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
首先拋開命題作業(yè)和時代大背景,我一直問自己就針對一個劇情片來說,它是一個合格的作品嗎,算,但是實在是稱不上優(yōu)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齡的原因,爾冬升港片時代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全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溫情煽情則都是套路感滿滿。而且我覺得一個電影切入的視角也決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視角是陳寶國扮演的杜思瀚,作為一個扯線頭的人,由他的尋親線扯出了整個故事當年的模樣,但是他作為親情線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親歷人,于是他還得聽第三者講述,這就導致這個故事太過擰巴,親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觀者視角。紀實?卻又處處體現(xiàn)著主觀的情感表達。所以視角主體轉變成小杜思珩或者薩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陳寶國作為尋情線,最后出現(xiàn)一下即可,當然,你如果說是為了之后的反轉和煽情做的鋪墊,那當我沒說。
然后整個故事的設定,這個不得不說的時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個人都是歷史的推動者,每個人也都是時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時代會肆意碾壓過每個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詩感(當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爾導并沒有想過),光有美好是不夠的,真善美每個人都愛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很多電影都喜歡放大個案,然后說這就是全部,但是這真的是全部嗎,對那些默默付出,無處發(fā)聲的人,公平嗎?當然這是命題作業(yè),不多評價。
最后是人物的設定,是太過上帝視角下的產(chǎn)物,雖然看起來電影里每個人都淳樸友善,但是幾個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擰巴!比如薩仁娜的為國養(yǎng)女的情愫,那木汗對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還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說要悉心照顧妹妹讓她忘記傷痛走出困境,然后扭頭送她一個指南針,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為一個十幾歲父母又很開明的孩子,只是為了執(zhí)念想搞清心里的疑問,還要回來的,沒有道理一聲不吭背著所有人出走。∽屇悄竞沟臓奚秃芴茁泛碗y受。
最后時代的創(chuàng)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是創(chuàng)傷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體現(xiàn)的又是不一樣的,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下的人們都沒有選擇,但是如何繼續(xù)活下去,怎樣活下去,我們有的選,但是導演貌似也不想深揪。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2
這個故事是歷史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也恰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5周年,蒙漢一家親的主題。是很合適與應景的。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彼此都是在那困難的年代,彼此扶持彼此幫助,撐過了艱難的年代,走向了如此幸福的當下。這段苦難中的每一份善意與愛都值得被記住,并感激。
淺淺的寫一下電影的時代背景:
20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恰逢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因為東西方世界的碰撞,我們可以說內(nèi)憂外患。電影里從一個小家母女與兄妹分離故事,以小家反應出當時大時代背景下大家的困難,也反映出來了,內(nèi)蒙人民的淳樸與善良,自己因為邊界的緣故,本身也充滿了危機,但是當決定收留這群孩子開始,不管是歷史上還是電影中,都是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這三句話在現(xiàn)在的我們看來,可能很容易。但是放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是國家對于民族未來的考量,也是各民族間對于彼此的深愛。
說回電影,個人淺談一下,不是專業(yè)的,只是想把看完電影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好好寫出來。
一、敘事手法:
電影的是分了三條時間線來敘述。一條是,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哥哥尋找妹妹的現(xiàn)代線。另一條是回憶線,哥哥回憶母親把妹妹送走的過程,以及一條并行線,妹妹在被送入內(nèi)蒙過程中在孤兒院與額吉一家相處長大的過程。
三條線都是交替出現(xiàn),這是非常考驗導演功力的。我看完,腦海里只有一個想法,爾冬升導演作為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大導演,成片劇情連貫性與敘事手法埋線布局收尾,都非常的合理與自然,不讓人突兀與茫然不知所措。有很好的設置了一個小反轉,這個反轉也把電影最后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并且很好的點了電影的主題。讓觀眾陷入演員帶入的情緒里,久久難以平靜而又震撼與感動這份無私里。
二、電影主題:愛與無私
這個主題,其實從知道電影開拍以后,有過擔心,想著容易空洞乏味,容易令普通觀眾無法產(chǎn)生共鳴。但是當故事畫卷完全展現(xiàn)在我面前,我卻只能說一句,我能欽佩于當時他們無私,并且震撼于他們的選擇
說一個個人認為的隱線。愛與無私,不只是當時無私收養(yǎng)上海孤兒的內(nèi)蒙人民。更在于那個年代,無數(shù)為了祖國建設奮斗無私隱姓埋名多年的無數(shù)科學家與普通人。
