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秋興》教案

    時間:2023-01-24 11:17:26 教案 投訴 投稿

    《秋興八首》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興八首》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興八首》教案

    《秋興八首》教案1

      一、導入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好似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

      生平:

      詩內容:

      名句:

      詩:

      三、背誦

      四、背景:《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jù)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會死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八首詩各自獨立而又互相勾連,一脈相通,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chuàng)新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解文:本文選讀的是第一首,從命意上看,有領起的作用,可以說給全組是個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羈旅之愁,悲國家之事。

      題目,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首聯(lián),從秋景寫起,“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出夔州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lián)蓄勢。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呈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的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第三聯(lián)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fā)感慨!皡簿諆砷_”,指離屬經(jīng)歷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飄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

      最后一聯(lián),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xiāng)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詩就此結束,余意綿綿。問題1: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興”就是《詩經(jīng)》中“賦比興”的“興”,即借秋天之景抒發(fā)內心的情感。

      問題2:詩句的字面意思

      明確: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楓樹葉,巫山巫峽上景象蕭瑟陰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濃云垂地。又見菊花開了,淚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園情懷。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問題3:找出詩歌意象,并說說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意象有: 玉露,楓樹林,巫山,巫峽,江波,塞上秋風,陰云,菊花,孤舟,淚,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點:凄涼,蕭瑟,陰沉,蕭條、殘敗等。問題4:挖掘意象的深刻內涵(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明確:

     。1)玉露凋傷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林”:火紅艷麗,暗指曾經(jīng)輝煌的盛唐。“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敗。

     。2)巫山巫峽氣蕭森:“氣蕭森”:蕭瑟陰森。指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

     。3)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山。暗指國家)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意指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zhàn)亂,戰(zhàn)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

     。4)叢菊兩開他日淚:兩開:開了兩次,回家的事情等了兩年,兩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園心:

      “孤”形單影只,思念故園,更令人覺得哀傷!耙弧币恢彼寄罴覉@,然而國家戰(zhàn)亂,故園還會安好嗎?悲涼由此產(chǎn)生

     。6)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又是一年將盡時,同時又是一天的結束時,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愁”字,那種濃濃的愁,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感油然而生。問題5: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fā)了詩人家國之悲,羈旅之愁,思鄉(xiāng)之情。問題6:詩歌應用到了哪些藝術手法?

      明確(1)對偶 頷聯(lián) 頸聯(lián)。

      [江間]對[塞上],[波浪]對[風云] [叢菊]對[孤舟];[兩開]對[一系]

      (2)借景抒情

      這首詩歌通過描寫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景,抒發(fā)了自己的家國之悲,羈旅之愁。

      5、齊讀或背誦。

      五、作業(yè):

      1、閱讀杜甫的《江漢》,完成第(1)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確:第二聯(lián)中的“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寓意!捌啤痹诳罩酗h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xiāng);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lián)“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落日”相對,虛實結合。兩聯(lián)情景結合,營造了一個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2、背誦

    《秋興八首》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音、字詞義、文意。

      3.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2.問題探究:訓練學生思考力,樹立問題意識。

      3.啟示法: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師的引導。

      4.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

      2.進一步領略杜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題。

      2.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秋興八首(其一)》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jié)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于篇首,其基本格調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這也是杜詩詩作特色主題之一。所以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發(fā)掘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品古詩之精華。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頌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結合題目“秋興”二字,讓學生說說對秋的感觸,進而走進杜詩《秋興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入文本前有個預熱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生活感悟與所學詩歌尋找一個連接點,告訴學生賞析詩歌要明白“人心與人心相通、人性與人性照面,盡心盡情的精神”。

      (二)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xiàn)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達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

      《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jù)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

      【設計意圖】有關杜甫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做適當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詩,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若不介紹背景,學生的理解是淺顯的,古詩歌是具有時代性的,是言志的載體,學生讀懂古詩的途徑之一就是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更能接近詩歌的主題,這種背景意識是必須的。

      (三)古詩的相關知識

      1.古詩介紹。

      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指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詩體。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2.律詩特點。

      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律詩規(guī)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句(尾聯(lián))。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shù)、字數(shù)、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

      【設計意圖】《秋興八首(其一)》是第五課杜詩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詩,所以在開篇有必要梳理問題知識,為下文的朗讀做準備。

      (四)詩歌朗讀

      1.教師展示朗讀節(jié)奏。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男生齊讀,女生評價;女生齊讀,男生評價;全班齊讀,老師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讀詩,注意節(jié)奏、情感的體會;學生互評,教師總結,有助于正文解析。

      (五)找學生談談對這首詩的.感受或者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句詩,理由是什么?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側重他們的觀點以及表達邏輯。

      (六)正文解析(小組合作)

      1.首聯(lián)“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說說你對首聯(lián)的理解?

