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時間:2024-06-08 16:30:46 秀雯 教案 投訴 投稿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齊桓晉文之事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通用10篇)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2、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

      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領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其中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

      二、背景介紹:

      《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tǒng)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xiàn)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

      三、作者簡介:

      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孟子是戰(zhàn)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思想主張: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四、分析課文:

      第一部分:

      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xiàn)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保民而王

      3、具體第一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由對話的開始幾句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齊宣王想談的兩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晉文公定亂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時的霸主。

      可見他喜歡的想談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張的王道是兩個對立的主張。

      霸道——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義治理天下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由此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完全對立的,而且對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齊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來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孟子用一句托詞“我沒聽說過”輕巧的轉(zhuǎn)換了話題,既不得罪齊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預設話題“王道”上來了。

      我們來分析孟子引入話題的方法:(掌握對方心里,因勢利導)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北荛_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zhuǎn)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zhuǎn)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zhuǎn)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欲擒故縱、縮短距離)

      孟子從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以其自身行為證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難事,讓宣王樹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著孟子以“百姓皆以為愛也”一句使齊宣王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緊接著又替他開脫,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與之作對比,表現(xiàn)出自己很了解宣王,從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宣王辯解,進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張:(乘虛而入由近及遠)

     、胖赋鲆匝蛞着R皇轮,羊和牛其實沒有區(qū)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齊王說出“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的話來。

     、泼献訌凝R宣王來分析:(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分析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1.眼見那牛驚慌顫抖的樣子,不忍殺它。

      2.沒有見到羊受驚的樣子,故以羊換牛。

      明確指出這足以說明他有仁慈憐憫之心。最后點明“以羊易!币皇屡c行仁政的共通點:都有憐憫仁愛之心;都有不忍見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殺害之心。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礎。這也就解決了齊王缺乏信心的問題。既然有信心去做了,那么齊宣王應該怎么去做呢?來看第三層。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齊桓王已經(jīng)承認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勢舉出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說明齊桓王只恩及禽獸,卻功不至于百姓,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勸說齊宣王應把“不忍”之心,擴展至恩及百姓,統(tǒng)一天下的事業(yè)上去。這也就明確指出了齊宣王其實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沒有做到位而已。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

      推恩

      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舉斯心加諸彼,把恩惠推廣開去。

      明確提出推恩后的結(jié)果:

      1、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無敵。

      2、推恩可以使天下運于掌上。

      3、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

      4、不推恩則無以保妻子。

      這樣就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

      1、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心里?

      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這就要分析齊宣王當時的語言和動作。

      2、我們就要分析為什么“王笑而不言”?(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1)齊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有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nèi)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

     。3)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鄒與楚之戰(zhàn)來比喻小不敵大,從而說明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fā)政施仁”。

      這一部分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危害。最終讓齊宣王認識到:必須行王道。

      3、提出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經(jīng)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

      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孟子“重民”、“貴民”的思想。

      ⑴“制民之產(chǎn)”。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使百姓有恒產(chǎn),足以飽身養(yǎng)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為國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會團結(jié)一致,眾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啤爸斺孕蛑獭敝匾暯逃。讓老百姓懂得禮儀,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特別注重教化,注重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

      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jié)。

      第三部分,分析孟子的論辯藝術:

      分析文章的三個波折

      第一個波折:孟子想向齊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藍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齊宣王的怕難心理。齊宣王認為王天下很難,而霸天下則比較容易,所以,他說“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針對齊宣王的這一認識,孟子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钡氖,別具眼光地指出齊宣王不是吝嗇,而是有不忍之心,而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再說,孟子的這一番言說,也讓人聽得順耳。所以,齊宣王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地與孟子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來了。

      第二個波折: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說:“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孟子針對這種思想上的疑難,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進行說理。這就是“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薄ⅰ盀殚L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真去做罷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理想學說鋪平了道路。

      第三個波折: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倒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這是孟子必須認識到并掃清的障礙,否則,王天下的大道理還是不能讓齊宣王聽到心里去的。所謂能破才能立,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從兩人一開始的談話中就始終沒有敢忘記齊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迷夢。

      文章中的這三個波折,呈現(xiàn)出迂回曲折的特點,千回百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這都是由齊宣王認識上的曲折決定的,課文的這種準確的記錄,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藝術水平,這是理解上的難點,更是理解上的樂點。

      附板書設計:

