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
試題: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答案:(天人合一)。
相關(guān)閱讀:
淺談中庸之道
涵義: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傳統(tǒng)儒家修行的法寶。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闡發(fā)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yǎng)以到達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到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能夠贊天地之化育,則能夠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最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到達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好處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樣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到達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表現(xiàn)方面:
天道與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吨杏埂氛f:“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中庸之道
鄭玄說:“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此經(jīng)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其誠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殺信著四時,是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學此至誠,是人之道也。不學則不得,故云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復說上文誠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謂不勉勵而自中當于善,不思慮而自得于善,閑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此復說上文誠之者,人之道也。謂由學而致此至誠,謂賢人也。言選取善事而堅固執(zhí)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誠也。”按照鄭玄和孔穎達的解釋,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為兩種類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透過學習而到達的天人合一。就應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吨杏埂氛f:“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能夠說,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學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圣人、賢人,還是凡人,都能到達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惟困而不學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性與人性合一
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就應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到達了那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好處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chuàng)制天下的大綱,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到達中庸之道。
理性與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還表此刻理性與情感的合一。人們的喜怒哀樂是人的自然屬性,是情感的表現(xiàn),為了追求與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誠、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對情感加以約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鬼神與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還包括了鬼神與圣人合一!吨杏埂返诙耪拢“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質(zhì)證于鬼神沒有疑問,就算是懂得認識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來也不會有疑問,就算是認識了人。說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則包括圣人。真正好處上的天人合一內(nèi)含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總稱。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領(lǐng)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頭頂藍天。
外內(nèi)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還包括外內(nèi)合一!吨杏埂返诙逭陆沂玖送鈨(nèi)合一。其文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合外內(nèi)之道,即外內(nèi)合一,外內(nèi)合天誠。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誠。這種外內(nèi)合一又能夠視為品德意識與品德行為的合一,或者說成己與成物的合一,或者說是知與行的合一。因而清朝楊?驊《中庸提要》云:“《中庸》全書,以‘道不遠人’句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記.禮運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說者,大抵皆宗此義。天命之謂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該交會秀氣在內(nèi)。‘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樂,即五行之端,而慎獨二字,尤示人節(jié)欲以踐形而盡性之要旨也。全書中以‘仁者人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兩‘人’字為樞紐。曰‘人莫不飲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能夠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闡
‘道不遠人’之旨。書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結(jié),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闡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為德,又以闡天人合一之真機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別無所謂道,別無所謂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也。所以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誠也。性為人性,道為人,教者教以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遠人,而目之曰庸,謂之曰不可離,始于慎獨,極天參贊,祗完得生人本來面目,毫無加損于間焉。子思以中庸名書,‘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遠人章點睛,自系全書宗旨。”
主題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我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到達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這一主題思想主要體此刻《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自我教育貫穿于人一生之中,人們一刻也離不開自我教育。要將自我教育貫穿于人生的全部過程,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叫做慎獨。也就是說,在自我一人獨處的狀況下,別人看不到自我的行為、聽不見自我的言語,自我也能謹慎地進行內(nèi)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的目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標的重大好處。“致中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歌頌到達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后的無量功德,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應。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宋朝臨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時也對中庸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中庸之德至矣,而其義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zhí)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朱熹對這一章也有極高的評價。他在《中庸章句》中說:“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yǎng)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本要是也。”當然,他們不可能像我們這天這樣明確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就是自我修養(yǎng)、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我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到達至善、至誠、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理論基礎: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到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能夠贊天地之化育,則能夠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最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到達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好處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樣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到達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具體資料:
中庸之道同《大學》之道一樣,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內(nèi)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養(yǎng)。《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開篇就是在講性。又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是講情!吨杏埂肥侵鲝垉(nèi)中,外和的。為什么要說喜怒哀樂,不說一個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因為古代的“和”務必是多元構(gòu)成,“物一不講”。之后《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話論述中庸,歸納起來有時中、中正、中和三種。時中就是因時變化以求其中,孟子贊揚孔子“圣之時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認識論,要客觀;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講秩序之正。中和則是一個外在的和諧狀態(tài)!吨杏埂分,就是中和之道。但是,中、和有主次。中是內(nèi),是本,是體;和是外,是末,是體,沒有中,便沒有和。這是中庸之道的資料。中庸之道絕非不偏不倚的調(diào)和之道,孔子并非不講極端,而是主張以他平他,例如寬猛相濟,就是這樣。所以不偏不倚是假中庸。
主要原則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并分別論述于下。
慎獨自修
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吨杏埂返谝徽戮吞岢隽诉@一原則。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們務必嚴格地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就應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在別人聽不到自我講話的地方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我物為的地方,也時刻屬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圣,就務必堅持慎獨自修的原則。堅持這一原則,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对姟吩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对姟吩唬‘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威于?鉞!对姟吩唬‘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对姟吩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如毛。’毛猶
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自。’至矣!”
忠恕寬容
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guān)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這一原則分別見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能夠為道。’《詩》云:伐柯柯伐柯,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將其概括以傳于世。《論語.里仁》記載孔子告誡曾子的話:“吾道一以貫之。”別的學生問曾參,這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為仁之方。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為仁、行仁?鬃诱f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所謂“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忠恕之道在《大學》里被稱作“矩之道”!洞髮W》說:“所惡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這謂矩之道。“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論是忠恕之道還是挈矩之道,其實質(zhì)都是仁慈博愛,都是要求人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ā墩撜Z.公冶長》)!吨杏埂防^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學》的挈矩之道。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我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我,用自我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到達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至誠盡性
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能夠贊天地之化育,則能夠與天地參矣。”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fā)揮自我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fā)揮自我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fā)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fā)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fā)揮萬物良天性;能夠充分發(fā)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能夠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到達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到達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能夠同天地并列為三了。這就堅持至誠盡性原則所到達的理想境界,到達了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條主要原則之外,尚有信友、親親、誠身、明善等原則。那里就不一一論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