      參考: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暗騻北緛碓⑺ワS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lián)蓄勢;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問題題設比較寬泛,思考角度是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詩人心境),同時不要孤立解句,應聯(lián)系下文。

      2.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結合首聯(lián),賞析頷聯(lián)。

      參考: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注:提醒學生要學會賞析詩歌意象及其特點,同時要注意詩歌的整體性,不可斷章取義,要聯(lián)系上下文和結構上的作用。

      3.頸聯(lián)“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第三聯(lián)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fā)感慨。怎樣理解這一聯(lián)?

      參考:“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jīng)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傾訴思鄉(xiāng)衷曲,“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lián)“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jié)特征,“孤舟一系” 則由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fā)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孤舟一系故園心”是詩眼。

      【設計意圖】從參考答案可看出,引領學生學會分層解析詩歌,從最為基礎的文字再到結構和思想。

      4.尾聯(lián)“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后一聯(lián),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你對尾聯(lián)的理解是什么?

      參考: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xiāng)之意,皆在不言之中;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設計意圖】兼顧結構和思想兩個方面。

      5.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

      參考: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郁厚重。

      注:側重詩歌主題。

      (七)課堂練筆

      結合以上分析,對此詩進行散文化改寫。

      【設計意圖】正文解析主要是分聯(lián)進行的,通過語言組織,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整體認知。

      七、課后作業(yè)

      請賞析劉禹錫的《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補充材料;

      劉禹錫(約772年-約842年),字夢得,號廬山人,漢族,洛陽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劉禹錫和李白也稱“劉白”。有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存世有《劉賓客集》。

      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時寫的。劉禹錫貶到朗州,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干什么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設計意圖】進行對比閱讀,《秋興八首(其一)》是悲秋,由秋興感,而《秋詞》是頌秋,積極向上的精神。

    《秋興八首》教案3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2、賞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講析法、合作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劉禹錫的詩中說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學能否回憶起一些悲秋的詩句?(師生共同回憶)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唐代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著怎么樣的情懷?請大家集合課前的預習,有感情的朗誦這篇詩文。

      二、文學常識回顧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世人成為“詩圣”,由于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詩有“詩史”之稱,有《杜工部集》。

      文學常識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末聯(lián)(或尾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lián)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lián),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義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

      三、詩題解析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興,這里的“興”也就正如《詩經(jīng)》里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所以,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懷。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看看“秋”何以“興”。(教師范讀)

      四、首、頷聯(lián)意象解讀

      1、學生朗誦首、頷兩聯(lián)

      要求:找出此兩聯(lián)中的意象,并體味這些意象的特點

      2、學生找出意象并簡析特點(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露、楓樹、巫山、巫峽、江間波浪、塞上風云

      3、意象特點分析(只明確本詩文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以后)

     、儆衤,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問: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們學過《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里應該是很美好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

      明確:玉露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極短,而作者此時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來,生命也即將結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鄉(xiāng)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鄉(xiāng)之情頓生。

     、诘騻磉_出一種凋零、傷心、傷感的感覺;③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應該是紅紅火火的,杜牧不是說“霜葉紅于二月花”嗎?而且紅葉也是暖色調,那么這里用楓樹林,是否與詩歌的.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天楓葉的紅是一種暗紅、缺乏生命氣息的紅;再聯(lián)系作者的經(jīng)歷,他經(jīng)歷了盛唐的恢宏,轉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這種火紅,暗指盛唐曾經(jīng)的輝煌。“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敗。在大家將要學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楓葉荻花秋瑟瑟”。

     、芪咨轿讔{氣蕭森:巫山巫峽,是山是水,也暗指國家;氣蕭森,蕭瑟陰森,也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

     、萁g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他雖在寫景,卻實在寫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zhàn)亂,戰(zhàn)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怎么能不悲傷不已?因而這句話虛實結合。

      所以,首、頷二聯(lián)的這些意象都顯露出一種“悲涼”之感,他們構成的意境也給人以“悲無盡“的沖擊。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語”的寫照。

      補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他有著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

      4、學生朗誦首、頷聯(lián)

      五、寫作背景介紹

      1、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jīng)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在此期間,他的另外兩名好友李白和高適也相繼去世。因而杜甫心中為朋友的“離世”感到無限的悲傷,同時也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纏身感到無限的悲嘆。這時候的杜甫也已經(jīng)50有余,可是作為文人的他依然是“壯志未酬” “報國無門”,心中也繼續(xù)了無限的背憤。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詩文,在《讀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

      2、提問:作者僅僅難道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國家命運的多舛而發(fā)出這樣的“興”,其中作者最想說明的“興”是哪一種?(明確:悲國運衰落)前兩聯(lián)作者在寫景,我們也只是憂意象的除了結論,大家,能否在下面的兩聯(lián)之繼續(xù)找到杜甫“悲國運衰落”的依據(jù)呢?