      齊王——霸道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孟子——王道

      齊王——急切求教兩廂情愿其樂融融孟子——自然舉措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2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guī)律(倒裝句);

      3、培養(yǎng)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

      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

      實物投影。

      五、過程:

     。ㄒ唬⿲дZ設計:

     。ǘ┙忸}: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ㄈ┭凶x課文1——14節(jié)

     。1)學生朗讀課文1——14節(jié);

      (2)指名學生翻譯課文;

     。3)學生質(zhì)疑;

     。4)教師點撥歸納:

      1、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diào);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四)作業(yè)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jié)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jù)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nèi)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xiàn);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jié)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jié)構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nèi)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jù)第一部分內(nèi)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伦⑨屩兄攸c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zhuǎn)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钡年U發(fā)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xiàn)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yè)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zhuǎn)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钡氖吕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fā)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yè)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4

      教學目的:

      分析課文的論辯層次,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章層次的能力。擴展文言文段的閱讀理解,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教學難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輔助用具

      ppt課件

      教學方法

      討論、分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以此導入授課內(nèi)容

      二、教師提示

      論辯最講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臨的.對象不同一般,要談論的話題也不同一般,嚴肅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會讓齊宣王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昏,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边@番話來的。那么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呢?

      三、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形成互動;最終達成共識。

      【明確】

      第一步:轉(zhuǎn)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jié)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四、組織學生閱讀、翻譯下列短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獄官)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五、師生共同歸納在上述兩文中表現(xiàn)的孟子論辯的共同點

      引而不發(fā) 迂回曲折

      步步為營 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 邏輯嚴謹

      環(huán)環(huán)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jié)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對話中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揣摸對方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寫作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5

      一、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掌握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3.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說理態(tài)度和巧妙靈活的論辯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意的理解。

      難點: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三、學習過程

      1、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ㄒ唬v史背景: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于是就出現(xi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了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ǘ┳髡吆喗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國,晚年返回家鄉(xiāng),講學著述。

      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民貴君輕”,宣傳仁政,抨擊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后世將孟子尊稱為“亞圣”。

      2、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提出“王道”。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論述霸道的危害。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至末尾):闡述實施王道的具體措施。

      3、學習課文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孟子》其他篇章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圣人也會說謊么

      明確: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說服齊王的意圖便絕難實現(xiàn)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用“臣未之聞也”這樣的話推掉了。這不是有意說謊,而是采用了避實就虛的戰(zhàn)術,抓住齊宣王的關注點,化被動為主動,引導著齊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王道路線了。

     。2)明確“王道”和“霸道”。

      明確: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巴醯馈笔侨寮姨岢龅囊匀柿x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3)詩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饼R宣王說這是“夫子之謂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磥睚R宣王對孟子比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達到這種效果的

      明確: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的游說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边@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說法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這無疑是給齊宣王歌功頌德,博得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4)孟子精心勸導齊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據(jù)孟子的論述談一下你對“推恩”的認識

      明確:“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廣,所謂“推恩”就是推廣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論述,“推恩”的基礎是國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國君的“仁心”為起點,使其發(fā)揚、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這兩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終目的是團結(jié)自己的民眾,進而“王天下”。

     。5)概括孟子論辯藝術的特點。

      明確:(1)孟子說服齊宣王經(jīng)歷了三個波折

     、俨ㄕ垡唬好献酉胂螨R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藍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齊宣王的畏難心理。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針對齊宣王這一心理,孟子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了“以羊易!钡氖,指出齊宣王有不忍之心,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于是,齊宣王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地與孟子站到同一邊來了。

      ②波折二: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懷疑自己的能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孟子針對這種思想上的疑難,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進行說理。這就是“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薄盀殚L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真去做罷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主張鋪平了道路。

      ③波折三: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明確地表示要去實行,而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從兩人一開始的談話中就始終沒有忘記齊宣王想稱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引出齊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幻夢。

     。6)孟子政治理論里面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你認為這種理想在當時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明確: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chǎn),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jié),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傊,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會,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霸道”之風盛行的社會,是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的。

      四、自我檢測

      1.(1)《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強調(diào)重視學校教育的句子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齊桓晉文之事》中,說明以身作則可以推廣到治理國家的句子是: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用“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兩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條件。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D)

      在儒家傳統(tǒng)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偌扔小墩撜Z》,則有《孟子》。

     、诳自弧俺扇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

     、劢袢笋T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④既有大成至圣,則有亞圣。

     、荨妒酚洝氛f:“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B.①②④⑤③C.①④②③⑤D.④①②⑤③

