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訪梁山散文
小時候愛玩“番人紙”,上面印有不少梁山好漢的畫像,其時目不識丁,自然沒有梁山的地理概念。十二三歲正值愛打愛鬧的年紀,偶然借閱《水滸傳》,十分著迷行俠仗義的水滸好漢,從那時起,就一直神往梁山這個藏龍臥虎、英雄豪杰的出沒之地。多少次夢游梁山,與好漢義士攜手同行,但一直未遂踏上梁山的愿望。暑夏,游覽過微山湖之后,客居平陰的周君邀我們同赴梁山,讓我心里樂了半天。
梁山位于山東省梁山縣城東南隅,地處黃河下游,乃汶水和濟水的匯聚地,古稱澤國。五代以后水面漸大,至宋代時,以梁山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港叉縱橫,蒲蘆叢生,荷花映日,綠柳垂岸,鷗鷺翔集,水光瀲滟,山水相依,氣象萬千,別稱“小洞庭”。
未上梁山之前,就聽說歷經九百年滄海桑田的變遷,如今去梁山再也見不著“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了,只留下東平湖這遺存的水域,消失了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梁山泊》所贊美的“終日舟行花尚多,清香無奈著人何?更須月出波光凈,臥聽漁家蕩漿歌”的優(yōu)雅景觀,不能泛舟暢游水泊,不能不說是個遺憾,但這并未打消我拜訪梁山的美好念想。畢竟水泊無存,梁山依舊還在。梁山談不上雄偉險峻,風光無限,可是它作為水滸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畢竟始終浸淫于水滸文化之中,一直被世人所津津樂道,贊譽有加。
清早驅車往梁山而去,正在車上為昔日三面環(huán)水的梁山如今缺失水泊而唏噓時,一場瓢潑大雨突如其來,鋪天蓋地。剎那間,水煙四起,天地混沌,碩大的雨點砸得車窗劈里啪啦地響。繼而,褐紅色的泥水漫過道路順勢而泄,車輪下卷起了高高的水浪,道路瞬間變成水路。如此迅猛的暴雨,下得我心里直發(fā)毛。駕哥為了安全,只得把車子臨時停泊在空空蕩蕩的水滸文化廣場。真沒想到,上梁山雖無水泊的隔阻,但也會遭遇這“水路”的驚悚。
雨沒完沒了,不肯停歇片刻,軍人出身的駕哥豪氣一上來,就驅車頂雨向梁山景區(qū)勇往直前。那雨也不甘示弱,越下越大,處處水簾水洼,仿佛要復制“水泊梁山”的舊貌。
在景區(qū)停車場,我們被大雨困在轎車中,將近一個多小時,那焦心的等待讓人頗感無助。雨勢稍弱,我們就卷起褲腿,打著雨傘,迫不及待地去登梁山,做好漢。
“水泊梁山”是我國唯一以農民起義遺址為游覽內容的名勝景區(qū),依據施耐庵《水滸傳》的故事情節(jié)而精心打造。梁山并不高,主峰僅197.9米,但幾個路段頗感陡峭。一路上去,古道曲折逶迤,山坡雜樹生花,滿山遍布的摩崖石刻,惟妙惟肖的藝術雕塑,雄渾壯觀的關隘壁壘,以及水滸豪杰的歷史遺跡,讓人不由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我仿佛看到了刀光劍影,聞到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水滸好漢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放不羈之身影。
遙想北宋末年,奸臣當道,窮奢極欲,橫征暴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各路義軍揭竿而起,以宋江為首的好漢們“撞破天羅歸水滸,撕開地網上梁山”,嘯聚山林,占山為王,落草為寇,憑借水泊天險,高擎義旗,抗擊朝廷,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留下了許許多多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悲壯傳奇故事……
繞水寨,越一關,走二關,這時被大雨澆透了的梁山,山巒更加清新空靈,但山道卻積水成澇,這下可難為了我。穿著嶄新的休閑皮鞋,實在舍不得涉水而過,光腳又恐肌膚受傷,猶豫再三,見山道積水清晰見底,石灰?guī)r路面也還平整光滑,便硬著頭皮充好漢,小心翼翼地赤腳而行,一直堅持到“黑風口”。