杜思珩的父親,一直是掩在這個電影大故事里,一個模糊的影子。但是,從她母親收到父親寄來的東西,確實轉交給別人,以及母親對話里,他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家人的不知曉與無法知道在哪里,是否也是隱示著,這位父親也是為了大愛,只能舍小家為大家,即使心懷愧疚,也要為之奮斗。當然這條線是我個人理解,存在偏差我也希望記錄下來。
三、角色理解
只寫一下自己印象很深的幾位角色:
1、哥哥。陳寶國老師飾演的雙胞胎哥哥,故事的主線一直是他的視角,也從他的口中知道,母親已然重病,卻還是對60年前的女兒念念不忘。以及,自身重病,卻因為對妹妹的掛念,為了不失去記憶,不想做手術。當最后被告知妹妹已逝(為了推進劇情),母親病逝,自己要離開時,把東西送給導游。我想在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孤身一人的孤寂感與決然感,讓人悵然。而當后面見到那木汗,那一刻知道那木汗就是杜思珩的那一刻,哥哥的眼神與妹妹對視那一段,我還是被陳寶國老師的演技折服。真的把這個角色演活了。
2、額吉。這個角色,是杜思珩改變的開始,也是真心接受與愛著這個孩子。雖然也是有著自己的私心,但是到后面,獨子逝去后,為了自己的承諾還是養(yǎng)大并照顧好杜思珩,我真的只能想到一句話,大愛無疆重信守諾。對于杜思珩親生母親的那句,雖然未能相見,但是感謝你生下她讓我們都撫育過她。
3、伊德爾。這個角色其實出現(xiàn)的并不多。但是確實這個電影里一份溫暖的存在。他代表著更無私,額吉帶著小私心說出自己的想法,他也覺得該遵從杜思珩自己的想法。和杜思珩的初次交談,在漫天星光下,和杜思珩一起聊天,也是將自己的愛與溫柔展露給這個略顯局促的孩子。而當后面他要隨軍出發(fā)的時候,去沙暴里找到杜思珩的.那一刻,不只是杜思珩我也是真的開始把他的當作杜思珩真正的父親。而當后面因為那木汗的過世,最后的那段回憶中,也很好的將一個父親的憤怒與矛盾以至于到后面因為責任與愛,選擇了包容。我的描述有些蒼白,但是電影里通過演員的演繹,將這個人物一開始出現(xiàn)的溫暖與父愛如山,到后面獨子去世自己的內(nèi)心矛盾與憤怒演繹的有層次而令人動容。也是將這段電影尾聲的高潮部分,演繹的令人久久難以平靜。
四、寫在最后:
電影整體的運鏡與色調,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喜歡的。對于蒼茫草原與遍地牛羊的內(nèi)蒙多了一絲憧憬。希望有機緣可以去這片土地感受上草原的魅力。
這電影是近些年我有限觀賞國產(chǎn)片里面,完整講完一個故事,并沒有太突兀的影片之一了。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個感覺,用溫暖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也許我們不會再在這個時代經(jīng)歷這些事,但是我們不該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該忘記湮沒在歷史長河里,平凡但帶著溫度溫暖著歷史的每一位。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3
《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詮釋。
因為自然災害嚴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被送到內(nèi)蒙古。這些“國家的孩子”被當?shù)貪M足條件的牧民們收養(yǎng),從電影描述的三個小孩杜思珩、馬正元、黃寶哥等可以看出來,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和善待。
電影的主線是小女孩杜思珩。為了讓她有口飯吃,不至于被餓死,她被媽媽送到了福利院,分別的時候,媽媽給了她一條小毛巾,上面繡著她的名字,那是媽媽留給她唯一的東西。她一直記著媽媽對她說的會來接她的話。所以,她走到哪兒都帶著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著內(nèi)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媽媽來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們不同,她一直認為內(nèi)蒙古不過是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選擇了薩仁娜做自己的額吉,哪怕薩仁娜額吉全家都對她很好,他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她吃,奶茶、奶豆腐,他們給她搭建專屬的廁所,在草原上給她找遺失的小毛巾,教她學騎馬,一點一點的治愈她。
但這個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讓人覺得不識好歹。直到那個夜晚,伊德爾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賬外,教她識別北極星,送她指南針,讓她學會在任何時候都能準確的辨認出南方,她問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說害怕自己長大,這樣媽媽就認不出她。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潸然淚下。血緣關系是這么重要的,是一個人出生時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內(nèi)蒙古人吃不慣水煮雞蛋,而漢族人吃不慣奶豆腐一樣。
然而,血緣關系又沒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長的過程中,一直缺乏父愛,伊德爾教她騎馬,告訴她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一點點的填補她父愛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開自己的心房,應該是騎著馬,在滿天風沙中去找伊德爾的時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爾抱在懷里的時候,她說,爸爸不要離開我。伊德爾承諾她,永遠不會拋棄她。自此,她喊伊德爾爸爸。
隨著她長大,她漸漸融入了這個家庭?赡苓@個時候更多的是執(zhí)著,為什么媽媽舍棄的是她。她只是想問個明白,這是她的心結。所以,她計劃著和馬天元私自離開。
在離開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給她的遺言是照顧好父母。為了不觸景傷情,伊德爾和薩仁娜決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著馬車后面。伊德爾對她說,他會遵守承諾,永遠不會拋棄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錯事,最后,父母都會原諒和包容。