      解析:②句中有“也”字,應該放在①后才合適,故排除A項。③“今人馮友蘭”的說法應區(qū)別于其他四項另述,故應該考慮在B、D兩項中作選擇。④①都含有“既有”“則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選D項。

      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孟子在文章的這個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張,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談話中首先從“養(yǎng)”“教”兩個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內(nèi)容,這二者的關系是在施“教”的基礎上有“養(yǎng)”。

      C.為了進一步說服齊宣王,孟子在談話中提出了從田宅桑畜直到禮義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圖。

      D.孟子的這一番話,充分體現(xiàn)了善于論辯、富有氣勢的特點。解析:“這二者的關系是在施‘教’的基礎上有‘養(yǎng)’”理解錯誤,應為在“養(yǎng)”的基礎上有“教”。

      4.請根據(jù)文意續(xù)寫兩個句子,保持與前文結(jié)構上的一致。

      孟子,你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歷寒暑,驅(qū)車馬,宣仁政,置安危榮辱于度外。貧賤不能動搖你堅定的意志,縱使兩袖清風,你仍然胸懷一腔浩氣;富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偉丈夫!

      4.答案:不能腐蝕你純凈的心靈;縱使黃金萬兩;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不能壓低你高昂的頭顱;縱使泰山壓頂;你仍然堅守一脈正義

      解析:本題考查仿寫和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要注意橫線前句子的特點,即模仿“……不能……你……,縱使……,你仍然……”的形式來進行仿寫。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6

     。劢虒W目的]

      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2.能根據(jù)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jié)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

     。劢虒W設想]

      根據(jù)這套教材的統(tǒng)一安排,高三年級學習文化內(nèi)涵比較豐富的文章和文學名家名作,著重培養(yǎng)研討現(xiàn)代文和文學作品的能力。其中,第五冊第六單元安排集中學習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散文史上的名著——《孟子》。

     。壅n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就把《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列入“基本課文篇目”。這套高中語文試驗教材第一冊選有《寡人之于國也》。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學生對《孟子》一書的思想內(nèi)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由學生背誦講解孟子的觀點導入課文。(略)

      二、預讀課文(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作指導,不可越俎代庖!)

      1.課前結(jié)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三、重點解析

      1.結(jié)構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這里根據(jù)內(nèi)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zhuǎn)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zhuǎn)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钡氖吕右躁U發(fā)。老百姓看到“以羊易!,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xù)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jīng)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jié)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7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學習比喻在文章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重點

      文意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教學過程

      一、憶讀明人

      1.齊讀以前學過的孟子語錄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也。

      教師小結(jié):孟子——民貴君輕不愧圣,性善氣正真完人。

      2.孟子生平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zhàn)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3.《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4.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chuàng)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5.《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①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代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

      二、聽讀明文

      1.聽課文朗讀,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停頓,了解課文說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注音

      觳觫便嬖放辟畜妻子庠序孝悌忖度

      頒白褊小邪侈則王矣胡龁彼惡知之

      3.指名復述故事內(nèi)容。

      4.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xiàn)王道)

      5.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保民而王)

      6.結(jié)構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钡狡),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三、演讀明意

      1.分組合作探究

      全班分為九個小組,每組6人。第一二三組探究第一部分;第四五六組探究第二部分;第七八組探究第三部分。

      要求:用你們組認為最好的方式演讀,然后給大家講解這一部分的重點字詞句,最后翻譯;抽簽決定上臺展示的小組,其他組在此基礎上可以再次展示演讀或者補充關鍵字詞句等。

      2.小組展示(以下僅供參考,期待更好的演讀方式)

      具體內(nèi)容見課件。

      3.文言知識檢測(具體內(nèi)容見課件)。

      四、研讀明技

      1.填表:孟子和齊宣王論辯的三個回合以及變現(xiàn)。

      2.概括孟子論辯藝術的特點。

      特點:迂回曲折。論辯的三個波折,呈現(xiàn)出迂回曲折的特點,千回百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這都是由齊宣王認識上的曲折決定的。整個論辯過程又可以分為七個引導步驟:

      第一步引導:引導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內(nèi)容要點:“無以,則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币龑Х椒ǎ鹤プ⌒跸虢y(tǒng)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條件。內(nèi)容要點:“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薄笆悄巳市g也!币龑Х椒ǎ号e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不忍之心”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條件。內(nèi)容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币龑Х椒ǎ孩。

