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班教案模板集錦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fā)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fā)現(xiàn)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么才能過河?
二、 認識沉與浮現(xiàn)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石頭怎么啦?
師小結:由于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小結:由于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叫“浮”,F(xiàn)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 鞏固幼兒對沉浮現(xiàn)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ɑ顒臃此迹簭倪@個環(huán)節(jié)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xiàn)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huán)節(jié)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 幼兒操作,并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xiàn)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xiàn)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借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xiàn)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xiàn)場實驗,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魚缸、玩具,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玻璃珠、記錄紙,螞蟻、蘋果樹圖片等材料,啟發(fā)引導幼兒與材料互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開動腦筋,大膽地說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沉浮現(xiàn)象。在記錄的環(huán)節(jié)中,合理選擇粘貼紙的記錄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能進行簡單的評價;緦崿F(xiàn)目標。
二、教師的教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教師以“小螞蟻出來玩,肚子餓了,發(fā)現(xiàn)遠處有棵蘋果樹,想爬過去;可是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請小朋友幫螞蟻想想過河的辦法”的情境引入活動,形象生動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兒參與探索的興趣,圍繞問題“周圍什么都沒有,只有石頭和木頭,你們能用這些材料幫螞蟻過河嗎?”,展開思考。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調(diào)動起幼兒參與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師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慮活動中幼兒的觀察,精心準備魚缸作為活動情境中的“小河”,讓幼兒直觀清楚地觀察到石頭、木頭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同時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探索的材料分組擺放在不同的操作區(qū),改變以往教師為幼兒準備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擁擠、混亂的現(xiàn)象,有利于幼兒專注觀察一種材料;另外還為幼兒準備了貼貼紙作為記錄的材料,在每個操作區(qū)投放記錄單,便于幼兒操作后,直接記錄操作的結果,解決幼兒獨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記錄單存在的困難。
3.善于觀察啟發(fā)。能靈活駕馭課堂,善于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表現(xiàn),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xiàn)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我能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xiàn)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xiàn)場實驗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讓孩子知道,沉浮沒有絕對的定義。
4.評價鼓勵結合。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對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現(xiàn)象再次進行進行一個總結,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jīng)驗,提升認識,再次利用記錄單將材料的沉浮現(xiàn)象一一呈現(xiàn),并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給予肯定--獎勵一個大拇指,并出示圖片“大拇指”貼在幼兒操作正確的位置上,鼓勵幼兒,這也是一種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評價方式。
三、幼兒的學
整個活動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樂于探索發(fā)現(xiàn),學習簡單的記錄方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習詞匯“沉下去”“浮起來”。
四、活動中的不足
1. 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huán)節(jié)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2.最后老師的小結不夠到位。當所有的記錄表都在黑板上時,師應作出總結,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強調(diào):原來石頭、金屬類、玻璃類的物品比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頭、比較輕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來。
3.記錄卡設計不夠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中線以上表示浮,中線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貼滿的情況發(fā)生。
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練習鉆的動作,能夠鉆過70厘米高的障礙物。
2.愿意參加體育活動,體驗游戲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動作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活動準備
1.利用一條長皮筋(掛上綠色紙樹葉)設置70厘米高的`障礙物,小貓頭飾每人一個
2.若干小魚圖片四散放在場地一端,“魚簍”兩只。
3.地墊、平衡木。
4.音樂《早操歌模仿操》。
活動過程
1.教師扮演“貓媽媽”,帶領幼兒做準備活動。
(1)教師扮“貓媽媽”,幼兒扮“小貓”,一邊喵喵叫一邊走入活動場地。
(2)“小貓”在“貓媽媽”帶領下邊念兒歌邊愉快地做早操:“今天天氣真正好,小貓小貓來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彎彎腰,彎彎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天天鍛煉身體好!
