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言文教案集合5篇
上學的時候,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jīng)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教案 篇1
鴻門宴
一、引導
關于史記,以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史記》作品內(nèi)容、特點、價值的掌握,鴻門宴教案鴻門宴(原創(chuàng)教案八)。
《史記》記敘歷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歷史。
《史記》的體例及構成:紀傳體通史,以歷史人物為綱記載歷史。本紀(12)、世家(30)、列傳(70)、書(8)、表(10),合計130篇。
關于《史記》的價值,魯迅"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評價,道出《史記》的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
二、關于背景
簡述楚漢核相爭的歷史過程。要點:盟軍分兵兩路,相約攻秦,項羽巨鹿之戰(zhàn)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得以先入咸陽,且有欲王關中的打算,項羽進入函谷關,接到曹無傷告密,加上范增進言,定計除劉,才有鴻門宴。
可以說,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兩個陣營的一次精彩政治較量,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實力的項羽陣營,卻在政治上輸?shù)镁猓@也暗示了劉項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結局。
三、整體把握
提問:文章的精彩之處,在什么地方?
生動鮮明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變化。
結合研計與練習一,試著為每一段擬一個小標題。并觀察矛盾的起伏,事態(tài)的緩急與情節(jié)的變化。
通過這個折線圖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得以體現(xiàn)。
文章體現(xiàn)了兩個陣營的較量,塑造了兩組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列出來,試看其中的微妙關系。(引導思考)
項羽陣營:項羽范增項莊項伯
劉邦陣營:劉邦張良樊噲曹無傷
對應關系:主帥智囊武將叛徒
這兩組人物構成了兩個團隊,無疑作者既展現(xiàn)了個人的性格與能力,也展現(xiàn)了整個團隊的合作精神。這無疑貫穿了一種對比關系。
四、講解課文
在講解課文中,以故事的情節(jié)變化(除劉與保劉的矛盾矛盾轉化)為線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內(nèi)涵。
定計(矛盾陡起)
問:由于曹無傷的告密,得知劉邦欲王關中,項羽與范增的意見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劉之計,但是二人對劉邦的認識完全一致嗎?
引導總結:項羽聽到曹無傷的報告,立刻"大怒",并沒有深思熟慮,是一時意氣用事,覺得劉邦"可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觸碰了他"自大"底線。
范增則是將劉邦入關前后的表現(xiàn)做了對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結論,除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覺得劉邦"可怕",教案《鴻門宴教案鴻門宴(原創(chuàng)教案八)》。不除會養(yǎng)虎為患。
問:通過對比,能看出項羽的性格特點嗎?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遠見。
泄密(尖銳的矛盾出現(xiàn)轉機)
問:你怎么認識項伯這個人?
引導回答:大敵當前,私見張良,為私交而泄機密,組織紀律性差;與劉邦結為親家,因公廢私,無原則和立場,做了掣肘之舉,也反應了項羽團隊的不團結。
問:在大難臨頭之時,足見劉邦本色。劉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種個性?
引導總結:
虛心納諫,配合默契。(對張良兩句"為之奈何",積極配合張良討好項伯)
世故圓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鯫生之說""吾得兄事之""結為婚姻""不敢背德")
問:項羽聽了項伯為親家說的`一番美言,項王許諾,從這一"諾"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導總結:呼就前文,足見項羽的"除劉"之計只是一時之氣,并無成熟遠見。
伏筆下文,項羽已冰釋前嫌,范增仍老謀深算,暗示認識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敗。
看出項羽頭腦簡單,自大淺薄,耳根軟,無主見。
宴飲(矛盾激化)
問:從劉項鴻門一見的對話中,即見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劉邦:回憶舊情,居下討好,轉移矛盾。足見其圓滑世故。
項羽:一言泄密,送上曹無傷,足見其胸無城府,簡單幼稚。
問:留飲之時的座位安排,能看出點什么政治表情?
