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大學生參觀書畫展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參觀書畫展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為美術(shù)欣賞課活動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隨著我們系的師生一同來到江西藝術(shù)中心參觀陳丹青畫展。在幾個小時里,每一個同學都認真地欣賞了自己喜歡的畫作,也收獲了許多。
舍斯托夫說:“人就是向現(xiàn)實轉(zhuǎn)變而尚未完成轉(zhuǎn)變的可能性”。時間、友誼、藝術(shù),是本次展覽的主題,由三位畫家相識四十年來的故事與作品,作為主線,敘述青年時代的理想,油畫實踐的軌跡,圍繞藝術(shù)的友誼。四十年來,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滿戲劇性的起伏與變化:林旭東由油畫轉(zhuǎn)向版畫,繼而轉(zhuǎn)向電影,又回到油畫;陳丹青的繪畫與書寫生涯,已為公眾熟知;韓辛從上海、美國、北京的藝術(shù)游歷,則是一個少年成長為自由畫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陳逸飛、劉小東、賈樟柯,是這三位畫家長期友誼的見證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陳述,使我們有機會進入時光隧道,目擊時期自學一代如何成才,為今天的藝術(shù)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明的對比與反思。
展廳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20年三位老友騎著自行車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開心,一如他們的年輕時代。那是動亂的年代,歲月荒荒,他們躲在角落偷聽蘇聯(lián)錄制的歐洲古典音樂,自學繪畫,彼此玩笑,89十年代,三個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紀,又湊到一起畫畫,聆聽當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廳中,四十年的光陰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與文字,在展館的墻上交錯并置,燈光下顯得很靜很亮。
門首兩側(cè)的墻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兩端展墻掛開,按年代順序,依次分段,向展廳深處延伸:啟始于70年代三個自學少年的自畫像,以及歐洲各名作的臨摹,終結(jié)于各自的寫作和創(chuàng)作,每一展室印在墻上的解說文字,關(guān)于畫,關(guān)于人。陳丹青與韓辛各寫了十余段,林旭東寡言字僅寫了三段。此外,半數(shù)以上的畫配有圖說,韓辛與陳丹青各占一半,這是兩個話多的人,一個愛聽表揚,一個樂于夸獎。
林旭東寫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頭就遇見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開始你來我往地時常見面。有時他會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來。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為丹青習作的對象,后來丹青畫的康巴漢子,骨相結(jié)構(gòu)中也有他們的影子?他這幾年的畫中,我比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寫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圖像并置的延續(xù),但已不只游戲概念,娓娓道來的是他的衷腸,歲月蒼桑,世事難料,畫家能守住的也只有這幾本舊畫冊,在無人喝彩中自有一種從容與淡定,波瀾不驚中題材已被超越:在一筆一劃的把玩中,他營造著安放性命的處所?韓辛畫得很多,水粉畫,畫的多是風景和靜物。
在畫展中找他們的“進步”與“退步”,或者比照誰畫得更好,都是無趣的,都是觀看與認知的障礙,因展覽所能呈示的意涵,是三個獨立的人如何與境遇周旋,如何與自己的愛與才能糾葛,如何在不同的時代“畫什么”,“怎么畫”而他們頑強信守了自己對藝術(shù)的熱愛,雖然這份愛遭遇了不斷改頭換面的時代。提醒是必要的,即:此展本身是一件完整的,難以分割的作品,單獨看一件作品,一個人的作品,一個年代的作品,便沒有看見這個展覽。
繪畫,是畫家的終身自我教育,眼界,是基本的條件,而眼界,通常指向別人的作品。其實,自己的作品也在教育自己,并賦予對繪畫的認知,這是一個使作者成為觀眾的畫展。
【大學生參觀書畫展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參觀書畫展作文04-19
參觀書畫展作文7篇04-19
參觀碑林書畫展作文600字05-21
書畫展總結(jié)07-16
書畫展活動總結(jié)08-12
書畫展總結(jié)15篇07-16
學校書畫展活動總結(jié)06-11
書畫展總結(jié)(15篇)02-12
書畫展總結(jié)(精選20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