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通用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了?墒亲x書心得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篇1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著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復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貧w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淀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銳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qū)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fā)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么,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于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于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著重于內在和靈魂的超脫,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xiàn)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xiàn)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huán)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脫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淀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為,讀書不在于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欲的滿足,二是在于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yǎng)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后發(fā)展?jié)摿Φ拇笮。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fā)展?jié)摿驮酱,因為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蘊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fā)展?jié)摿Φ母叨取?/p>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斗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斗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篇2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并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為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于是就不上網,也不玩游戲,現(xiàn)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志,沒把雜志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著“購于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蒙蒙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沖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著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著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于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柜最底下的抽屜里。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著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里面。打開目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zhí)著,自我發(fā)現(xiàn)等等的書,是關于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xiàn)在,我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里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么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為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的飛翔,仿佛整個世界都不在喧嘩,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后少一點玩無聊的游戲。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篇3
初識周國平,是通過他的散文集《安靜》;真正欽慕周國平,是因為他的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隨感集《人與永恒》。就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薄度松芩间洝纺芙o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源于周國平對人生和寫作的態(tài)度:“靈魂是一片園林,不知不覺會長出許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覺地凋謝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寫作。”“凡是我不屑于放進自己的精神倉庫里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品質,使他永遠散逸著自己對社會的人文關懷,熏陶漸染了一批靈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無當與隔靴搔癢的看似精深實則空洞的論說,而親近明白如話與曉之以理的貌不驚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懇切的態(tài)度與最誠實的思考,他們是真正的朝圣者。生命綿延永續(xù),人類的精神追求之路將會永遠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里的朝圣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他們始終存在著。我把周國平看作是他們的公開發(fā)言人。
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分類是一項頗費斟酌的工作,但周國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細推敲,人生的價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國平說自己的寫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脫的心靈之路。若要深究,此話未必確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試圖解釋困惑云云者,無一能夠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從而獲得一種上帝視角,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tài)對這一切作出評判。這時的人離動物性遠了,離神性近了。那些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正是人的精神積淀量變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fā)。這關系到語言與存在的問題,在這里不多談。就像王安憶說的,讀書是“在持有自己的經驗與結論的同時,善解并誠摯地去觀看別人的人生所得。”好書常讀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脫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xiàn)在并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里,并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說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拔宜脊饰以凇边@樣的經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缎⊥踝印防锏囊痪湓捵屛矣∠蠛苌睿骸笆股衬@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被蛟S懷揣著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說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心的平靜,那么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里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著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章節(jié)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傊痪湓挘喝绻阋呀浻辛俗约核枷耄敲茨憧梢栽诶锩嫖找徊糠志A。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么,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說是本書,不如說是本人生辭典!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篇4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說,要為正義而活,要為自己的良心而活?墒悄軌蜃駨淖约簝刃牡穆曇舳睿嵌嗝雌D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說,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于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于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為人應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內心情感,敬畏規(guī)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為原始狀態(tài)。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于天地間存在。
佛說,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梢姡娮约菏亲顬槠D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于自我,專注于靈魂,對于他們來說,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才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篇5
喜歡周國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學觀有很多讓我產生共鳴,也有很多讓我開始思考。既簡單純粹,又有深度。
讀完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讓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或者說,之前沒有穩(wěn)定的價值觀,現(xiàn)在開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時不時翻翻這本書,讓我在快速前進的節(jié)奏中,慢下來沉淀一下,獲得內心的一種淡定的滿足感。
