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測量》數(shù)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自然測量》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然測量》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自然測量》教案1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jié)內(nèi)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fā)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shù)。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蓖ㄟ^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zhì)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shù)據(jù)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zhì)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部刹捎脤W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fā)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逭J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擦私鈺r間的單位及換算。
、辰榻B測量時間的工具。
、婕寄苣繕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tài)度。
、缜楦心繕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yǎng)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鍟r間
、睂W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步處熡娩浺魴C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趁拷M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nèi):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zhì)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jīng)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xù)指出表中數(shù)據(jù)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jié)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tǒng)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jù)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shù)據(jù),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qū))事件發(fā)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xié)調(diào)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fā),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fā),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fā)要早。
討論:根據(jù)表中測量鐵塊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鏁r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莆覈糯鷦趧尤嗣癜l(fā)現(xiàn)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qū)μ栕赞D(zhuǎn)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蔷毩晢挝粨Q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鐪y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shù)據(jù),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迫粘I钪袦y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shù)據(jù)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shù)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歉_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nèi)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自然測量》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圖,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愿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么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ɑ顒訉嶄洠河變阂唬何蚁胗勉U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簽。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并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xiàn)欲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ɑ顒訉嶄洠河變阂唬喊鸦匦吾樢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余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ㄔu析:本環(huán)節(jié)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后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小魚。誰愿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么?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接的好嗎?
5、老師示范。
6、繼續(xù)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么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和瑯拥奈矬w,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后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自然測量》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初步懂得根據(jù)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紙棒(測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說說。
生:用一個小紙棒
師:你說了老師想說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說說
生:對著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說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fā)現(xiàn)。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diào)注意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復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并記錄次數(shù)。
4、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師:請小朋友用紙棒這個測量工具量一個桌子的長和寬,并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長量了幾次?寬量了幾次?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桌子長所以量的就長,寬更短就量得少
師小結:剛才這個小朋友說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shù)多的較長,次數(shù)少的較短。
5、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黑板的長度。
師:老師這還有許多的不同的測量工具,請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師:小朋友都量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咦,大家的結果都一樣嗎?為什么
師:對,結果不一樣,因為你們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2)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測量了幾次
生:我用了毛線來量,量了4次
生:我用筆來量,量了6次
師:我們來比一比這兩個工具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
生:毛線長,筆更短
小結:原來工具長,次數(shù)少,工具短,次數(shù)多。
6、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自然測量的辦法量量家里家具電器等。
《自然測量》教案4
活動目標
1.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
2.掌握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3.探索用自然物測量樹干、樹枝、樹葉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
難點:會用不同的“量具”進行正確的測量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教具:示范紙一張,筆1支。學具:每人一張記錄紙,各種測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繩子、紙條、布條、毛線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
組織幼兒來到小花園,向小樹問好,親親小樹。
二、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嘗試活動)
1.目測:小樹的樹干有多高呢?(幼兒討論)
2.引出測量:我們用筷子來量一量好嗎?
3.幼兒嘗試測量,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測量時對小樹要有禮貌,小心測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來測量樹干的?教師簡單小結。
5.幼兒再次用筷子以正確的方法測量,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并記錄幼兒測量的結果。
三、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第二次嘗試活動)
1.幼兒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同一棵樹干的高。
2.討論:測量同一棵樹,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shù)多?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shù)少?
得出結論:測量同一棵樹,工具越長量的次數(shù)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shù)越多。
四、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第三次嘗試活動)
幼兒自由選擇“量具”為小樹測量,并互相交流測量情況。
教師作個別指導。
延伸活動
