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語者》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馬語者》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馬語者》觀后感 篇1
98年的《馬語者》我一直想看卻沒有看,當初不看是對的。此類小眾影片只有當下的我才能看懂和欣賞它。
驚喜得發(fā)現(xiàn)片中14歲女兒扮演者是斯嘉莉·約翰遜,她小時就清新脫俗演技棒棒,和我多年前發(fā)現(xiàn)《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時一樣意外(看她們就好像自己沒有過童年一樣)。而女主安妮的扮演者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曾在另一部我喜歡的影片《英國病人》中有出色表演,此片中她又是類似的經歷:已婚身份被人愛和愛人。男主湯姆,這個具有人格魅力的表演者也是本片的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我看著面熟,但想不起在什么影片中見過。他拍此片時已62歲,臉上坑坑洼洼,但還是不能掩蓋他的魅力和風采。美國男人,服了。
簡單介紹下人物:
母親安妮:外交官之女,12歲沒了父親,為知名雜志社主編。堅強、剛毅、果敢,也強勢。
父親羅伯特:律師,深愛妻子和女兒,戲份不多。
女兒格蕾絲:14歲,家中唯一女兒,精于騎馬。有一匹名為“朝圣者”的優(yōu)良馬。
馬語者湯姆:具有與馬交流的特殊才能,深諳馬文化的西部牛仔。
故事內容:格蕾絲和小伙伴在大雪紛飛的紐約州北部騎馬聊天,結果發(fā)生意外。小伙伴當場斃命,格蕾絲幸免于難,但右小腿截肢,而馬“朝圣者”受傷嚴重,活著是個奇跡,且心理也受到極度驚嚇。母親安妮沒有接受獸醫(yī)給“朝圣者”安樂死的建議,她認為馬和女兒一樣能重新治愈并開始新的旅程。她在一堆資料中找到了馬語者湯姆·布克,在請求對方來紐約未果的情況下,決心親自開車帶著生病的女兒和馬去西部找馬語者。
談幾個讓我深有感觸的`地方。
1.淡定與堅強。
這一幕出現(xiàn)在醫(yī)院,從職場紛繁中回來的安妮,聽到女兒要截肢的噩耗沒有悲慟哭泣,很淡定。既然已經發(fā)生,安然接受,這在西方價值觀里較為普遍。她努力讓女兒振作,一個人長途驅車來到西部尋找馬語者,哪怕只有一線生機。當然她也有敏感脆弱之時,當馬語者馴馬時能為馬兒感動落淚,甚至不能直視。我想對于一個在紐約歷練的精英女士,這樣的戲份處理是比較合理的。她的傷痛在內心深處。而她的痛在母女倆抱頭痛哭那出戲里得以詮釋:女兒不滿母親的自以為是,不滿她對她的高要求,她責問母親把她塑造成完美女兒形象意在彰顯她完美母親形象。她告訴女兒只想她將來長大知道自己屬于什么,想成為什么。如果不真心愛著女兒何必千里迢迢驅車來到空曠的西部,不被理解甚至還被老板炒了魷魚。
2、收斂與理智。
安妮和湯姆暗生情愫,在幾次交鋒后兩個驕傲和優(yōu)秀的心靈慢慢靠近。在結尾處,安妮問湯姆:“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意指兩個人怎么就發(fā)生感情了)?”湯姆說:“我就不問那些問題。我不敢愛上你,可是我愛了!蔽艺嬗X得湯姆答得睿智,真正的愛情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講。但他又是那么理智,當安妮問他她是否多呆幾日,他問:“然后呢?”是啊,他倆注定不能在一起,多處幾日又有何意義?
覺得這部片子好,是因為人生充滿變數(shù),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還有人到中年面對不期然的愛情要如何抉擇?影片至少回答了這兩個問題。第一個的堅強面對,積極應對。第二個的理智克制,藏于內心。
還有覺得好的地方是男女主人公把各自人物性格演繹得很成功,我極為喜歡他們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性格有驕傲有氣場有能力有魅力,也因于此,他們相互吸引。
印象比較深的一出,湯姆讓格蕾絲學開車。湯姆問格蕾絲會開車嗎,格蕾絲說年齡不夠。湯姆說年少學藝才能精。格蕾絲看他認真,膽怯地說她不行,或者說不能(右小腿是假肢)。湯姆邊上車到副駕駛邊說:“我可沒有一整天的時間。”于是格蕾絲架不住他的氣勢只好坐到駕駛位上……最后成功了,即使是假肢即使年齡不夠,格蕾絲也開得很好。當然這是電影劇情,我想說的是,有些人天生氣場足,學藝精,能帶給人信任并自信,這既是種能力也是種魅力。
《馬語者》觀后感 篇2
在觀看《馬語者》這部影片時,有一種感覺一直緊緊地依隨著我、相伴著我,就是內心幾次隱隱地疼痛。
第一次心痛,是朱蒂生命的逝去、格麗絲失去了右腿、朝圣者的嚴重受傷。格麗絲眼睜地看著自己最好的朋友葬身車下,又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馬朝圣者落入極為悲慘的傷痛中,她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心疼與恐懼讓她整個人都扭曲了。格麗絲由一個陽光、自信的孩子,變成一個自卑、無語、冷漠的問題少女。