2.游戲“小花貓釣魚”。
(1)將幼兒分成兩隊分別站在起跑線上。教師交代游戲游戲名稱、玩法:“今天媽媽要帶你們?nèi)ズ舆呩烎~,路上要鉆過一片”樹林”,爬過“草地”,走過“小橋”,到”小河邊“釣(撿)起一條魚,放在”魚簍“中,然后從“樹林”兩邊跑回來。
(2)請兩名幼兒分別示范一次。引導幼兒觀察動作要領和游戲玩法。
(3)幼兒游戲3~4次。(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活動量的大小適當增減活動次數(shù)。)
3.總結放松。
“貓媽媽”表揚“小貓們”勤勞又勇敢,和“小貓們”一起抬著“魚簍”回家。
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雞寶寶成長變化的過程,萌發(fā)繼續(xù)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愿望。
2、在親密接觸蛋寶寶的過程中,學會照顧愛護弱小。
3、運用多種感官體驗小雞出殼的快樂。
活動準備:
課件 雞蛋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親親雞媽媽
1、出示課件:雞媽媽和寶貝相互問好。
小朋友們,看!今天我把誰給請來了呀?(雞媽媽)
2、引出話題:猜猜雞媽媽有一件快樂的事情。
(1)雞媽媽今天很快樂,誰來猜猜看為什么這么快樂?(幼兒回答后出示課件)
。2)哇,原來雞蛋就是雞媽媽的寶寶,瞧雞媽媽都樂的合不攏嘴了!
二、抱抱蛋寶寶
1、看看蛋寶寶。
。1)我們一起來看看雞媽媽的寶寶吧!呀,雞媽媽的寶寶真有趣,沒有眼睛沒有嘴,不會走來不會跳。是什么呀?(雞蛋)
。2)引導幼兒觀察蛋寶寶的形狀和顏色。
蛋寶寶是什么顏色的呢?又是什么形狀的呢?(黃黃的,圓圓的)蛋寶寶真可愛。
2、抱抱蛋寶寶,了解蛋寶寶
(1)雞媽媽剛才接到一個電話,有事情要出去,想請小朋友幫忙照顧一下它的寶寶,你們愿意嗎?(出示蛋)瞧,這就是雞媽媽的寶寶,(教師示范抱雞蛋)多可愛的`寶寶呀,它是那么的小,才剛剛生下來,我們要輕輕的抱好它,小心的愛護它。你們可以保護好它嗎?
。2)教師一邊發(fā)蛋,一邊激發(fā)幼兒情感。
都抱好了嗎?(看看哪些寶寶抱的最好)
(3)哇!這些蛋寶寶真可愛,我們來輕輕的摸摸它,感覺怎么樣?(涼涼的,滑滑的)
3、親親蛋寶寶,說句悄悄話。
(1)引導幼兒親親蛋寶寶,對蛋寶寶說我愛你。
我好喜歡這些蛋寶寶,親一下,我愛你!
(2)小朋友,你們想和蛋寶寶說句什么好聽的話呀?看著自己手里的蛋寶寶,跟它說一說吧!
。3)幼兒自主討論,教師引導。
(4)個別幼兒講述自己想對蛋寶寶說的悄悄話。
(5)幼兒把蛋放好。
蛋寶寶和小朋友在一起真開心!現(xiàn)在,雞媽媽回來了,我們把蛋寶寶送回去吧。要輕輕的放哦。
三、了解蛋寶寶的生長過程
1、教師講述雞蛋孵化的過程,同時播放雞蛋孵化過程。
雞媽媽現(xiàn)在每天都呵護著自己的寶貝,把它們抱在懷中,溫暖著它們。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蛋寶寶發(fā)生了變化。是什么變化呢?我們來看。
咦,蛋寶寶里面長出了個什么東西?(眼睛)到底是什么呢?我們繼續(xù)看,又長出什么來了?(身體)又過了幾天,又長出了……(嘴巴、翅膀、腳)長成了什么?(小雞)小雞在蛋殼里長呀長呀,直到有一天,有件更讓雞媽媽開心的事情發(fā)生了。會是什么事情呢?(幼兒猜疑)
2、播放小雞出殼部分。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到底又是什么事情。
四、體驗小雞出殼的快樂
1、什么事情發(fā)生了?
2、小雞用了哪些辦法鉆出來的?(用腳踢、用嘴啄,用頭頂,用翅膀撞)
3、請個別小朋友模仿小雞出殼的身體動作,并集體學習。
幼兒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有節(jié)奏的滲透兒歌內(nèi)容"我用小嘴啄啄啄,啄啄啄,啄啄啄。"等哇,小雞終于出來了,好開心呀!引導幼兒體驗快樂的情緒。
4、幼兒跟著音樂用身體各部位做動作。
咦,怎么還有兩個蛋寶寶沒有鉆出來呀,我們一起來幫幫它們,為它們加油!