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回活動室測量室內(nèi)物品。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fā)揮幼兒園現(xiàn)有環(huán)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干、樹枝等,激發(fā)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為重點;顒右宰尯⒆觽冇H親小樹開始,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環(huán)境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shù)關系。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為復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huán)境教育,較好地體現(xiàn)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huán)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jīng)驗,孩子們?yōu)樽约涸诿恳淮螄L試中有所發(fā)現(xiàn)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nèi)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么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自然測量》教案5
一、說教材:
《學習自然測量》是學前班的一節(jié)測量活動課,目的是讓幼兒學習自然測量,懂得運用測量的方法比較出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半幼兒對數(shù)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還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個直觀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還很陌生,繩子有的長、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學習自然測量很有必要。
活動的重點:讓幼兒學習各種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活動前做好以下準備:
尺子、紙條、鉛筆、線繩、小棍等。
二、說教法:
為實現(xiàn)擬定的上述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四種教學法:比較感知法、問題聯(lián)想法、嘗試發(fā)現(xiàn)法、操作實踐法,通過比較感知讓幼兒直觀地分清長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過問題聯(lián)想來拓寬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從而讓幼兒知道通過測量就可以來比較不同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以致萌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各種測量工具的設想;通過嘗試讓幼兒發(fā)現(xiàn)要想測量準確,必須有一個標準的測量工具,那就是尺子,從而讓幼兒認識各種尺子;通過操作,可以讓幼兒學會怎樣測量才準確,強調(diào)難點: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在活動的組織上,我靈活地采用集體教學與分組及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集體教學便于幼兒根據(jù)老師提供的講述要求,構思表達個人見解;而分組活動,可以調(diào)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使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個別指導,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發(fā)展。
三、說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統(tǒng)一與和諧的過程,要使教學活動獲得成功,必須考慮幼兒的學法。
開展自然測量這樣的教學活動,整節(jié)課主要以幼兒動手操作為主,并不是老師教一不,幼兒學一不,而是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嘗試發(fā)現(xiàn),從而調(diào)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節(jié)課老師只是
用提問、啟發(fā)的方法,讓幼兒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從比較到發(fā)現(xiàn)到學會測量。整節(jié)下來幼兒的積極性一致很高。
四、說教學程序:
學習自然測量是一個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其基本目的就是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文章.出zidao.考.吧幼.師網(wǎng).")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被顒娱_始時用直觀地實物進行長短對比,給幼兒一清晰的印象,從而讓幼兒產(chǎn)生疑問,怎樣來比較長短呢?用什麼來量一量呢?讓幼兒帶著懸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過幼兒親自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設計出符合幼兒思維順序,便于激發(fā)舊知,學習和鞏固新知的教學程序,具體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比較感知:出示不同長短的鉛筆比長短,再拿出一支更長或更短的鉛筆進行比較,找出最長和最短的,讓幼兒進一步理解相對性。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3分鐘。
2、問題聯(lián)想法: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如窗子和門的寬窄,怎麼辦?啟發(fā)幼兒想出多種辦法,引導幼兒說出要“量一量”才知道!澳怯檬颤N東西來量呢?”啟發(fā)幼兒想出多種測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紙條、線繩、鉛筆、小棒等來測量。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7分鐘。
3、嘗試發(fā)現(xiàn)法:指導幼兒用多種工具測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寬度、長度及幼兒的高矮等,讓幼兒報告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測量結果為什麼不一樣?怎樣才能量出一樣的結果?引起幼兒做尺子的愿望。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8分鐘。
4、操作實踐法:分組活動,兩組幼兒分別剪出一條同樣長度的線繩或折一段同樣長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樣長,然后,再次測量桌面的長寬、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報告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測量結果相同。如結果不同,應讓幼兒再次測量,并糾正其測量方法的錯誤。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12分鐘。
五、活動延伸:
在基本實現(xiàn)了本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為了讓幼兒更進一步地掌握測量方法,可以把活動作進一步的延伸:活動結束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到室外測量各種物體,如樹的粗細、玩具的高矮、距離的遠近等。
在發(fā)展性原則的指導下,活動的設計中,無論是教材的選取、組織,目標的制定,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水平。尤其是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調(diào)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幼兒看、想、說、做,這就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六、活動反思: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fā)揮幼兒園現(xiàn)有環(huán)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干、樹枝等,激發(fā)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為重點;顒右宰尯⒆觽冇H親小樹開始,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環(huán)境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shù)關系。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為復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huán)境教育,較好地體現(xiàn)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huán)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jīng)驗,孩子們?yōu)樽约涸诿恳淮螄L試中有所發(fā)現(xiàn)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nèi)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么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自然測量》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2、嘗試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jīng)驗。
物質(zhì)準備:測量工具、記錄卡、彩色紙皮等。
環(huán)境準備:布置獨木橋的情景。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測量的方法。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走獨木橋吧!獨木橋有些壞了你們要慢點哦。ㄒ妶D片1、2)大班數(shù)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師:剛才我們走過的獨木橋有些壞了走著可真危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 長, 我 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測量呢?(見圖3)
老師帶來了一些小棒,請小朋友用這些小棒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有多長,把你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在
記錄卡上。
1、幼兒用小棒自主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師觀察。(見圖片4、5)
大班數(shù)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2、個別幼兒演示,梳理測量經(jīng)驗。
。1)剛才你量了幾次?你是怎么量的?(提問個別孩子,并演示測量過程。)
。2)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測量中的問題:為什么用一樣長的工具測量同樣長度的獨木橋結果會不一樣?
師:測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確,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不準確了。(見圖片6)
大班數(shù)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3)我們應該怎么測量呢?
3、師幼共同梳理正確的測量方法。
我們要先找到起點,工具從起點開始量,量一次要用筆幫忙做一次記號,第二次要從記號后面開始接著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時候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量到最后要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記號,把結果記下來。(見圖片7)
。ǘ⑻剿鳎簻y量并記錄。
引導語:第一次的任務我們完成了,你們會測量了嗎?現(xiàn)在我們一起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再來量一量獨木橋到底有多長呢?量好了把結果記在記錄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兒再次用小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見圖片8)
2)師觀察指導、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師生交流測量結果。
師:你們剛才又用小棒量了獨木橋,這次你們量完的結果是多少?