第二次心痛,便是格麗絲的媽媽當不得不接受女兒和朝圣者的現(xiàn)狀時,內心所經受的痛苦和悲傷。這讓女強人一樣的格麗絲的媽媽安妮痛苦尤分,她不知道該怎么去幫助自己的女兒,但憑她的直覺,馬的痊愈是讓女兒恢復的唯一途徑,所以,她堅決拒絕了醫(yī)生們讓馬安樂死的提議,而是全力去救治它。當她看到外傷已經恢復,但仍然像一匹瘋馬一樣的它時,她感覺到了特別的無助,但她并沒有在這種現(xiàn)實面前低頭,她查找了所有能找到的資料,尋找醫(yī)治朝圣者的辦法。終于,在一份報紙上她找到了一個訓馬高手----馬語者湯姆,這讓她看到了一絲陽光,就像一棵救命稻草一樣,她緊緊地抓住了他。在電話邀請無果的情況下,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用拖車帶著女兒和朝圣者上路了。
一路上,經歷了無數(shù)的風光美景,卻總也激不起女兒的興奮之情。當格麗絲用冷冷的語言回答著媽媽的所有問話時,當格麗絲面無表情地對媽媽說:“你把我塑造成完美的女兒,你就可以成為完美的母親”時,我的心又開始痛了,這不僅讓我看到了以前我和女兒的相處瞬間。那種冷漠的眼神、句句冰凍般的話語,真的會刺痛一個媽媽的心,讓媽媽有一種無助的茫然與心痛。當時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人近在咫尺而心卻相隔萬里的遙遠距離與孤獨的悲傷。而同樣做為媽媽的我和安妮,都不能對自己的女兒產生怨憤,因為她們是我們永遠的孩子!當我看到安妮憤然走下車去獨自流淚時,我的淚與她流在了一起。然而,回過頭來,還是滿眼慈愛與不舍地看著仍然漠然中的女兒。
路越走越遠,風景也越來越開闊,格麗絲的心情有了一絲變化。這讓敏感的媽媽略感心慰。她們終于到了目的地------湯姆的牧場。
在湯姆了解到朝圣者的情況時,這位草原上的牛仔以他敏銳而細膩的感知力,捕捉到了安妮心中的不安與急躁、格麗絲心中的悲憤與恐懼、朝圣者暴躁背后的心靈創(chuàng)傷。他以一個心靈大師般的心胸接納了這三個同樣滿身傷痛的旅者。在這其間,他給了她們充分的時間、給了她們充分的愛與期待、給了她們無限的信任與關懷,這讓她們在這個遼闊的牧場中,找到了一絲絲甜甜地、清新地、自由的空氣,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
他告訴安妮:“騎馬時,要控制好情緒,不要拉的太緊,讓它自己跑!边@無疑給了安妮一針鎮(zhèn)靜劑,讓她從紐約浮躁、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更告訴她讓心靈得以休息和寧靜的途徑。同樣,這里邊也蘊含著湯姆對于安妮與格麗絲之間距離的一種啟示,他以這種不傷害安妮的方式,告訴她對生活、對孩子都不要把韁繩拉的太緊,不然,自己會喘不過氣來,孩子也會在媽媽的管制下而窒息。我這才明白女兒曾經對我說的話:“我最不愿意跟旅行團去旅行,那不叫旅行,而是趕時間,我喜歡自己自由自在地按著自己的節(jié)奏去玩。這樣才開心。”孩子在旅行過程中,享受的是一份安寧,一份心靈的寧靜與閑適,享受的是一種輕松與愜意。
對于格麗絲,湯姆同樣給了她博大寬容的胸懷,他對格蕾絲說:“我知道不是今天,什么時候都可以,你來做決定!边@無疑讓格麗絲的`恐懼和心痛得到了一個緩解,讓她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情緒交給自己、交給時間去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格麗絲得到了湯姆完全的信任與鼓勵,讓她充分感受到了愛,認識到了愛;懂得了愛需要理解,需要溝通,需要耐心,需要互相尊重,愛同樣需要勇氣,選擇的勇氣。終于,格麗絲克服了心里的障礙,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快樂、找回了那份生活的勇氣和愛人的力量。
《馬語者》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交談,他說:“愛是一種感受,我們是兩種人,之所以分開的原因是她說她的生活空間太大,而他之所以離開她的原因是因為她的生活環(huán)境空間不夠”。這句話,不但告訴我們情人之間的愛是這樣,父母對孩子也一樣,也要尊重各自的生活空間,尊重對方的選擇,愿意相信并祝福對方做了自己最好的選擇。
影片的最后,當格麗絲和朝圣者都完全恢復了往日的精神與活力時,安妮選擇了離開,當她開上拖車上路,湯姆在夕陽中騎在俊馬的背上,注視安妮遠去的背影時,我的心再次感到了一種疼痛,但這種疼痛里邊,分明沒了影片剛開始的焦慮與擔心,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心慰,一種從身體到心靈的完全的放松。
影片結束了,我的心痛也在漸漸地消失。一直有一種感覺:我的心靈也隨主人公、隨情節(jié)的進展而進行了一次沐浴愛的心靈之旅
【《馬語者》觀后感】相關文章:
《領航》觀后感11-03
領航觀后感11-03
大魚觀后感11-07
《信義》觀后感11-08
《大河》觀后感11-10
《論語》觀后感11-10
小學觀后感11-14
感恩觀后感11-12
《超越》觀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