      六、頸、尾聯(lián)分析

      1、在我國的古詩文中“首頷頸尾”對應著“起承轉合”(試請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轉”的)學生帶這問題朗誦頸、尾聯(lián)(小組合作討論)明確:作者在首頷二聯(lián)中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物,在頸聯(lián)中,作者前句寫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筆鋒一轉寫到了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作者的“故園心”。這樣的過渡,就由寫景轉到了情感的抒發(fā)上。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句詩:

     、賲簿諆砷_他日淚:菊花是在秋天盛開,秋也勾人相思。

      這“淚”從字面意思上看應該是“叢菊”掉的眼淚。這讓我們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人在很悲傷時景物帶給人的感受。那實際上不是景物在流淚,而是詩人自己。進一步提問:不過花盛開卻也給人一種欣悅之感,在陶淵明的詩句中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么用這個意象?會不會與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給人思鄉(xiāng)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經(jīng)夔州回鄉(xiāng),菊花兩開說明他想回家想了兩年卻不能回家,悲傷之情頓生,以樂景寫哀情。②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說明形單影只;故園,更令人哀傷;作者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zhàn)亂,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園還好嗎?悲涼由此產(chǎn)生

      2、尾聯(lián)分析

      寒衣處處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處處催刀尺,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這是一年將盡的時候,同時又是一天將結束的時候,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悲”字,那種濃濃的悲,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如白帝城傳來的搗衣聲,一陣高過一陣,一陣急過一陣。(課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學生朗誦頸、尾聯(lián)

      4、總結:作者當時不僅僅只是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而發(fā)出這樣的“興”,最終,作者要“興”的是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七、總結全詩(師生帶感情集體朗誦全詩)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其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fā)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lián)的內在聯(lián)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交匯,渾然一體。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抒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八、板書《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峽江間、塞上

      叢菊、孤舟蕭森

      寒衣、暮砧

      教學反思: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jīng)教學完畢,但覺得的講的太籠統(tǒng)了,分析不夠深刻。我想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唐詩的能力”,可以分解為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并讀出詩的韻律美!肚锱d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huán)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xiāng)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huán)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發(fā)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反復有表情地誦讀,最好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里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時間紐帶,它牽系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shù)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shù)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啟發(fā)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yǎng)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秋興八首》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學會把握詩歌中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 學會抓住意象解讀古詩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學會如何賞析一首古詩。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情感與態(tài)度:

      5、詩歌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國之思。

      教學重點:目標1、2、5 。

      教學難點:目標3、4 。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jīng)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一起走進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的關注之中。

      二、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然后完成:

      1、從詩體上說,這是一首什么詩?(律詩,并回顧唐詩體裁特點)

      2、這首詩的韻腳是哪幾個字?(林、森、陰、心、砧)

      3、用筆畫出詩中的意象。

      三、鑒賞詩歌

      接下來,我們鑒賞這首古典詩歌。那么,如何鑒賞一首古詩呢?

      第一步,抓住題目。題目即詩眼,解讀了題目,詩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讀詩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詩中的`意象,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這首詩歌有什么樣的內涵,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要求學生根據(jù)上述基本鑒賞規(guī)律,安排學生活動:自讀、討論

      課堂活動過程:

      提問1:題目是什么意思?

      提問2:詩句的字面意思

      提問3: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

      提問4:這些意象有什么內涵?

      提問5: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問6:詩歌應用到了哪些藝術技巧?

      1、學生發(fā)表討論后得出的意見,教師隨機給予恰當點評;

      2、教師明確:

      題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發(fā)內心的情感。

      詩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楓樹葉,巫山巫峽上景象蕭瑟陰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濃云垂地。又見菊花開了,淚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詩中的意象以及其含義:

      1)、玉露凋傷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林”:火紅艷麗,暗指曾經(jīng)輝煌的盛唐 !暗騻币庵赴彩分畞y后,唐朝的衰敗。

      2)、巫山巫峽氣蕭森:“氣蕭森”:蕭瑟陰森。指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

      3)、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山。暗指國家)

      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意指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zhàn)亂, 戰(zhàn)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

      4)、叢菊兩開他日淚:兩開:開了兩次,回家的事情等了兩年,兩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園心:“孤”形單影只,思念故園,更令人覺得哀傷。“一”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zhàn)亂,故園還會安好嗎?悲涼由此產(chǎn)生

      6)、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又是一年將盡時,同時又是一天的結束時,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愁”字,那種濃濃的愁,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感油然而生。

      藝術技巧:

      1)、對偶 頷聯(lián) 頸聯(lián)。具體:[江間]對[塞上],[波浪]對[風云]、[叢菊]對[孤舟];[兩開]對[一系]

      2)、結合上述鑒賞,總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fā),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lián),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fā)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lián)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xiàn)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lián)書寫思鄉(xiāng)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xiàn)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小結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書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秋興》教案】相關文章:

    秋興八首教案01-28

    《秋興八首其一》教案03-15

    《四時田園雜興》教案01-23

    小班教案《高高興興上》03-19

    秋娃娃教案08-30

    故都的秋教案02-15

    秋的畫報教案02-12

    中班語言秋秋找媽媽教案03-28

    《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