生活態(tài)度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義,在世俗層次上即幸福,在社會層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層次上即信仰,皆取決于對生命的態(tài)度。我想,我還算是個幸福的人。這種幸福,僅僅是因為內心覺得,我熱愛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質、標準等無關。因為熱愛生命,對這個世界仍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歡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而不是熟視無睹,覺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沒活力;關于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顆感恩之心,覺得能活著已經是人生的萬幸,繼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著;關于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學習的東西。有信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尤其在普通這么浮躁的大環(huán)境中,能夠獨善其身,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步伐來前行,若沒有內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并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堅持跑步,堅持早睡早起,堅持自省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實際上的美好。
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xiàn)象,用他們的千姿百態(tài)豐富你的心胸。于是,你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只昆蟲,一棵樹,從心底里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于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chuàng)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不知是因為敬畏生命而喜歡親近大自然,還是因為喜歡親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營養(yǎng)、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驕傲的人啊,拋開你的虛榮心和野心吧,你就會知道,這些最簡單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確,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簡單的、免費的,卻也是無價的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讓我們都安靜下來,每個人都向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內部傾聽,聽一聽自己的生命在說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靜坐兩分鐘,看看自己在想些什么,聽聽自己的內心說些什么。
長年累月關閉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屬于他,不可能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想象力。對于每天夜晚守在電視機前的現(xiàn)代人來說,頭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給予先哲的偉大其實已經成為失落的遺產。總是宅著是會禁閉自己的,要增長見識和開拓視野,必須要走出去和現(xiàn)實接觸,才能體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親身經歷一些事,學會思考。
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須是獨自一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看不見海的真相。那海灘上嬉水的人群,那身邊親密的同伴,都會成為避難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海的威脅。你必須無處可逃。作為一個喜歡看海的人來說,我覺得跟朋友們一起去和自己一個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義所在。有時,我們的確需要一種無心無肺,跟伙伴們一起放松一起瘋的節(jié)奏;有時,我們也的確需要獨自一人面對寬廣的大海,真實面對海,傾聽自己的心聲,讓大海把自己的情緒沖洗干凈。
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很好的詮釋了對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兩種快樂,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chuàng)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鞓酚^,大抵如此!同樣的東西,悲觀和樂觀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此快樂觀跟王爾德的悲觀理解都是基于同一個事實,卻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爾德認為,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里面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游戲。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需要在簡單和深刻中找到一種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一個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個可靠的測試標準,就是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是否感到充實。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tài)度關愛著那個在世上奮斗的自己。
獲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歡樂。然而,一個孜孜以求理解、沒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卻是個可憐蟲,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無價值。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對于自己的經歷應該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一是盡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做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盡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歷當做認識人性的標本。去經歷,再總結,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邊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獲得一種支配我們的力量,奪走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經常跳出來想一想,審視他們是否真正必要。還是得多自省。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篇6
聽慣了“要活出個樣兒來”,于是當我看到“要活出個味兒來”的時候,我震撼了!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活法,就一個字的差別,可明顯地確是兩重境界。仔細品味周國平老師富有人生哲理的隨感,猶如在咀嚼一枚青橄欖,回味無窮。尤其是對于做人的一些感悟,讓我記憶猶新。
他說:“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還是做人,懂得自愛自尊,使自己有一顆坦蕩又充實的靈魂,足以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也配得上命運的賜予。倘能這樣,也就算得上做命運的主人了”。
為人要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他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器量!昂2晦o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歷覽前賢國與家,似乎都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都遭遇了太多的挫折與歷練,也就是在一次次命運的洗禮下,而得到了長遠的發(fā)展;仡欁约哼^去一年的生活,我也走得并不順暢,我走過了人生的拐角,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體驗了一天到處奔波的辛酸。當我受到刺激而想到這些而落淚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沒什么,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因為我知道不管怎樣,人生是向前的,這就是我對生命的樸素的認識。做人要學會把胸襟打開,做到大肚能天下難容之事,這樣便能在人事紛擾間從容應對,活出自己的人生。
為人要做到正直和有尊嚴,要堅守誠信。“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梅蘭芳1924年在日本演出,給他治病的大夫喜歡中國景泰藍的袖扣,梅蘭芳答應下次來日本給他帶一個,但因時局動亂,三十二年后的1956年梅蘭芳才再次來到日本,他沒有忘記當年在那位大夫前許下的承諾,恭敬的把袖扣放在了他的遺像前。我想做人就該像梅蘭芳那樣,言而有信。
人生是個五味瓶,我們既要享受成功的喜悅,也要學會面對挫折與失敗。如何笑對人生,樂觀很重要。偉人毛澤東和陸游都曾寫過有關梅花的詩句——《詠梅》,毛澤東寫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之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陸游則是: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同是看梅花,一喜一悲,對比如此強烈。做人要笑口常開,切忌悲觀厭世。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也熱愛他。
做學問要坐得住冷板凳,為人還要守得住清平。財富只是生活的形式,不是人生的目的。清官海瑞,最后離開人世,家徒四壁,周總理一件大衣穿了幾十年。我們在生活中一方面要養(yǎng)成勤儉的生活習慣,同時作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們更要學會冷眼看待紛繁復雜的社會,不被社會的浮華所誘惑,守住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守住自己的做人底線,堅守社會的公平正義。
為人要先立德,后立業(yè)。要善于經營自己的一生,對過去要總結,對現(xiàn)在要分析,對將來要規(guī)劃!洞髮W》中有這樣一句話:“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學會常常把自己從人群中拉出來反省,明心見性,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認真經營,日積月累,鍥而不舍,終有實現(xiàn)的一天。
周先生關于做人的'理解很有深度,更多注重的是人的內在品質,而這些品質只有細化到我們的生活中才具有鮮活性:
首先要注重學習積累。學校并不是我們學習的終止地,或者說只是我們的起航之所。融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后,我們需要面對的更廣,需要學習的更多。讀書在于明理,明理在于做人,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告訴了我們修學儲能不可偏廢的道理。尤其對普通干部來說,事干得多,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多,甚至可能承擔的風險更多。但是要不懼失敗、挫折。凡事要順其自然,榮辱處之泰然,逆境不以為然,能經得起上臺,也經得起下臺。
其次要能知變,應變,適變。如果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必然被時代所淘汰。所以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行為來適應周圍環(huán)境。但變也要有原則,不可流于圓滑。
最后要廣交良師益友。良師益友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yǎng),豐富你的內涵。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征為鏡以防己過。常言道,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交友要做到不交非類。
修養(yǎng)德行,好好做人,說起來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實際上需要把學習加上年齡,再加上對世事的經歷和觀察,才會有收獲和體悟。這是一段漫長的經歷,其中必夾雜著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01-01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14篇【實用】10-22
人生哲思錄讀后感05-09
人生哲思錄讀后感(精選12篇)10-03
《人生哲思錄》讀后感(通用8篇)10-26
《沉思錄》讀書心得09-07
《沉思錄》讀書心得(15篇)03-15
《沉思錄》讀書心得15篇02-08
沉思錄讀書心得(精選21篇)06-20
讀沉思錄有感02-26