其實,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會諒解的。更何況,還是為了守護養(yǎng)女,親生兒子死去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在養(yǎng)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親生的女兒。
從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著,她成了那木汗。她守護著善良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守護著這片用無私的愛接納她的大草原。
接著我們說,黃寶哥,這也是“三千孤兒”中的一個,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說自己要騎馬。聲音引起了當?shù)乩蠋煹淖⒁猓蠋熤浪仁軅,主動給他做了拐杖,呵護他。老師問,愿不愿成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點了頭,于是他們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馬正元是多年后,長大重逢的。但從長大后的情景來推測,他也被家人照顧的很好。比如,第一個發(fā)現(xiàn)他們要離開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關懷的,不會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當那木汗為了救他們而死去,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時候,也是一種保護和愛。
從這三個孩子的身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血緣關系為根基的親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為緣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彌足珍貴的。
在領養(yǎng)孩子的時候,牧民們說,他們是相信緣分的。有時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緣分。所以他們會認為,孩子來到自己身邊,就是神明賜予他們的禮物。
在電影里多次隱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殘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塵暴,有虎視眈眈的狼群,有讓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奪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爾說,“大自然對我們很殘酷啊”。也許正因為這樣,牧民們更相信天意、命運、神明,他們對不懂的東西都存著敬畏之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守著為人善良的本分。
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可為什么心靈的距離越來越疏遠,感情的牽絆越來越淡漠,這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最后,以過了百年之歲的薩仁娜說的那句話作為結尾,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觸動我的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把她撫養(yǎng)成人。
從這位內(nèi)蒙古額吉的身上,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除了愛和善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東西。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4
看電影之前,預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驚人,卻沒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騎在馬上的樣子竟也帥的這樣驚人。
預期到了,電影一定有很多淚點,但沒料到,幾乎整個電影都讓我沉浸在淡淡的難過與感動中。
預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會就那樣被淹沒在流沙中,卻沒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結局,成了我的意難平。
太喜歡這個幾乎不講話,卻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溫柔的眼神,默默守護著思珩的哥哥了。
01
思珩剛剛從上海被送到內(nèi)蒙古的時候,身體一直不好,高燒不退,是那木汗帶著衛(wèi)生員去衛(wèi)生院拿藥,薩仁娜對衛(wèi)生員說,那木汗說不好話,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時候,發(fā)燒燒壞了嗓子,他會講話,但是發(fā)音不標準,聲音不好聽,便也不愛講,可是他很勇敢,去衛(wèi)生院的路上,因為擔心流沙,馬兒怕了,衛(wèi)生員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輕輕拍著馬兒,用很難聽的嗓音說,有我在,別怕。
思珩被薩仁娜領養(yǎng)之后,薩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給思珩做了一個廁所,三面用籬笆擋著,中間在草地上挖了一個小土坑,又有愛又好笑。
思珩一個人跑出去,被群狼圍追,是那木汗騎著馬帶著朋友們把狼趕跑,看著他騎馬而來,就讓人覺得,這個憨憨的少年,給出的守護,是那樣的溫柔又強大。
思珩丟了親媽媽給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們一起滿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對他說:“謝謝哥哥。”那木汗高興的滿眼是光。
02
后來妹妹長大了,在朋友的婚禮上,有個小子一直盯著妹妹看,那木汗奶兇奶兇的擋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擋,往右看他往右擋,實在擋不住,就拉著好朋友一起擋。
但是依然沒有擋住妹妹想離開的心。
那個一直盯著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時候的玩伴,馬正元,他們一起從上海被送來內(nèi)蒙古,她發(fā)燒的.時候,一直是馬正元形影不離的陪著她。