      第四步引導:為宣王進一步說明沒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為”。內(nèi)容要點:“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币龑Х椒ǎ孩。

      第五步引導: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為”則“大欲”不能實現(xiàn)。內(nèi)容要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币龑Х椒ǎ孩邸

      第六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張。內(nèi)容要點:④。引導方法:舉鄒楚之戰(zhàn)說明行霸道必。ㄒ孕炒,以寡敵眾,以弱敵強是自取其。;再舉“天下歸心之狀”說明行“王道”必勝。

      第七步引導: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內(nèi)容要點:⑤。

      (①引《詩經(jīng)》“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說明“推恩”與“保民”的關系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說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實“不為”③以“緣木求魚”為喻④“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⑤“五畝之宅,樹之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孟子說服齊宣王,除了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與他的語言藝術也有很大關系。孟子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⑴善用比喻

     、佟傲ψ阋耘e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凇皰短揭猿焙!迸c“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

      ③“天下可運于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今天習用的成語,它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qū)區(qū)之齊去戰(zhàn)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粕朴门疟

     、偃纭叭灰挥鹬慌e……為不用恩焉”,這一組排比句,以不可辯駁的氣勢說明“不能”是有別于“不為”的。它的淺顯易懂,還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簡御繁地把難懂的道理輕松自然地講得清楚明白。

     、凇盀榉矢什蛔阌诳谂c……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這一組排比句,則是不厭其煩地故意揣度,既擴充了文章的內(nèi)容,又使齊宣王為生活奢侈而自感慚愧,并進而去檢點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又迫使齊宣王朝著王天下的方向邁進。

     、邸敖裢醢l(fā)政施仁……皆欲赴訴于王”,這一組排比句,從“仕者”、“耕者”、“商賈”和“天下之欲訴其君者”等四個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發(fā)政施仁”的好處,在齊宣王面前顯示了巨大的誘惑力,展開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麗遠景。

     、堋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個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農(nóng)生產(chǎn)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情景,不但加強了思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五、拓讀明理

      1.孟子精心勸導齊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據(jù)孟子的論述談一下你對“推恩”的認識?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廣,所謂“推恩”就是推廣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論述,“推恩”的基礎是國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國君的“仁心”為起點,使其發(fā)揚、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這兩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終目的是團結(jié)自己的民眾,進而“王天下”。

      2.孟子政治理論里面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你認為這種理想在當時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chǎn),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jié),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傊,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3.這篇文章中孟子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齊桓晉文之事》篇承載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種民本思想意識的體現(xiàn),是對百姓的現(xiàn)實關懷。當今社會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響,比如加強物質(zhì)文明建設、減輕農(nóng)民負擔、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提高人口素質(zhì),甚至包括反對戰(zhàn)爭、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8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學習孟子的對話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對話第一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問霸道——孟子引導“王道”。

      2.孟子策略

      避開霸道引入正題。

      3.本段重點:孟子為何撒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

      孟子撒了謊?鬃釉啻闻c弟子談論齊桓、晉文,論及齊桓公就有4次,論及晉文公有1次,論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睹献印分幸捕嗵幱涗浟嗣献雨P于齊桓、晉文事的言論。孟子“說謊”的原因或許有三。

      其一,孔子的大一統(tǒng)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鬃踊谒幍臅r代,稱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維護諸夏之團結(jié)與中國之穩(wěn)定。

      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

      第二層次:商湯,周文、周武——仁義的賢君。

      第三層次:齊桓、晉文(晉文又次于齊桓)——尊王攘夷但驕傲的諸侯。

      第四層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聽指揮的諸侯。

      第五層次及以下:其他諸侯——都是目無天子的垃圾。

      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認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湯和文武,他們的特點是國家權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義上又是事實上的領袖。齊桓、晉文雖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為諸侯,勢力過大難免驕橫,《春秋》中有幾處記載了齊桓、晉文對周天子不敬。孔子覺得他們尊王攘夷的功績值得肯定,但這種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齊桓、晉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現(xiàn)

      其二,孟子的撥亂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時代,諸侯紛紛稱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jīng)微不足道。當時各諸侯王向往桓文稱霸,想的已不是團結(jié)諸夏,維護中國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致使征戰(zhàn)連綿,民不聊生。齊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稱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國則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悅誠服地歸順。所以孟子不但不稱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論為可恥。

      因此,孔孟談“齊桓、晉文事”時,也是采用“拿來主義”,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華,剔出“霸道”的糟粕。