剛才你們都從什么位置開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還要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1、引導語:現(xiàn)在我們就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好嗎?記得哦!我們買的材料既不要浪費也不能太短了。要買和我們剛才量的一樣長的才可以,出發(fā)吧。!
2、幼兒購買材料修鋪獨木橋。(見圖片9、10)
大班數(shù)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ㄋ模┙Y束:
師:我們的獨木橋修好了,我們一起來走過修好的獨木橋去外面找找別的東西,去量一量它們有多長。老師這里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測量工具,你們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樣喜歡的東西來當測量的工具,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測量本領來量一量,把結果也記下來。(見圖片11、12)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長?
《自然測量》教案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shù)越多。
活動準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2、記錄測量次數(shù)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并做好測量次數(shù)的記錄,最后說出測量結果。
(4)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5)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shù)目為什么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shù)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shù)多。
4、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nèi)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xiàn)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教案8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shù)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shù)字產(chǎn)生興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shù)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jù)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nèi)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xiàn)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jù)自己的測量經(jīng)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shù)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自然測量》教案9
一、活動目標
讓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用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初步學習用手、腳印測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單位“拃”。
二、活動準備:
繪本課件、記錄紙、筆、測量關聯(lián)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豆豆的故事。 看課件,引導孩子認識、使用身體尺。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手尺,學習用“拃”進行測量
1.媽媽是用什么尺子給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學習手尺測量方法。
3.請小朋友也試試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學說手尺的度量單位“拃”,同伴之間相互比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現(xiàn)在請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測量柜子)為什么老師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6.小結:因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環(huán)節(jié)二:學習用腳印進行測量
1.誰能幫豆豆想想還可以用我們身體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誰來說說怎樣用腳印測量?
3.練兵:請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練一練,用腳印測量的本領。
4.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為什么老師和小朋友用腳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5.集體
小結:因為腳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實踐操作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手尺和腳印進行測量,現(xiàn)在我們用新學到的本領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記錄在表格上。2.介紹記錄表及記錄表的填寫方法。 五、發(fā)散引導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在課后嘗試用手尺和腳印測量其它物品。
《自然測量》教案10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4.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1.師:我們應該怎樣操作才能準確地測量出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范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4.師:剛才小朋友們說了很多方法,現(xiàn)在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兩條圍巾,還有許多的吸管,請小朋友們幫老師量一量到底哪條圍巾才是老師想買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并指導幼兒借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記號。
【評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創(chuàng)設“買圍巾”的情境,很好地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大,考吧.幼,師,網(wǎng)活動中教師通過系列問題啟發(fā)幼兒用“量一量”的辦法解決老師遇到的難題,在教給幼兒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前,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并試著量一量,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活動的自主性!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并用數(shù)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F(xiàn)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并學會用數(shù)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shù)字的關系。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1.引導幼兒觀察并分享交流(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教師根據(jù)幼兒的回答和記錄結果,提問: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用這兩個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shù)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shù)多。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在幼兒了解測量方法之后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測量的方法,同時通過觀察、比較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一樣!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通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jīng)驗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動延伸: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qū),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么測量?并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反思《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fā)現(xiàn)事物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充分發(fā)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jīng)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shù)學活動《自然測量》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nèi)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xiàn)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jù)自己的測量經(jīng)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shù)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自然測量》教案11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冰棒棍若干,總數(shù)與幼兒人數(shù)相同。
2、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如小柴幫、紙條、繩子及粉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冰棒棍,請你試著用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量完了數(shù)一數(shù)桌子的長邊有多少個冰棒棍長度。
2、幼兒嘗試活動,教師指導。
3、請幼兒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4、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測量方法。(量時,冰棒棍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冰棒棍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為記號,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二、第二次嘗試
1、師:①同樣的桌子你們量的結果怎么會不一樣?