這回蛋寶寶出來了嗎?(幼兒非常開心)真的出來啦!怎么還有一個寶寶沒出來啊,怎么辦?(幫幫它)好,我們再來幫幫它!
這下該都出來了吧!一起來看看。
五、幼兒在教師引導下游戲。
1、耶!小雞寶寶都出來了,它們好開心呀!它們想跟你們一起玩游戲呢!
2、高興嗎?來吧,一起游戲吧!
3、突然老鷹來了,教師引導幼兒做蹲下抱住身體的動作。
呀,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是老鷹!老鷹最喜歡吃小雞了,所以老鷹一來我們就要躲起來。
4、這里有老鷹,我們到那邊去游戲吧。(一邊游戲一邊走出活動室)
小班教案 篇4
目的:
1.教孩子學會將象棋子擺在棋盤的固定位置上,認記讀象棋上的字。
2.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空間感知力。
準備:32枚與棋子一樣大的圓形紙板,將原象棋上所有的字,用紅綠兩色筆分別照抄在圓板紙的一面。
玩法:
1.將棋盤鋪好,成人用膠水將圓紙板粘在棋盤的正確位置上,露出有字一面。
2.將原棋子倒出,由孩子分為紅綠棋兩組,成人引導孩子根據(jù)棋子上的字在棋盤上對號入座,把棋子擺在棋盤的對應位置上。
3.孩子會擺會,成人和孩子各擺一組,看誰速度快,誰為第一。
4.孩子擺熟后,將圓字板拿走,讓孩子試著把棋子直接在棋盤的正確位置上擺好。
小班教案 篇5
活動名稱:
橘子花(散文)
活動目標:
1、理解散文的內(nèi)容,感知散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
2、喜歡聽賞散文,體驗聽賞作品帶來的快樂情緒。
活動重點:
能知道理解散文的內(nèi)容。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散文錄音《橘子花》。
2、教室水果墻面上貼有美麗的“橘子花”幼兒人手一只橘子。
活動過程:
1、觀察教室墻面—“橘子花”,引出話題:
—“這里有一朵朵美麗的什么花呀?”
2、欣賞散文,感受作品中的優(yōu)美語句:
教室進行配樂朗誦,初步熟悉內(nèi)容:
—“哪些話很好聽?”
出示圖片,教師再次進行配樂朗誦。理解散文內(nèi)容:
—“橘子是什么顏色的.?”
“橘瓣是什么樣的?”
“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聞一聞,有什么感覺?嘗一嘗呢?”
教師再次朗誦,鼓勵幼兒跟念散文中的語句。
3、講講做做,體驗作品的情緒:
教師播放散文錄音,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
—“你喜歡橘子花嗎?為什么?”
幼兒人手一只橘子,動手制作“橘子花”。
小班教案 篇6
設計用意:在培育孩子用美妙的聲音學唱K曲的與此同時,勉勵孩子勇敢地用動作表現(xiàn)樂曲。通過給孩子撓癢癢為游戲作伏筆。很好的予以孩子勇敢表現(xiàn)的機會,推動小伙伴間的溝通,在自由寬松的氣氛里,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游戲帶來的愉快。
教學目標:
1、學唱K曲,勉勵孩子用動作與聲音勇敢表現(xiàn)樂曲。
2、體會與小伙伴一塊兒游戲帶來的歡快心情。
3、會用動作與聲音表現(xiàn)撓癢癢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要點:學唱K曲,可以用美妙的聲音與有意思的動作來表現(xiàn)樂曲。
難點:學看圖譜,體會三拍子Music的.節(jié)拍特征,在樂句的最終不漏拍。
教學預備:
《毛毛蟲撓癢癢》Music磁帶、毛毛蟲指偶與大樹頭部裝飾數(shù)個。
教學過程:
1、幼兒教師放《毛毛蟲撓癢癢》的Music,讓孩子隨Music做撓癢癢的動作。
2、創(chuàng)建場景,學習歌詞。
(1)孩子,你是怎么樣撓癢癢的?其它人撓你癢癢時你會怎樣?