指導:按照古代禮儀,君臣相對,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相對時,長者東向(面向東),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時,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見,劉邦居于項羽、范增之下,顯示了力量上的懸殊對比,以及項羽的自大心理。
問:舉玦,舞劍,是范增的兩次努力,但除劉計劃均告失敗,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闖帳(故事的高潮)
引導分析:這一段當中,主角是樊噲,樊噲是劉邦的武將,也是劉邦的連襟兄弟。司馬遷不吝筆墨,從不同角度(描寫角度)刻劃了樊噲的形象,試著分析,挖掘這個人物形象的內(nèi)涵。
分析總結:
語言:"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動作:"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撥劍切而啖之",盡顯威猛英武。
神態(tài):"瞋目項王,發(fā)盡上指,目眥盡裂。"威不可犯。
間接描寫:項王的欣賞,項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應",都說明樊噲的勇猛可愛,有膽有識。
問:樊噲這個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襯托了劉邦,給劉邦這個團隊的團結合作,及個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謝(合并處理)
問:這是故事的結局,劉邦的脫身,是機智而從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實現(xiàn)的?
總結:張良留謝,樊噲護送,獨騎間行,合理安排時間。足見其團隊的團結合作,襯托出劉邦的善于用人。
問:面對張良的獻禮,范增與項羽的表現(xiàn)大不一樣,這又說明什么?
項羽麻木不仁,因為他迷信武力,認為劉邦不足為患;而范增則是氣極敗壞,認為放虎歸山,貽害無窮,也為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而懊惱。五、處理課后研討與練習及導學案內(nèi)容。
歷史上的今天:
鋒芝戀鋒芝戀,咱能不這樣嗎?20xx-06-17北京趕集網(wǎng)租房保定市趕集網(wǎng)文章正文保定市趕集網(wǎng)20xx-06-17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以活動為主,提供能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努力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教學維度
教材分析
對高一學生來說,本文難點不多、主題明確,學生便于把握,較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因為是一篇議論性文章,重在說理思辨,因而趣味性不強,較難出彩。
基本構想
突出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摸索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既重過程又重結論。教授傳統(tǒng)課文,既教授傳統(tǒng)內(nèi)容,又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
學習目標
1.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文字;
2.文章大意把握與主旨歸結;
3.說理性文言文論證手法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閱讀材料。學生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課前早讀閱讀材料:蘇轍《六國論》節(jié)選,李楨《六國論》李選,史料《七國興亡》,贊揚和批評《六國論》的文章各幾段。
教學方法
1.教法:點撥答疑法、講解法、導引法、檢測法
2.學法:自主學習法、討論學習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中有這樣的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蘇老泉就是蘇洵。請生介紹作者。戰(zhàn)國時代,七國爭雄爭霸,秦由弱變強,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這一段歷史縱橫捭闔,單是對六國被秦滅掉的原因,就有多種說法。同學們請看戰(zhàn)國形勢圖。(出示多媒體畫面:“秦滅六國”)
那么,蘇洵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又是怎樣論證的呢?
二、感知課文。同學們大聲朗讀一遍課文,再注意一下不易理解的字詞,可以劃下來。再指四名學生個別朗讀一遍。
三、組成學習小組。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向本組成員提出,由本組成員互相解答。能夠自己解決最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到全體同學面前,再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解答各小組未解決的問題。
檢查合作學習的效果 ,出示多媒體畫面,生當 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問題,老師評點。
1.解釋下面加線的詞:
第一部分:(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5)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6)與嬴而不助五國也(7)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10)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1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12)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1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4)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小結:以上為實詞,特點是數(shù)量多。譯時要逐字落實,活用的要講清用法,古今異義的要注意講準確。學習方法是擴大閱讀量,增強語感,積累。
第二部分:(1)賂秦而力虧 (2)不賂者以賂者喪 (3)諸侯之所大欲 (4)蓋失強援
小結:以上為虛詞,特點是數(shù)量少,用法活。學習方法是:積累
2.翻譯下面的句子:
、炮w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終也。
、朴腥绱酥畡,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小結:翻譯句子是能力,原則:盡量直譯,輔以意譯。
四、(探)合作探究,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1.本文的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地位?
2.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下面的哪個段照應分論點一,哪個段照應分論點二?