“黑風口”在山凹處,地勢險峻,是進入梁山大寨的咽喉重地,兩側懸崖陡峭,谷澗幽深,相傳古時“無風三尺浪,有風刮掉頭”,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當年由黑旋風李逵把守。山崖的巖石之上,立有沙孟海大師書寫的“黑風口”石碑,碑側還有一對腳印,據說乃孫二娘因生氣而跺腳留下的。二娘可不是小腳女人,三寸金蓮,那對腳印大的出奇,且“入巖三分”,足見二娘的噸位分量。此時,云開雨歇,清風習習,大伙歡呼雀躍,紛紛在“黑風口”石碑和李逵雕像前拍照留念。
稍歇片刻,繼續(xù)拾級而上,邁上平坦開闊的虎頭峰,這里便是梁山好漢的大本營——水滸寨,寨中央是古樸壯觀的忠義堂,堂前豎立著高大的朱紅旗桿,頂端橫懸著杏黃大旗,舉目旗上“替天行道”的四個大字,仰慕之情不由肅然而生。
忠義堂起初稱聚義廳,是梁山好漢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大堂正前方擺著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位首領的交椅,兩邊分行六列,是一百單五將的交椅,每張交椅之后均插著各自名號的旌旗,真可謂威風凜凜,氣沖斗牛。
兩位同伴捷足先登,分別搶占了及時雨宋江和玉麒麟盧俊義的交椅,我遲了一步,留給我的是智多星吳用的座位,其實這也頗合我的意愿。宋江愚忠朝廷,力主招安,斷送了梁山一百單八位好漢的前途和性命,一直受我鄙視;盧俊義又何德何能,后來居上,坐上梁山的第二把交椅,這都是宋江為招安搞的鬼,怎么能令人心服。這些年少時讀《水滸》形成的觀念,至今似乎并沒有什么改變,所以才特別不屑于宋、盧的第一第二之位。當然,我敢于落坐梁山的第三把交椅,也純屬逢場作戲,相比梁山英雄豪杰們,咱文不能定國,武不能安邦,相比智多星吳用,只能算是名副其實的“無用”之輩。
未出忠義堂,大雨驟然又至,景點取消了原定的文藝和武術表演,我們又只得百無聊賴地長時間躲雨,天不作美,以致好多景觀都無暇顧及了。
過了正午,大伙抖擻精神下山,這時忠義堂外水滿為患,無奈我故伎重演,再次脫鞋做赤腳大仙,右手打傘,左手提鞋,踮著腳尖,一步一顫,再已無心觀賞風景。行至半山,早已不見同伴身影,連忙穿上鞋子,憑著多年快走鍛煉的功底去追趕隊伍,雖無神行太保戴宗“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神功,在一陣疾走之后,在寓意梁山一百零八將的108級臺階上,終于趕上了同伴。
到了出口處,雨過天晴,一縷陽光透出云層,照耀在雙臂抱懷、手握書卷、凝神注視、氣度非凡的施耐庵石雕像上,這位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根據民間有關梁山好漢的傳說、故事、話本和雜劇,進行了整合改編和藝術加工,以生花妙筆演繹史跡,創(chuàng)作了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水滸傳》,使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傳奇故事,名播四海,氣貫長虹,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揮手告別梁山泊,心里一直在念叨:真的要感謝膜拜施耐庵,如果沒有他用如椽大筆著書《水滸傳》,梁山只不過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焉能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
【雨訪梁山散文】相關文章:
寒山訪松散文10-06
雨來,雨去散文10-05
雨蝶散文10-06
雨落散文07-11
今晚的雨散文10-06
拉薩的雨散文10-06
相思雨散文10-06
聽雨的散文05-15
有關雨的散文07-11
雨之聲散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