      二、對話第二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齊王問保民——孟子問“以羊易!薄蹩隙ㄊ聦崱献犹岢觥皭叟c不忍”——齊王解釋——孟子問“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仁術即不忍”。

      2.孟子策略

      肯定善心取得信任。

      3.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以羊易!。

      4.本段重點:“以羊易!敝械娜。

      這部分孟子挖掘了齊宣王身上具備的行王道的潛質(zhì)——仁心。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仁,心之德,愛之理也。”儒家講愛,不同于佛教講的慈悲、墨家的兼愛、基督教的博愛,而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分別是親親、仁民、愛物!睹献蛹ⅰ肪硎谒氖轮v“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的解釋物是“禽獸草木”,愛是“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意思就是,君子對于禽獸草木這樣人類以外的動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長時令,有節(jié)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對待人一樣對待它們。人的本能是最愛自己的親人,其次是其他人類,再其次是動植物。齊王能夠表現(xiàn)出對牛對動物的愛,這一種愛就是愛物,愛物的心是可以上升為仁心的,一個愛物的人是可以成長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說“是心足以王矣”,有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這種成長是要修煉的,齊宣王就不能算是一個仁君,因為他“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給禽獸,卻不能給百姓恩惠,能有對物的愛卻沒有對百姓的仁。齊宣王肯定親親,如今又做到了愛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

      三、對話第三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悅再問王道——孟子以比喻設問——王否定——孟子提出“不為與不能”——王問不為與不能之異——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問“快心”。

      2.孟子策略

      巧設比喻指出問題。

      3.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一羽之不舉、輿薪之不見”比喻“百姓之不見!。

      對比論證:恩足以及禽獸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挾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為長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引用論證:《詩經(jīng)》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本段重點:如何將愛物、親親升華為仁民。

      本部分重點解釋愛物的齊宣王不能愛民的原因,是他沒有“推恩”的意識。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應該施于人。親親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愛天下人的父親,但你應該將感情降低一點,給予別人的父親略少一點的愛,這樣就夠了。

      齊宣王能做到卻不做,還找借口說做不到。

      四、對話第四階段

      1.對話過程

      王提出“求大欲”——孟子問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問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錯誤——王問理由——孟子警告有災——王問原因——孟子以鄒楚之戰(zhàn)發(fā)問——孟子再提“發(fā)政施仁”。

      2.孟子策略

      步步緊逼陳述利弊。

      3.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緣木求魚。

      類比論證:鄒人與楚人戰(zhàn)——齊國以一服八。

      假設論證:今王發(fā)政施仁……

      4.本段重點: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論依據(jù)。

      這一部分解釋了為何齊宣王有愛物的仁心,卻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為他想靠武力強取天下。孟子說你這是緣木求魚。你以為用武力奪取天下就能獲得萬民擁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應該是獲得萬民擁戴的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

      農(nóng)業(yè)時代的國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人口越多,勞力越多,產(chǎn)品越多,稅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農(nóng)業(yè)時代的國家要發(fā)展就需要擴大人口,而擴大人口一般就兩條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奪別國人口。通過戰(zhàn)爭來擴大土地、掠奪人口的方式會使得天下各國陷入無限戰(zhàn)爭中,最終使得天下總?cè)丝谙陆。搶來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們,他們也無法安心生產(chǎn)、繁衍,反而可能會流亡到別的國家,或者成為本國的不穩(wěn)定因素。

      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條路:以仁政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從而吸引外來人口。國君要愛百姓,要分土地給百姓,要不影響百姓生產(chǎn)。慢慢的別國的百姓就會主動來投奔,商人會主動來經(jīng)商,人才會主動來做官?傊,國君不能只想著利己,不能肆意壓迫、剝削、殘害百姓,要把重視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視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

      五、對話第五階段

      1.對話過程

      王三問王道——孟子提出“恒產(chǎn)恒心”、“制民之產(chǎn)”和“驅(qū)而之善”。

      2.孟子策略

      正反對比有理有據(jù)。

      3.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明君制民之產(chǎn)VS今也制民之產(chǎn)。