3.生齊讀一、三段,分析作者論證證方法和思路。(正面引導,學習作者的論證藝術)
生自由朗讀二、四段,思考:對這個層次的論證,有兩種觀點(已印發(fā)給學生),一種認為論證嚴謹,有力,另一種認為論據(jù)不準確,不能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是蘇洵寫作的漏洞。你怎么看?生討論,掀起高潮。
師引導,明確:
通過討論,明確:議論文寫作,要有內(nèi)在的邏輯美。本文為典范的議論文,值得學習。也有不足。論據(jù)的不符合史實的地方,論點也太絕對。
蘇洵作為大文學家,難道沒有這點歷史知識嗎,難道不知道寫作文要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行文嗎?請看“北宋的外交情況”(多媒體)
生同討論后明確:本文的.借古諷今、高瞻遠矚不畏強敵的思想,形成文章的魅力;斬釘截鐵、生動有力的語氣,增添了文章的語言魅力。
五、小結:七國的消煙已經(jīng)散去,歷史的回聲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不應停止。讓我們帶著積極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學習每一篇課文。作業(yè):二選一:1。課個閱讀蘇轍的《六國論》原文及譯文,分析其觀點。
2.選一個社會現(xiàn)象談談你的看法,可以模仿本文,也可以創(chuàng)新。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認識活板的發(fā)明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深刻影響及重大意義,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谡J識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學會整理歸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同義詞及通假字等文言現(xiàn)象。
【教學時間】 ( 第一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ㄒ唬└星檎{(diào)節(jié)
1、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3、釋題并簡介作者
。ǘ┳詫W
自學內(nèi)容(一)走進文本,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1、朗讀課文
要求:1、注意讀準字音;2、讀出節(jié)奏。
。1)給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煬 ( ) 砥( ) 貯( ) 燔( ) 訖( )
又為活板( ) 薄如錢唇( ) 蠟和紙灰( )
數(shù)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紙?zhí)? )
予群從( )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已 后 典 籍 皆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蠟和 紙 灰 之 類 冒之
則 以 一 鐵 范 置 鐵 板 上
以 備 一 板 內(nèi)有 重 復 者
用 訖 再 火 令藥 熔
其 印 為 予 群從 所 得
2、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要求: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方法指導:留、換、增、刪、調(diào)。
。ㄈ┊斕脵z測(歸納總結):
1、通譯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A、板印書籍
B、火燒令堅
C、木格貯之
。2)名詞作動詞
A、則以紙?zhí)?/p>
B、用訖再火令藥熔
4、一詞多義:
。1)為
唐人尚未盛為之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又為活板
每字為一印
滿鐵范為一板
未為簡易
每韻為一帖
不以木為之者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2)印
板印書籍
每字為一印
(3)就
持就火煬之
瞬息可就
。4)帖
則以紙?zhí)?/p>
每韻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為予群從……
。6)火
火燒令堅
持就火煬之
用訖再火令藥熔
(7)之
唐人尚未盛為之
之類冒之
持就火煬之
更互用之
則以紙?zhí),木格貯之
旋刻之
不以木為之者
以手拂之
。ㄋ模┳鳂I(yè):
1、歸納總結本文的重要實詞、虛詞。
2、翻譯課文。
3、預習:
。1)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活板的制作過程嗎?
。2)在說明活板制作技術時,采用的順序是什么?(結合文中句子歸納)
(3)活板有什么顯著特點?體現(xiàn)在哪里?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yǎng)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fā)現(xiàn)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nèi)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nèi)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xiàn)象
、潘詀、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坝脕怼摹薄啊膽{借”
、賻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谟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艽耸浪圆粋饕
、菟郧矊⑹仃P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茙焌、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蹲髠鳌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善鋋、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jīng)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酥產(chǎn)、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diào)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nèi)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lián)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jù)又要有事實論據(jù)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xiàn)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理論論據(jù))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xiàn)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chuàng)新,在內(nèi)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yè)”,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xiàn)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fā)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yè)、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nèi)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jīng)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反思:
通過教學,自主與合作能夠有機融合,為學生的真正學習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板塊式教學使教學脈絡清晰,教學語言簡潔明了,評價重視激勵性。
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學生朗讀不充分,能夠在體會中熟練誦讀的同學不足80%,那么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沒有完全實現(xiàn)。如果能夠采用領讀的.方式,在學生初讀過程中引路,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加因為眼操鈴聲的打擾,學生和聽課教師沒有完全聽清,不明白"孟子講學"是什么意思,所以此處的目標沒有達成。可見教師還要在教育機智上多磨練自己,要能夠靈活處理突發(fā)事件。另外要準確計時,若沒有提前下課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
另外,教師的示范作用很好,應該充分發(fā)揮,與學生對讀,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如何朗讀好文言文。
總之,任何的教學策略都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每一個設計都要考慮怎樣更有實效。
【文言文教案】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案08-29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教學教案11-07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學弈的教案02-26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教案4篇12-21
【精選】文言文教案三篇03-06
《公輸》文言文備課教案08-25
關于文言文翻譯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