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孔子的《論語十則》,全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全詩如下】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5、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為政》)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述而》)
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0、曾子曰:“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全詩解讀】
第一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此刻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一天。
三:多次。
。簷z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信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二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能夠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這天的社會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用心好處,已成為警世格言。
第三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明白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那里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
然后(古今詞):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士:有抱負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持續(xù)節(jié)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xiàn)象。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鬃樱ㄇ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此刻山東曲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那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必須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內(nèi)含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明白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fā)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zhuǎn)折。(可譯為卻)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務必“學”與“習”統(tǒng)一齊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能夠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能夠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潛力范圍以內(nèi),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能夠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能夠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好處。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適宜,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好處。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好處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能夠。
以:憑借。
為:作為。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此刻。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六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齊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恕Q,相當?ldquo;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七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期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期望,想著。
。褐阜词∮袥]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德才兼?zhèn)涞娜?/p>
焉:句末語氣詞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
第八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畈墩撜Z譯注》)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ɡ顫珊瘛墩撜Z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樣算明白吧。ㄥX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明白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明白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ㄑ鹦恰吨袑W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fā)現(xiàn)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謙虛的態(tài)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九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那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第十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能夠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職責),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剛強,勇毅
仁:那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結束
【翻譯參考】
《論語》十則對照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必須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那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能夠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翻譯: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士人不能夠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能夠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厭惡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1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明白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相關閱讀】
淺析智慧
君子需嚴于律己
孔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務必端正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
本身,嚴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么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孔子還以舜為例說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來,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但是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那里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xiàn)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欲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欲,而忽略了內(nèi)在的誠信。如何對待濁世橫流?孔子主張人應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導世人。在儒家,擁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個體的真實存在及其對整體的真誠關懷。正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意識,人們才能時刻感覺人類和人性,感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使命感;因為仁的道德基礎,使人的人格能構成博愛的群眾意志,由群眾意志驅(qū)動個體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對個體人格的追求是在群眾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鬃釉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即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持續(xù)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必須會失去的?柯斆魅〉玫匚,能用仁德持續(xù)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會尊敬他。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tài)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見治理好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歷代圣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
古文翻譯的六種手段
錄、釋、理、添、刪、縮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個性注意,必須要聯(lián)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diào)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shù)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xiàn)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tǒng)治兇狠比老虎”,這不貼合現(xiàn)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diào)整到“兇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資料,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于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現(xiàn)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四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成語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職責而奮斗終身。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此刻。
任重道遠:比喻職責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擇善而從:選取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胂蛩麑W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阂恍┤酥斜囟ㄓ心軌蜃鳛槲业睦蠋煹娜。指就應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jié)操高尚的人。
“樂”之解釋
不亦樂乎的“樂”就應讀lè,不就應讀yuè。
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釋是:說,同悅;樂,音洛!墩撜Z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注釋也是:好,去聲;樂,音洛。按這天的讀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于入聲“十一藥”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樂”發(fā)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這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就應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è。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è(音樂)、lè(快樂)外,在《論語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注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tǒng)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于這天的y),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梢,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就應讀yao。
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è。(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è。(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ào。
活用現(xiàn)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一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新,新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傳不習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按時。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yōu)點長處”。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譯為賢人。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表示看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詞代理活用作狀語。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女通“汝”,表示你
說通“悅”表示愉快
一詞多義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轉(zhuǎn)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3、之:
。1)代詞
。2)助詞
。3)語氣詞
4、信: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谟糯罅x于天下:通“伸”伸張
、壑^為信然:確實
④信義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遠:路途
、诓咧灰云涞溃悍椒
6、士:①士不能夠不弘毅:是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诠芤奈崤e于士:獄官
7、故:①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诨负罟适谷藛栔剩禾匾
、酃示佑胁粦(zhàn),戰(zhàn)必勝矣。故:所以,因此
、芗瓤,公問其故。故:原因,緣故
特殊句式
。1)決定句
是知也(“也”表決定)
(2)省略句
1.能夠(之)為師矣(省略賓語“之”)
2.人不知(之)而不慍(省略賓語“之”)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必須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shù),虛數(shù)今義:數(shù)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能夠為師矣:“能夠”:古義:能夠(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決定
【吾日三省吾身】相關文章: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10-06
淺談開卷有益與吾日三省吾身散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