、冢ㄒ龑в變河^察冰棒棍的長短)什么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shù)多,什么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shù)少。
、壅埬阍囍瞄L度不同的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
2、請幼兒嘗試操作活動,教師指導
3、請幼兒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4、得出結論:冰棒棍越長量出來的次數(shù)少,冰棒棍越短量出來的次數(shù)多。
三、第三次嘗試
1、師: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長度不同的量具,請你自己選長度不同的量具在同一測量物上進行測量,然后將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進行嘗試,教師指導。
3、請幼兒說說測量結果及為什么測量結果數(shù)目不同。
四、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真能干,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和長度不同的量具進行測量。
《自然測量》教案12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科學內(nèi)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nèi),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fā)現(xiàn)。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fā)現(xiàn)、操作,進而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jīng)驗,從中體驗經(jīng)過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ㄒ唬⿲牖顒樱鹩變禾剿鞯呐d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diào)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并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ǘ┯變哼M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fā)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shù)囊龑,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jīng)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
。ㄈ┯變旱诙尾僮鳎涸俅螠y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xiàn)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環(huán)節(jié)是對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jīng)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能力的體現(xiàn),因為幼兒由于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顒釉诖酥饾u深入,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即"為什么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jīng)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
。ㄋ模┯變鹤杂蛇x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并記錄之后,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范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么?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六、活動延伸: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nèi)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xiàn)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教案13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初步懂得根據(jù)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
2、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3)引導幼兒感知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shù)多的較長,次數(shù)少的較短。
3、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2)引導幼兒探索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工具長,次數(shù)少,工具短,次數(shù)多。
4、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
。1)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2)引導幼兒互相合作根據(jù)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記錄在表(三)。
活動反思:
1、本活動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現(xiàn)成的,有的是和幼兒一起準備的,隨手可得的,適合日常教學。
2、創(chuàng)設幼兒操作探索的環(huán)境,引發(fā)幼兒大膽參與嘗試;顒右杂變簞邮植僮鳛橹,通過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讓幼兒嘗試測量,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或?qū),并做記錄——不同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并做記錄——自選工具測量自選的物體。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嘗試、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兒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測量,獲得了有關自然測量的經(jīng)驗,通過測量、記錄比較明白了測量工具與測量對象的關系。
3、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操作,充分調(diào)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動中的材料有:鉛筆、紙條、吸管、長條積塑、繩、小棒、紙筒等等,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看、想、說、做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幼兒在測量時都忘記了地板是臟的,有的跪著量,有的趴著量,看著他們那么專心的樣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們要蹲著量。
4、教師還是緊張語速較快,測量方法講得不夠清楚,第一次測量時對幼兒提的問題給予了回避,教師不能靈活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言行,語言還是不夠簡練,說的話還是比較多。
活動點評:
“自然測量”這個活動,是20xx年XX市幼兒園“教壇新秀” 張秋云老師在參加評比中組織的集中教育活動。教材選自大班科學領域。該活動以生活化為主導思想,以來自幼兒園環(huán)境中的自然物品作為操作材料,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操作材料互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學,學中玩!痹摶顒佑性S多值得大家借鑒的地方,歸納起來有四點:
整個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楚。
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幼兒嘗試測量,教師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弊層變簩W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從中感知“同樣的測量工具,量次數(shù)多的就長,測量次數(shù)少的就短。”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 讓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從中感知“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shù)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shù)就多。”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 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利用創(chuàng)設的情景,讓幼兒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測量工具與測量對象的關系”與“要比較兩個應該使用同樣的測量工具”。在四次的測量中,
《自然測量》教案14
活動目標:
1、 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 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 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3) 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mamanv)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2、 教師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 討論: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后移動小木棍從這個點開始繼續(xù)測量?
(2) 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請幼兒操作
(3) 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 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借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事物
《自然測量》教案15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測量的方法,激發(fā)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fā)現(xiàn)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筷子、鉛筆、吸管等。
2、若干張記錄表格。
3、粉筆若干。
4、魔箱和寶藏圖。
活動過程:
1、以游戲“看誰跳得遠”引入活動,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
2、學習測量方法。
。1)自主探索測量方法。
要求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測量工具(筷子),測量桌子的長度。
測量結束,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想法與老師、同伴們交流。
。2)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筷子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筷子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記號,第二次測量的時候要從記號的開始處接下去量,邊量要邊數(shù),一根筷子,兩根筷子,……最后就能記住桌子長度有多少根筷子長。同時強調(diào)測量工具(筷子)必須沿著邊測量。
。3)幼兒分組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①幼兒兩人一組,用不同長度的筷子,測量活動室的門、窗戶及黑板的邊,并記錄測量結果。
②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③請個別組幼兒交流測量時遇到的困難,并采取哪種辦法解決,再匯報測量的結果。
。4)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同樣的門、窗戶、黑板,為什么都用筷子測量,而結果卻不一樣?
老師用與孩子一樣的.測量工具(筷子)進行演示,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長短,得出筷子長,量出的次數(shù)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數(shù)多。
3、游戲:找寶藏。
幼兒從魔箱里摸出一張畫有藏寶地點的標記圖,根據(jù)圖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找出寶藏。
4、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長短有關。出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會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自然測量》教案】相關文章:
《自然測量》數(shù)學教案12-08
溫度的測量教案12-29
測量遠近教案02-04
電流的測量教案03-22
《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04-15
《有關力的測量》教案09-13
《測量亭子》大班教案05-05
測量物理教案12-14
小班教案《測量長短》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