他們有10年沒見,思珩說要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車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當初媽媽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兒院,難道因為她是女孩嗎?她想回去找到媽媽問個明白。
于是她和馬正元偷偷的查路線,偷偷的攢糧食,在某一天,兩個人騎著馬“私奔”了。
那木汗帶著朋友們?nèi)プ匪肩瘢_仁娜說,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可是那木汗找到思珩的時候,她和馬正元都已經(jīng)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著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個人還是被流沙吞沒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聲,簡直是撕心裂肺了。
03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沒,那木汗不再顧忌自己的安危,他親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馬正元被救出來后,流沙卻沒有放過他。
這個溫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樣和大地融為一體了。
思珩跪在薩仁娜面前哭著認錯,薩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卻并沒有對思珩有任何責罵。
伊德爾放了那木汗最心愛的馬兒,一家人離開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爾對思珩說,我說過,永遠不會拋棄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來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結婚生子,子又生孫,到幾十年后親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時候,她的曾孫都已經(jīng)出生了。
她曾經(jīng)因為被自己的親媽媽拋棄而耿耿于懷,想要問個究竟,終于在薩仁娜、伊德爾和那木汗的守護和深愛下,得以治愈,度過了幸福而完滿的一生。
04
電影里有太多讓我感動的場景。
領養(yǎng)大會上,內(nèi)蒙牧民為了能領養(yǎng)孩子,彼此之間據(jù)理力爭。他們帶著各種玩具和吃的,使勁渾身解數(shù),哄孩子們開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為他們的家人。那個因為自己長得太粗狂,導致沒有孩子愿意被他收養(yǎng),甚至想強行讓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愛極了。
伊德爾在部隊帶回來雞蛋,那木汗和薩仁娜第一次嘗到雞蛋時那個嫌棄的眼神呀,簡直把雞蛋當做了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薩仁娜的醋,跟伊德爾告狀說,媽媽對思珩比對他還好,可是他自己對思珩的愛,卻一點也不輸給媽媽,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爾補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愛,他是全家唯一會講漢語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騎馬,告訴思珩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
電影最后,一百歲的薩仁娜、思珩,帶著全家人,一起祭奠剛剛過世的思珩的親媽媽,薩仁娜感謝思珩的親媽媽給了她一個美麗的女兒,而我想,若是思珩的親媽媽知道,自己女兒是被這樣的一家人用一生來愛的,她也可以不帶遺憾的瞑目了。
05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這段歷史,因為這個電影,讓我對那段歷史,對當時所有為照顧這些孩子做出貢獻的人,心生敬畏。
爾導用一個普通家庭的尋親故事,把這段歷史呈現(xiàn)出來,又是這樣的細膩深情,這樣的溫柔動人,給觀眾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內(nèi)蒙牧民的熱心溫情,看到了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內(nèi)蒙牧民對孩子們的民間小愛,也看到了貫穿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大愛。
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5
無論處在多么艱難的時代,總有一些散發(fā)著人類閃光的時刻,讓我們對人類保有一絲希望。
《海的盡頭是草原》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同一個家庭三個不同時期從不同視角進行敘事,最后交匯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終救贖。
由陳寶國扮演的哥哥杜思瀚為了完成已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媽媽遺愿,抱病踏上了尋親之路,也揭開了中國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遺忘的歷史。
但電影并沒有沉醉于宏大敘事,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個時空的.,除了杜思瀚對母親的愛之外,還有他對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種情緒一直到最后才最終揭曉,也為觀眾解答了當年杜思珩被送進孤兒院之迷。
124分鐘的電影里喜歡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內(nèi)蒙古的成長生活,真實取景讓人對內(nèi)蒙古的`美景有著沉浸式享受和體驗,草原的空曠和蒼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純凈的白云和藍天、甚至兇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塵暴都讓人難以忘懷這片純凈的土地和它那令人著迷的風土人情,喜歡內(nèi)蒙文化的觀眾一定不要錯過~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6
《海的盡頭是草原》由始至終探討的都是親情,什么才是真正的親情羈絆?