(2)(幼兒教師一手食指戴上小毛毛蟲指偶,一手五指張開立起手臂肘當作小白菜祖父,邊講邊表演。)哇!毛毛蟲竄出來啦!小白菜祖父講:“我才不懼哩!泵x用力喊:“我來了—”小白菜祖父還是紋絲不動。突然,毛毛蟲躲進小白菜祖父的腋窩里撓癢癢。小白菜祖父一瞬間呵呵的笑出聲來啦。幼兒教師提問孩子小白菜祖父為何笑哩?
3、放錄音,啟發(fā)孩子學做“撓癢癢”的動作。
教師飾演毛毛蟲給孩子撓癢癢(勉勵孩子相互撓撓)
4、幼兒教師帶著孩子快樂的隨錄音邊唱邊做動作。
5、師幼一致玩游戲“毛毛蟲撓癢癢”
(1)教師扮毛毛蟲,請一孩子扮大樹,表演1遍。
(2)請幾位孩子飾演毛毛蟲,幼兒教師飾演大樹,在Music聲中表演1遍。
(3)全部孩子邊唱邊表演2遍。
6、為增添游戲的趣味性,幼兒教師可隨機用以蔬菜的名字更換小白菜祖父,例如:豆角大姐姐、冬瓜(又稱枕瓜)祖父等。
教學擴展:
外頭的青草也想與毛毛蟲做撓癢癢的游戲,那我們應當怎樣唱這一首歌哩?幼兒教師帶著孩子邊創(chuàng)作樂曲邊做動作出教學室,去室外找更加多的伙伴創(chuàng)作樂曲。
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喜歡玩水,在玩的過程中感知水會流動、水能溶解糖和鹽等特點。
2.樂意用語言表達所看到的現(xiàn)象。
3.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jīng)學習了知識。
5.能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并學會自我保護。
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水會流動的特性。
2.難點:用語言表達看到的現(xiàn)象。
材料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塑料筐、杯子、瓶子、勺、叉、糖、鹽、石子、沙子等物品。
設計思路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于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xiàn),因此,整個活動必須以幼兒的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于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他們很難自覺發(fā)現(xiàn)水會流動的特性。所以活動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這一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xiàn)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此外,小班幼兒對事物的了解過程要比中大班幼兒長,一次活動不宜安排較多的內(nèi)容,如水的流動性和水能溶解的東西幼兒往往不能同時都掌握。小班的'活動更適宜于在橫向上多展開,縱向發(fā)展則不能太快。
活動進程
操作感知一發(fā)現(xiàn)講述一實驗思考
1.操作感知(個別活動)
玩水感知水會流動的特性。
。1)為幼兒提供塑料筐、瓶子、叉……,讓幼兒玩水、體會水的流動性。
。2)玩水感知水能溶解某些東西。
為幼兒提供瓶子和糖、鹽、石子、沙子等物品,讓幼兒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糖和鹽被水溶解的現(xiàn)象。
2.發(fā)現(xiàn)講述(小組活動)
(1)讓幼兒用勺子往塑料筐和瓶子里灌水。然后說說灌水的結果,討論筐里為什么盛不住水。
。2)讓幼兒用調(diào)羹、叉子舀水。然后談談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討論叉子為什么不能舀水。
(3)讓幼兒把糖、鹽、沙子、石子分別裝人四個瓶子里然后猜猜,如果往瓶子里灌水會發(fā)生什么。
(4)讓幼兒往每個瓶子里灌水,并用小棒攪拌,然后觀察瓶內(nèi)的變化,討論四個瓶子里的東西是不是都不見了。哪些東西仍在瓶子中,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到哪里去了。
。5)討論水的用途和如何節(jié)約用水。
【小班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好聞的氣味08-24
小班教案:玩筷子_小班其他教案07-06
小班教案03-09
小班的教案04-20
小班教案 | 小班語言:對不起08-25
小班教案 | 小班綜合:野菜08-25
小班教案 | 小班語言:花海08-25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小班教案游戲教案01-13
小班綜合教案:做窗簾_小班綜合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