倒,但最后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zhàn)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lǐng)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lǐng)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才能造成最后的勝利。
以上就是我對項羽的一些初步的認識。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史記之項羽本紀》有感作文10-06
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10-06
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10-18
《項羽本紀》讀后感04-12
《項羽本紀》讀后感(精選26篇)10-19
《項羽本紀》讀后感范文(精選30篇)10-03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傳》讀后感10-07
讀項羽之死有感10-07
讀《史記》有感10-06
讀《史記》有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