是什么東西讓親情較之愛情友情成為人類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紐帶,是血緣、道德責任、養(yǎng)育、陪伴、守護還是理解和付出?
一邊是血緣關系的帶來的數(shù)十年的日夜思念,一邊是漢蒙結合的新家庭長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護,導演通過兩個家庭在不同時空向觀眾多方位地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正牽絆,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為主要著眼點。
導演想要展示的這種親情是多層次的,非常豐富和立體,他很細心地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個兩族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幾乎為每個人都安排高光時刻,比如那木汗騎馬趕狼救妹、伊德爾沙塵暴營救女兒,雖然薩仁娜沒有特別的淚點場面,但導演把細節(jié)都埋在了角色互動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薩仁娜為了能與杜思珩能夠好好溝通,不停翻看漢語小冊子,發(fā)現(xiàn)杜思珩尿床時的溫柔體諒、為她搭建廁所……更是在杜思珩帶著家里干糧出逃時,對那木汗千叮萬囑,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護送她回去。(這種愛到深處必須放手的親情真的太戳我的淚點了)
P.S. 漢蒙之間巨大的文化差距通過一些非常多的小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開闊的戶外解手、腳不可以對著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語、摔跤等,可以看得出來電影團隊對內(nèi)蒙文化進行過非常嚴謹?shù)目季抗ぷ鳌?/p>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為復雜,我還一度以為他們之間要發(fā)生點什么東西,他對馬正元的敵意絕對不僅僅是出于兄長對妹妹的保護,應該也是有一種男女之間的感情在的,但此時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經(jīng)被出逃計劃牢牢占據(jù)著。
從一開始的忌妒,到后來的對這個小妹妹的保護欲,再到長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轉變都被導演用不同的細節(jié)埋滿,讓這種細膩的情感轉變不會顯得太突兀,也為后面悲劇的發(fā)生做了很好的鋪墊。
另一方面,對杜思珩如何融入這個新家庭、從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識到與這個家庭密不可分,導演同樣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鏡頭去鋪墊和呈現(xiàn)這種愛的變化過程,從杜思珩在育嬰院和薩仁娜欲拒還迎的互動開始,到狼口逃生歡樂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塵暴里感情大爆發(fā)發(fā)自內(nèi)心地叫伊德爾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劇發(fā)生時的愧疚和自責……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渾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對于溫柔、對杜思珩寵溺有加的薩仁娜,更為理性的伊德爾的感情要更為復雜,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現(xiàn)和處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過分責怪女兒,這種又愛又惱的飽滿情緒讓他對空開槍,也讓他的最后決定被觀眾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劇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轉折點,這件事最終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從此時開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爾和薩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時的母親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漣漪的.記憶。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轉化是全場的高潮所在,意味著這種親情的愛真正地突破了血緣、民族的局限,成為一種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一種羈絆。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著前來認親的杜思瀚,臉部表情平靜,其實他們當時是處于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團圓的感動之中,但他對杜思珩來說,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這種要回歸原生家庭的執(zhí)念就沒有了。
這時候鏡頭給了她在內(nèi)蒙古大家族一個鏡頭(都有曾孫了),但我覺得她所說的“新家庭”,不僅僅指的是自己結婚之后所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一家,當她真正認為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的時候,當她決定要遵守自己對那木汗死亡遺愿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jīng)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這個漢蒙新家庭的責任和守護。
全片中,老年薩仁娜說的那句話最能觸動我: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把她撫養(yǎng)成人。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1-03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11-1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1-1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09-28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32篇)11-0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0篇)10-1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8篇12-0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7篇06-2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3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