      4.本段重點: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措施

      孟子在這一部分具體闡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

      孟子認為國君應該規(guī)定每個國民的土地面積,使國民能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穩(wěn)定工作的人就會有穩(wěn)定的生活,有了穩(wěn)定生活的人就會有穩(wěn)定的思想,有穩(wěn)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導他向善,人民向善則國家發(fā)展。反之,沒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穩(wěn)定,這些思想不穩(wěn)定的人機會成為流民。流民為了生存,或是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被法律懲罰,或是會流亡到別的國家。無論哪一種都會導致國家損失人口。這就是“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然后“驅(qū)而之善”的邏輯順序。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無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本國的失業(yè)率,因為失業(yè)人口會變成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那么應該分多少土地給國民呢?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這段文字所描繪的就是西周的“井田制”。把一塊田劃成“井”字,八家各分均等的一百畝,種出來的收成歸自己(也要交稅);中間的一百畝是公田,由八家輪流耕種,種出來的收成歸國家。孟子認為井田制能保證所有國民有均等的田產(chǎn),國家也有穩(wěn)定的稅收,能避免因土地兼并而產(chǎn)生流民,也可以給外國來投奔的流民分配土地。要注意的是,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權是屬于國家的,農(nóng)民擁有穩(wěn)定的占有、使用、經(jīng)營國有土地的權力,從而對抗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

      農(nóng)民有了土地后,孟子還有指導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較為具體的方針。第一項是蠶桑紡織業(yè),在五畝的宅園中種桑養(yǎng)蠶,經(jīng)營得好,50歲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項是家畜飼養(yǎng)業(yè),如果適時地經(jīng)營好這項事業(yè),70歲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項是農(nóng)業(yè)耕作,如果國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奪農(nóng)時,農(nóng)民把百畝之田種好就可以使八口之家“無饑”。如果這三項生產(chǎn)事業(yè)都經(jīng)營好,一戶農(nóng)民就可過上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國家就會興旺。

      課文節(jié)選到這里。其實后文還有關于改革農(nóng)業(yè)稅,減輕農(nóng)民負擔的措施的論述?梢哉f,孟子雖然是儒家,但他心中是有完整的建設小農(nóng)經(jīng)濟模式的設想。

      六、提煉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

      單看這一篇,孟子向齊宣王系統(tǒng)闡述了“行王道”的步驟:

      1.君王“愛物”,就具備“不忍之心”,就具備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質(zhì)。

      2.君王“親親”,就應該“推恩于民”。

      3.“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產(chǎn)”。

      4.“制民之產(chǎn)”可以使百姓有“恒產(chǎn)”,有“恒產(chǎn)”的百姓就有“恒心”。

      5.等百姓有了“恒心”,君王就能“驅(qū)而之善”。

      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

     。ㄒ陨现皇恰洱R桓晉文之事》一章的內(nèi)容,《孟子》一書的其他章節(jié)還有更多的理念和措施)

     。ò菸覟閹煟蝗讨摹贫饔诿瘛泼裰a(chǎn)→恒產(chǎn)恒心→驅(qū)而之善→保民→王道。

      七、歸納孟子對話技巧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問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國主張?此剖峭醯奶釂柾苿恿藢υ挘鋵嵆说谝粏,王其他的提問都是在孟子的誘導下問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拋出設問,引導王的思維,使王認識到問題,認同孟子的思想。

      1.善于通過表揚來獲取對方信任。

      2.善于用過提問來引導對方思維。

      3.善于通過比喻來闡述抽象道理。

      八、課后思考

      1.齊宣王雖然被孟子說服了,但并沒有實施孟子的主張,也沒有給孟子一官半職,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xiàn)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覺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齊宣王不執(zhí)行呢?

      預設:忽視了惡劣的國際形勢,各國混戰(zhàn),沒有國家會給齊國閉門發(fā)展的機會;高估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效果,對影響生產(chǎn)的各種風險缺乏預估,對人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劣根性認識不足;最重要的是,誤以為愛動物的人就會愛同類,對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認識不足。有些人喜歡動物,但對同類的人卻很殘忍,隨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為。

      2.從梁惠王、到齊宣王,凡是和孟子對話的君王都會被孟子說服。如果你是君王,要如何應對才能不被孟子占據(jù)主動?只能在語言交際層面想辦法,不能利用王的權力。

      預設:不聽孟子講故事;盡量不要提問;避免回答問題。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9

      教材分析:

      《齊桓晉文之事》為必修五第四單元“以天下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tǒng)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xiàn)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而且在論證的過程中又富有邏輯的力量。學習時,須用心體會。 學情分析:

      本文篇幅較長,說理迂回,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但是,在單元三中學生剛學的《逍遙游》與本文同屬先秦諸子散文。晨練四中古文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中愛民的思想,又與本文大有相通之處。再加上本學期學生剛在歷史課文中學過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對學生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有效積累王、保等重點文言實詞,之、以等重點文言虛詞;能正確識別文中的倒裝句等特殊句式;能準確翻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學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3、學生能總結(jié)并鑒賞本文中孟子善于設喻、迂回曲折、層層深入的的論辯特色。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3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戰(zhàn)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宣揚“仁政”,但是始終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視諸侯,決不茍同, 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

      3、孟子思想

     、傩员旧疲ǚ踩私钥沙蓤蛩矗

     、诿癖舅枷耄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

     、鄯饨〞r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二、一讀通讀課文,落實字音

      胡龁

      釁鐘

      觳觫

      褊小

      庖廚 忖度

      輿薪

      百鈞 便嬖 蒞中國商賈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頒白 無以,則王乎?

      彼惡知之?

      三、疏通課文,分層明意 問:劃分層次,梳理大意。

      (在劃分段落,總結(jié)段意的過程中,強調(diào)重點實虛詞和句式,掃除文字障礙。) 第一部分(開頭至“無以,則王乎?”) 入題。孟子把與齊宣王的'對話轉(zhuǎn)到“行王道”上來。

      第二部分(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主要說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礎,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點明齊宣王沒有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第四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 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四、作業(yè)

      整理重點實、虛詞和句式。

      第二課時

      一、鑒賞本文的論辨藝術: 問題設置:

      在孟子的引導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齊宣王側(cè)耳恭聽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學說。從本文中,你學到哪些論辯的技巧呢?(或者:你認為什么是孟子成功說服齊宣王的原因?) 明確:

      1、避實就虛、求同存異的話題轉(zhuǎn)換。

      在先秦時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則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齊宣王于談話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顯而易見,齊宣王有稱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無道齊桓之事??無以,則王乎?”這樣一段立場鮮明的回答,不僅表明了對霸道的態(tài)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了王道,成功地為下文能向這位君主游說自己的“王道”學說打下了基礎。

      2、化解敵意、縮短距離的心理戰(zhàn)。

      大凡高妙的游說者,首先要準確把握對方的心理,化解對方的敵意,掌握主動,然后再尋找時機,一舉攻克對方。孟子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讓齊宣王產(chǎn)生反感。他把話題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從正面談王道,而用“以羊易!钡氖吕隙R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了行王道的基本條件。這樣通過發(fā)掘?qū)Ψ介L處,給予對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贊中講道理,就化解了敵意,緩和了氣氛,縮短了他與齊宣王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他自己及其“王道”學說能被齊宣王接受掃除了障礙。

      3、取譬設喻、逐層推進的啟發(fā)術。 孟子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列是非。要講道理,先舉事例、打比方,使對方有所啟發(fā),然后再逐層推進,從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質(zhì)。如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見輿薪”比喻齊宣王不施“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讓齊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要以區(qū)區(qū)之齊去戰(zhàn)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就如當頭棒喝,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取譬設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對后代散文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4、明知故問、欲擒故縱的“圍剿”戰(zhàn)。

      要使齊宣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楚之戰(zhàn)來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這使原來高高在上問詢的齊宣王不得不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惛"的話來,齊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徹底地被圍而剿之了。

      總之,孟子憑著自己高超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牽著齊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則形成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讓人嘆為觀止。

      二、鞏固與拓展

      課本87頁學習活動之文本品讀2第一組問題。 (也可選擇88頁寫作平臺中的相關內(nèi)容)

      三、作業(yè)

      1、背誦最后一段。

      2、同步練習冊。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10

      【設計說明】

      《齊桓晉文之事》是高中語文第五冊教材第四單元“以天下為己任”的第一篇必讀課文。從中大家深切感受到孟子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博大胸懷,睿智的思想,杰出的辯才。尤其汪洋恣肆的論辨風格,明白曉暢的語言,精致工巧的結(jié)構,取譬設喻的說理,值得我們學習。為此,第一課時,了解孟子其人作品及成就影響等一系列背景材料,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第二課時,梳理文言基礎知識,訓練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課時,分析作品的結(jié)構及論辨層次,結(jié)合《寡人之于國也》,理解孟子的論辯風格。教學時,盡可能改變傳統(tǒng)的那種教師講學生機械記憶的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手來,搜集資料,分組合作,討論分析,展示結(jié)論。既能活躍氣氛,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樂趣,不至于再出現(xiàn)“談文色變”的情況。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2)了解論辯結(jié)構和方法

      2.思想教育目標:

     。1)孟子的“保民而王”“仁政”思想的認識

     。2)感悟作品的內(nèi)涵,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

      3.能力目標:研讀,討論,理順文章錯綜的思路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文言知識的積累

      教學難點:論辯層次及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揣摩、把握文章內(nèi)容

     。2)把握關鍵詞句,品味語言

     。3)搜集資料,制作卡片,討論交流學習

      【教學過程】

     。1)基礎知識復習回顧:

     、俳忉屜铝芯渥又屑哟值脑~

      A、吾不忍觳觫

      B、仰不足事父母

      C、天下之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而刑之,是罔民也。

     、谙铝芯渥又屑哟值淖侄际峭僮,請寫出其本字,并解釋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王之涂B.蓋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于兄弟,以御家邦D.將釁鐘

     、壑赋鱿铝芯渥又屑狱c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并試加解釋

      A.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C.然后從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艽ο铝芯渥拥木涫教攸c,指出其各屬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B.何以異?C.樹之以桑。D.臣未之聞也。

     。2)導入:

      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孟子是如何讓“霸道”的衷心追隨者齊宣王改變固有的主張,接受仁政的思想主張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具體問題。

     。3)師提出問題:

      面對不同一般的對象和談論話題,孟子如何讓齊宣王心悅誠服的呢?

      (4)生討論,組內(nèi)交流得出結(jié)論,小組代表發(fā)言。

      生1(二組):本文首先用一個引子“桓文之事”即霸道引出王道,接著用羊保牛的例子說齊宣王有不忍之心,然后分析不為與不能,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張,講述具體措施。

      師:二組分析得很全面,由引子到話題再到分析。

      生2(四組):我們組認為本文孟子先轉(zhuǎn)移話題,由齊宣王的“霸道”引入“王道”。然后說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即“仁心”,博得好感。接著舉例分析“不能”與“不為”,誘逼齊宣王說出自己的“大欲”,指明危害提出主張。

      師:四組的結(jié)論很細致、生動。

      生3(一組):我們基本同意四組的'觀點,補充一點,齊宣王“大欲”其實就是“霸道”,孟子指明其危害引出“王道”。從論證的角度看是屬于反面論證,有說服力。

      生4(三組):孟子在講述了齊宣王有行王道的基礎——不忍之心后,為了不給齊宣王推脫的機會,由物及人說明行王道,齊宣王是不為而不是不能。

      師點撥:個小組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大家說得都不錯,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明確孟子的論辯思路:

      第一步:轉(zhuǎn)移話題霸道→王道

      第二步:提出觀點保民而王

      指明基礎不忍之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斷其后路

      第四步:旁敲側(cè)擊霸欲危害

      第五步:水到渠成王道舉措

      小結(jié):孟子的論辯一波三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藝術水平和孟子的論辨風格,為加深認識我們一起賞析《寡人之與國也》。

     。1)生自瀆課文,小組討論翻譯原文。

      (2)師分發(fā)譯文參考,生比較找出理解偏差之出。

     。3)生討論孟子的論證思路,小組代表發(fā)言。

      生5(二組):首先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然后“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講明增加百姓的措施及態(tài)度。

      生6(三組):首先樹耙子“民不家多”然后分析原因,取譬設喻為主張做鋪墊,接著闡述“民加多”的措施及態(tài)度,正面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師:孟子在本文的論辯有何特點呢?

      生7:迂回曲折。

      生8:比喻新穎。

      生9:論證有氣勢。

      生10:從容不迫。

      ……

      【教學反思】

      課堂是一個平臺,既是教師傳道受業(yè)的地方,更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我一直希望在這個平臺上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更多的空間。就本文而言:

      1.教學目標的設計符合大綱和新課改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既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又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

      2.教學設計安排合理,每節(jié)課各有側(cè)重,重點突出。

      3.教學過程中,一改以往的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真正做到了師生的互動,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的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4.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本課教授之后,我感覺教學的容量仍需加大和充實。情感的目標顯得有點兒空。另外由于時間的關系沒能進行寫作方面的強化訓練。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相關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01-23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12-23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11篇01-23

    書桓經(jīng)典語錄03-30

    今日之事今日做作文10-07

    齊的組詞10-01

    馬蜂齊齊來串門作文500字10-06

    我的一件勇敢之事作文10-07

    《文言文》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